幼幼汇集(上)\ 诸热候第二十六

小儿气禀纯阳,脏腑易得生热,阴阳气迁,熏蒸于外,致令身热也。肝热则两眼赤肿,流泪羞明,或生翳瘴。心热则口内生疮,小便赤,淋沥不通。肺热则鼻衄不止,大便秘结。

脾热则生重舌木舌,流涎流沫。胃热则口作臭。肾热则耳聋,或出脓血。至于五脏蕴蓄风热毒风,令儿面赤如绯,五心烦热,四肢温壮,痰涎壅盛,目涩多渴,上冲咽喉,则与气血相搏,结聚壅盛而成喉闭也。大抵小儿多因热生风,风生惊。欲儿无病,先清其热,此所谓拔本塞源者也。

杨氏曰∶小儿病,惟热居多。夫热有潮热、惊热、夜热、余热、实热、虚热、表热、里热、食热、疳热、壮热、烦热、气热、血热、积热、郁热、风热、客热、癖热、疮疹热,诸热大同而小异。热之始发,必有所因也。潮热者,发歇有时。惊热者,颠叫恍惚。夜热者,夕发旦止。

余热者,寒邪未尽。实热者,壮盛壅滞。虚热者,气血俱虚,脾胃虚热。表热者,轻手按之便觉,或因腠理感伤。里热者,大便秘结,小便赤黄。食热者,浓味之变,乳母所遗。

疳热者,腹大面黄,身热形瘦。壮热者,一向不止。烦热者,心燥不安。积热者,颊赤口疮。

风热者,汗出风热。客热者,去来不定。癖热者,腹中有块。郁热者,怫热闷乱。痰热者,涎嗽引饮。疮疹热者,耳、鼻尖冷。诸证得之,各有所归,其间或有三两证交互者,宜随其轻重而处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