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第十五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掌中热

证名。两手掌有发热感,即手心热。多见于两种情况。一是指手三阴经是动所生病症,如心包脉所生病诸症中均可有掌中热。(见《灵枢·经脉》)又《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生,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一是指肾阴虚的见症,临床多见手心热或五心烦热。参见手心热条。

掌中寒

证名。指手掌心自觉发冷,多由阴寒内盛、阳气虚所致。《灵枢·论疾诊尺》:“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掌中

①手心。《灵枢·本输》:“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荣。”

②经穴别名。出《针灸资生经》。即劳宫。参见该条。

掌禹锡(990-1066年)

北宋医药学家。字唐卿。许州郾城(今属河南)人。官至光禄卿直秘阁。嘉佑二年(1057年)与林亿、苏颂、张洞等共同奏请于直贤院设校正医书局。同年会同医官秦宗古、朱有章等以《开宝本草》为蓝本,参校诸家本草校证补充,撰成《嘉佑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佑本草》)二十卷,于嘉佑五年成书,共收药物1082种,其中新补药82种,新定药17种。掌氏兼擅地理,参与编修《皇佑方域图志》、《地理新书》,着《郡国手鉴》等。

掌压法

推拿手法名。两手相叠,用手掌部按压穴位或病患部位。用力较重,可持续按压,亦可呈间歇性按压。多用于腰脊等处,有行气活血,舒筋止痛的功效。

掌心疽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五。即涌泉疽。详见该条。

掌心风

病名。掌心之癣证。出《外科真诠》卷上。指手癣皮损局限于掌心,燥痒起皮,甚至枯裂微痛者。证治参见鹅掌风条。

掌心毒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八。即手心毒。详见该条。

掌纹

手掌内面的折纹。

掌束骨下

针灸穴位名。一说指阳池穴,一说指大陵穴。《素问·骨空论》:“掌束骨下灸之。”

掌肉

手掌的肌肉。《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掌肉充满。”

掌后

人体部位名。指手掌后,腕横纹处。《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

掌骨伤

病名。掌骨伤折之病证。见《伤科汇纂》卷六。其病多因跌打、压撞所致。可见一骨或数骨伤折,以第一和第五掌骨骨折为多见。症见伤处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其折端处有陷下或突起畸形,触摸时可闻及骨声,手指功能障碍。治宜手法整复,夹缚固定。其余治疗参见骨折条。

掌骨

骨名。又名五指骨。解剖学同名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掌骨者,手之众指之本也,掌之众骨名壅骨,合凑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章一第

明代医生。字涵虚。贵池(今属安徽)人。隐居不仕,潜心医学,擅治小儿痘疹,尤长妇科。子大寰,传其业。

《章太炎医论》

医论著作。又名《猝病新论》。章太炎撰。刊于1938年。内容广泛,有医学理论探讨、病症论述、古典医着的考证和评价等医论三十八篇。作者对不少学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即便是对《内经》也认为应采取“舍瑕取瑾”的态度,提出五脏配五行之说“不可拘滞类比”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章楠

清末医家。字虚谷。浙江会稽人。少多病,潜心研究医理二十余年,曾游广东、河北、苏州等地,拜访名家。遂精医术,以医闻名。于温病证治颇有研究,推崇叶天士、薛生白。对刘河间、李东垣、朱震亨、张景岳等,善于撷取精粹,并提出评论。着有《医门棒喝》四卷(1825年)。

章门

经穴名。出《脉经》。别名长平、胁髎、季胁。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足厥阴、少阳之会。八会穴之脏会。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尖处。一说“在季肋前一寸半”(《脉经》)。其稍下方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及第十肋间动脉末支。主治胸胁满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痞块,背强腰痛,及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直刺或斜刺0.5-1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章济

宋代针灸医生。无为(今属安徽无为)人。章迪之子,承父业,尤精针法,治多奇效。

《章季》

着《医经脉要录》一卷,已佚。

章第·华旦措榭

清代藏医家。西藏人。世业医,其父章第·嘉华桑布为著名藏医,着《医学实践》。华旦措榭幼承庭训,亦精医。着《藏族简明医学史》、《根本医典概述》、《八支药诊史》、《尿诊释义》、《后续医典诠释》、《八支医学释难》等。其门生甚众。著名者有章第·华旦嘉参、章第·多杰华桑、章第·乐哲、章第·达磨宁布。

章迪

宋代针灸医生。字吉老。无为(今安徽无为)人。善以针灸疗疾。效高。世有“华佗再世”之誉。子济,传其业。

章成之(1903-1959年)

现代医家。字次公。江苏镇江人。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曾供职于上海广益中医院,执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校、新中国医学院。1949年后,应邀赴京,出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并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先后师事名医丁泽周、曹家达,又学文于章炳麟。学识渊博,医德高尚,凡遇贫病者,虽深夜不辞。临证重辨证,以重剂起危疾。疾擅用虫类药物。团结中西医,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着《药物学》、《章次公医案》、《中西医学名词对照》等。

脉象名。即仲景十二脉之一。脉沉取之盛而有力,即脉形充满。《诊家正眼》:“曰章者,营气盛也,阴脉强也。”

张宗良

清代医家。字留仙,江苏吴县人。精研医理,尤擅长喉科,颇有治验,活人无数。着有《喉科指掌》六卷。

张子培

清代医家。字汝珍,四川成都人。精岐黄术,于温病尤有研究,尝撰《春温三字经》,现尚有刊本行于世。

张子麟

明代医家。履贯欠详,辑有《新刊经验秘方》,后被收入关西杨瑞之《良方类编》,现有刻本行世。

张学醇

清代医家。字筱浦,生平欠详。尝着《医家辨正》,系纠正其他医书上出现之谬误,具有一定特色,现有刻本行世。

张孝培

清代医家。字宪公,江苏吴县人,生平欠详。于《伤寒论》颇有研究,尝着《伤寒论类疏》,未见梓行。

张锡纯

近代医学家(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幼习举子业,打下坚实之文史基础,后秉承其父之遗志,改攻医学,精研《内经》、《难经》、《本草经》及仲景学说,历代著名医家学说,又悬壶问世。三十岁后又研习西医,既善于化裁古方,又能撷取中西医之精萃,互相沟通。治疗时主张照顾脾阳、胃阴,善治中气下陷、气郁、痰饮、结胸等杂症,皆有别出心裁之疗法。每多化裁古方、揉合中西治法。辛亥革命时,任军医正,1918年设立达医院于沈阳,自任院长,十年后定居天津,设国医函授学校,广泛传播中医,宣扬中西汇通,尤其中西医生理解剖学、中西药结合之原理。其平生之学术见解,医疗心得,皆汇集为《医学衷中参西录》计三十卷,常有关于汇通中西医论及疗法的惊人之见,于当时颇有影响,与张生甫、张山雷合称“三张”。另著《种菊轩诗草》。其子张荫朝继其业。

张吾仁

明代医家。字春台,生平欠详,尝辑《撰集伤寒世验精法》,均系临诊之心得,经其孙张于乔整理后梓行,现有刻本行世。

张吾瑾

清代医家。字鹤洲,生平欠详,辑有《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续录》二卷,现有刊本行世。

张文仲(?-700年)

唐代医学家。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与当时名医李虔纵、韦慈藏为当时之三大名医。尝任侍御医、尚药奉御。尝于武则天时治苏良嗣上朝发心疾,断其难疗,果如其言。善疗风疾,尝奉诏与其他名医共修风疾之著作,其治风强调因人及气候之差异而应有所不同。所撰有《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随身备急方》等,均佚。

张文治

明代医家。浙江秀水人。履贯欠详。尝着《广嗣全书》,现有抄本存世。

张文介

明代医家。号玉泉子,履贯欠详。尝着有《玉泉子金闺秘方》,现日本有传本。另有《医要见证秘传》、《医要脉学秘传》,未见传世。

张维垣

清代医家。字济清,生平欠详。尝着《医学指掌》,现有刊本行世。

张惟善

清代医家。浙江嘉兴人,生平欠详。尝着有《几希录良方合璧》一书,亦有作二书者。现有刻本行世。

张万福

唐代医生。里贯欠详。精于医,尝为郎中柳芳之子诊病,预言此子无病,且日后可获高寿。后果如其言,寿至九十。

《张畹香医案》

医案著作。清·张畹香撰。本书大多为内科杂病、时症治验,兼有少量妇科医案。记述简要,少有繁芜。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滋补托邪的调治法较有心得。本书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张太素

①明代医家。号青城山人。通晓儒学,亦精于医。尝摘录《内经》之微旨,深研王叔和脉理的奥义,并以五行为说理工具,体一元而予以通变,着成《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宗统》及《太素脉》。近代名医裘吉生将其收入《珍本医书集成》,行于世。更名《订正太素脉秘诀》。

②清代医家。字白民,江苏常熟人。以脉能决人生死,以之断病多奇中。能急病人所急,有声名。

张素

北宋医家。其里籍欠详。尝任翰林医官,与尚药奉御刘翰、陈昭遇、吴圭、王光佑等人共同修纂《唐本草》,并另编《开宝新详定本草》计二十卷,广颁于天下。

张松

南宋医家。字茂之,里贯欠详。尝任承节郎。兼通医术,治病皆认真究其病原;用药必审酌寒温。治病不求己利。曾博采古来之验方,加上家传验方,辑成《究源方》,未见行世。

张世臻

清代医生。上海人,其父张麟祥为邑中名医,与其弟张世煜,世镖均继承家业为医。

张世贤

明代医家。字天成,号静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世医出身,尤擅长针灸,尝对《难经》进行研究,着成《图注八十一难经》,对理解《难经》有一定意义。另有《图注脉诀》,系误将《脉诀》归于王叔和所作,并主张“一定之脉用一定之方”,过于拘泥,故影响不大。

《张氏医通》

①综合性医书。十六卷。清·张璐撰于1695年。本书主要论述内科及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证治。分门分证,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有关医论,结合作者临证实践加以阐述。此书取法于《证治准绳》,而较之选辑更精。并附治例、处方。书中以病症分门,列专方三卷,并有方解。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主病。全书内容较丰富,叙述系统,自刊行以来,流传颇广。现存多种清刻本,多种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②丛书名。又名《张氏医书七种》。清·张璐等撰。刊于1699年。包括《张氏医通》、《本经逢源》、《诊宗三昧》、《伤寒绪论》、《伤寒缵论》、《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七种。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张氏温暑医旨》

温暑病证专书。不分卷。清·张畹香撰。撰年不详。本书介绍作者有关温暑病症的临床心得。包括舌苔辨、伤寒治论、湿邪、瘄疹、风温、热入心室、痢、疟、暑湿、伏暑等内容。结合个人治案较深入地论析病症、用药强调因地制宜,构成本书特点。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张士骧

清代医家。字伯龙,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因父多病而钻研岐黄术。不久,其父病重,群医束手,士骧奋力救治,竟得痊愈。医名遂大震。温病学家叶天士、王孟英深表敬佩。后至广东,拜唐宗海为师,并记其与唐对问内容,编成《本草问答》,书中亦涉及中西医之短长及异同。另有《雪雅堂医案》及《类中秘旨》,均有刻本行世。后书对类中风有独到见解,认为系“水火内动,肝火上扬,血气并走于上”所致。且以动物实验证之。

张时彻

明代医家。字维静,号东沙,鄞县(今属浙江)人。尝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喜集验方,因己多病而所集之方甚多,加上他人所用之验方,日久成帙,辑成《摄生众妙方》,另有《急救良方》。尚有《伤寒金镜录》、《摄生总论》等,未见行世。

张山雷

近代医学家(1873-1934年)。字寿颐,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初习举子业,因母病遂弃儒习医,师从名医俞德琈、侯春林、黄醴泉,先学内科,后又从朱阗仙学外科,并协助其创办黄墙医校。1920年应兰溪知县盛鸿焘所办中医专门学校任教务主任,自是,教学兼诊务,身兼二职,求医者无虚日,对当时盛行之西洋医学,主张吸收其长处,中西汇通,主要是通过吸收西医以丰富固有之医学。为现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同时期医家张锡纯、张国华合称“三张”。于中风证颇有研究,认为系真阴亏损、内热生风,治宜清热顺气开痰、培本,提出中风八法。于外证、儿科及妇科证均有心得。著述颇丰,包括《重订中风斠诠》、《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钱氏小儿药证直诀笺正》、《经脉俞穴新考正》、《张洁古藏府药式补正》、《谈医考证集》、《疡科纲要》、《脉学正义》、《全体新论疏正》、《湿温病医案平议》。另有未刊之《皇汉医学平议》、《古今医案平议》及其他若干医著。

张三锡

明代医学家。字叔承,号嗣泉,原为盱江(今属江西),后居南京。世医出身,行医三十年。博采群书,着成《医学六要》,其中包括《四诊法》、《经络考》、《病机部》、《治法汇》、《本草选》、《运气略》。影响甚大,名医王肯堂称赞之,并称张为“医圣”。

张三丰

明代医家。道士,名全一、君宝,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游医各地,游走四方,用药多奇效。明太祖尝遣人召之,避而不见。今存有孙天仁所集之《三丰张真人神速万应方》,云为三丰所传者。

张锐

宋代医家。字子刚,蜀人,后徙居郑州(今属河南)。尝任太医局教授,治病有胆识。曾治一伤寒死已半日妇人,以药灌人,使其大泻而愈。治病多有如此奇效。着有《鸡峰普济方》一书,刊行于世。

张仁锡

清代医家(?-1860年)。字稀白,青浦(今属上海市),后徙居嘉善(今属浙江)。精诊断法,尤擅长切诊。尝着《癍疹新论》,另有《痢症汇参》、《医案》、《医说》等。

《张卿子伤寒论》

伤寒著作。七卷。明末张卿子参订。张氏推崇成无己,认为成氏《注解伤寒论》“引经析义,尤称详洽,虽抵牾附会,间或时有,然诸家莫能胜之”(见凡例)。遂据此本旁采朱肱、许叔衡、庞安时、王履、王肯堂等诸家学说之精华。以补充发明。此书最早有明刊本,几种清刻本。近代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并于1949年后重印出版。

《张千里医案》

医案著作。五卷。清·张千里撰。邵庆槐编。本书以内科杂病为主,间有外科、五官科治案。分成中风、暑湿、温、燥、火等类。强调“凭脉症去病,去病即所以顾正也”,反对一味投以腻补。甚至主张停药以待胃气恢复,然后再议是否可补。治病用药颇有独到之处。本书原系清道光十六年邵庆槐手抄本,后收入《三三医书》。

张宁浩

清代医家。山东诸城县人。生平欠详。着有《痒说》一书,未见传世。

张銮

清代医家。字五云,山东济南人。生平欠详,着有《痘疹诗赋》、《幼科诗赋》等,现有刊本行世。

张璐

明清间医学家(1617-1699年)。字路玉,号石顽老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习儒业,后于明亡后,弃儒习医。攻读医经及历代诸家,不遗余力,于仲景之学,尤有心得,将其见解及经验集中着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前书系以六经证治为首,详加论述,次之以经痞、温热、痉湿暍,并采《尚论篇》及其他各家有关著作。后书以证为纲,共列一百四十余证,以诊脉、察色、劫病、刺灸诸法为目,并有附方。另有《诊宗三昧》专述脉诊之理,亦有创见;其《张氏医通》则仿王肯堂《证治准绳》之列,采撷古经方论及时贤之名言,取法朱丹溪、薛立斋、张景岳、王肯堂诸家之方论,参以己见,为论杂病之重要医著,其中部分由其子张登、张倬、张以柔最后完成。尚有《本经逢源》,共有药物八百三十一种,其内容简炼概括,分部及次第则一依《本草纲目》。尚有《千金方衍义》,系对《千金方》之内容阐发论述,亦颇有独创见解。各书现均有刊本行世。

张廉

清代医家。字通源,号霞溪,浙江诸暨人。贡生,深研经史之学,后因父病而改习医。着《麻疹阐微》行于世。另有《胎产秘要》,则未见流传。

张兰阜

清代医生。山西定襄县人,精于医理,善以脉象断人病之吉凶,果有验者。

张来

宋代文学家(1046-1106年)。知医。字文潜、柯山,淮阴(今属江苏)人。攻举子业,尝官至临淮主薄、寿安县尉、着佐郎、著作郎兼史院检讨、太常少卿。与庞安时友善。尝着《治风方》,未见行世。

张口抬肩

证名。气喘发作时口张肩耸以助呼吸之状。见《伤寒明理论》。重证喘病患者多有此证。有虚实之分。《罗氏会约医镜》:实证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唯呼出一息为快。为肺经邪气实,治宜散之破之。虚证者由火烁真气,气衰而喘,致张口抬肩,宜用补益、镇摄、收敛等法,忌用破散药(《类证治裁·喘症论治》)。参见肩息、息高等条。

张俊英

明代医家。鄞县(今属浙江)人。生平欠详。撰有《人镜经读录》二卷,现有刊本行世。

张镜

清代医家。字蓉亭,江苏吴县人。生平欠详。着有《刺疔捷法》,现有刊本行世。

张介宾

明代医学家(1563-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原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浙江会稽(今绍兴)。自幼聪颖,素性端静。后在京师从名医金英(梦石)学医,尽得其传。又曾从戎,游于北方,因成就不丰而弃戎就医,悉心钻研,尤其对《素问》、《灵枢》有深入精研,经三十载而着成《类经》三十二卷,将《内经》加以分门别类,详加阐释,亦多所发明,后代医家誉之。又为增补不足,再撰《类经图翼》。至晚年,又将其毕生医疗经验撰成《景岳全书》,其他著作亦不少。其医理多与易学相通,主张医易同源,疗病思想以“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为中心,认为“人体虚多实少”,强调命门在人体中之重要性,治疗则主张补真阴元阳,创立左归、右归之法,常重用熟地,故人有“张熟地”之称。是为温补学派之主要代表人物,于后世有重大影响,人多赞誉其说,虽则亦有反对其见解者。

张节

清代医家。字心在,号梦畹。安徽歙县人。生而聪颖,能诗文,兼通医学。尝着《张氏医参》七种,即《医学一得》、《持脉大法》、《本草分经》、《瘟疫论》(摘抄吴又可原著)、《痘源论》、《伤燥论》、《附经》等。现有刊本行世。

张骥

近代医学家(?-1951年)。字先识,四川双流人,攻儒业,并于民国初年入京应试而入选。1924年后,转而矢志攻医,并于成都设药肆悬壶并售药。毕生勤于著述,其医着有《雷公炮炙论》、《内经方集注》、《医古微》、《史记·扁鹊仓公传补注》、《难经缵义》、《三世脉法》、《五色诊奇脏》,刊行于世。

张涣

宋代医家,里籍欠详。世代业医,以小儿科见长,至涣医术益精。后因治愈徽宗太子之痼疾而授翰林医正。尝着《小儿医方妙选》,一作《张涣编总方》,书中收方四百二十首。

张华

晋博物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属河北)人。好读图纬、方伎之书,于经方、本草亦有研究。其所著《博物志》中有关本草及其他医药方面知识。

张鸿

①清代医家。江苏华亭人,生平欠详,着有《医案续编》、《医科约指》,前者有刊本行世,后书未见流传。

②清代医家。字柳吟,一字信堂。无棣(今属山东)人。精于医理,与名医王孟英交往甚密,除鉴定王氏之《霍乱论》外,并为王氏编次医案《仁术志》。另又手订徐大椿之《慎疾刍言》,并更名曰《医砭》。

张鹤书

清代医生。字畅斋,生平里籍欠详。尝任太医院候补医士。

张禾

清代医家。字铁葫,浙江桐乡县。其父张季瀛为邑中名医,治病有胆识,尝治一乡农喘病十余日,以小青龙汤疗之,以喘病十余日仍属实证故也。其治皆类此。

张浩

清代医家。字清泉,山东临邑人。先习儒,后改学医,亦喜爱养生术。平素喜爱收集单验方,编成《仁术便览》,现有刻本行世。

张果

唐代人。道士,俗称张果老,又号通元先生,隐居中条山,来往于汾、晋间。有甚多关于其法力的传说。着有张果《伤寒论》,未见传世。

张光斗

清代医家。履贯欠详。撰有《增补药性雷公炮制》,现有刊本行世。

张地山

清代医家。江苏丹徒县人。善推拿术,以之用于男妇老幼,莫不得心应手。对明周于蕃之《推拿秘术》深有研究,在其基础上颇有个人发挥。未暇著述,其经验后由张振鋆厘正为《厘正按摩要术》行世。

张登

清代医家。字诞先,系名医张璐之子,与弟张倬其继承家学,俱以医名。尝编《伤寒舌鉴》,绘有图例一百二十幅,颇有其特,简明易了。

张德枢

清代医生。字子蕃,生平里贯欠详。尝任太医院御医,兼寿药房值宿供奉官。

张大燨

清代医家。一作大(口羲),字仲华,号爱庐。江苏吴县人。精于医术,善治伤寒。尝着有《爱庐医案》,此书后毁于兵火,幸得柳宝治将其收入《柳选四家医案》中传世。

张存惠

宋代医家。字魏卿,平阳(今属浙江)人。生平欠详。尝于淳佑九年(1249)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张从正

金代医学家(约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睢县》。精于医理,尝入太医院任职,但不久即辞归,与当时名医麻知几、常仲明等砌磋医理,辨析奥义。甚学宗刘完素,主张攻邪,反对妄用温补,力主“邪气加诸身,攻之可也”,要祛邪正始能安。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攻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由于善用攻邪之法疗病,故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之代表。然其治病亦主张辨证论治,而非一味妄攻,攻邪有其适应症,也有禁忌症。邪去之后,需用饮食调补之,每能出奇制胜,如其据《内经》“惊者平之”之训,以木棒敲击木几之响声治惊恐得病2例,亦一种心理疗法。所著有《儒门事亲》,乃其代表作也。此外,尚有《三复指迷》、《子和心法》、《汗吐下法》、《秘传奇方》等。

张朝魁

清代医生。人称“毛矮子”,湖南辰溪县人。有外地乞者,朝魁怜而厚待之,乞者遂授以外科医书,并教以治疗痈疽,割切皮肉之术。朝魁遂精外科,举凡正筋续骨,切开以去瘀血积聚,于腹部手术,亦皆其效如神,名闻于时。

张伯祖

东汉医家。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笃好医方,精明脉证。其疗病每有奇效。仲景闻其名而拜为师,尽得其传,为医中之圣。

张伯端

北宋著名道士、气功养生家。984-1082年,字平叔,又字用成。号紫阳,人称紫阳真人。天台(今属浙江)人。少业进士,通天文、地理、医卜、书算、刑法、战阵诸术。后坐累充军岭南,随陆诜自桂林转成都,自谓遇异人授以金液还丹诀,修炼于汉阴山中。丹成返台州,传道授徒。为内丹南宗或紫阳派祖师。所著《悟真篇》为内丹重要经典。另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法·丹诀》、《金丹四百字》。收入《道藏》第114册、《道藏辑要》奎集一。又《悟真外篇》、《紫阳真人词》等亦署其名。

张秉成

清代医家。字兆嘉,江苏武进县人。生平未详。尝辑《成方便读》、《本草便读》、《脉诊便读》,现有刊本行世。

张璧

金代医家。号云岐子,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为张元素之子,其脉法研究颇为精当,系以《内经》、《脉经》为本,参以仲景及后世诸家脉论,并阐以己见,着成《云岐子脉法》,以七表八里九道脉为纲,论述各脉之主证及方治。尚有《伤寒保命集》(又称《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为论述伤寒证之著作,后编入《济生拔萃》。另有《脉谈》、《医学新说》等,亦皆行于世。

㈠音章(zhāng)

①亢盛。《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

②扩张。《灵枢·论勇》:“怒则气盛而胸张。”

③张开。《灵枢·本输》:“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④开阔。《灵枢·五阅五使》:“五官已辨,阙庭必张。”

⑤扇动。《灵枢·五阅五使》:“肺病者,喘息鼻张。”

⑥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素问·五运行大论》:“玄天之气经于张翼类胃。”

㈡音义同胀(zhàng)。腹胀满。《左传·成公十年》:“将食,张,如厕。”

湛浊

病名。《世医得效方》卷十五:“三豆散治耳鸣心躁,腰脚疼重,腹内虚鸣,脐下冷痛,频下白水如泔,名湛浊证。”

站桩功

气功及武术的一类功法。可分为强身保健的养生桩与武术家修炼的技击桩。站桩功取站立姿势,对场地的要求简单,动作简易,便于全身放松,是一类易学易炼的功法。站桩功按姿势又有自然式、三圆式、下接式、混合式和三心并式等多种。站桩功有较明显的强身保健与防治疾病的功效,也是养生与武功的基本功之一。

战胎

病状名。见曾鼎《妇科指归》。指孕妇临近分娩时的腹痛,古人认为是转胎引起的。

战栗

证名。身体抖动,感觉怕冷。因暴感寒邪,或心火热甚,阳气被遏所致。见于外感热病、疟疾、暴受寒冷、饮酒、恐惧等情况。《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战栗动摇,火之象也。”“此由心火热甚,亢极而战,反兼水化制之,故寒栗也。”“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或平人极恐而战栗者,由恐为肾志,其志过度,则劳伤本藏,故恐则伤肾,肾水衰则心火自甚,而为战栗也。又如酒苦性热,养于心火,故饮之过多,则心火热甚;而为战栗,俗谓之酒禁也。”《张氏医通·寒热门》:“亦有暴感寒邪,恶寒脉伏而战栗者。”参见寒栗、振寒、寒战条。

战汗

证名。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发生战栗,继而全身出汗之证。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为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表现。正能胜邪,则邪随汗解,病转痊愈。《广温热论·战汗》:“温证不论初起未传,俱以战汗为佳兆。以战则邪正相争,汗则正逐邪出。”亦有正不胜邪,战而汗不出者;有邪盛正虚,汗出而复热者;亦有战汗后气随汗脱者。《温疫论补注·战汗》:“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讝妄

证名。即谵妄。《张氏医通·神志门》:“讝,多言也。妄,虚妄也。”详见谵妄条。

讝(zhān詹)语

病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即谵语。详该条。

瞻视昏渺症

病证名。系指视物模糊昏渺的病证。见《审视瑶函》,也即视瞻昏渺证。详见该条。

看,视。《素问·针解》:“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谵语

证名。即讝语。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详见讝语条。

谵言

证名。即谵语。指神昏妄言。《伤寒论》称“讝语”。《素问·热论》:“两感于寒,……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详讝语条。

谵妄

证名。指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妄见妄闻的证候。一作俨妄。《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多由阳热亢盛,或气血不足,痰浊蒙蔽而致精神失常,实热者,伴见大便不通,心腹胀满,宜凉膈散、大承气汤等。若虚病痰病,可兼惊悸、夜寐不宁等症,宜清神汤或平补镇心丹。

詹文升

清代医家。字旭初,江西婺源人。初学儒,后转而为医,医术高超,活人甚众。着有《医学十四种》,未见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