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第八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摄生要义》

养生专著名。南宋河滨丈人撰。一卷。该书将养生原则概括为“调息、摄性、缓形、节欲”八字。内容包括存想、调气、按摩、导引、行景、饮食、居住、房中、四时、禁忌等10篇。“导引篇”绘有八段锦坐功图,对普及、发展八段锦功法有一定作用。

《摄生消息论》

养生学著作。一卷。元·丘处机撰。本书既有道家观点,又有儒家论述。书中据《内经》养生意旨,结合个人心得,针对春、夏、秋、冬四时的防病调摄原则与方法等分别作了简要的论述,尤偏重于老年养生。现有《丛书集成》、《学海类编选录养生类九种》、《道藏精华录百种》本等。

《摄生三要》

养生专著名。明·袁黄着。三卷。作者认为聚精、养气、存神为摄生的三大纲要,故名,并以此分卷论述。谓聚精的要点有五:寡欲、节劳、息怒、戒酒、慎味。养气起自调息,息调而胎息成,则可延年长寿。而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检尽万卷丹经,总不出此玄机,摄生之要,尽在此矣。”收入《道藏精华录百种》第二十种。

《舌苔图谱》

舌诊著作。北京中医学院编着。前为舌苔简介,次用彩色片摄取舌苔图谱共55帧,以舌为纲,以苔为目,分正常舌,淡白舌,淡红舌,红绛舌,紫青舌,其他舌等6类。每类均有简要说明,每图均注明形态及病理,图文对照,易于理解,可供教学、临证与科研的参考。196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舌鉴总论》

舌诊著作。原题清·徐大椿撰。简述白、黄、黑、灰、红、霉酱、紫蓝等舌的病理及治法,并附妊娠伤寒舌,是一篇专谈舌诊的论文。有的刊本附有舌鉴图。现有《徐灵胎医学全书》等刊本。

《舌鉴辨正》

舌诊著作。二卷。清·梁玉瑜传,陶保廉录。书成于1894年。据本书凡例记载:“四川万县王文选所刻《活人心法》四册,内有《舌鉴》。据云:合张(登)氏一百二十舌,《薛氏医杂》三十六舌,梁邑段正谊瘟疫十三舌,择录一百四十九舌,……今即取此为原本”,逐条予以辨正。卷首有全舌分经图,称系明代良医所秘传。书中叙述各种病舌的证治比较简明,较有临床价值。梁氏并对原书中一些拘执五行生克以颜色推断病人预后的观点,持批评态度。现存初刻本、石印本等。

《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药学著作。简称《绍兴本草》。系绍兴29年(1159年)南宋政府修订刊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时所用的书名。其内容全与《证类本草》同。只是作了部分改订,即“考证名方五百(或作三百)余首,证舛错八千余字。”现此书仅存各种旧钞的残卷。有1933年日本春阳堂的影印本(残存图卷一-五卷)。

《邵氏医书三种》

个人医学丛书。清·邵登瀛撰。内容为《四时病机》、《温毒病论》、《女科歌诀》。现存三种清刻本。

《邵兰荪医案》

医家著作。清·邵兰荪撰。近人曹炳章整理。曹氏将经邵氏治愈的病家所留存方案200余则,予以分门别类整理大致分为风暑温热病、虚劳病、内科杂病、妇产科病治案。作者擅治温暑湿热及妇科病证,案语简明。现有稿本、抄本、《珍本医书集成》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少林寺》

我国著名佛教寺院名。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北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隋文帝时(589-604年)改名陟岵寺。唐复原名。传寺僧昙云等曾辅佐唐太宗战胜王世充,立下卓越战功。此后寺僧经常练拳习武,并自成流派,演化成著名的少林派拳术。这种拳术多与气功相结合。

《尚论篇》

伤寒著作。八卷。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清·喻昌撰。初刻于1648年。本书主要参考《伤寒论条辨》。但编次有所不同,内容有所补正。喻氏遵方有执之论,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湿,夏秋伤于暑为主病之大纲;四序之中,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之中,以太阳为大纲;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细绎有关条文。其余《伤寒论》原文,则六经各自为篇。将合病、并病、坏病、疾病四类,附于三阳经末;将过经不解、差后劳复、阴阳易等附于三阴经末。全书提纲挈领,条理比较清楚。本书于1763年江西黎川陈氏重刊时并为四卷,而别刻喻昌《尚论后篇》四卷,论述温证、伤寒、真中风,小儿诸症以及太阳阳明方、阳明少阳方、三阴及各证方等,与《尚论篇》合为八卷。现存20多种清刻本等。

《上医本草》

食疗著作。四卷。明·赵南星撰。刊于1620年。本书系从《本草纲目》中选录可供食用的药物约200种编辑而成。内容无甚新意。

《上清黄庭外景经》

养生学著作名。作者与成书年代待考。有说为东晋魏华存所传,所称《黄庭经》即指此书,后人仿其推衍而出《内景经》。三卷,24章。为七言歌诀体。基本内容和观点为《上清黄庭内景经》相似。亦为道教著名经典之一。书圣王羲之曾写此经以换鹅。收入《道藏》和《云笈七签》。有梁丘子、务成子注本。参见“上清黄庭内景经”条。

《上清黄庭内景经》

养生学著作名。作者与成书年代待考。凡36章。为七言歌诀体。务成子解题说:“此经以虚无为主,故用‘黄庭’标之耳。其景者,神也。其经有十三神,皆身中之内景名字。”景。实即象。内景又作“内境”,即身内五脏六腑之脏象。本书继承《太平经》和《老子河上公章句》五脏有神说,以论五脏六腑神的形式,详论五脏六腑功能,阐述了养生内修的基本理论。亦为道教著名经典之一。收入《道藏》和《云笈七签》。有多种注本。

《上池杂说》

医话著作。一卷。明·冯元成撰于1644年。全书共列28条,大多阐述医理和辨证论治以及其他杂论,治法偏于温补。本书收入《三三医书》中。

《上池涓滴》

脏象著作。一卷。清·黄凯钧撰于1812年。黄氏精研经典论着,汇以五脏见证虚实用药之宜,使读者从见证外露何象即知内关何脏。虽未如扁鹊饮上池之水而见垣一方,亦似得其涓滴而略通其意。故此书对五脏之描述超越《内经》、《难经》所论。所述五脏用药亦切临床实用。现有《友渔斋医书六种》本。

《伤燥论》

燥症专着。清·张节撰。刊于1909年。作者以《内经》理论为指导,阐述伤燥的病原、病证、病脉、病忌及病辨,并附列治疗方剂;后一部分介绍与燥气有关的杂病,杂论燥气以及所产生病理、病证的关系,是一部叙述燥气为病的专着。现存《张氏医参附经》本。

《伤暑全书》

温病著作。二卷。明·张鹤腾撰于1623年。本书根据《素问》暑病的理论,较全面地叙述了各种暑病以及和伤暑有关的一些病证的病因、脉、证和主治方剂。本书后经清·叶霖增订,易名《增订伤暑全书》,内容有较多的补充,但书中有一些提法值得商讨,还有个别与暑邪、暑病无关的病证或论述。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及1917年绍兴医药学报铅印本。

《伤科汇纂》

伤科著作。十二卷。清·胡廷光撰于1817年。本书系汇集清以前有关伤科文献资料编成。卷一-二为伤科总论;卷三治伤手法及工具;卷四伤科内证;卷五-六为各部骨伤;卷七-八列伤科方剂;卷九-十二为其他金刃器物损伤,虫兽啮伤及补遗。资料丰富,且附医案,有论有方,切于临床。原书为抄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

《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伤寒著作。各二卷。清·张璐撰。刊于1667年。作者博览《伤寒论》诸家注本,有“多岐而不一”的感慨。及见《伤寒论条辨》、《尚论篇》等书,在反复钻研之后,“向之所谓多岐者,渐归一贯”因此以《尚论篇》等为依据,衍义出缵绪二论。书名的意义,张氏释为“缵者,祖仲景之文;绪者,理诸家之纷纭而清出者,以翼仲景之法,汇明其源流……”(见本书自序)。在编次方面,将王叔和整理本予以重编,诠释采《尚论篇》等诸家注文,参以个人见解,是为“缵论”部分;又鉴于《伤寒论》原书有残缺,证治或有不全,遂博搜前人方论予以补充,是为“绪论”部分。但“缵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尚论篇》原文的编次,“绪论”所补充的方剂,其中个别有配伍不够严密的缺陷。现存康熙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张氏医书七种》本。

《伤寒总病论》

伤寒著作。六卷。宋·庞安时约撰于1100年。卷一叙述六经分证;卷二谈汗、吐、下、温、灸等治法;卷三论析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症;卷四-五列述暑病、寒疫、温病等;卷六载伤寒杂方、妊娠杂方等。其处方用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参考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实践,有所补充。旨在注释《伤寒论》,却有不少越仲景藩蓠而独自发挥之处。是一部研究《伤寒论》较早而有相当影响的著作。现存清刻本、日本抄本、丛书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伤寒准绳》

伤寒著作。《证治准绳》组成部分。又名《伤寒证治准绳》。八卷。明·王肯堂编撰。刊于1604年。卷首入门辨证诀,鉴别外感、内伤之发热,阐析伤寒及类伤寒一些症候在因、证方面的不同点。卷一介绍伤寒总例;卷二-四列述六经病主要病证的方治;卷五-六为合病、并病及汗下、吐后等病;卷七为劳复、食复、瘥后诸病、四时伤寒、妇人和小儿伤寒等;卷八分析伤寒脉法及伤寒治疗常用药的药性。本书引用各家学说颇多,对《伤寒论》原文作了详尽阐释。临床部分吸取不少后世治疗伤寒的方剂。作者在自序中称是书“为因证检书而求治法者设也”。故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现有明、清多种刻本和石印本。

《伤寒指掌》

伤寒著作。四卷·清·吴坤安撰于1796年。吴氏所说的伤寒,实为广义伤寒,包括伤寒和温热二类病证。本书辨析伤寒,温热病证治,伤寒推崇王宇泰、喻嘉言、柯韵伯等;温热悉遵叶天士、薛生白学说。条理清楚,论述颇精。卷一辨类伤寒及三阳经;卷二述三阴经及瘥后诸病;卷三论伤寒变症;卷四列伤寒类症。吴氏原作后经邵仙根于正文后增写评语,多系经验之谈。又晚清何廉臣曾将本书略予删改,改名《感证宝筏》刊行。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按吴氏原著,邵氏评批本出版排印本。

《伤寒直格》

伤寒著作。

①旧题金·刘完素撰,葛雍编。又名《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三卷(原为六卷,或称六集)。全书仅17009字,从热病证治角度发挥伤寒蕴义。上卷叙干支配脏腑、病因、运气主病、脉诊等统论内容;中卷论伤寒六经传变,并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汪琥认为:“是书之作,实为大变仲景之法者也”(《伤寒论辨证广注》),卷终有“伤寒传染论”一则,明确提出“秽气”、“秽毒”致病的观点,在治方和病因认识方面,较之前人有了明显的进步。其中又用运气学说解释伤寒病理,须予分析地对待。现存元、明、清多种刻本。千顷堂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②南宋·刘开撰。五卷。书未见。

《伤寒真方歌括》

伤寒著作。六卷。清·陈念祖撰。陈氏将《伤寒论》方分经辨证,以诗歌的形式予以阐释;并对《伤寒论》原文作了一些归纳整理,末附魏念庭《伤寒论》跋语。本书与陈氏《伤寒医诀串解》合刊,1959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现存20种清刻本等。

《伤寒摘锦》

伤寒著作。全称《万氏家传伤寒摘锦》。二卷。明·万全编撰。根据作者的临床经验,本书重点选摘《伤寒论》中有关六经脉证治法,同时记述了伤寒两感、差后劳复、阴阳易、痓湿暍、霍乱等脉证治法,兼述温病、时行疫病。后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中。现存明、清刻本。

《伤寒杂病论义疏》

伤寒著作。十六卷。刘世祯述义,刘瑞瀜疏证。刊于1924年。据刘世祯氏自称,因母丧,于江西某山谷中遇“张老”,张老授以古本《伤寒杂病论》,与世传本不同,遂阐述师传及个人所体会的本义,并由刘瑞瀜疏通引证,补充发挥。其学术见解颇有异同。由于所谓张老所传古本《伤寒论》无从稽实,一般以为殊难确信。又如书注明“通行本佚”的某些条文,其学术观点与仲景学说亦欠协调,故本书的实际价值,仍有待研究。现存1934年铅印本。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著作。六卷。清·陈念祖撰。作者融会诸家学说,以串解的形式为主,阐明其个人研读《伤寒论》的心得,冀使读者对《伤寒论》诸篇均有一个纲领性认识。原书缺漏不全,后经其侄陈道着补订刊行。现有十几种清末刻本,几种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伤寒医鉴》

伤寒著作。一卷。金·马宗素撰。此书为继承发扬刘河间火热论之力作,所论多是热证,用药力主寒凉。自医鉴、脉证、六经传受至小儿疮疹共12条,每条先引《南阳活人书》,继引刘完素之说予以辨证,末以《素问》引文加强作者的看法。后人将此书编入《河间六书》中。现存乾隆三年得一堂刻本及《河间六书》本。

《伤寒寻源》

伤寒著作。三集。清·吕震名撰于1850年。作者指出“以为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殊不知伤寒不必尽属寒因,若风、若湿、若温、若热,皆统辖于伤寒二字内”(见自序)。本书首辨风、寒、湿、温、热之源流及六经辨证诸法,次将各症辨别其疑似之处,后述制方精义。本书特点在于追寻风寒湿温热之源,并注意鉴别诊断。本书现有清末刻本,1930年中医书局影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伤寒悬解》

伤寒著作。十四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清·黄元御撰。作者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编次颇多攻讦,并力图“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书中将《伤寒论》所载113方,分别六经病证,予以剖析贯串,并注明本病、经病、腑病、脏病、坏病及传腑、传脏、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在注释析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不乏个人创见,但其中也难免杂有主观片面的观点。现存十多种清刻本。

《伤寒心要》

伤寒著作。一卷。金·镏洪编(亦有题作金·刘完素着)。本书以伤寒为名,实际以温热病为主,其理论依据及所用方药,大体上属于刘完素一派,后人将此书附刊于《河间六书》之后。现存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伤寒心镜》

伤寒著作。又名《伤寒心镜别集》、《张子和心镜别集》。金·常德撰。全书只七篇短文,论述双解散用法,并讨论了伤寒的一些治法,也叙述了传经以及亢则害、承乃制等问题,后人将其附刊于《河间六书》之后。现存明清刻本,又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著作。三卷(即《医宗金鉴》卷三十六-三十八)。清·吴谦等编撰。作者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伤寒论》原著,使能触类旁通,遂将总论内容、六经辨证,及伤寒常见病证,类伤寒、瘟疫、温病等,“撮其要旨,编为歌诀”,另加注释,便于学习记诵。

《伤寒五法》

①伤寒著作。四卷(一作五卷)。明·陈长卿撰。撰年不详。作者将前人对于伤寒病证的治法归纳为发表、解肌、和解、攻里、救里五法。此种概括亦符合《伤寒论》原书的实际。书中结合伤寒脉证详论五法,理论联系临床实践,有其独到的见解。清·康熙年间石楷予以校订。并加按语重刊。现存多种明清刻本等。

②治疗学术语。指伤寒的五种基本治法。即发表,解肌,和解,攻里,救里等。

《伤寒温疫条辨》

伤寒温病著作。简称《寒温条辨》。六卷。清·杨浚撰于1784年。自《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和《难经》“伤寒有五”以来,伤寒与温病便易于混淆。作者有鉴于此,遂采集诸家学说予以详辨。卷一列述伤寒与温病的脉证、病因、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卷二-三辨析伤寒、温病各种病候;卷四-五医方辨,计正方180首,附方34首。卷六本草辨,述药物188种。本书选摘《温疫论》、《伤寒辨证》中论述尤多,但又有所补充发挥,并创用升降散等方剂,在同类书中有其影响。现存乾隆本等20多种清刻本,多种石印本。

《伤寒微旨论》

伤寒著作。二卷。宋·韩祗和约撰于1086年。原书已佚,后世刊印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编成。全书自伤寒源至劳复证共十五篇,论述辨脉,汗、下、温中等治疗大法,用药和某些病证的证治,并附方论、治案。所用方剂不限于《伤寒论》方,多为自拟方。所设汗、下、温中诸法均依立春后至清明前;清明后至芒种前;芒种后至立秋前三个不同阶段而定。韩氏在阐发《伤寒论》的学术经验方面多有创新,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与发展,论着颇为后世所重。但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批评韩氏“将温暑作伤寒立论”,应予注意。现存清末刻本及石印本,《四库全书》本等。

《伤寒图歌活人指掌》

伤寒著作。一名《伤寒活人指掌》。五卷,一作三卷。元·吴恕撰于1337年。宋·李知先曾于1166年将《南阳活人书》中伤寒诸证编成歌括,书名《活人书括》。吴氏在《活人书括》基础上融汇《伤寒论》、《南阳活人书》等前人著作,增辑若干图表编纂而成此书。论述证治颇详,本书后经吴氏门人熊宗立续编为10卷本,改名《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内容有所补充。现存几种明刻本、清刻本,又见《医要集览》。

《伤寒溯源集》

伤寒著作。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十卷,二十二篇。清·钱潢撰于1707年。钱氏认为世传的《伤寒论》刊本、注本的条文,前后舛错,六经混乱。遂重予编订,详加诠释,各经皆列纲领,每方均有方论。其析义、辨误、论治,颇多独到的见解。由于作者以勤奋认真的治学态度,“直溯源流,深穷根柢,推求《灵》、《素》,辨论阴阳,援古证今,分经辨证”(见自序),对《伤寒论》的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故在注本中有一定的影响。现存乾隆间刻本、抄本、日刻本等。

《伤寒说意》

伤寒著作。十卷,卷首一卷。清·黄元御撰。《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元御既作《伤寒悬解》,谓论文简奥,非读者所能遽晓,后着此书,以开示初学之门径。”本书除列述六经病证外,卷首对六经、六气、营卫、风寒、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对仲景《伤寒论》多所注释和发挥,然亦不免掺杂了一些主观臆断的解释。现存多种清刻本和《黄氏医书八种》本。

《伤寒审症表》

伤寒著作。一卷。清·包诚纂辑。书成于1870年。作者对黄元御所撰《伤寒悬解》比较推崇,故本书以表格的形式分析《伤寒悬解》中六经各类病证。颇能提要钩玄,便于审证参考对照。现存同治十年刻本、上海千顷堂石印本,光绪年间铅印本。

《伤寒舌鉴》

舌诊著作。一卷。清·张登撰于1667年。据本书自序称,作者“取《观舌心法》(是继《伤寒金镜录》之后的舌诊专着,共记载137舌诊图,原书已佚),正其错误,削其繁芜,汰其无预于伤寒者,而参入父亲张登治案所记,及己所经历,共得120图。”其中包括白、黄、黑、灰、红、紫等多种舌苔,并附妊娠伤寒舌。每种除有总论叙述外,各图均附说明。现存康熙七年刻本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后有多种铅印本。

《伤寒尚论辨似》

伤寒著作。清·高学山撰。作者认为喻嘉言《尚论篇》各条文中,多有似是而非、未尽恰当之处,遂反复详辨,并以“辨似”为书名。全书辨注颇详。其中不乏超出前人之见。高氏认为“伤寒诊法,惟以形、症、声、色,合之浮、大、数、动、滑、沉、涩、弱、弦、微之十脉以为印证,便可得其大概”(见凡例)。但作者在释义、方解等方面,尚杂有芜杂不精或不切合实际的观点。原系抄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

《伤寒明理论》

伤寒著作。四卷。金·成元己撰。约刊于1156年。作者对伤寒论研究很深,纵横无际,得心应手,故能深明其理,撰成此书。卷一-三扼要地辨析了伤寒50种证候的病象和病理,“使习医之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中了然而无惑”(本书严器之序)。卷四专论方药,选《伤寒论》常用方20首,强调配伍制使的关系,并以经典医着结合个人体会加以分析。本书为学习《伤寒论》的补充读物。现存宋、明、清十多种刻本、及《古今医统正脉》、《中国医学大成》本。

《伤寒秘要》

伤寒著作。二卷。明·董玹纂定,胡正心参补。首载伤寒约论,次述六经病证,并分述伤寒诸症以及与伤寒有关的症候、病证66则,末附治疗方剂102首及备用效方19首。现有抄本和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

《伤寒论注》

伤寒著作。

①清·柯琴编注。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证附,辨明异说,发挥隐旨。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性。柯氏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其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颇受后人推崇。在《伤寒论》注本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刊本颇多,现存十多种清刻本。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

②清·王丙撰。六卷。撰年不详。王氏按《千金翼方》卷九-十所辑《伤寒论》原文,并据《脉经》参校后作为原文定本加以注释。卷一-二,论太阳病各主要方剂用法;卷三-五,谈其它各经病状及治法;末卷述伤寒宜忌,发汗、吐、下后病状等内容,并附杂方。本书经陆懋修校正,改名《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原刻入《世补斋医书后集》中。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伤寒论附余》二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迴澜说》、《时节气候诀病法》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

③明·史闇然、清·陈亮斯均曾撰《伤寒论注》,书未见。

《伤寒论直解》

伤寒著作。六卷。清·张锡驹撰。刊于1712年。本书与《张卿子伤寒论》相似,只删去王叔和本“伤寒例”,其余照录。宗旨,维护旧论。注释方法亦取“汇节分章”法,其突出见解是“六经六气学说”。认为人与天地相通,正常情况下人体六气运行由一至三,即由一厥阴、二少阴、三太阴、而后三阳,是为气传。病邪传变由三而一,即由太阳、阳明、少阳而后三阴,称为病传。气传日传一经,病传不拘时日,总之张氏融汇《内经》理论以阐注仲景《伤寒论》,对读者理解经义并联系临床实际,有一定的帮助。末附《伤寒附余》一卷。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伤寒论章句方解》

伤寒著作。六卷(章句四卷,方解二卷)。清·陈恭溥编撰。刊于1851年。作者认为:“凡注解经书,必明句读。”故于《伤寒论》注本中以章句明晰的《伤寒论直解》(张锡驹撰)和颇能阐发精义的《伤寒论集注》(张隐庵编)为基础,予以分章节、句读、参合其他注家逐一注释,又结合数十年心得加以阐发,内容比较简明。后有伤寒方剂汇解,不以六经分类,恐读者泥于六经,使《伤寒论》方用之不广。末附伤寒刺灸心法。现存三种清刻本,1949年后出排印本。

《伤寒论翼》

伤寒著作。二卷。清·柯琴撰于1674年。作者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对《伤寒论》的编次及证治、方药进行全面探讨。既不取叔和旧制,又反对三纲鼎立。主张以方名证,方从六经。认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中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本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下卷纲领性地叙述六经分证。书末附制方大法,为《伤寒论》辅助读物之一。现存康熙以来十多种清刻本,又见《伤寒来苏集》、《中国医学大成》本。

《伤寒论阳明病释》

伤寒著作。四卷。清·陆懋修撰。作者鉴于伤寒阳明病每多“中焦危急之候”,不容误诊或缓治,遂取《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共78条予以诠释。选集前人有关阳明病的释文287条,参合自己读书心得和临床体会,对阳明证的证治作了较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阳明无死证”的看法。使仲景“阳明篇”大旨得以彰明而又有所发挥。对学习和研究阳明病证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有清刻本,1931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及《世补斋医书》本。

《伤寒论研究》

伤寒著作。四卷。恽铁樵撰于1924年。恽氏以中西汇通的观点阐析伤寒六经、伤寒提纲、伤寒和其他一些病症的用药、伤寒病型与传经以及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并附作者治案。全书颇多个人见解,但也有一些主观附会或联系不当的论述。现存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又见《药盦医学丛书》本。

《伤寒论新注》

伤寒著作。附针灸治疗法。承淡安注解,朱襄君参订。承氏参考多种《伤寒论》注本及有关著作,对仲景原文采取提要、注解、小结的形式予以详析,并对六经病证补充针灸疗法。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试用中西汇通的理论注释经义,有其进步意义,但书中的注解和方论杂有附会和不够恰当的观点。现存1930年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本,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56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伤寒论新义》

伤寒著作。余元言撰于1939年。作者对《伤寒论》的条文,编次上有所变更;原文诠释,除选取前人有关学说外,颇多个人见解。余氏认为张仲景只是沿用《素问》六经之名,而不袭其实;书中删去烧裈散方,认为此方“不可恃”。由于作者受中西汇通观点的影响,有些观点也反映了这方面的学术特色。现有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49年后排印本。

《伤寒论条辨》

伤寒著作。八卷。明·方有执撰。刊于1592年。方氏认为《伤寒论》一乱于王叔和的重编,再乱于成无己的注释,失去仲景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编注、考订,并调整了若干条原文的篇次,删去了《伤寒例》一篇,将太阳病纳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感、营卫俱伤”三种。突出了太阳病三纲鼎立学说。较王叔和本加强了条理性和系统性,这种倡言错简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名家纷纷响应,蔚然而成错简重订伤寒学派。推动了《伤寒论》研究向纵深发展。全书前列图说后附《本草钞》、《或问》、《痉书》各一卷。全书条辨《伤寒论》六经篇文比较详明,在《伤寒论》注本中卓有影响。现存明万历刻本,及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伤寒论述义》

伤寒著作。《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五卷。日本·丹波元坚撰于1827年。作者在研究其父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的基础上,参考各家学说,针对《伤寒论》中所述病情、病机予以重点剖析,以补《伤寒论辑义》之不足。此书刊行后,于1851年作者又撰《伤寒论述义补》一篇附刊于后。现存日刻本、上海六也堂书药局铅印本、《聿修堂医学丛书》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伤寒论释义》

伤寒著作。

①《中医临床参考图书》之一。成都中医学院主编。本书以提要、释义为主,结合词解,选注诠释《伤寒论》。论述简明,选择诸家学说亦较精炼。卷首概论部分能融汇经义,使读者对六经辨证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本书原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即二版教材,刊于1964年,后经修订,于197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南京中医学院编着。详见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条。

《伤寒论三注》

伤寒著作。十六卷。清·周扬俊撰于1667年。周氏于《伤寒论》注家中,钦佩方有执和喻嘉言,遂以方氏《伤寒论条辨》、喻氏《尚论篇》两个注本为基础,加上他个人的见解,逐条予以注释,因名“三注”。从对《伤寒论》的注释和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阐发的贡献来说周氏远逊于方、喻二家。但周氏在《伤寒论》原文编次方面,较之方、喻亦有不少更动。亦为持错简重订之力作。在六经病每篇前均论述该经脉环周之理,并认为六经乃指手足十二经脉,非单指足经而言,补充了朱肱的足六经说。作者强调伤寒病证应以风寒为重点,故将论中春温夏热,火劫、并病、合病、脏结、结胸、痞症、痉湿暍等另编于后。本书除兼有《伤寒论条辨》与《尚论篇》的特点(详见该条)外,书中阐析仲景原文颇为精要。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伤寒论浅注补正》

伤寒著作。《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七卷。清·唐宗海撰。唐氏比较推崇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但又认为“此书注解,尚有缺误”。遂在陈书的基础上予以补缺正误,前六卷为六经证治原文,于每经篇首补总论一篇以明大旨。卷七为其所补,包括有识方药离合论、古方加减论,古今方剂大小论、服药法论、劝读十则、医病顺其自然说等。书中还对三焦实质进行探讨。此外,旁参西医理论注解伤寒病机是其一大特点,虽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处,但中西汇通的大胆创举对医学的发展不无推动作用。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

《伤寒论浅注》

伤寒著作。六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3年。作者认为“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故本书按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原文,删去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的平脉辨脉篇、伤寒序例、诸可与诸不可等篇。作者于《伤寒论》注本中推崇张隐庵、张令韶二家,并按其体例以分章节。赞扬二张的标本中气说,认为二张“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会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之旨吻合”。编法的特点是于原文中衬以小注,注文以二张学说为主,兼采诸家精义以求阐明经旨。现存几十种清刻本,多种石印本。

《伤寒论类方汇参》

伤寒著作。左季云撰于1927年。作者宗柯琴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将《伤寒论》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等十二类,并将有关加减及变化方附入介绍,每一处方下大多详列适应症、禁忌症、方药作用、服用法、药后反应、预后等,并辨析和鉴别与此方配伍或作用近似的有关处方,有独特见解,较切实用,是研究《伤寒论》方治的参考读物。1949年后有排印本。

《伤寒论今释》

伤寒著作。八卷。陆渊雷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析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汇或阐解,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作出了大胆尝试。但因思想方法局限,掌握西医知识亦有限,故难免有其片面不足之处。1949年后有排印本。

《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

伤寒著作。南京中医学院编着。本书以该院所编《伤寒论释义》为蓝本,在仲景原文后用提示和讨论的形式加以阐析,并附表格,主要用于教学参考。195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著作。丹波元简辑义,恽铁樵按。恽氏以日人丹波氏《伤寒论辑义》为蓝本,将个人的读书临证体会写成按语附于各节条文之后。同时也增补沈芊绿、王丙、喜多村等中日《伤寒论》注家的一些注文。书中联系西医生理、病理等加以论述,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现存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

《伤寒论辑义》

伤寒著作。《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七卷。日本·丹波元简撰于1801年。作者采辑从成元己以下数十家的注释加以折衷归纳,并结合个人心得,逐条阐析《伤寒论》原文。其原文则依宋·高保衡、林忆校订本。作者发挥其语言文字学功底,考核比较精详;方解部分除选注诠释外,并参考古今方书增补了一些效方,对读者颇有启发。现存日刻本,《皇汉医学丛书》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伤寒论集注》

伤寒著作。

①清·张隐庵注释,高世栻纂集。六卷。书成于1683年。据高氏序言称,本书原为其师张隐庵所注释,稿未成而病逝,由高世栻重予编撰补订成书。本书尊王叔和、张卿子两家,删去伤寒例。首列六经正文,次霍乱、阴阳易、瘥后劳复,次痉湿暍汗吐下后,末列辨脉平脉。汇节分章,力主维护旧论,并用运气学说阐释六经病机。书中选录了前人的一些注疏,并有不少张、高二氏的见解。但有一些附会的解释。

②清·徐赤集注。十卷。书成于1727年。徐氏选取成元己、庞安时、方有执、喻嘉言、柯韵伯、周禹载、魏荔彤等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见解以诠释《伤寒论》原文。另有补篇4篇论述伤寒部分病症和一些杂病,并附妇人伤寒、小儿伤寒、春温等。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伤寒论集成》

伤寒著作。十卷,日本·山田正珍撰于1789年。作者据宋·高保衡、林忆的《伤寒论》校订本,广泛参阅古今《伤寒论》注本(包括日本医家的几种注本),予以辨析、选注、删繁、考订,并将所有条文编列序号,又依《玉函经》补充的1条,共409条。虽为集注性质,颇多个人见解,在日人的《伤寒论》注本中具有一定的影响。现存日刻本,皇汉医学丛书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伤寒论后条辨》

伤寒著作。又名《伤寒论后条辨直解》。十五卷。清·程应旄撰于1670年。全书分礼、乐、射、御、书、数六集。程氏以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内容,根据个人对仲景原文的理解,“条其所条,辨其所辨”(见自序),并以仲景原文及《伤寒论条辨》、《尚论篇》的篇次附于后,便于读者参看检阅。全书注解在前人基础上有一定的发挥。学术上推崇方、喻两家,认为五叔和编次有误。但基本上保存了王叔和本的内容,只在前面增入五论。认为《伤寒论》为百病立法。指出:“仲景非是教人依吾法去医伤寒,而是教人依吾法去辨伤寒;非单单教人从伤寒上去辨,乃教人合杂病去辨。”注文前后承接呼应较好,但不够精要,汪琥《伤寒论辨证广注》指出:“闲活太多,举引经史百家之言及歌曲笑谈,无所不至……”,是为本书不足之处。现存康熙十年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伤寒论方解》

伤寒著作。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中医研究所编。本书诠释《伤寒论》方,除引述前人较好的方解外,并能结合现代的临床使用经验,介绍具体方剂。主要从药物组成、调剂用法、原书指证、前贤阐述、拟用剂量、适应证候、禁忌证候、补充讲解八项加以论述。不仅全面系统,而且颇多新意,文字简要,条理比较清淅。195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伤寒论读》

伤寒著作。清·沈尧封撰于1765年。作者认为《伤寒论》中所论伤寒,亦即《难经》所述广意伤寒的概念。据此分析六经病证,并辨太阳证传经、病解和误治,对于临症识病,分辨相似而相混的证候有一定的启发。末附脉法及《伤寒论》全部方剂。是研究《伤寒论》的参考读物。现存乾隆年间刻本等,后编入《三三医书》中。

《伤寒论辨证广注》

伤寒著作。十四卷。清·汪琥撰于1680年。汪氏根据《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辨注。在治法上,不泥守仲景成方,每篇之后选列自晋迄明历代治疗热病的效方与方论作为辅翼。实补仲景之未备。汪氏纂注《伤寒论例》,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并附热病针刺法及穴位图说等。作者复撰《中寒论辨证广注》,分上、中、下三卷,体例悉遵前书,逐条辨注《伤寒论》中可属真寒证的原文。旨在发挥《伤寒论》治热病的内容。汪氏认为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故将仲景《伤寒论》析分为二,在编法上别开生面,对于读者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初刻等清刻本,1949年后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伤寒论本旨》

伤寒著作。即《医门棒喝二集》。九卷。清·章虚谷撰于1835年。作者鉴于《伤寒论》辞简意深,理法微妙,读者难以领会,注本虽多,却不易找到符合简明切当者,遂重为编注。编次参考《伤寒论条辨》,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提纲,阐述各经病症。章氏推崇叶天士,每用其医理阐释《伤寒论》要旨。并博采众说“辨别义理,证其讹谬,以期合乎意旨”(见自序)故以“本旨”为书名。本书另取顾景文所整理的《温证论治》加以注释,作为外感温病治法;又注释了《湿热条辨》(旧题薛雪撰)作为暑病治法,以补充《伤寒论》的某些不足之处。现存清刻本。

《伤寒论本义》

伤寒著作。十八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清·魏荔彤撰于1724年。魏氏注解《伤寒论》,除前有总论外,对六经病,瘥后劳复、霍乱等篇,亦各有总论提要钩玄、敷陈大意,能给人以启发。卷首并附方有执《阴阳表里图》,闵芝庆《传经论》以及作者对方、闵二家学说的评价。编次方面,将合病、并病、坏病、痰病、过经不解等内容置于三阳经病和三阴经病之间。诠释颇详,务期将仲景397法之内涵与113方之本意灿然昭彰,但附会的观点亦复不少。本书另有魏氏自撰的跋语。分析了六经病的八纲及治法举例,可资参考。现存康熙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伤寒论》

《伤寒论》全书10卷,22篇。六经病脉证并治是该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专门讨论急性外感热病——伤寒病的专着。张仲景吸取了《素问·热论》中的六经分证法,以六经为纲,将病者的病状、脉候,根据其虚实表里寒热来划分为六个不同的病类。三阴三阳内连脏腑,外属经络,由于邪气强弱以及病人体质的不同,又有不传、直中、循经传、越经传以及合病、并病等不同情况,确立了伤寒病辩证的纲领。该书以条文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伤寒病不同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及立方用药规律,在诊断方面,强调四诊八纲的综合运用,对病者的病状脉候等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其疾病部位与病理。在治疗方面,依据其四诊八纲所得的资料以及病因病理认识,确定治疗大法,将汗下吐和温清补消八法灵活地运用于治疗过程之中,或单用,或同用,立法谨严,然后选方用药,用药80余种,其方剂多选药精当,配伍有度,主治明确,疗效显著,被后世为尊为“经方”。由于《伤寒论》的巨大成就,后世研究者很多,其注本约有成无已系(《注解伤寒论》),方、喻系(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喻嘉言《尚论篇》),钱塘二张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张锡驹《伤寒论直解》)三大注本体系。历代包括日本等注释、发挥、方论、歌括、杂著等670余家,足见其影响之大。

《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成为他们发展、发挥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的基础、依据和教育后学的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例如日本,不但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并由日本再传中国而发挥了巨在的影响,而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仅就先后传到中国而现存者也有60多家。再如《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而有专著流传至中国者,有10余种之多。关于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仍给予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以特殊的重视,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

《伤寒六书》

伤寒著作。又名《陶氏伤寒全书》。六卷。明·陶华约撰于十五世纪中期。此系陶氏所撰六种伤寒著作,每种列为一卷。

①《伤寒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的随笔记录;即名“琐言”,自非系统工作。

②《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证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证指法等内容。

③《伤寒杀车捶法》:论劫病法,制药、解药法,记载了作者独到的学术见解,并列秘验方37首。

④《伤寒一提金》:为提纲性伤寒启蒙读物。

⑤《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体现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传统理论。

⑥《伤寒明理续论》:陶氏根据个人见闻,参考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体例和内容,予以补充修改而成。陶氏著作受朱肱《南阳活人书》的影响较大,而六种著作的内容颇多重复,有些证候的辨证条理不够清楚,所选方药也有杂乱之弊,后世颇多论评。现存多种明、清刻本,及又见《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伤寒六经定法》

伤寒著作。即《舒氏伤寒六经定法》。一卷。清·舒诏撰。作者治《伤寒》数十年,颇见功力。因此分析伤寒六经的证候深有见地。并扼要介绍其治法,治法中汲取了后世的一些经验方。本书或附刊于《舒氏伤寒集注》一书。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伤寒著作。八卷。清·沈明宗撰于1693年。沈氏深研仲景之学,历20余年着得此书。于《伤寒论》注家中,比较推崇方有执、喻嘉言,认为《伤寒论》中所谈六气外感,主要是“风伤卫、寒伤营”,“而括燥湿于寒伤营,春夏温热该于风伤卫”(见自序)。并批评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编次不明,故在编注时,突出六经主病,颇多个人见解。编次仿喻嘉言《尚论篇》,将六经篇目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差后劳复等均另立篇名,“惟以正治汗、吐、下次之于前;误治变端,次之于后;风寒两伤,误治诸变,逐段拈出”(见本书卷一重编《伤寒论》大意)。现存康熙世德堂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伤寒类证》

伤寒著作。

①金·宋云公撰。三卷。刊于1163年。宋氏自称密受于“常山医流张道人”。全书将仲景397法,分证50门,共484法。用表格的形式列述了伤寒诸证及其兼证证治,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比较。并指明当用何方治疗。

②清·关耀南编。关氏所编《澄园医类》(共十五卷),以证候、脉象、方剂为纲,将《伤寒论》全部原文编录为类证十卷,类脉三卷,类方二卷。在编法上将采用重迭编入法,甚至于同一条文在数类重出不厌重复,故篇幅较仲景原著有所扩充。

③明·赵道震撰。书已佚。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伤寒著作。简称《活人总括》。七卷。宋·杨士瀛撰。作者以总括《伤寒论》、《伤寒类证活人书》二书的内容为主,结合杨氏对《伤寒论》一书以及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心得编成此书,参附杨氏学术见解。卷一为活人证治赋;卷二伤寒总括;卷三伤寒证治;卷四-六分述发热、恶风、四逆、头痛等多种证候的证治;卷七介绍小柴胡汤加减法、伤寒诸笃证以及伤寒别名、戒忌、产妇伤寒、小儿伤寒等。现存元、明刻本。又见《仁斋直指医学四种》。

《伤寒类方》

伤寒著作。不分卷。徐大椿编释。书成于1759年。徐氏研究《伤寒论》不以六经分类,他认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遂将《伤寒论》中113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共十二类,每类先论主方条文,次以同类方条文附述于后,再次附注文并方药加减。末载六经脉证及别证变证,条理比较清楚。1949年后有影印本。

《伤寒来苏集》

伤寒著作。即清·柯琴所撰《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之总称。各详该条。1949年后有排印本。

《伤寒括要》

伤寒著作。二卷。明·李中梓撰,刊于1649年。李氏曾撰《伤寒授珠》十卷(后毁于兵火),自嫌其烦,“遂以授珠(指《伤寒授珠》)删繁去复,简邃选玄,仅得十之二。……颜曰‘括要’,谓括义详而征词简也”(见自序)。本书首列总论,继则以证为纲,以方为目,言简而义明。是一部研究伤寒的参考读物。现有顺治六年等四种清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伤寒抉疑》

伤寒著作。清·程云来问,喻嘉言答(此即《尚论后篇·答问篇》)。1768年程氏提出有关伤寒发病、病理、临床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疑问共16问,喻氏一一予以答辨,提出了一些独特见解。28年后,复由徐彬传录刊行,题名《伤寒抉疑》。现存《尚论篇全书》本。

《伤寒九十论》

伤寒著作。一卷。宋·许叔微撰于1132年。本书记载许氏经治医案90例,并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作者于此书中提出“十剂”的方剂理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现存几种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伤寒经注》

伤寒著作。十三卷。清·程知撰。作者于《伤寒论》众多注家中推崇喻嘉言,认为喻嘉言能“破前人之窠臼,开后学之悟门”,但又指出喻氏《尚论篇》中亦有不足之处。如经文有缺遗,编次分节或有欠妥,注解或有个人臆见,与经旨未能尽合。遂以喻书为基础,参互考订,发挥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在如何对待《伤寒论》397法和113方的问题上,提出“不必尽泥其方,定守其法”。体现了作者不泥于古的学术观点。现存初刻本及乾隆年间刻本。

《伤寒金匮条辨》

伤寒著作。二十三卷。李彦师编着。作者遵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合为一书,用注释、互相参证等方法,具体领会张仲景对于伤寒与杂病的医疗观点和辨证治法,注文比较简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随文训释或强作解释,可供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参考。195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伤寒兼证析义》

伤寒著作。一卷。清·张倬撰。本书所称伤寒兼证,并非单指六经病兼证而言,包括伤寒兼杂病的多种情况。作者分析了中风、虚劳、内伤、宿食、头风、泻利、胎产等17种兼伤寒的病证,以问答方式,阐述这些伤寒兼证的病因、病理、证候及治法。后附经脉、奇经、运气、方宜四篇。现有康熙刻本、日本刻本、《四库全书》及《医学大成》本。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

伤寒著作。三卷。明·童养学纂辑。童氏以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一书不能概括张仲景论述伤寒的全貌,且伤寒、杂病编次混淆,从而指出:“活人此书,害人亦此书。”遂予补注辨疑,将诸证区分为正伤寒、类伤寒及传经、直中等。首卷六经传变;卷二伤寒诸证(实际上包括温病、疫疠和一些杂病);卷三列方剂114首。于是眉目清楚,更无疑似,能使读者心领神会。现存明、清刻本。

《伤寒贯珠集》

伤寒著作。八卷。清·尤怡编撰。刊于1810年。只取六经证治原文,不录前三篇和后八篇。以伤寒治则为纲,类列原文。卷一-二论太阳证,其治法分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等法;卷三-四论阳明证,分正治法、明辨法、杂治法;卷五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六论太阴诸法、脏病、经病、经脏俱病等;卷七论少阴诸法,少阴脉证及清、下、温法,生死法等;卷八论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清法、温法、病禁、简误、瘥后诸病等法。本书为有影响的伤寒注本。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伤寒古方通》

伤寒著作。二卷。清·王子接撰。本书即《绛雪园古方选注》第一部分。王氏将《伤寒论》113方分为和剂、寒剂、温剂、汗剂、吐剂、下剂六大类,然后加以分析注释,方解比较明晰,而且增加了新意。现存光绪上海乐善堂刻本等。

《伤寒附翼》

伤寒著作。二卷。清·柯琴撰。本书专论《伤寒论》方,解释方义及使用法颇精,是结合病因、病理及脉证加以阐述的。可供研究《伤寒论》方剂的参考。现存康熙等多种清刻本、1931年千顷堂石印本及《伤寒来苏集》本。

《伤寒分经》

伤寒著作。十卷。清·吴仪洛编订。书成于1766年。吴氏推崇喻嘉言《尚论篇》,认为喻氏“将三百九十七法分隶于大纲之下,极得分经之妙”,因以“分经”为书名将此书予以重订和补注。书中将喻氏《医门法律》中暴卒中寒一门及“秋燥论”补入。在学术见解方面,本书缺乏新的补充和发挥。现存初刻本。

《伤寒方经解》

伤寒著作。简称《经方解》。不分卷。清·姜国伊注。书成于1861年。本书注解《伤寒论》方113首,于自跋中提出:“论经方者,须明药性;明药性者,须考《本经》(指《神农本草经》)”。故对方药的气味、主治功用的释人,均本于《神农本草经》;或以《名医别录》作为补充。方义较简要明晰,较有个人见解。但也有一些附会的论述。书末附《内经脉学部位考》。现存几种清刻本及《姜氏医学丛书》本。

《伤寒法祖》

伤寒著作。清·任越庵编撰。刊于1822年。此书系将柯韵伯所撰《伤寒论翼》予以删订而成。其中对伤寒的分经、立论悉遵柯氏原著。注释则又融汇了前人的合理观点。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伤寒发微论》

伤寒著作。又名《张仲景注解伤寒发微论》。二卷。宋·许叔微撰。许氏深研仲景学说,历述伤寒七十二证证治,阐解某些伤寒证候的用药法,并扼要地辨析了伤寒、中风、风温、温疟等病的脉证,不乏个人新见,常给人以启发。现存元、明、清几种刻本及《十万卷楼丛书》本。

《伤寒发微》

伤寒著作。曹家达注。刊于1931年。本书能密切结合作者个人临症运用《伤寒论》方的经验,融会仲景原文以阐述病理、分析经义,颇多可取,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但也难免失之一隅。后人将此书与《金匮发微》合刊,于1956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名为《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

《伤寒典》

伤寒著作。二卷(即《景岳全书》卷七-八)。明·张介宾撰。张氏据《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阐述伤寒多种病证,并从八纲的角度予以辨析。其治法主张“古法通变”,吸取《伤寒论》以后诸家的学术经验,并将有关方剂加以归类分析,结合临床提出一些创造性见解,代表了当时伤寒论研究的水平。是学习研究伤寒证治的参考读物。现存日本刻本及《景岳全书》本。

《伤寒第一书》

伤寒著作。四卷,附余二卷。清·沈月光传,车宗辂、胡宪丰编订。书成于乾隆年间(1736-1795)。本书论述伤寒证治较简要,并试图以八卦图说、河图洛书等内容,注释伤寒六经病机。此虽开拓了视野,却未必尽合于临床。须予分析地参阅。现存多种清刻本和石印本。

《伤寒大成》

伤寒丛书。指清·张璐父子所撰的五种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论着,包括:《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诊宗三昧》(以上系张璐撰),《伤寒舌鉴》(张登撰)、《伤寒兼证析义》(张倬撰)。详见各条。现存多种康熙年间刻本及光绪二十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伤寒大白》

伤寒著作。四卷。清·秦之桢撰。刊于1714年。秦氏以《伤寒论》中之疑难得此书可以尽白,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兼有表里邪三种情况,确有见地。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南北的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可用,南方不可用,有其片面性。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伤寒撮要》

伤寒著作。四卷。清·王梦祖撰于1799年。王氏以仲景学说为主,在《伤寒论》多种注本的基础上参阅《内经》、《难经》及有关方书等近百种典籍,将其中有关于伤寒者撮其大要编成此书。本书除论述伤寒传经、诊法、六经证治等内容外,主要介绍伤寒多种病证的辨证和治疗。证分124门,选方264首,并记述其主治、功能及变化方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人的有关学术经验。现存多种清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