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水治疗中的“攻”和“补”

祖国医学关于“邪”、“正”的理论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辨证法。“邪”,指致病因素,同时也包含了病理产物。致病因素直接致人疾病,而病理本来由致病因素所造成又转而为继发病症的因素。“正”,指人体的防御机制,同时也包含了恢复和修补的能力。人体的“正”经常不断地与“邪”作斗争以维持健康,一旦发生了疾病,医生的治疗在于正确地处理好“邪”与“正”这对矛盾,若片面地强调“邪”、“正”的某一方面,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例如肝硬化腹水这种病症,中医称为“鼓胀”。对这种病的治疗曾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以攻为主,认为腹水是“邪”,消除了“邪”,则“正”就能自然恢复,坚决反对用“补”,说是“补药适足以增病”;另一种则主张用“补”,认为“邪”由虚生,用攻只能使人体更虚,应该用“补”,使人体“正”盛而腹水自然消退,坚决反对用“攻”,说是“攻法只能取决于一时”。这是两个极端都有它的片面性。对于腹水病人必须全面考虑“邪”、“正”两个方面,用唯物辨证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病症的矛盾,根据具体情况,“虚则补之”,“实则攻之”。攻邪要考虑致正气,补虚也要考虑致邪气。临床上邪、正、虚、实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从腹水病人来说,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较为多见,但正虚或邪实也不少见。所以治疗上就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病员的邪、正斗争情况和虚实的辨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给以辨证施治。如有的病员身体消瘦、面容憔悴、四肢无力、气短疲乏、舌淡唇白,但腹水并不严重,这是正虚为主,应该采用补法,使他身体逐渐好转,腹水会随之逐渐消失;另一些病员体质尚好、精神充沛、言语有力,正虚不明显而腹水量多、腹部紧绷胀满、按之结实、尿少短赤,以邪实为主,就应采用攻法,腹水至于虚实复杂情况的处理,就要仔细分析。如有个别病员肢体瘦削,表现为正虚邪实,补虚则妨其实,攻邪又虑其虚,当用攻补兼施法,在攻邪中扶正,在扶正中攻邪,这样攻不伤正,补不增邪,腹水渐退;另有病员正虚而邪偏胜,表现为面色萎黄、体略消瘦,而腹水大量、气息急促、皆因邪重而累,不攻其邪则正益虚,此时治标急于治本,当采用先攻后补,先用攻法使邪势减退,继用补法使正气渐充,经过这样治疗,患者腹水退后则不再增加。同样道理,对于正虚偏胜者,不补其虚则正不胜邪,治本重于治标,应该先补后攻。因此,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必须针对病人邪正矛盾的具体情况,分别虚实、标本、缓急、轻重,真正做到“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