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南孙(全本)

学术观点

一、乙癸同源 肝肾为纲

肝肾同源,而冲任隶属于肝肾。故妇女疾患虽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然与肝肾最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阳,主生殖而系胞胎。女子的天癸来源于肾气,天癸是肾气充盛之后的产物,又是促进女子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肾气肾水充足则精血充足,天癸按期而至,生长发育健旺。妇女经、带、胎、产、乳之生理变化,与肾主生殖的功能健全密切相关。其生殖、生理功能,从七岁肾气盛,二七天癸至,三七肾气平均,直至七七天癸竭,皆受肾气盛衰之主宰。肝则为藏血之脏,与冲任血海有关。其性喜条达,主疏泄,主情志。女子以血为用,其一生中,经胎产乳,数耗阴血,故肝经血虚,血海不充,是常见之病理改变。妇女有“善怀多郁”之心理特点,易于怫郁,易致肝郁气滞,气滞则血亦滞,而罹患多病。肝经布胁肋,乳头为其所辖,乳部疾病亦常与肝有关。故历代许多医家,如叶天士等都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总之,女子在生理上依赖肾气充盈,肝血旺盛,经带胎产乳均受肝肾所统,肝肾协调则经候如期,胎孕乃成,泌乳正常。在病理上肾虚禀赋不足,则脏腑功能、生殖机能发育不全。肝经失调则血海不充,藏血疏泄失司。故在临床上肝肾两脏失调与妇科疾病密切相关。青春少女如肾气虚弱,癸水不足,则冲任失养,难以按月催动月汛,月经失调,该来不来,该去不去。成年妇女如肾阴亏损,血衰水亏;或肝血虚少,血海不充,则经来量少,经候衍期,甚至经行闭止。如肝木乏肾水濡养,肝阳肝火遂致偏亢,则经血妄行,经期提前。肝肾封藏失司,则经漏不止。肝郁不疏则经乱,前后不定,经前乳胀,临经头痛。肝郁气滞,气血阻滞则痛经;血滞日久,甚则徵瘕积聚。妇人胎孕,发端于天癸,凭借于冲任,植根于胞宫,皆赖肝肾精血充养,肝肾精血不充,则胎孕难成。妇女孕胎期,肾气不足系胞无力,或肝血不足无以养胎,则胎漏、胎坠,滑胎。妇女产后多易损伤肾气,或流血过多肝经血少,肝肾亏损,常有腰背酸痛,或阳越阴亏常自汗不止。更年妇女肾元虚衰,或肾水亏乏,肝火偏亢,冲任不摄崩漏不止,或肾虚肝郁,阴阳失衡,潮热自汗,忧虑烦躁,诸症迭出。

古有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之说,治疗肝肾失调之妇科疾病应肝肾同治。肝肾为母子,肾主闭藏,肝主疏泄。两者同居下焦,二脏俱有相火。肝肾之阴精阴血可以相互为用,肝肾之相火又可以相互影响,故肝肾是同源的。明代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中有“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则所以泻肾”之论述,也从一个侧面指出了肝肾同治的论点。肝为刚脏,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平日赖肾水以滋养,柔其刚悍之性;肾为肝之母,肝郁肾也郁。治肝必及肾,益肾须疏肝。肝旺者,肾常不足,滋肾则所以平肝。滋补肝肾又需伍疏达肝气之药,以助滋补之力。

妇科临床辨证用药时,多应以肝肾为纲,肝肾同治,肝肾在月经周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经前患者肝气偏旺时,治偏疏肝理气调经;经后阴血去,肾气偏虚则着重补益肝肾,以顾其本。对不孕患者,除调理月经外,在排卵期前后,还加用温肾促性助孕之品,如仙茅、仙灵脾、石楠叶、蛇床子等。在治疗各种妇科疾病中,常在疏肝清肝方中加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续断、桑寄生等补肾药;在补肾方中又常佐疏肝理气之青皮、川楝子。在临床常用的“健壮补力膏”“怡情更年汤”“促卵助孕汤”均为滋补肝肾之良方。“健壮补力膏”用菟丝子、覆盆子、金樱子、五味子补肝肾,摄精气、固冲任;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石龙芮补肾强壮,孩儿参补气。广泛运用于肝肾不足,冲任虚损之崩漏、带下、闭经、月经不调、不孕症、胎漏等疑难杂病;“怡情更年汤”以滋养肝肾之阴的二至丸为主,加巴戟天、肉苁蓉、桑椹子加强滋补肝肾之力,紫草、玄参清肝降火,淮小麦、炙甘草健脾养心除烦,首乌藤、合欢皮解郁怡神。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和其他年龄妇女属肾虚肝旺,症见心烦易怒,胸闷心悸,失眠多梦,烘热汗出等症者。“促卵助孕汤”用女贞子、肉苁蓉、桑椹子益肝补肾,巴戟天、仙灵脾补肾壮阳,加参芪四物益气养血调经,辅以石楠叶、石菖蒲、川芎醒脑怡神,共奏益气养血、补肾助精、促卵助孕之效。

二、注重冲任 贵在通盛

冲是冲要之意,脏腑经络之血都归于冲脉,是十二络冲要,故称冲为血海。任脉担任一身阴脉的妊养,又同妇女的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两脉功能病变虽与其他各科都有一定关系,但冲任两脉皆起于胞中,隶属于肝肾而主要司女性生殖生理,与妇科最为有关。宋·陈自明谓:“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有冲任劳损所致”。调理冲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朱小南先生曾系统地论述了冲任的生理病理,并提出理法方药。认为,冲任和肾、肝、脾等脏关系很密切,《难经·三十六难》认为肾的功能是:“男子以藏经,女子以系胞。”清·钱国宾说:“经本于肾,旺于冲任两脉。”肾气盛,然后冲任通盛,方能系胞。冲任与肝脏的关系也很密切,肝藏血,冲为血海,肝脏能调节血海的盈亏;肝郁导致气滞血瘀,则影响冲脉。冲任与脾胃的关系,古人认为冲任隶于阳明,血海的充盈,胞胎的供养,都得依靠脾胃腐化水谷,化生气血。在经络方面,冲任又和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等经相联系。推究冲任病变的形成,一是脏腑气血、其他经络的病变影响冲任的机能所致;二是各种致病因素直接使冲任损伤而影响脏腑、气血和其他经络而产生疾病。调理冲任的有一些常用方、药,如入冲脉药有:补冲脉之气的吴茱萸、巴戟天、枸杞子、甘草、鹿衔草、鹿茸、紫河车、苁蓉、紫石英、杜仲;补冲脉之血的当归、鳖甲、丹参、川芎;降冲脉之逆的木香、槟榔;固冲脉的山药、莲子。入任脉药有:补任脉之气的鹿茸、覆盆子、紫河车;补任脉之血的龟板、丹参;固任脉的白果。治冲任病的专方,如龟鹿二仙胶,王孟英的温养奇经方,《济阴纲目》中所载有四物汤、茸附汤、断下汤、伏龙肝散、调生丸、秦桂丸等。

在调理冲任时,对邪留冲任者,治贵在通,如对房纬不慎,或宫内手术而致邪客冲任,湿热瘀交阻胞络的附件炎、盆腔炎用红藤败酱,蒲黄延胡索等组成的蒲丁藤酱消炎汤清热化瘀,疏理冲任。经漏不止,日久冲任必夹瘀阻,治当通涩并用,或先清理胞宫,进而补肾固冲。药如蒲黄与五灵脂,熟大黄炭与炮姜炭,茜草与海螵蛸,三棱莪术和三七等。对胞络阻塞,输卵管不通而久婚不孕者,通络加以补气,以鼓动通络之力。虚损者贵在盛,如对肾气不足,天癸未充;脾气虚弱,化源不足;或房劳多产,肝肾亏损等导致的冲任虚损者,又以健脾补肾养肝法调补冲任。针对随着妇女月经周期变化冲任气血盛衰也会出现生理性变化的特点,可将补充冲任药和疏理冲任药分类组合,分别试用于月经周期的各个阶段,如对不孕症,姻媪期以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枸杞子、菟丝子、等以温养冲任,经前期则以柴胡、香附、路路通、苏噜子等疏理冲任。冲任以通盛为贵,所谓任通冲盛,诸恙得解,毓麟有望。

三、以动静观指导临床

女子疾患多隐微深奥,变化难测。以运动学纵观妇女一生,是一个动与静相对平衡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如经水盈亏满溢,周而复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产褥哺乳,经水暂闭。动静平衡体现在妇女每个生理阶段和每月、每日的生理变化之中。阴阳乃变化之根本,属抽象概念,而动静则是具体表现。动静平衡协调则健康,动静失衡则必致疾病。治病原则须根据《内经》“所胜平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及“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此曰“平”、曰“调”,即审其动静之偏向而使之恢复平衡之常态。刘完素《伤寒直格·泛论》也谓:“凡治病之道,以调六气阴阳,使无偏倾,各守其常,平和而已。”纠动静失衡之大法有:动之疾制之以静药,静之疾通之以动药,动静不匀者,通涩并用而调之,更有动之疾复用动药,静之疾再用静药以疗之者。临床运用上分“从”、“合”、“守”、“变”四方面掌握。

“从”者,反治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塞用属此。如经少、行愆、乳少、经闭,貌似静闭,理应以动药通之,然审证系精血不足,元气衰惫者当充养精血,以静待动,“血枯则润以养之”,亦即以静法治静证;又如崩漏、带下,症如动泄,似以静药止之、涩之,然究其因,确属瘀阻、湿蕴、徵结使然,当化瘀、利湿、消徵,且祛邪务尽,所谓“澄其源,则流自结”,此即以动法治动证也。“合”者,病有夹杂,动静失匀,虚实寒热兼见,制其动则静益凝,补其虚则实更壅。清·石芾通《医原》谓:“病纯者药纯,病杂者药杂。有病虽杂而出于一源,则立方有要主;有病虽纯而夹以他病,则立方要有变通。”故临证需寒热兼调,七补三消,通涩并举,药应兼和。喜用药对组方,如仙鹤草配益母草,通涩并用,调治月经周期经久不止;莪术合白术,消补相伍,治脾虚痰凝经闭积聚;血竭协三七,化瘀止痛止血,疗徵瘕结聚之疼痛、出血之证,用之得当,得心应手。“守”者,意即辨证既确,用药须坚定果断,对病程较长、症情复杂之慢性病而论。清·喻昌《医门法律》谓:“新病可急治,久病宜缓调。”明·薛宣《薛文清公文集》也谓:“用药勿责近功。”如血海枯竭之虚型闭经,宜以静治静,证不变,守法守方,待精血充盈,经遂自通。“变”者,即治法视证情转变,用药须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灵活应用。宋·史堪《史载之方》谓:“喜为医者,临事制宜,随机应变,审当轻重”。清·石寿棠《温病合编》亦曰:“对证施治,因时变通。如不孕症,证情多复杂,年青者常伴盆腔炎,输卵管受损,缠绵不愈,临证先治病为主,然后调经,经调后孕。调经之法又分经前、经间、经期、经后之别,分期调治,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又如治实证痰湿阻络型闭经,首当化痰疏络,以动解凝,待湿化痰除,地道得通,而经转量每涩少,盖邪既已去,正必受损,气血虚亏,当即转为调补气血,以静待动,而济其源,则经自调。

证治经验

一.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月经周期异常、经期异常、经量异常、和经期并发其他症状等。如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崩漏,闭经,痛经,经间期出血,经前期紧张症等等。其病因病机也复杂多样,月经异常是妇女机体受病的反映,是脏腑、气血和冲任二脉功能失调的反映。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女子属阴,以血为主,故女科治法,首重调经。”。

1、益气养血,扩充经源

女子月经正常来潮,与气血的盛衰密切相关。气血充实,血海满盈,则经水自调,按月来潮。反之,血海不充,经源缺乏,就会出现经水量少而色淡,排血时间缩短,月经逾期不至,甚至经闭不行等症状。《景岳全书》有“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在女子则上化为乳汁,下为月水。女子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有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女子之病,当以经血为先。”和“唯脏腑之血,皆归冲脉,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经言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此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然气血之化由于水谷,水谷盛则血气亦盛,水谷衰则血气亦衰。”的论述。

气血虚损这一病机变化在月经失调疾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经水源于水谷精气,生化于脾,藏受于肝,施泄于肾。脏腑安和,血海充盈,经水自调。遇到闭经、月经后期、经量减少等月经失调病人,首先应询其有无失血、耗伤气血之病史,辨其有无脾胃损伤、气血化源不足之症候。禀赋不足,幼年经水过多致失血;生产、人流等手术致冲任受损、气血受损而匮乏;脾胃素虚,健运失职或情怀不遂,肝郁犯脾致气血乏源,都能导致冲脉空虚,血海不满而月经失调。对此类经闭、经少、经事逾期不行者,其治疗不宜见涩而用攻破之药,应以充养经源为治本之道,气血得养,经源得以扩充,月水自通。如《丹溪心法》所云之:“经水涩少为虚为涩,虚者补之,涩者濡之。”临床常可用“参芪四物汤”益气补血。然气血生化,由于水谷,水谷盛则气血也盛,水谷衰则气血也衰。水谷旺盛又赖脾胃之健运,对此类病人,犹重调理脾胃之功能,黄芪四物汤方中加用健脾和胃的淮山药、陈皮、山楂六曲、木香等,待气血充足之时,方予通经活血以催经,始能获效。

2、重视肝肾,调整周期

《内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寓元阳,主生殖。女子的天癸来源于肾气,肾气盛,天癸至,月经能按月如期来潮。又有”经病之由,其本在肾“之说。“经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水日以干枯。”(《医学正传》)。青春少女如肾气虚弱,癸水不足,则冲任失养,难以按月催动月汛,月经失调,周期紊乱。成年妇女如肾阴亏损,则月经量少、延期甚或闭经。肝为藏血之脏,与冲任血海有关。其性喜条达,主疏泄,主情志。月经的正常来潮,与肝气的条达疏畅,肝血的充足有密切的关系。肝气郁结,冲任二脉疏泄失常,可致经乱,经来断续,先后无定。肝血虚少,血海不充,则经来量少,经候衍期,甚至经行闭止。

肝肾在月经周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水盈亏满溢是一个动静平衡的过程,调经之法应有经前、经间、经期、经后之别,注重调补肝肾在调整月经周期中的作用。治疗常分阶段,即分期治疗,以调整月经周期。各期都围绕补益肝肾,调整肝肾功能为治:1、经后期。此期因经血刚净,阴血去,肾气偏虚,患者常血海空虚,胞宫在肾气作用下要行使“藏精而不泻”之功能,则着重补益肝肾,以顾其本,为姻韫之时打下物质基础,为下次行经提供经源,故本期宜补益肝肾或合健脾益气,以补气养血为主。2、经间期。此期血海渐盈,肾气渐充,卵泡已趋成熟,应加强温阳助孕之力,加用仙灵脾、石楠叶、鹿角粉、紫石英等温肾助阳药促其顺利排卵。3、经前期。为调经佳期,月经不调者着重调经,月经正常者则以滋阴护阳为原则如经前患者肝气偏旺时,治应疏肝理气调经;肝火偏亢者,治应益肾平肝清热;4、月经期。则以通经、调经,改善经期症状为主。

3、祛瘀通络,调经大法

人体之血气,运行于脉道之中,环流不休,以奉养全身,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谓:“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女子以血为用,《校注妇人良方》说“血气宜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说明妇女的月经、胎孕等生理功能,更与血气流畅关系密切。而气滞血瘀,经络受阻,是妇女疾病,尤其是月经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如肝气郁结,气滞脉络,血行受阻;或气郁而化热,灼伤脉络,血溢出于脉外;或经期感寒,寒凝胞宫,经血失畅;或气虚乏力,无以推动血行,血滞成瘀;或血室未净,误犯房事,热瘀互结等等,均可导致崩漏绵延、痛经、闭经等月经不调。

治疗月经病常用的还有血分药,除了以四物汤、丹参为调经主方外,临证根据病因病机变化加减、变通。如对于崩漏绵延日久之症,必有内瘀,治当祛瘀澄源,方可止血塞流。药用四物、丹参,加炮姜炭、熟大黄炭等药。熟大黄炭清热凉血,祛瘀致新,引血归经。炮姜炭去恶生新,温经止血。一寒一热,亦走亦守,攻补兼施。对瘀血内阻,经行不畅之痛经,加生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等,蒲黄五灵脂祛瘀止痛,乳香辛温香窜,活血祛瘀,调气止痛,没药活血祛瘀定痛。对血滞经闭者,常加三棱、莪术,破血行气,痛经散瘀。对原发性痛经、膜性痛经患者,加血竭粉、三七粉使蜕膜消散、止血、行瘀、而止痛。对挟肝郁气滞,冲任脉络不疏者,加柴胡、延胡索、香附、川楝子、川牛膝等理气行滞,疏通经络。对经期房纬不慎,湿热侵入胞宫,热瘀交结,漏血绵延不止者,加蒲公英、地丁草等活血散瘀,化湿清热。寒凝经脉而痛经者,加艾叶、小茴香温经散寒止痛。

二.经前乳胀

经前乳胀是一个症状,现代医学将本证归纳在“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中,“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有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但其中以经前乳胀症为最常见,并可以与其他症状夹杂出现。祖国医学常常是以症状作为病名的,经前乳胀在临床较为常见,其病因病机又有特殊性,故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病种加以讨论。

乳房与女性生殖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女性的性激素功能失调也常常会影响乳房的生理功能,所以经前乳胀症与某些生殖系统的疾病有关,如在月经失调、痛经、不孕症中都可出现经前乳胀症。在历代中医妇科著作中,对经前乳胀的记述很少,更没有单独的论述,其实在临床中主诉经前乳胀的病人很多,这一病症对妇女的心身健康极有影响,所以患者将其作为主要不适前来就医的很多。

经前乳胀顾名思义发生在月经前,与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在经前3~7天发生,也有从月经中期即开始,表现为乳房胀痛,可单纯乳房作胀或且胀又痛,也可仅为乳头胀痛,或乳房乳头都胀痛,触痛敏感,甚而乳房膨大、有块。经水一转,胀痛即消或渐消。下次经前重复发作,这样有规律、有周期地延续数月甚至数年。

经前乳胀产生的原因可有:1、冲任不足:2、情志刺激;3、邪热感染。可因其中一个因素所致,也可三个因素先后影响、同时引起。究其病因,又不外乎内外。冲任不足是内因,由于先后天不足,自幼体弱,发育受影响。情志刺激,外邪感染则是外界刺激因素,但外因所致乳胀,常有内因基础的存在。

经前乳胀的病机,主要由于内外病因引起肝经气郁。肝为将军之官,性刚,喜条达疏泄,如情志刺激,冲任受损,邪热蕴结则气郁,肝气难于疏泄,则横逆犯胃。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肝郁胃阻,故见乳头疼痛,乳房胀痛。肝经的循行路线为,自大趾丛毛之际起,循阴股,过阴器,抵少腹,上行入肝胆,联络胆腑,上贯膈膜,散布胁肋,乳头为其所管辖;任脉起与少腹内,出会阴,进入阴毛部,循腹过关元,直上达咽喉,有些腧穴如曲骨、中极、关元等都和肝经相会,冲脉的循行路线虽然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的关系较为密切,但它也起源于少腹,出会阴,与任脉、肝经相会。冲脉为十二经汇集之处,又称血海,而肝主藏血,冲脉与肝经有直接的关系。冲任二脉是妇科两条主要的经脉,妇女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都与冲任两脉的盛衰直接相关,而肝经又和冲任二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妇女生殖系统的许多疾病是与肝经密切相关的。

经前乳胀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型:

1、肾亏冲任不足,肝气阻滞型

本型患者多禀赋不足,先后天都不足,初潮较迟,约16~18岁,子宫常小于正常,常伴有原发性痛经,青春期少女占多数。

症状:经前乳胀,胸闷,经行落后,量少腹痛,腰酸神疲,(也有量多有块,腹更痛,不通则痛),已婚妇女则有小腹冷痛,性欲淡漠,脉沉弦,舌淡苔薄白。

症状分析:女子月经,一般以14~16岁间初潮较正常,因在此期间,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气血充沛,血海盈满,月事应按时而下,如自幼多病,肾虚冲任不足,导致发育不良,初潮推迟,子宫小,经血不能畅流,大多有原发性痛经症;冲任气机不畅,肝失条达,难以疏泄,则行经前有乳胀,故青春期少女多见此型。如有耗损肾气的因素,肾气进一步耗损,则婚后多不易受孕,而见腰酸腹冷,性欲淡漠,基础体温往往显示排卵不良。

治法:温养肝肾治本,疏通经络治标,先治标后治本,也可标本兼治。

方药:当归6g 赤芍12g 川芎9g 制香附12g 柴胡6g 郁金9g 青皮6g 白术9g 乌药9g 陈艾6g 鹿角12g 紫河车9g 便溏加炮姜 补骨脂

方解:当归赤芍川芎养血调经,香附乌药宽胸行滞、理气止痛,柴胡郁金疏肝解郁,与香附乌药配伍,使肝气下达,经水畅流,腹痛减轻,乳胀自消,青皮白术疏肝通脾气,陈艾鹿角紫河车温养胞宫,治虚寒腰酸,此方对青春期少女子宫发育不良,痛经者还有温养胞宫,助长子宫发育作用。青春期患者在经后还应着重温养气血、调补肝肾,可选成药右归丸、乌鸡白凤丸、十全大补丸等。

2、外邪阻滞,肝郁火旺(外因引起)

本型以中年妇女为多见,可伴有附件炎,原发或继发不孕

症状:经前乳胀,乳房膨大,触痛敏感,(大多数在月经中期即腹胀腹痛同时出现)或触之有块,内热,心烦易怒,经来或期中腹侧疼痛拒按,(妇检附件有压痛),平时常有黄带如脓,脉象弦数,舌红苔黄。

症状分析:湿热之邪,蕴留在任脉,气滞不畅,上则肝气受阻,故见经前乳胀,乳头痛,心烦易怒,经行则少腹痛。伴有妇检附件有压痛的,即所谓“任脉有病,女子带下瘕聚”者,则符合临床盆腔炎表现。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泻火

方药:蒲公英15g 红藤15g 赤芍9g 柴胡6g 延胡索126g 郁金9g 制香附12g 川楝子9g 败酱草15g

方解:蒲公英败酱草红藤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既消乳房肿块亦消瘕聚,并治腹痛带下,丹皮赤芍清热活血止痛,郁金香附川楝子因势利导,疏肝解郁,如下焦湿热重,小便涩痛不畅,伴有尿感症状重者,加黄柏皮9g 地龙12g 车前子15g米仁9g,清下焦湿热,通利小便,一般期中有反应时,即可服此方,经量多者,经期停服。

3、阴虚火旺,肝郁气滞

本型患者常伴有出血史或持续性低热。

症状:经前乳胀,延及胁肋,或乳头胀痛,乳房松软无块,心烦易怒,经来提前量多(或少)色深红,有紫血块,口干咽痛,失眠头晕,便艰,面色灰黯,脉弦细而数,舌红少苔或干裂。

症状分析:本型以中年以上,40岁左右妇女为多,从症状来看,属虚证而有热象,患者一般由于出血或低热使阴血耗损,而形成阴虚和虚火偏亢,乳房松软平坦是肝血不足之象。阴血不足则虚火横逆,乳头痛,胸胁挚痛乃是肝火横逆之象。苔舌与症状相符。

治法:滋养肝肾,清热润燥

方药:生地9g 玄参6g 麦冬9g 女贞子12g 桑椹子12g 柴胡6g 郁金9g 全瓜蒌12g 柏子仁9g 枳壳9g

方解:本方以养阴为主,肝属木,木易生火,取其滋水涵木,起柔肝作用,方中生地、玄参、麦冬、均为甘寒滋润生津药物,名增液汤,治口干咽痛,与桑椹子、女贞子同用能安眠治头晕,濡润大肠,加全栝楼、柏子仁,可助通便。这里柴胡、郁金、枳壳是佐药,清肝疏热解郁,使肝气下逆,肝火平伏。胸胁及乳头疼痛,于经前预服能减轻症状,月经失调,量多提前亦可改善,不必着重利气。

4、肝脾气滞,水湿内流

本型患者属体实肝盛,都有气滞较甚的症状,常伴有输卵管阻塞或通而欠畅而原发或继发不孕。

症状:经前乳胀胸闷,期中即开始乳胀、腹胀并作,食欲不振,泛泛作恶,面浮肢肿,脉弦,舌苔薄腻,或舌边有青紫。

症状分析:本型患者基础体温一般双相,冲任尚充足,肝气旺盛,湿邪凝聚于冲任二脉,肝气不得疏泄,而影响到乳房,出现乳胀。有些患者原有外邪阻滞,但邪正相搏的阶段已经过去,热退湿滞,肝仍不得疏泄,影响脾胃功能,脾胃运化失职,水湿泛滥,致面浮肢肿,食欲不振,泛恶嗳气,常有心情忧郁,情怀不遂。

治法:疏肝通脾,利气行滞

方药:当归12g 制香附9g 青陈皮6g 郁金9g 莪术、白术(各)6g 茯苓9g 路路通12g 枳壳9g 苏罗子12g 菖蒲9g

方解:当归香附郁金利气调经解郁,白术茯苓健脾化湿,青皮疏肝健脾,治胸腹胀痛,路路通苏罗子消胀满之甚者,可疏通脉络,路路通入肝经,利水通络,祛经络之留滞,有清利湿热之作用,苏罗子入肝肾二经,其性下降,能疏泄气滞,用于气郁所引起的胸脘作胀,颇有效果,常二味同用,加菖蒲一味开窍通络。如患者有附件炎史,输卵管通而欠畅者,在经后第一天服,或根据基础体温排卵前一、二天服,以防子宫外孕。湿热重者加地龙、车前草,大便秘结加桃仁、月月红、大黄,加强疏泄肝气之力。

结语:

1、以上各型的经前乳胀症主要是由于冲任不足和冲任有病,使肝气阻滞而引起。老中青妇女都可发生,不包括乳腺癌,都有心烦易怒的精神症状。经前乳胀与精神刺激,情志不悦因素的影响有关,但不是引起本症的主要因素,而是致病因素中的一种因素。精神因素往往产生在久婚不孕者,由于不孕,自然产生情郁不畅,心烦易怒。

2、临床上发现某些经前乳胀患者,久服疏肝理气药后。经水会提前量多,期中出血,乳胀症状不见减轻,阴虚火旺之象更甚,使用养血柔肝药后月经情况好转,乳房胀痛亦改善,因此列入阴虚火旺一型。本型多为更年期妇女,此阶段肾气渐衰,冲任失调,一般为乳房松软平坦。

3、服药时机很重要,一般都在症状发生前就应预服,如期中作胀,期中即服,至经来胀消停服,下月经前再服,连续三个月观察,症状减轻的可改服逍遥丸。

三.不孕症:

古人认为不孕症不能单独责之女方,并须详察不孕原因。首先要审男女之尺脉,这是因为尺脉必肾,肾藏精气,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阴阳平衡为受孕基本条件。如禀赋不足或婚后纵欲则气血亏欠,冲任虚损而致不孕。其次,当审女方有无邪伤冲任,而致经带为病,络道受阻,胞寒胞热,体盛疾多,脂膜壅塞胞中,均能导致不孕。同时须注意双方情怀和谐,交之以时,否则亦为不孕原因之一。

不孕症在临床上分虚实两大证型。虚证分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实证主要是冲任受损、络道受阻,也有虚实并见。治疗应按审因论治,治病求本的原则,实则攻之,虚则补之。如有经带(疒徵)瘕等证,则当先治病调经,再论种子。

虚证:

1、脾肾阳虚

经期不准,量少,色淡或闭经,神疲纳呆,畏寒,腰部疼楚有寒冷感。性感淡漠,大便溏薄。脉沉细迟,尺脉细软,舌淡苔薄有齿印。基础体温单相型或呈爬行上升,输卵管造影显示畅通。治法分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健脾和胃,养血调经。

方药:党参12g 白术9g 茯苓9g 炙甘草4.5g 陈皮6g 姜半夏6g 广木香4.5g 砂仁3g(后下) 当归9g 赤芍、白芍(各)9g

成药: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归脾丸,附子理中丸等。

第二阶段:温养冲任,益髓填精(适用于排卵不理想者)。

方药:党参9g 黄芪9g 当归12g 白芍9g 川芎4.5g 熟地12g 菟丝子12g 覆盆子12g 紫河车9g 鹿角片9g 巴戟天9g 甜苁蓉12g

上药于经净后起服约7~14帖,以冀基础体温出现典型双相曲线。

第三阶段:温肾助孕

方药:党参12g 黄芪12g 当归12g 熟地12g 鹿角征9g 仙灵脾12g 仙茅12g 巴戟天9g 石楠叶9g 蛇床子9g 四制香丸12g(包煎)

上药于周期的第11天起服,用5~7帖。

2、肝肾阴虚

月经失调,量少,色紫或闭经。头晕失眠,心悸,咽喉干痛,口苦口糜,便坚,面色萎黄或色素沉着,腰痛肢软。脉弦细、尺弱,舌红或暗红,少苔或剥。基础或体温双相高温双相,输卵管造影通畅。治疗分2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滋补肝肾,养血调经。

方药:制黄精12g 生地、熟地(各)9g 赤芍、白芍9(各)9g 紫丹参12g 沙参6g 麦冬6g 脐带1条 巴戟天9g 甜苁蓉12g 山茱萸9g

第二阶段:滋肾助孕。

方药:熟地12g 杞子9g 菟丝子12g 覆盆子12g 山茱萸9g 石楠叶9g 巴戟天9g 仙灵脾12g 紫石英12g 制黄精12g

上药于周期的第十一天起服5~7帖。

实证

1、邪伤冲任,湿热内蕴

小腹一侧或双侧刺痛,经临更甚,经前乳房作胀,腹胀,月经失调,量或多或少,色紫质粘,经后有秽带,脉弦数,舌红苔腻。基础体温多双相,盆腔检查有炎性为,输卵管造影通畅或欠畅。

治则:清热利湿,疏肝调经。

方药:生地12g 丹皮9g 赤芍9g 蒲公英12g 红藤12g 紫、玄胡(各)6g 广郁金、 知柏(各)9g 川楝子9g

新邪为病时,以清热利湿为主,疏肝调经为辅。旧邪肝郁时,以疏肝调经为主。上药于经前有乳胀预兆时即服,期中加路路通12g 苏噜子12g 广地龙12g。

2、冲任阻滞,胞脉闭塞

久婚不孕,乳胀腹胀,经事后期量少或闭经,体肥神疲,腰酸,性感淡漠。脉弦细或濡细,舌暗,苔腻。盆腔检查:阴性,基础体温单相或双相,输卵管造影多阻塞。

治则:理气通滞

方药:制香附9g 枳壳6g 留行子12g 苏噜子12g 路路通12g 菖蒲9g 沉香附1.5g(吞) 小茴香3g 月季花6g

上药于期中及经期前服用,同时配合通液治疗。

3、瘀阻瘕聚

经水不调,量多或少,腹痛由轻渐剧,拒按,腰骶酸楚,肛门有坠胀感,脉弦细,舌紫有瘀点。盆腔检查子宫后穹窿可摸到结节或附件肿块。输卵管造影通畅或欠畅。基础体温双相或单相。

治则:化瘀破结,调理冲任。

方药:蒲黄(包)12g 五灵脂9(包)12g 三棱12g 莪术12g 青、陈皮(各)6g 柴胡、延胡索(各)6g 刘寄奴12g 石打穿18g 血竭粉3g(吞服)

上药于期中至经行停服。如肝肾不足者,待经净后调补。

四.闭经

闭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闭经时间过长,会出现头晕、神疲、胸腹闷胀、食欲和精神不振等症。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肝藏血与冲脉相连,肾系胞宫与任脉相连;脾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心气下通,使月经正常来潮。女子以血为本,血为气母,气为血帅,月经的构成有赖于气血的生化调节。故闭经的形成与经络、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闭经的原因很多,根据审证求因的原则,结合临床分述如下:

辨证论治

闭经的治疗应从整体观入手,审证求因,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规律,临证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药并进,可奏捷效。总其临床诸证,有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肝郁气滞(或气滞瘀阻),痰湿阻络,寒凝血滞,热结血滞等型,但不外乎虚实二端。

附一 溢乳闭经

闭经伴有溢乳,称溢乳闭经,多发生在产后或因服用某种药物引起,月经往往由稀发到闭止,诊治必须排除肿瘤。

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分为以下3型

1.肝肾亏损 肝气上逆

症见经水由落后量少面至经闭,乳汁泌溢,腰疼痛神疲,头晕,便坚,面色晦暗,乳胀,情志抑郁,脉弦细,舌暗,苔薄。

治宜疏肝养血顺经。方以四物合逍遥散加减:当归9g 生地、丹参、赤芍各12g 川芎4.5g 柴胡6g 郁金、制香附各9g 蒲公英、全瓜蒌各12g 枳壳6g 川牛膝9g 留行子12g

2.脾肾不足 气血两虚

症见经闭不行,乳汁自溢,质清稀,面色(白光)白,头晕腰疼,纳呆便溏,畏寒,脉细缓,舌淡边有齿痕、苔薄。

治宜健脾益肾,调补气血。

方以圣愈汤合右归丸加减:党参、黄芪、赤芍白芍、枸杞子、巴戟肉、鹿角片各9g 当归、熟地、淮山药、鸡血藤各12g 川芎4.5g 肉桂3g

3.肾虚血枯 心肝火旺

症见经闭不行,乳汁自溢,质稠色黄,乳头痒,头痛,寐不安,心烦易怒,咽喉干痛,便坚溲赤,脉细数,舌红、苔薄。

治宜清热养阴,疏肝理气调经。

方以四物、增液合逍遥散加减:当归、生地、赤芍、钩藤、肉苁蓉各12g 玄参、柏子仁、泽兰、川牛膝、逍遥丸(包煎)各9g 川芎4.5g 麦冬、黄芩各6g

附二 肥胖型闭经

肥胖型闭经一般以中青年患者多见。先是月经落后量少,渐至闭经,体重随之增加,并有症状出现。多由心意不遂,情志抑郁。责之脾虚运化失职,湿聚脂凝,脉络受阻,营卫不得宣通,血少空虚,体胖经闭遂成。

1、脾肾阳虚、痰湿阻络

本型临床较为常见。病机突出为后天脾运不健,湿聚脂凝,胞脉闭塞。见体胖经闭,头晕神疲嗜睡,纳呆便溏,胸闷痰多,面色(白光)白,腰酸肢楚,尿少,周身肌肉发胀,脉濡,舌淡苔白腻。治拟化湿导痰,温脾通络。以涤痰汤加减。方药:陈皮、姜半夏、茯苓、山楂肉、六曲、莪术白术、制香附、制南星、石菖蒲、桂枝、鸡血藤。待胃纳佳、精力渐充,乃进健脾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之帖,方取八珍汤加续断、桂枝、鸡血藤、蜜根。如经水已行,则以附桂八味丸或右归丸充养冲任。

2、肝郁气结、痰湿阻络

患者一般脾胃素盛,体质尚实,由于情志不畅,心气郁结,肝炎条达,脾土受侮,痰火胶结,阴精被劫,脉络空虚。症见体胖经闭,面部升火,头痛,心烦易怒,口干便结,纳旺,胸闷气促,尿少,肢体肿胀。脉沉细弦,舌红、苔薄。治疗先泻心火,疏肝气,予凉膈散、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赤芍、生地、大黄、柴胡、广郁金、续断、牛膝、泽兰叶、黄柏。待便通尿利,胃气下泄,肝得条达,再以养血调经,用泽兰汤合柏子仁丸加减:当归、丹参、赤芍、生地、续断、牛膝、泽兰叶、益母草、柏子仁、黄柏,鬼箭羽、马鞭草。待经行后以归肾丸,调益有肾,充养血海。

五.子宫肌瘤

1、首辨虚实

子宫肌瘤属有形之实邪,是以胞中结块为主要体征,“实者攻之”、“结者散之”,乃本病治疗之大法。依其发病年龄仍可分为虚实两端,青壮年气血尚盛,肾气未衰,痞结胞中,正邪相博,实证实体,宜攻为主,治以活血化瘀,消痞散结,常用生蒲黄、石见穿、皂角刺、三棱莪术、赤芍、丹参、铁刺苓、刘寄奴、留行子、青皮、山楂、蚤休、黄药子等;更年期前后,痞结胞中,肾水已亏,肝炎偏旺,应遵“五旬经水未断者,应断其经水,痞结自缩”的原则,宜攻补兼施,治以清肝益肾,软坚消瘤,常用紫草、夏枯草、水线草(或用白花蛇舌草)、旱莲草、生牡蛎、女贞子、桑椹子、铁刺苓、石见穿、石打穿、生山楂等,随证加减。前5味药配伍,平肝清热,消瘤防癌,促断经水,是更年期合并子宫肌瘤缩短经期、减少经量、延长周期直至促其绝经之良药,其中紫草,研究已证实有很强的拮抗雌激素作用,而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过高有明显关系。

2、攻补寻机

子宫肌瘤初病属实,日久正邪相争,或崩或漏,必损正气,每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临证必须重视整体与局部(肌瘤)的关系,攻逐肌瘤,贵在时机,攻补得法,方能奏效。

(1)按月经周期 将近或时值中,冲脉气盛,肝火始旺,乳胀烦渴,舌红脉弦,宜平肝清热,软坚散结。经前一周,恐经来妄行量多,属肝因热,治以清肝凉血摄冲;若属肝旺肾虚,又当清肝益肾涩冲;属气虚不固,又宜健脾益气,补肾固冲,凡挟瘀,均加活血化瘀药,通涩并举。经净后阴血耗损,又需养肝肾、补阴血、消(疒徵)结,合而治之。

(2)依体质强弱 年壮初病者实证实体,单攻不补,或先攻后补;久病体虚者正虚邪实,毋忘扶正,宜攻补兼施,正邪相争,正盛邪却,正虚则瘤易长,“养正积自除”扶正者,健脾养肝益肾也。用枸杞子、菟丝子、桑椹子,三子相配,平补肝肾,补而不腻,温而不燥,久崩久漏,复旧固本,常伍覆盆子、金樱子等、健脾多用四君子汤,益气养血则用参芪四物。莪术、白术合用,一攻一补,消补相伍;益母草、仙鹤草配伍。活血止血,通涩并举。

3、兼症辨治

子宫肌瘤除肿块(肌瘤)外,出血和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止血、止痛是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环节。

(1)止血宜清养通涩 出血以热、虚、瘀为主,施治以清热、调补、化瘀。属肝旺血热,热迫血行,治宜清热凉血摄冲,药用生地、炒丹皮、地榆、侧柏叶、椿根皮、大小蓟、茜草、夏枯划。属肾虚肝旺,冲任不固,治宜清肝益肾,调摄冲任,药用女贞子、旱莲草、太子参、桑椹子、炒淮山药、芡实须、莲子须、炒续断、桑海螵蛸、地榆炭、椿根皮、鹿含草、玉米须等。属脾肾气虚,冲任不摄者,治宜健脾益气,固摄冲任,多选党参、黄芪、炒淮山药、山茱萸、覆盆子、金樱子、炒续断、炒狗脊、桑海螵蛸、芡莲须、仙鹤草等。诸证兼瘀,酌配焦楂炭、蒲黄炭、炒五灵脂、益母草、仙鹤草、三七粉、熟大黄炭、炮姜炭。

(2)止痛需清通疏理 子宫若兼疼痛常由于较大肌瘤压迫盆腔血管或神经。或由于肌瘤红色变性,或合病炎症、内异症,证属热瘀交阻,冲任气滞,治以清热化瘀,疏理冲作,先用蒲公英、地丁草、红藤、败酱草、刘寄奴、炙乳香、没药、柴胡、延胡索、小青皮等。

用药特色:朱氏妇科善用药对,组方简捷,或二味成对,或三、四味成组,药精不杂,丝丝入扣。

1.党参 黄芪参芪健脾培中,益气升阳,凡妇科脾肾气虚所致的崩中漏下、子宫脱垂、白带绵绵、胎漏、滑胎等症皆为首选之药。对气血两虚之闭经,月经过少等,参芪入四物汤治崩中漏下,补气以生血。

2.党参 沙参二参相伍,益气养阴,宜于气阴两虚之不孕症、内异症、崩漏以及流产后、癌症术后放化疗等症。病后虚羸,神疲倦怠,食少纳呆,咽干疼痛,舌质暗红,苔干少津者。

3.党参 丹参党参益气,丹参活血,气行则血行,气充则血活,宜于气虚血瘀之痛经、经闭、月经过少等症,气血两虚兼有瘀滞者,再配当归、川芎。丹参且能凉血安神,两药合用,又适于血虚血热,心烦不寐等症。

4.当归 熟地当归乃补血调经要药;熟地乃治阴亏血虚之主药,两药相伍,通守兼备,是妇科阴血亏虚之血枯、血燥之侍品。

5.当归 白芍当归养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血中气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柔肝,静而敛阴,为血中阴药,两药合用,动静结合,养血理血,对血虚而瘀之证有效。

6.熟地 白芍熟地基温入肾,白芍酸养入肝,肝肾并补,滋水涵木,宜于肝肾阴虚之诸症。

7.熟地 砂仁熟地腻膈,久服滞脾碍胃;砂仁行气调中,醒脾开胃,且引气归肾。砂仁(或用砂仁壳)配熟地,既可防熟地滋腻之弊 ,又可引熟地入肾。

8.当归 丹参养血活血,补中有通,通补结合,治血虚经闭、经少者必用,用量宜大,多至20~30g。也用于慢性盆腔炎症、输卵管通而欠畅之不孕症,有疏通血脉之功。

9.生地 白芍甘酸化阴,甘寒生津,养阴清热,柔肝敛阴,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火内盛之经行先期、月经过多、经行烦中、妊娠恶阻、排卵期出血等,常配淡芩加强清肝之功。

10.生地 熟地生地养阴凉血,熟地补血滋阴,凡肝肾不足、阴血亏虚而兼虚热之月经失调、不孕症、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可运用。

11.生地 玄参生地甘苦而守,滋阴降火;玄参咸寒,养阴降火,解毒软坚,两药合用,适于阴虚炎旺,虚热上浮,或兼有(疒徵)结之症,如癌症放化疗后、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肌瘤等。火旺津亏,大便干结,两药“增水行舟”,寓泻于补。常配麦冬、丹皮、 以增养阴清热凉血之效。

12.生地 百合尊仲景百合地黄汤,常配甘麦大枣汤疗妇人心阴不足所致的心悸烦渴,躁动少寐,甚则精神失常者。

13.菟丝子 枸杞子常伍桑椹子,三子相配,补而不腻,不温不燥,不论肾阴虚、肾阳虚皆可应用,是平补肝肾之佳品。

14.菟丝子 山茱萸肉甘温酸涩,两药相配,补肾涩精,益阴固阳,是肾虚胎漏崩漏、带下等症的首选药。

15.淮山药 山茱萸肉健脾益气,益肾涩精,甘温酸敛,固气涩精,止崩托胎,常于脾肾两虚之崩漏、胎漏、带下、产后汗症、经行泄泻等症。怀山药需炒。

16.肉苁蓉 巴戟天温而不燥,味厚纯补,入督脉,填肾精,壮肾阳,随滋肾药则滋肾,伍壮肾阳药则兴阳,并对阳虚精衰之虚人便秘有润肠通腑作用,是补肝肾之要药。

17.仙茅 仙灵脾二仙辛温大热,助命火,兴阳事,配石楠叶以促排卵,对肾阳衰衰、命火不足之无排卵、排卵欠佳、性感淡漠等不孕症为宜。多用在月中,肝肾阴虚火者慎用。

18.石楠叶 蛇床子温肾壮阳而促排卵,配覆盆子,能促进性欲,对脾肾阳虚型不孕伴性感淡漠者,食后性欲增强。因性味辛热,不且久服。

19.石菖蒲 石楠叶怡情提神,醒脑开窍,多配川芎,用于垂体功能低下、排卵功能障碍,或平素神疲乏力、精神萎靡、记忆力低下、经行头痛者颇效。

20.鹿角片 紫河车两药乃血肉之精,填精血,补督脉,养冲任,强筋骨,适用于肾阳虚衰、精血亏虚之经闭、不孕、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崩漏复旧阶段,性欲淡漠者可与蛇床子。冬令膏方中常用鹿角胶或鹿胎膏。

21.覆盆子 金樱子温肾涩精,能补能敛,对久崩久漏、白带绵绵等属肾气亏损,精血滑脱,需培本复旧者尤佳。

22.覆盆子 紫石英用于虚证不孕,温肾暖宫而不燥,益肾固精而不凝,子宫发育欠佳、排卵障碍、性感淡漠者为宜。

23.桑螵蛸 海螵蛸固肾收涩,合用能固冲止崩、涩精止泻、缩尿束带,多用于肾虚不固之崩中漏下、带下绵延、小便失禁、大便溏泻等症;于活血调经方中,起固摄冲任、防血妄行之效,组成通涩兼施方。

24.桑螵蛸 金钱草通涩并举、益肾缩尿,通利膀胱,宜于下焦湿热瘀结,日久损肾,症见腰酸、尿频急涩痛,常用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症,病久肾虚腰酸,伴泌尿系感染者。一利一敛,开阖并施,湿热可利,肾气得固。

25.川续断 桑寄生补肝肾而强筋骨,固冲任且安胎元,多配杜仲,为妇科诸症所致的肾虚腰脊酸楚、胎漏、胎动不安之必选药。

26.桑枝 桑寄生补骨强筋、通络止痛,用于肾虚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常配路路通、丝瓜络,炎症性阻塞加红藤、公英等。亦治产后、失血后腰痛肢麻。

27.女贞子 旱莲草女贞子采在冬至,旱莲草收在夏至,两药配用,又名二至丸。女贞子甘苦入肾,补肾滋阴,养肝明目,性平清补;旱莲草甘本酸入肾,滋阴凉血。两药合用,实肾养肝,凉血止血,凡妇科之肝肾阴虚所致的经崩淋漓、月经先期过多,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可选用。

28.首乌藤 合欢皮益肾养血,解郁安神,《本草求真》曰:“合欢皮味甘气,……令五脏安和,神气自畅,……重用久服,方有补益怡悦心志之效。”首乌藤益肾通络安神。两药合用,尤宜于妇人肝肾阴虚,肝郁火旺之心烦失眠,梦扰不宁者,常伍淮小麦、炙甘草,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29.芡实 莲须固冲止崩,涩业束带,健脾止泻,故宜于脾肾气虚之经崩淋漓,带下绵泻便溏,胎动胎漏等症。

30.煨肉果 煨金樱涩肠止泻,适用于脾肾不足所致的泄泻滑脱。常配芡莲须,使固涩之力增强。

31.附子 肉桂性味辛热,一守一走,两药配伍补命门而暖胞宫,散寒凝而止痛经。朱师用于女子宫寒不孕、痛经等,多配紫石英、艾叶、干姜等。

32.小茴香 艾叶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两药配用,适于痛以属寒凝气滞者。.

33.小茴香 沉香末辛温香窜,擅长散寒理气,疏络止痛。凡输卵管阻塞之不孕症,炎症控制,属寒凝脉络者,作为疏络通管(温通法)之首选。沉香以研末冲服为宜;多用伤津伤阴,一般于经期用5天即停。

34.鸡血藤 桂枝鸡血藤补血行血通络,桂枝温经散寒通络,两药配伍,温补兼通,入养血、通经方中,治疗血虚、寒凝所致的闭经、月经涩少、产后肢节酸楚疼痛。

35.赤芍 白芍赤芍清热凉血,通脉消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赤芍散而不补,白芍补而不散,两药合用,一散一敛,一泻一补,尤宜于血虚挟瘀有热之症,常用于妇女痛经、盆腔炎、徵瘕等症。

36.柴胡 延胡索肝藏血而主疏泄,两药皆入肝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凡妇女少腹、小腹疼痛,如内异症、盆腔炎、盆腔瘀血综合征、各种痛经,以及乳癖等所必用,多配川楝子效佳。

37.蒲公英 地丁草多配败酱草、红藤,清热解毒,消肿化瘀。常用于急、慢性盆腔炎及内异症、输卵管炎症性阻塞,亦用于经期不慎房帏所致的经淋、腹痛。对消散乳癖也有效。

38.川楝子 路路通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常配留行子、丝瓜络,为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所必须。

39.广地龙 路路通地龙性寒下行,善走窜而通络利尿;路路通上通乳络,下疏胞脉。两药配合,尤宜于经前乳胀兼有输卵管积水阻塞之症。

40.马鞭草 留行子清热活血,通络利水,专用于输卵管积水症,若配石见穿可增强疗效。

41.马鞭草 益母草清热活血通经。宜于气滞瘀而兼有热象之经闭、涩少之症。血瘀甚者,多配泽兰、卷柏、川牛膝等药。

42.泽兰 益母草活血通络,有活血不伤正、养血不留瘀之特点,多配川牛膝、卷柏为一组药,用于气滞血瘀之闭经,或催经止孕。

43.川牛膝 淮牛膝川牛膝活血通经;怀牛膝补肝肾,强腰脊。两药合用,寓攻于补,攻不伤正,适于肝肾不足,腰膝酸楚之经闭,或攻恐伤正气方中配伍而用。

44.川续断 川牛膝补肝肾而活血通经,对经行量少不畅,或经闭不行,活血通经,引血下行,又恐伤肾气,两药组合,攻补兼施。川断可炒用,有固冲止泻之效。

45.益母草 仙鹤草活血止血,通涩相伍,动静结合,对血瘀崩漏,或平素经行量多绵延不止,经前用药,单止恐瘀,单行惧崩淋不止,两药配伍,瘀去血归其经。两药比例视瘀血、出血主次而定。

46.仙鹤草 仙桃草仙鹤草乃益气养血,止血之佳品,寒热虚实之出血皆可用之;同桃草又名接骨仙桃草、芒种草,性温味甘淡,能补虚损劳怯,健脾胃,活血止血。两药配伍,属强壮性止血帖,凡崩漏下血致形体虚羸者,皆宜应用,颇具功效。仙桃草用量12g~15g为宜。

47.白术 莪术白术健脾强胃,莪术善消痞结。两药相伍,每用于脾虚痰凝血瘀之经闭、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攻坚不伤正,实有枳术丸之意,莪术也有开胃之功。

48.大黄炭 炮姜炭大黄炭清热凉血、祛瘀行滞,有推陈致新,引血归经之力,而无腹痛便泻之弊;炮姜炭温经止血,温中止泻,“守而不走”。两药合用一,一寒一热,一走一守,寒热相济,通涩并举,相行而不悖。此配伍是瘀血崩漏、赤带绵延、产后(包括人工流产)瘀阻恶露不绝之良药。重用炮姜炭,也治脾肾阳虚寒积之腹痛便溏。一般用量4~6g。

49.大黄 黄芩大黄气味重浊。苦寒下行,能入血分,逐瘀通经,走而不守,古之无积丸(《医林集要》)独用大黄,分成四分,分别以童便、醇酒、红花、当归制过为未,蜜丸服治瘀血凝滞经血不通者,甚效。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两药合用,既可清血分之实热,又能活血通经,常配黄连,治心火偏旺型闭经。

50.大黄 月季花月季花甘温通利,活血通经,配大黄,清热泻火,活血调经,通便导滞,宜于心火偏旺之闭经。脾虚便溏者慎用。

51.淮小麦 炙甘草淮小麦味甘微寒,养心阴而安心神;炙甘草和中缓急。朱师善用两药再配首乌藤、合欢皮、茯苓神等治疗心阴不足、肝郁不畅所致神志不宁诸症,如更年期综合征、脏躁症、经期烦躁少寐以及闭经等。淮小麦用至30g。

52.刘寄奴 石见穿活血通经,消症止痛。凡盆腔(疒徵)积瘀滞疼痛者为宜,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盆腔瘀血综合征等。

53.青皮 陈皮青皮性烈,偏于疏肝破气,消积化滞;陈皮性缓,偏于健脾行气,燥湿化痰。两药同用,调和肝脾,消胀除积,理气止痛。妇人肝脾不和之痛经、经前乳胀、经行腹泻以及痰湿阻络之不孕、徵瘕等症皆可应用。

54.三棱 莪术三棱苦平,莪术苦辛温,皆能破血和气,消积止痛,三棱破血力强,莪术破气力宏,两药配伍,尤宜于瘀阻(疒徵)瘕等有形之坚积,如血滞经闭、瘀阻痛经以及囊肿、肌瘤、癌症等。两药消积散瘀力强,是妇人徵瘕积聚之要药。但虚人慎用,或与参、术同用,以免损伤正气。

55.石菖蒲 制南星化痰醒脑开窍。制南星通胞络之痰滞;石菖蒲芳香开窍,和中辟浊。合用为痰湿阻滞型不孕症之要药。能调节丘脑-垂体-卵巢功能,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症所致的闭经。每于经期中加石楠叶,既增生化痰通络之效,又能温肾兴阳,促卵助孕。

56.桃仁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两药合用,协力效增,专治妇女各种瘀血痛症,如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徵瘕属血瘀实证者。

57.瓜蒌仁 桃仁瓜蒌体体润性滑,善涤痰垢而导积滞,有润燥滑肠通便之效;桃仁苦平,破血去瘀,润燥滑肠。合用宜于瘀阻(疒徵)瘕而兼大便秘结之证,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闭经、痛经、盆腔炎等症,瘀阻胞宫、胞络,日入阴亏液乏,大便干结不畅者,多配火麻仁(即麻子仁)。

58.蒲黄 五灵脂两药配伍乃古之名方失笑散,能治一切血滞腹痛,尤宜于瘀血内阻致经行欠畅之痛经,如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经水不止之崩漏;产后瘀滞不下之恶露不绝、产后腹痛等,用之颇效。血瘀型崩漏再配以炮姜炭、大黄炭、山楂炭等效佳。蒲黄乃粉末,五灵脂气味腥恶,故均需布包入煎。

59.蒲黄 赤芍活血凉血,散瘀止痛,常配丹参,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必用之品。若为热瘀互结,则加公英、地丁、败酱、红藤之类。亦用于消散肌瘤。

60.炙乳香 炙没药乳香、没药皆能活血止痛,消肌生肌。乳香辛温香窜,偏于调气止痛;没药散瘀活血,偏于活血定痛,两药兼施,相须效增,对气滞血瘀之痛经最为适用。也用于血瘀型经闭、徵瘕,用药量一般为各3g。

61.橘叶 橘核橘叶疏肝解郁,消肿散结;橘核苦温,理气散结,两药皆入肝经,为治疗乳房癖块之佳品,时配以广郁金、川楝子、青皮等。

62.海藻 昆布两药咸寒,清热软坚,善消瘰疬瘿瘤。上可解乳房郁热、结块,下可消卵巢囊肿、症积。

63.猫爪 昆布猫爪草解毒散结,昆布消瘿散瘤。用于乳癖结块之顽症,配用芋艿丸疗效更显。

64.蒲公英 夏枯草蒲公英清热解毒,又善消肿散结,夏枯草平肝解郁,且长清热散结。两药配伍,清热平肝,解郁散结,常用于肝郁火旺之乳癖,经前乳痛症。

65.红藤 白头翁清热解毒,通络散结,为治疗两腹侧抽掣吊痛,或兼湿热带下、便溏之要药,配椿根皮效尤佳。

66.川楝子 红藤川楝子苦寒,清湿热,疏肝气;红藤苦平,通血脉,解热毒。两药配伍。一气一血,是妇女附件炎必用药。

67.广郁金 合欢皮广郁金性凉,辛散甘降,乃血分之气药,平肝解郁,凉血散辨瘀.合欢皮甘平,活血止痛,怡悦心志。合用行气活血,疏肝悦情,是情志不遂,肝郁不达所致的经前乳胀、胁肋胀满、闷闷不乐之佳品。

68.延胡索 川楝子延胡索辛散温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为止痛良药;川楝子入肝经。疏肝止痛,性寒,且能导热下行,故两药合用妇女实证痛经或徵瘕结聚所致腹痛之良药,常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盆腔炎等症。

69.知母 黄柏同入肾经,清热利湿,滋肾泻火。多配滋养肝肾药治疗慢性盆炎之湿热壅盛,有肾阴虚之证,也用于治疗肝肾虚型不孕症,基础体温呈高温双相者。

70.制香附 川楝子香附辛平微苦,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乃气病之总司, 女科之主帅,配川楝子,尤善治妇科肝郁气滞所致诸症,是常用的一对疏肝理气药。若体虚,则酌情与补气、养血、滋阴药配伍运用。

71.制香附 广郁金香附宣畅十二经气分,兼入血分,擅长舒肝解郁,调经止痛;郁金属血分之气药,辛散苦降,兼能清热。两药合用,调气活血,清降止痛,凡情志抑郁,气血瘀滞之经前胸乳胀痛,心烦气逆,经行腹痛以及徵瘕结聚等症皆可运用。

72.穿山甲 留行子穿山甲性专行散,能通经络;留行子功专通利,能走血分。两药配伍,通络下乳,善消乳癖。以两药研粉,每次吞服1.5g,治乳癖,效验。

73.穿山甲 海藻化痰消结,疏通乳络。对经前乳胀伴明显肿块、卵巢囊肿 、多囊卵巢综合征适宜,常配夏枯草、皂角刺等加强消瘤散结之力。

74.血竭末 三七粉血竭行瘀止痛;三七止血要药,且能散瘀定痛。两药配伍,通涩并用,兼止血、行瘀、止痛三大功用,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经量多者必用之品。两药用量各2g,吞服即可。

75.生地 钩藤生地滋阴凉血清热;钩藤平肝清热降逆。常用于妇女肝肾阴虚,心肝火旺引起的经期精神失常、经前乳房胀痛、孕后胎漏胎动不安、子肿、子悬等症。

76.生牡蛎 钩藤平肝清热。常用于肝旺肾虚之更年期综合征,症见心烦易怒,头痛头晕,烘热汗出等症。也用于经前头痛。

77.磁石 龙骨磁石重镇安神,龙骨平有镇惊。常用于经期癫狂,症见烦躁失眠,甚者胡言乱语、狂笑喊叫,也用于阴虚肝之夜寐惊叫。两者配伍,有明显镇定中枢神经作用。

78.赤小豆 绿豆赤小豆清热利水解毒,性善下行;绿豆清热解毒,皮胜于豆。常配料豆衣(又名鲁豆衣,补肾阴而养血平肝,清虚热而止盗汗)三豆合用名“扁鹊三豆饮”。广泛用于妇人面部色素沉着之雀斑、先兆子痫、妊娠恶阻等属肝血热、湿热内蕴、冲脉气逆者。

79.川黄连 莲子心川连清心泻火;莲子心清心安神,止渴除烦,乃清养之品。凡心肝火旺、痰火扰心、心肾不交所致的妇女精神失常皆可应用。心肾不交之失眠、心怯,多配远志交通心肾。

80.黄连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凡妇人邪侵冲任、湿热蕴阻胞脉,症见少腹抽掣坠痛、带黄气秽、大便稀溏者,皆可选用。

81.黄柏 椿根皮清热燥湿,收敛固涩,是治疗湿热带下,阴痒之常用药,多配地榆、侧柏叶等。

82.青蒿 地骨皮清热除蒸,善退虚热。常在滋养肝肾方中加入此药对,治疗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之更年期合征、崩漏,以及不孕症基础体温高温双相或单相者。

83.生地 地榆再配侧柏叶、椿根皮能上能下,四味一组,习用于肝旺血热、脾虚便溏之证,症见经行量多,烦热口渴,大便不实,或伴小腹胀痛。生地清热凉血,养阴增液,宜于肝旺血热之证,恐寒凉太过,用之脾虚者常致大便实,配椿根皮既可止血,又可涩肠止泻。盆腔炎、内异症、崩漏常遇此症,用之颇验。

84.大蓟 小蓟(大小蓟)清热凉血,祛瘀止血,适用于血热有瘀之崩漏、月经过多、经行吐衄等症。

85.姜川黄连 淡吴茱萸吴茱萸辛苦大热,疏肝暖脾善解厥阴之滞,消阴寒之气,但配川连之苦寒,辛开苦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用于妊娠早期因肝旺冲脉气逆,胃失和降之恶阻。

86.苎麻根 南瓜蒂苎麻根甘寒,清热止血安胎;南瓜蒂止呕安胎,合用宜于妊娠胎漏,下血腹痛,兼有恶心欲吐之症。腰酸痛者再配炒川断、杜仲、寄生之类。苎麻根且能通便,胎热便结者尤宜,用量在15g~30g,故素体脾虚便溏,孕后无胎漏下血者亦应慎用。

87.川黄连 阿胶珠黄连苦寒,清心泻热,燥湿止泻;阿胶甘平,滋阴补血,止血安胎,《本草备要》谓“泻者忌用”,故用蛤粉炒成珠。两药配伍,清补并举,尤宜于妊娠后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之胎漏、胎动不安者,多伴有心烦不安,腰酸腹坠等症。川连多用3g,阿胶珠用9~12g。

88.紫草 白花蛇舌草(若无可用水线草)再配生牡蛎、夏枯草、旱莲草,此五味组合,平肝软坚,消瘤断经,是更年期肾虚肝旺型子宫肌瘤、经前乳胀、月经过多的常用药,前3味各用30g。也常配入治疗上证的膏方中,阴虚可加女贞子、桑椹子、枸杞子等,久服消瘤缩宫,断经防癌。

89.棉花根 红枣棉花根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红枣安中益脾,合用可治产后浮肿、经行浮肿。属强壮消肿帖。棉花根兼能通经,故产后恶露未净,或经行量多者不宜。

90.藿香 佩兰两药芳香化湿,醒脾启胃,是暑湿当令之药,也宜于湿浊内阻脾胃之妊娠恶阻,多配砂仁、苏梗,以助化湿宽中之效。

91.苏罗子 路路通行气通络,上通乳络,下疏胞络则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盆腔积聚、乳癖,症见小腹、少腹、乳房胀满疼痛之常用药,服后腹中作响,上易嗳气,下则矢气,胀满乃消。

92.路路通 通草两药配合,是性质缓和之通乳药。

93.骨碎补 刘寄奴骨碎补苦温,温肾坚骨,治疗折伤;刘寄奴活血止痛,善疗跌打损伤。两药用于产后息胞致耻骨疼痛效佳。

94.鹿角霜 龟版鹿角霜“通督脉之气舍”,擅长温通督脉;龟版得阴气最足,峻补阴血,善通任脉。两药皆血肉有情之品,一阴一阳,性味纯厚。尤宜于产后(人流后)肾气虚弱,腰部酸楚,以骶骨疼痛为主者。

95.鹿角胶 龟版胶鹿角胶甘平微温,温肾通督,生精止崩;龟版胶甘咸平而平,滚阴通任,益肾健骨。两药合用,阴阳俱补,大补精髓。《本经逢原》谓“非龟鹿二胶并用,不能达任脉,而治羸瘦腰痛”。朱师常予两药入妇人崩漏带下、阴阳俱虚、形体虚羸,性欲淡漠之膏方中。若脾虚纳呆,需加健脾助消化之品,以防上药粘腻之弊。

96.鹿角片 附子附子主督脉脊强而厥,两药配伍,善疗产后受寒脊背寒冷而痛,俯仰不便之症,朱师还配以桂枝、络石藤、鸡血藤、海风藤等温经通络之品。

97.当归 肉苁蓉当归质润多汁,养血润肠;肉苁蓉质润而降,滋肠通便。两药配伍,养血滋液通便。是阴血亏损、肠燥便结不畅之必用药,多用于产后、久病体虚、失血津亏之人。

98.茯苓 茯神健脾渗湿,宁心安神。朱师用于妇科诸症属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症见神疲、纳呆、心悸、少寐者。以朱砂拌用,可增宁心安神之效。

99.山楂 鸡内金山楂甘酸微温,善消食积,且能化瘀。《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善入血分为化瘀之要药,能除痃癖(疒徵)瘕,女子月闭,产后瘀血作疼”。鸡内金甘平,为消食化积之良药。若脾虚便溏,则炒用。

100.贯众 远志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远志不仅能交通心肾,宁心安神,也有止血之效。两药配伍,常用于血热妄行,心神不宁之崩漏、人流后恶露不绝等症。

101. 玫瑰花 代代花玫瑰花偏入肝经,解郁疏肝,行气和血,代代花甘苦气香,疏肝和胃,理气宽胸,开胃止呕。合用肝胃不和之恶阻,经行呕吐或妇人伴气郁。

102.玫瑰花 月季花月季花甘温通利,活血通经,两药配伍,常用于肝郁气滞,血瘀经闭、涩少之症。

103.糯稻根 瘪桃干多配浮小麦,3味配伍,敛汗专药,妇人虚汗、盗汗均可应用,配益气固表之参术,或滋阴清热之知柏,用于产后体虚汗证或更年期综合征。

104.赤石脂 禹余粮两药质重固涩,攻专下焦,均能止血止泻,久崩久漏,或久泻久利,属脾肾虚弱之证所必用。

科研成果:加味没竭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加味没竭汤(又名化膜汤)是朱南孙教授撷失笑散、血竭散、通瘀煎中诸药化裁而成,对妇女原发性痛经、膜样痛经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实证痛经均有显着疗效。从1984年起,朱教授便指导学生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该方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1986年又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992年通过了市级鉴定。临床收集“膜痛”患者30例,年龄在17~44岁。病程最长者24年,最短3年。无生殖器官实质性病变,基础体温双相。治疗前予T3(3,5,3’-三碘甲腺原氨酸)、T4(3,5,5’,5’-)四碘甲状原氨酸)检测,明确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并分别在治疗前末次月经、治疗后首次月经的第1天予以住院留膜及观察。

30例3个月经周期的全疗程治疗及治疗后3个月经周期的随访,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86.7%;无效4例,占13.3%。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示:“膜痛”患者在行经腹痛时的血液粘滞性较高,而经治疗后则大致恢复正常。治疗前后血E2、P,经与对照组比较,提示治疗前黄体中期的E2非常明显地高于对照组,而经治疗后则与其他各期的E2及四期P一样,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表明加味没竭汤有调整“膜痛”患者黄体中期异常升高的血E2作用。

治疗前的经潮脱落物均经H.E.病理检查,与正常者比较,绝大多数无上皮或仅有少量上皮,腺体很少或未见。治疗后无脱膜,痊愈者的诊刮内膜基本上同正常对照者。加味没竭汤对鼠血E2、P及子宫内膜的影响。有降低鼠血中异常升高的E量,使之恢复正常。加味没竭汤并对动情期高雌组大鼠子宫内膜的肥厚程度及其微观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研究证实,活血化瘀中药组成的加味没竭汤应用于临床所得的效果,及其具有降低患者中异常升高的E2水平这一前提下,进行动物模拟实验,结果与临床相符。加味没竭汤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张力、强度(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加味没竭汤对前列腺素所致的小鼠离体子宫收缩上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加味没竭汤对在体豚鼠子宫运动、痛觉以及子宫内膜、子宫肌中cAMP、cGMP含量的影响研究也证实,对前列腺素引起的在体豚鼠子宫运动的兴奋具有抑制作用。能使子宫骨膜中cAMP含量降低,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医案

案1、叶×,27岁,未婚。

初诊:1992年9月2日。14岁月经初潮,次年起经行量多,2年后又恢复正常。1990年起经转提前,每3周1行,经量偏多。末次月经8月31日,为先期9天而转,量少色暗,乳房微胀,大便溏薄。舌质红,苔薄腻,脉细软。证属月经先期脾肾不足,冲任统摄乏力。治宜健脾益肾,调理冲任。

焦潞党参12g 焦白术9g 炒淮山药12g 补骨脂9g 椿根皮12g 煨肉果12g 桑寄生12g 桑螵蛸、海螵蛸(各)12g 芡实须、莲子须(各)9g 玉米须2g 焦山楂炭12g 7帖

二诊:9月9日。经行9天方净,经量初少后为中量,伴腹痛隐隐,大便溏薄,日1~2次,纳可。脉细软,舌暗偏红,苔薄腻。脾肾气虚,冲任统摄乏力。治宜健脾益肾,统摄冲任。

焦潞党参15g 焦白术9g 炒淮山药12g 补骨脂9g 椿根皮12g 赤石脂(包)12g 禹余粮12g 牛角腮12g 煨金樱子12g 玉米须12g 芡实须、莲子须(各)9g 7帖

三诊:9月16。经后便溏转实,但时而反复,神疲乏力,舌边尖红,苔薄,脉细软。治宗原法。

焦潞党参12g 焦白术9g 炒淮山药12g 补骨脂12g 椿根皮12g 菟丝子12g 煨金樱12g 芡实须、莲子须(各)9g 玉米须20g 海螵蛸12g 制狗脊12g 14帖

1个月后复诊,经期已准,经量中等,且纳可便调,而予健壮补力膏调治,以资巩固。

按:其经者常候也,每月如期一至,太过不及均为不调。古人均认为“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及则后时而来”。不尽然,亦有责之脾虚者。本案患者禀赋不足,脾气素虚,经常便溏,脾气不足,肾气亦虚。脾主统血,肾主封藏,故脾肾均虚则封藏失职经水不及期而行,治当健脾益肾,统摄冲任,调治3次,服药28帖周期已准,后予健壮补力膏常服,以资巩固。

案2、周××,28岁,已婚。

17岁月经初潮,周期先后无定,20~40天一转,经量偏多,曾经中药调治,经量减至正常。26岁结婚,婚后即孕,于42天时因故人流。

初诊:1991年6月5日。经行无定期,经量中等,无痛经。经期伴小腹坠胀,腰肢酸软,经前后易感冒。末次月经5月6日,今临期未转。妇科检查:子宫前位,较正常略小。舌质偏红,苔腻,脉细弦。证属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冲任失调,治宜养肝益肾,调补冲任。

当归身12g 白芍9g 生地、熟地(各)12g 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 巴戟天12g 淮山药12g 山茱萸9g 川续断12g 制狗脊12g 党参、沙参(各)9g 7帖

二诊:6月29日。经水落后10天已转,适逢第4天,经量中等,伴神疲乏力,腰酸肢软,口干便坚。舌质红,苔薄腻,脉细。肝肾阴虚,冲任不足。治宜滋养肝肾。

上方加女贞子12g 桑椹子12g 桑寄生12g 柏子仁12g 8帖

三诊:6月26日。经水6天已转,精力较前充沛。舌边尖红,苔薄腻,脉细软。治宗原法。

守原方14帖。

四诊:7月120日。经期将近,尚无行经预感。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细。肝肾素虚,冲任气滞,经前予养血疏肝,益肾调经。

当归9g 丹参12g 柴胡、延胡索(各)6g 制香附9g 川楝子9g 红藤15g 蒲公英15g 川断12g 狗脊12g 桑寄生12g 10帖

五诊:7月24日。经水20日转,量中将净。调治后经期趋准,伴小腹胀痛,下肢酸软,经期又感外邪,鼻塞流涕,纳便尚调。舌质红,苔薄黄腻少津,脉细弦带数。肝肾阴虚,外感风热,先宜疏解上邪,祛风清热。

(方药略)

六诊:8月7日。感冒已瘥,已是经期第18天,无疾苦。舌质红,苔薄,脉细。流产后冲任受损,肝肾耗伤,治宜滋养肝肾。

生地12g 白芍9g 知母12g 茯苓12g 生草6g 淮山药12g 桑椹子12g 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 川断12g 狗脊12g 生米仁17g 7帖

药后经水于8月24日转经量中等,故仍从原意增损调治,周期趋准,经随访不久获孕。

按:本患者初潮迟至,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婚后即孕,但人流冲任受损,精血匮耗,以致血海盈溢失常。来诊时经水过期10天未转。《万氏妇人科》谓其为虚证,悉从虚证治。先以养肝益肾,调补冲任以充经源,药后冲任得润,果然经转。此后二诊均于经前养血疏肝,益肾 ,经净后则迳用当归、白芍、生地、杞子、桑椹子滋补阴血,充养冲任;菟丝子、淮山药、狗脊、桑寄生、续断补肝肾。在治疗期间未见来提前而渐趋正常,后竟怀孕。

案3、唐××,女,14岁,学生。

初诊:1992年7月29日。今年初潮,行经4次,汛潮尚准。此次经转时值盛夏,经期入水游泳以致月经量如冲,10天未净,已用卫生巾3包,小腹胀痛不适,少许血块,纳可便调,脉细滑带,舌暗红,苔薄。证属血凝瘀滞,冲任不固,急予祛瘀生新。

蒲黄炭(包)12包 五灵脂(包)12g 熟大黄炭6g 炮姜炭6g 焦茜草炭12g 陈棕炭12g 海螵蛸12g 三七粉(吞)2g 4帖

二诊:8月4日。经血已减,略有瘀下(不用卫生巾),唯感腰酸,神疲,纳呆,便结,脉细数无力,舌偏红,苔薄,根部白腻。气血耗损,脾肾两虚,治拟健脾和胃,补肾摄冲。

潞党参12g 白术、白芍(各)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蔻仁3g(后下) 巴戟天肉12g 桑寄生12g 桑螵蛸、海螵蛸(各)12g 仙鹤草15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2g 4帖

三诊:8月9日。瘀下已止,精力渐充,大便亦畅,食纳仍少,脉细软,舌偏红,苔薄。经血已净,继以健脾益肾摄冲,以善固本。

潞党参15g 白术、白芍(各)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陈皮6g 焦谷、1麦芽(各)9g 巴戟天12g 肉苁蓉12g 续断12g 杜仲12g 桑螵蛸12g 二至丸6g 7帖

按:天癸始至,肾气初盛,经期涉水,瘀血内阻,血不归经而妄行,澄源塞流,祛瘀止血。取验方将军斩关汤出入,通涩并举寒热兼施,补而无滞,行中有止。瘀去血止,净后转补脾肾以复其本,缘脾肾为先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冲任之根。经前酌加涩冲之品,如芡莲须、桑海螵蛸等。患者于8月22日经候如期,量中经畅,恢复正常。

案4、沈××,34岁,已婚,记者。

患者1984年婚后当年受孕因故人流。1986年8月顺产1胎,婴儿窒息而夭折,自1988年始终经量较少,1989、1990年二度受孕均难免流产而行刮宫术。

初诊:1993年2月17日。月经过少4年余,血色暗褐色,每次仅卫生巾5~6片,伴头晕神疲。末次月经1月22日,2天即净, 便调,舌暗,苔薄,脉沉细弱。证属肝肾耗损,精血衰少,冲任失调。且滋养肝肾,调补精血。

当归15g 丹参15g 赤芍12g 生地、熟地(各)12g 制黄精12g 淮山药12g 山茱萸肉9g 党参12g 白术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7帖

二诊:2月26日。末次月经2月19日,时感头晕神疲,夜寐欠安,舌质红,苔薄,脉细。肝肾不足,气阴两虚。治宜补益肝肾,调补冲任。

当归12g 生地、熟地(各)12g 菟丝子12g 桑椹子12g 枸杞子12g 淮山药12g 山萸肉9g 太子参15g 黄芪12g 巴戟天12g 肉苁蓉12g 7帖

三诊:3月5日。适逢月中,身疲腰酸,夜寐欠安,口干引饮。舌质红,苔薄,脉细。治宗原法,仍以上方出入。

上方去巴戟天、苁蓉,加杜仲12g 续断12g 狗脊12g 14帖

四诊:3月19日。经期将近,身疲腰酸,大便溏薄,夜寐欠安。舌质红,苔薄,脉沉细。肝肾不足,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调补冲任。

当归12g 熟地12g 川芎6g 白术、白芍(各)9g 党参15g 黄芪15g 淮山药12g 菟丝子12g 覆盆子12g 巴戟肉12g 7帖

五诊:3月26日。末次月经3月21,量较前增多,约用1包卫生巾,血色亦转红,4天净止,伴头痛,小腹隐痛,大便欠实,夜寐梦扰。舌质淡红,苔薄,脉细。肝肾不足,胞宫虚寒。治宜健脾益肾,调补冲任。

焦潞党12g 灸黄芪12g 焦白术9g 当归12g 熟地12g 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 覆盆子12g 炒淮山药12g 补骨脂12g 炒续断12g 制狗脊12g 7帖

六诊:4月7日。症如前述,脉舌详前,仍从原意调治。

上方去焦白术、覆盆子、续断、狗脊,加淮小麦30 炙甘草6g 巴戟12g 仙灵脾12g 7帖

七诊:4月16日。经行量少,调治好转,便时溏,已临经前。舌质红,苔薄,肾气不足,肝血耗损,脉络失和。拟健脾益肾,养血和络。

党参9g 白术6g 茯苓12g 炙甘草6g 淮小麦30g 淮山药12g 当归12g 熟地12g 制狗脊12g 炒续断12g 7帖

八诊:4月23日。经水4月18日转,量增多已近正常,3天净止。经后夜寐欠安,精神疲倦。舌质,苔薄,脉细。经净后仍宜益气养血。

党参12g 白术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当归12g 熟地12g 砂仁3g(后下) 巴戟12g 仙灵脾12g 谷芽、麦芽(各)9g 淮小麦30g 14帖

九诊至十一诊,基本如前法增损调治,末次月经5月16日,经量亦为正常,大便已实,诸证亦平。

按:经血源于水谷精气,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离泄于肾,脏腑安和,血海满盈,经水自调,今患者婚后受妊即行人流术,肝肾耗伤。而后顺产一胎,婴儿夭折,情志受郁,肝脾不和,气血难以复原。继之又两度坠胎,精血日益衰,经源匮乏,以致经行量少、色淡,伴神疲腰酸,大便溏薄,脉沉细弱。经健脾益肾,滋养肝血,调治2月,脏腑安和,气血渐充,经量已见增加,血色转红,而告痊愈。

案5、顾××,32岁,已婚,接线员。

初诊:1975年7月24日。素有痛经,周期准,结婚10年未孕,婚后渐有经前乳胀,伴头痛,精神抑郁,心烦心悸,便坚,咽痛,面色萎黄。脉弦细而数,舌红。苔黄腻,妇检:子宫偏小。1967年盆腔碘油造影示:左侧输卵管通,右侧通而不畅。现周期将近,预兆明显。证属肾阴不足,肝郁火旺。治拟清热养阴,疏肝润肠。

生地、熟地(各)9g 丹皮6g 赤芍9g 川楝子9g 桑椹子12g 枸杞12g 沙参9g 麦冬6g 全瓜蒌12g 柏子仁12g 枳壳6g 5帖

二诊:7月31日。药后经水准期而转,乳胀即瘥,经量中等,腹痛已缓,大便通润,神疲胸闷纳呆,脉细数,舌红,苔黄腻。湿蕴中焦,脾运失司。治宜清化。

制川朴2.4g 姜黄连3g 白术9g 米仁12g 全瓜蒌12g 柏子仁2g 枳壳6g 二至丸12g(包煎) 5帖

三诊:8月5日。湿热减轻,诸恙均瘥,纳可便润。肝肾阴虚,再予滋养。

生地、熟地(各)9g 枸杞子9g 桑椹子12g 沙参9g 麦冬6g 白术6g 全瓜蒌12g 柏子仁9g 丝瓜络12g 路路通12g 枳壳6g 7帖

以清热养阴法投治之,热渐减,8月24日及9月21日两次行经,经前乳胀若失,腹痛亦瘥。

按:经前乳胀可伴头痛,性情郁怒,每于经前3~7天,甚或期中即开始有预感,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本症病在肝经,一般认为由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所致,治疗亦以疏肝理气为主。但该患者经量偏多,肾阴不足,肝经火旺,如于经前服疏理肝气药,恐使经来提前,经量过多,则阴血愈亏而火更盛,今以增液汤加减,养阴柔肝,并予疏肝清肠之品,腑行通润,郁火自降。

案6、张××,22岁,未婚,学生。

初诊:1965年,时发隐疹,经前较甚,今临床未转,腹胀,隐疹剧发,呈片状,瘙痒难忍,得热卧床则减,头痛目赤,口糜便坚。舌暗,脉弦。肝气阻滞,风热相搏,治宜祛风活血,疏化导滞。

稀莶草12g 赤芍9g 红花6g 当归9g 桃仁9g 月月红3g 全瓜蒌12g 枳壳4.5g 大黄庶虫丸12g(包煎) 2帖

服药后便泄经转,隐疹即瘥。

按:隐疹欲称风疹块,无论因寒因热,均与风有关,与风相搏终为热也。患者临经便坚头痛,目赤口糜,肝热甚盛,与风相搏,肌肤发疹瘙痒难忍。治以桃红四物加月月红、全瓜蒌、枳壳、大黄庶虫丸疏化导滞;稀莶草祛风通络,活血止痒。服药后便畅经通,风火内热得以疏泄,隐疹遂不复作,随访数月均未复起。

案7、忻××,30岁。

初诊:1975年12月9日。正产一胎,人工流产二次,末次人流于1974年9月。手术后经水每至量多,腰酸腹痛,头晕神疲,面色晦暗,腑行不畅。三个月前偶因努责大便而致泌乳,乃经转落后量少,并于经前乳房作胀,乳液自出。症属肝肾亏损,肝失条达,且疏肝养血调经。

当归9g 赤芍9g 柴胡6g 延胡索6g 青皮6g 蒲公英12g 红藤12g 全瓜蒌12g 枳壳4.5g 皂角刺9g 川牛膝9g 泽兰叶9g 6帖

二诊:1976年1月12日。上月15日经转,经量增多,乳汁分泌减少,今周期将近,已感乳胀,治宗前法。原方6帖。

复诊:1977年3月10日。主诉去年服药后经行正常,乳胀溢乳等症状均好转,即怀孕, 作第三次人工流产。术后溢乳复发,治以调补肝肾,佐以疏达。

生牡蛎(打,先煎)30g 白芍9g 钩藤(后下)15g 白蒺藜6g 柴胡6g 广郁金9g 合欢皮12g 川楝子9g 续断12g 川牛膝9g 桑寄生12g 狗脊12g 7帖

宗上治则,2个月后经调,乳不外溢,嘱其落实避孕措施。

按:古今向有“妇女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之说,经乳的调节与冲任有密切关系,经曰“经脉为病,气逆而里急”,溢乳是“气逆”,里急则经闭,故凡肝气郁结,皆可使冲脉气机失于调畅而致“里急”,里急则冲气无由下,血亦无下达之路径而上逆为乳,本症除肝郁外,尚有以往失血过多而致气血不足之象,故治以疏达肝气养血调经,溢乳减少则不外溢。

案8、殷××,40岁,已婚。

初诊:1984年3月17日。17岁 7/28量中,无痛经。28岁结婚后顺产一胎,产后用避孕针及口服避孕药,以致月经量渐减,甚至闭经,已有5年,每需用黄体酮方转。刻下闭经10月,乳胸小腹作胀,腰疼肢软,神疲乏力。舌质暗,苔薄腻,脉细。辨为肝肾不足,治宜清养肝肾。

生地12g 白术、白芍(各)9g 益母草6g 淮山药12g 菟丝子12g 枸杞子12g 桑寄生12g 续断12g 狗脊12g 四制香附丸(包)12g 7帖

二诊:6月27日。上药服用1月于4月27日经转1次,现又2月未转,无不适。舌质红,苔薄,脉细弦。仍属肝肾阴虚,治清热养阴,活血调经。

当归12g 赤芍12g 川芎9g 生地、熟地(各)9g 续断12g 川牛膝12g 泽兰叶9g 益母草15g 马鞭草15g 鸡血藤15g 5帖

三诊:7月18日。上药服后7月9日行经,量中3天净。经后头不晕神疲,胃纳欠佳。脉虚细,舌暗,苔腻少津。证属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

太子参12g 赤白芍(各)9g 生地、熟地(各)9g 当归12g 丹参12g 云茯苓9g 炙甘草4.5g 续断12g 桑寄生12g 鸡血藤15g 7帖

按:本例是用避孕药所引起的经少乃至经闭,初诊时已闭经10月。曾用活血之帖未效。据临证探讨西医避孕药是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抑制卵泡成熟导致闭经。中医脏腑学说有“肾”主生殖及肾上通于脑、下连冲任而系胞宫的论述,肾的阴阳失调则影响脑-肾-冲任-胞宫轴的生理功能而闭经,所以单用活血化瘀通滞之品攻逐无效,急予图功或能竭獗一行,但血海涸。临证用大生地、白芍、当归养血;白术、云茯苓、炙甘草、淮山药健脾益气;菟丝子、枸杞子滋肾阴;桑寄生、续断、狗脊益肾调冲;四制香附丸则理气调经。香附一味李时珍称之为“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临证常在虚性闭经中与补养药同用,以调气行滞,侯血海稍充后使血液流通。经1月调治经转,二诊周期又近,予前法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寓通于补,使经知转。三诊正值经后,再调补肝肾,益气养血,经水自行。

案9、莫×,女,33岁,绍兴人,1985年6月26日诊。

产后因胎盘滞留造成大出血,闭经八个月余,全身毛发脱落,伴见多尿、多饮、神倦乏力、性欲淡漠等症,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证属气血两虚,血枯经闭。治宜益气养血,调理冲任。

西党参12g 炙黄芪5g 云茯苓12g 当归身9g 白术、白芍(各)9g 枸杞子12g 淮山药12g 覆盆子12g 生地、熟地(各)12g 巴戟天、鹿角片(各)9g 桂枝6g 鸡血藤12g 炙甘草6g 7帖。

复诊:7月3日药后尚适,精神好转,纳寐亦佳,再守原方

去覆盆子加仙灵脾12g,携14帖返里继服。数月后,配偶来沪诉,服前方40帖后,经水来潮,唯较少,性欲亦有所恢复。

按:此案颇类现代医学所说的度汉氏综合征。惜有关检查因来沪匆匆而未能进行。此类病人属血枯经闭范畴,责之为精血不足,气血两亏。用药以圣愈汤合四君子汤双培气血,佐以巴戟天、鹿角片、枸杞子、覆盆子填补奇经,桂枝、鸡血藤相伍能温通胞络,补血行血,调理冲任。对这类闭经施治,须投王道之品,决不可“竭泽而渔”。

案10、杨××,16岁,学生。

14岁月经初潮,因患支气管哮喘服羊胆后致经水闭阻年余。

初诊:1973年10月30日。经闭1年未转,大便溏薄,形瘦肢冷,纳呆腹痛。因服寒药时久,脾胃无火,运化失司,生血乏源,精血不能下达胞宫,无以行经。舌苔薄腻,尖有绛刺,脉微细。治宜健脾和胃,调理冲任。

陈皮4.5g 白术9g 砂仁2.4g(后下) 干姜4.5g 炮姜45.g 山楂、六曲(各)9g 煨木香4.5g 补骨脂12g 淮山药12g 4帖

二诊:11月6日。药后便转实,日行1次,纳呆,食入腹胀,昨日停药,大便增多1次,脉舌详前。脾胃不和,阴液不生,无以化精,经闭不行。 宜健脾和胃,调理冲任。

炮姜4.5g 焦白术6g 煨木香4.5g 淮山药12g 补骨脂12g 焦山楂、焦六曲(各)9g 陈皮6g 远志6g 茯苓9g 7帖

三诊:11月17日。经闭不行,白带甚多,大便已实。略有腹痛,咽喉干燥。脉细,苔薄腻。治守前意加减。

党参9g 焦白术9g 茯苓皮9g 芡实9g 莲子须9g 熟米仁12g 炒扁豆12g 炒淮山药12g 陈皮6g 补骨脂9g 四物益母丸9g(包煎) 4帖

四诊:12月22日。调治后大便正常,纳可,哮喘宿疾未发,痰亦减少,经水未转,恶寒肢冷麻木,尿频。脉微细,两尺沉绝,舌质微紫,苔薄腻少津。仍属脾肾阳虚,气血不足,胞宫虚寒,脉络失和。治宜温补脾肾,活血调经。

党参9g 黄芪9g 白术9g 当归12g 赤芍6g 鸡血藤12g 桂枝9g 补骨脂12g 熟地12g 陈艾叶6g 香附丸12g(包煎) 8帖

五诊:5月9日。经闭1年半,昨日经转,色淡。脉微细,舌苔薄。仍属气血不足,冲任失充,治宜调补。

熟地12g 白术、白芍(各)9g 茯苓12g 淮山药12g 续断9g 菟丝子9g 狗脊12g 覆盆子9g 鸡血藤12g 孩儿参12g 黄芪9g 7帖

按:病员患哮喘服羊胆,羊胆味苦、性寒,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出现腹痛、便溏、纳呆,渐至肾气亦衰,胞宫空虚,经闭不行。若专事攻伐,恐经不通而反涸之。治法应先健脾温肾,方以参苓白术散合香砂六君,待纳呆便溏症状改善后,改用温肾暖宫,养血调经,使肾精充足,月经来潮,方用圣愈汤、暖宫丸加减。1974年5月经转,6月11日至7月9日经期基本正常经量由少逐渐增加,乳房发育亦趋正常。

案11、李××,24岁,未婚。

初诊:1983年3月18日。月经初潮12岁7/30天,量中,有痛经。近3年经量偏多,腹痛较甚,伴有膜样块物排出。末次月经3月5日,经后神疲畏寒,腰脊酸楚。舌淡,苔薄腻,脉沉细。辨为冲任不足,瘀阻气滞。治宜活血理气,养血调冲。

当归12g 赤芍、白芍(各)9g 川芎4.5g 焦山楂9g 鸡内金9g 青皮、陈皮(各)4.5g 广木香、紫石英(各)15g 失笑散(包煎)12g 血竭粉(吞)12g 7帖

二诊:3月25日。症如上述,舌淡偏暗,苔腻少津,脉细迟。再宗原法进治。

初诊方去鸡内金、广木香、陈皮、紫石英,加入三棱9g 莪术9g 参三七粉(包吞)2g 7帖

三诊:4月1日。月经周期将近,脉舌同上,防经来腹剧痛、量多,再宗前法化瘀散膜,止血止痛。

当归9g 赤芍、白芍(各)9g 焦山楂9g 炮姜炭4.5g 熟大黄炭4.5g 仙鹤草15g 益母草12g 失笑散(包)12g 血竭粉(吞)2g 三七粉(吞)2g 7帖

四诊:4月8日。周期已至未转,尚无腹痛预感,舌脉同上,再宗法增进。

上方去当归、赤白芍,加入青皮6g 净乳香、没药(各)3g 7帖

五诊:4月29日。月经4月16日,落后11天,经量较原减少,排出物呈碎块,6天净。舌暗,苔薄腻,脉弦细。病程历时已久,肝肾阴虚,经后宜扶土养肝益肾。

白术、白芍(各)9g 生地、熟地(各)9g 当归9g 川芎4.5g 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 续断12g 狗脊12g 桑寄生12g 太子参12g 7帖

按上法调治3月痛经痊愈,膜块消失,月经正常。

按:膜性痛经的病因病机不外气滞瘀阻,以每转腹痛,有大小不等瘀块及膜状块物随经血排出,块下则痛减或消失为主症。本例未及二七经转,肾气未充。冲任不足,经血偏多3年,阴血耗损,经后气血两虚之象较明显,为虚实夹杂证。在治疗上经前应活血化瘀散膜为主,经期祛瘀止血,通涩并用,旨在化瘀散膜止痛,而不使阴血过于耗损,经后则以益气养血,调补肝肾为法。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益母草活血化瘀,配仙鹤草养血止血,血竭粉化瘀行血止痛,配参三七粉化瘀血,均为通涩并用对药;失笑散、炮姜炭、熟大黄炭亦为化瘀止血要药,青皮、山楂肉、鸡内金则疏肝和胃消积。

案12、郭××,14岁,未婚。

初诊:1983年2月2日。12岁月经初潮,周期尚准,量中无痛。13岁经剧烈运动,饮冷乃经量减少,此后每转腹痛。末次月经1月1日,近日腹胀隐痛。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辨为冲任不足,寒凝气滞。治宜温经散寒,理气止痛。

当归12g 赤芍12g 川芎4.5g 桃仁、红花(各)9g 枳壳6g 陈艾叶6g 制香附9g 玄参6g 小茴香3g 4帖

二诊:2月9日。经水2月2日转,腹痛减轻,量中色暗红,夹有小血块,已将净止,现感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腻,脉细。肾气不足,寒凝气滞,经后宜益肾养血调经。

党参12g 黄芪12g 肉苁蓉12g 当归12g 枸杞子12g 桑寄生12g 菟丝子12g 川芎4.5g 生地、熟地(各)9g 白术、白芍(各)9g 甘草4.5g 7帖

三诊:7月13日。随访近5个月痛经已痊愈。

按:患者肾气初盛未充,冲任不足,寒邪凝滞,气机不畅。初诊经期将近,气滞症状明显,宗先贤“寒则温之”,“通则不通”之旨,予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之法调治,以艾附暖宫丸加减投治。方中四物养血止血,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小茴香、艾叶温宫暖胞;香附、枳壳、玄参理气止痛。二诊经水已转未净,腹痛轻减,因青春期少女经后还应固本为法,故予益肾养血,调理冲任。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四物汤养血,桑寄生、苁蓉、枸杞子、菟丝子益肾调冲。三诊时诉痛经已平5个月,随访经事亦正常。

案13、张××,31岁,已婚,职员。

初诊:1981年12月24日。月经14岁初潮5/28天,量中有痛经史。1981年3月25日人流术后,经转腹痛增剧,经后则腰痛头晕,妇检右侧附件增厚压痛,诊断为附件炎。末次月经12月2日,适值月中,小腹隐痛,口唇干裂,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薄腻,脉沉细弦。辨为人流后冲任受伤,热瘀交阻。先宜清经益肾。

生地12g 丹参12g 丹皮9g 红藤15g 川楝9g 延胡索6g 蒲公英15 续断12g 泽泻12g 桑寄生12g 桑椹子12g 7帖

二诊:1月7日。月经周期已近,腹痛带下已增,腰痛便结。舌红,苔薄腻,脉弦细带数。证属湿热蕴阻,肝肾阴虚,且清热利湿,益肾调经。

生地12g 丹皮9g 赤芍9g 红藤15g 蒲公英15g 败酱草15g 生米仁12g 带皮茯苓12g 制香附12g 女贞子12g 刘寄奴12g 7帖

三诊:3月4日。2月16日经转,腹痛明显减轻,5天净。经后腰痛乏力,口干尿频。舌红,苔薄黄腻,脉沉细经。证属冲任有热,肝肾阴虚,治宜清热养阴。

生地12g 青蒿9g 蒲公英12g 红藤12g 银花12g 生甘草4.5g 知母、黄柏(各)9g 续断12g 桑寄生12g 7帖

按上法共调治十诊。

十一诊:8月25日。调治后痛经已愈八九,湿热亦减,唯阴血耗损颇甚,末次月经8月6日,经后头晕乏力,腰酸。舌偏红,苔薄腻有齿印,脉沉细弦。治宜清养肝肾。

生地、熟地(各)12g 女贞子12g 桑椹子12g 丹皮9g 赤芍、白芍(各)9g 制黄精12g 肉苁蓉12g 瓜蒌仁9g 柏子仁12g 续断12g 狗脊12g 7帖

随访至9月份已受孕。

按:本例人流后血室正开,胞宫空虚之时,湿热之邪内侵,以致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病机以湿热瘀阻为主,故立清热化瘀利湿为法。方中红藤、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米仁、带皮茯苓利湿,丹皮、丹参、生地活血凉血,川楝子、玄胡、刘寄奴理气化瘀,疏络止痛,重则加青蒿、知母、黄柏、银花、生甘草,佐以续断、桑寄生等益肾调经。经上法调治十诊,痛经基本治愈,此类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邪热虽去,正气亦伤,阴血耗损较甚,故十诊经后予清养肝肾之品,略加理气活血之帖,标本兼顾,痛经愈而旋即受孕。

案14、高××,44岁,工人。

初诊:1997年2月26日。有痛经史5年,近3年每于月中排卵期也出现腹痛, 伴腰酸、下腹坠胀,外院检查(B超):子宫肌腺症,月经史:14岁 6~7/28~31 量多,色红,带有血块。生育史:1-0-2-1,性情较烦躁,大便偏干,口干喜饮, 舌质红而干,苔薄,脉弦。末次月经2月18日。证属肝旺瘀阻气滞,治宜平肝化瘀调冲。

蛇舌草30g 紫草30g 夏枯草15g 旱莲草15g 女贞子12g 钩藤15g(后下) 茜草15g 桑螵蛸12g 海螵蛸12g 生地15g 白芍9g 生山楂12g 小青皮6g 10帖。

二诊:1997年3月12日。 药后本次月中无腹痛,治宜原法。原方加刘寄奴15g 7帖。

三诊:1997年3月19日。经期将近,头弦腰酸,原法增进。原方加杜仲12g 天麻12g 12帖。

四诊:1997年4月3日。3/26经转,量多有瘀块,腹痛大减,脉细舌红苔薄,将近月中,治宗原意。

蛇舌草30g 紫草30g 夏枯草15g 旱莲草15g 女贞子12g 生地15g 桑白皮9g 桔梗6g 生甘草6g 茜草15g 刘寄奴15g 小青皮6g 生山楂12g 7帖。

再经原法调治二月余,痛经及月中腹痛明显减轻,6月20日经转, 已基本不痛。

按:患者性情素来急躁易怒,乃属肝旺之体。肝旺者,肝之气血阴阳失调。肝主气之疏泄,肝阴肝阳失调,则疏泄失司而气滞。 气滞日久,血滞瘀阻,故见痛经,及排卵期腹痛多年,B超显示:子宫肌腺症。治用紫草、蛇舌草、配生牡蛎、夏枯草、旱莲草平肝软坚。生山楂、小青皮消积祛瘀止痛,使多年的通经、月中腹痛症状基本消除。

案15、洪××,39岁,已婚,营业员。

初诊:1992年4月9日。经期白崩近1年。从1991年5月起每至经期带下如崩,所下之带质稀如水无臭味,且与经血不混杂,甚时1日须换2~3次内裤,经量中等,6天经净则白崩亦同时而止。经后则觉头晕心慌,肢软乏力,工作以站立为主。生育1胎,8年前人流1次并放置宫内节育环,平素无带多之象。曾在妇产科医院检查,诊断性刮宫及病理报告均未见异常,予取出节育环,取环后2月白崩自止,第3个月又症起如故。末次月经4月1日,适值经后,脉沉细小,舌质暗,苔薄少津。脾肾气虚,带脉失司。治宜健脾益肾,托固带脉。

党参15g 炙黄芪15g 煅龙骨、煅牡蛎(各)20g 熟附子9g 补骨脂9g 鹿角片9g 煨肉果12g 覆盆子12g 煨金樱子12g 芡实须、莲子须(各)12g 7帖

二诊:4月30日。经期带下如崩,经上方调治后,4月27日经转,白崩大减,仅在经水将净时见少量带下,经量中等且畅,伴小腹隐痛,神疲嗜睡,药后觉口干。脉细小软,舌质暗,苔薄。仍属肾弱,肝统失司,带脉固摄乏力。再宜补肾健脾,托固带脉。

党参12g 炙黄芪12g 淮山药12g 补骨脂12g 煨肉果12g 芡实须、莲子须(各)12g 菟丝子12g 覆盆子12g 金樱子12g 煅龙牡(各)30g 白果(打)7只 12帖

半年后随访,白崩基本见止,至93年初因劳累经行时症情反复,但量较为少,仍予前法投治,后未再反复。

按:白崩为临床并非常见之症,而于经期伴随而下者更少见。古医籍中对此症记载亦不多,《诸病源候论》云:“白崩者,是劳伤胞络,而气极所为。”本证为带下病之甚者。患者带下如崩,质清稀如水无臭味,经后头晕心慌、肢软乏力,脉象沉细少,是脾肾不足,阳气虚衰,致带脉不固。盖脾气主升,肾主闭藏,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湿,致使水湿内留,肾气虚则封藏失司,不能固气摄精而下泄,是以治予温脾益肾,补气固托,一投即中,获效甚捷。

案16、张××,51岁,已婚。

初诊:1993年3月3日。正产2胎,人流1次,形体健硕。七七之年绝经,于停经前一度经乱,曾因经淋不止诊刮、取环,术后休息1周,事后病理报告提示为妊娠。停经2年来带下绵绵不绝,色白质稀如水,伴小腹作胀及酸楚,口干唇红,神疲乏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沉细。证属肝热素盛。肾气虚弱,带脉失司,治宜清肝益肾,约束带脉。

生地12g 侧柏叶12g 地榆12g 椿根皮12g 淮山药12g 白头翁12g 芡实须、莲子须(各)9g 玉米须20g 金樱子12g 钩藤12g(后入) 夏枯草12g 7帖

二诊:3月10日。药后带下遂止,大便干结,鼻中干燥,口苦且渴。舌质红,苔薄少津,脉沉细。证属肝肾阴虚,带脉失司。治宜清肝益肾固带。

生地15g 白芍9g 淡黄芩6g 知母12g 川柏9g 地榆12g 侧柏12g 白头翁12g 杜仲12g 桑寄生12g 太子参15g 12帖

三诊:3月24日。带下之症已瘥,诸证亦平,仍如前法调治以资巩固。

按:任脉损伤,带脉始病。患者体质素健,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出现经乱,漏下日久不止,经诊刮方知为胎漏所致,术后未得适当将养,肝肾耗损,湿热之邪入侵,客于胞宫胞络,带脉不固,故带下绵绵不绝,伴小腹酸胀。口干唇红、舌质红、苔薄黄少津示肝热偏盛。立清肝益肾,约束带脉法调治,用生地、淮山药、地榆、侧柏、钩藤、夏枯草清肝热,滋肾水;椿根皮、芡实须莲子须、金樱子、白头翁固涩带脉,7帖症平,再12帖巩固,以滋养肝肾调治善后。

案17、王××,女,32岁,工人。

初诊:1990年月16日。孕2月余,呕吐剧烈,饮水亦吐,甚则呕吐物中带血,头昏乏力,右上腹抽掣,夜寐欠安,大便干结,5、6日一行,口干乏液,脉细滑数,舌红,苔薄中剥。证属肝旺气逆,胃失和降,治宜平肝降逆,和胃宽中。

生地12g 黄芩6g 白芍9g 钩藤15g(后下) 首乌藤15g 合欢皮12g 生甘草6g 代代花2.4g 左金丸4.5g(包) 7帖

二诊:3月23日。上药服后,呕吐较前减轻,仍诉口干乏液,大便干结,脉细滑数,舌质红,苔薄略剥,仍继上方出入。

生地12g 黄芩6g 白芍9g 钩藤15g(后下) 首乌藤15g 合欢皮12g 生甘草6g 代代花2.4g 姜竹茹9g 玄参9g 五味子6g 左金丸4.5g(包) 5帖

三诊:3月29日。呕吐渐平,口平亦瘥,大便日行1次,脉滑带数,舌偏红,苔薄少津,继以养阴和胃,益肾安胎。

太子参15g 黄芩6g 白芍9g 生地12g 首乌藤15g 合欢皮12g 玄参12g 麦冬9g 五味子4.5g 续断12g 桑寄生12g 生甘草6g 5帖

案18、蒋××,女39岁,医务工作者。

初诊:1974年12月15日。29岁结婚,35岁时流产1次,平时经行量多,现已怀孕3个月,前因上吐下泻作急诊处理住院,尿醋酮(++),补液后尿醋酮(+),但剧吐不止,神疲嗜睡,夜寐不安,脉细滑数,舌红,苔薄腻,乏液。证系肝气上逆犯胃。治宜平肝降逆,和胃安胎。

生地12g 白芍9g 茯苓9g 钩藤12g(后下) 首乌藤12g 合欢皮12g 姜黄连3g 淡吴茱萸2.4g 乌梅1只 6帖

二诊:12月22日。尿醋酮(-),吐已减轻,腹痛腰酸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脉细滑数,舌绛,苔薄少津。肾水亏乏,阴虚火旺,治宜养阴清热,益肾安胎。

生地12g 白芍9g 淡黄芩4.5g 黄连3g 钩藤12g(后下) 首乌藤12g 茯苓9g 续断9g 桑寄生12g 苎麻根12g 生甘草3g 5帖

按:妇女因经、带、胎、产数耗于血,在生理上常表现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尤当妇女受孕后,阴血养胎,肝血易虚,肝气易亢易逆,上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妊吐。前例孕后呕吐剧烈,食入即吐,呕吐物中带血并伴有夜寐梦扰,大便干结,后例孕前每次经行量多,渐至阴血不足。二例辨证均属肝旺血热,脾胃不和,治疗平肝清热,降逆和胃,理气宽中,方用生地、淡黄芩、白芍、钩藤清热平肝,首乌藤,合欢皮镇惊安神。妇女初孕时,妊娠恶阻、漏红、腹痛、腰疼,往往会精神不安,神不安则胎不安,神宁则胎安,故在处方中喜用首乌藤,合欢皮等安神药,方中左金丸辛开苦降,降逆止呕,对于呕吐剧烈者,嘱病人先饮姜汁数滴,或生姜加薄粥滚饮后服药,少量频服,以不拒药为度。另外对呕吐剧烈者,还有香菜蒸气止呕法,取香菜(即鲜芫荽)1把, 苏叶、藿香各3g,陈皮、砂仁各6g,蒸沸后倾入大壶,将壶口对准患者鼻孔,令吸其气,能宽胸定逆,悦脾醒胃,思食不呕,屡试屡验。

案19、林×,女,26岁,工人。

初诊:1983年6月15日。孕5个月,在孕46天时,阴道出血,淋漓不断,迄今月余,尿妊娠试验(+),近日来阴道见红,量多有块,按腹宫底近脐,如5月大小,烦热口渴,纳呆神疲,脉滑数,舌暗偏红,舌苔薄黄,证属肝肾阴虚,血热动胎,治宜滋水凉血,清热安胎。

鲜生地24g 淡黄芩6g 黄柏6g 于术炭4.5g 地榆炭12g 血余炭4.5g 制首乌9g 肥玉竹6g 续断9g 藕节炭9g 黄连阿胶丸6g(包) 3帖

二诊:6月18日。服药后下血仍多,腰疼腹胀,心烦口渴,内热未清,治宜清热固摄。

生地12g 黄芩6g 黄柏6g 黄连3g 黄芪9g 白术6g 归身炭6g 升麻炭0.8g 陈皮6g 党参4.5g 2帖

三诊:6月20日。血下已少,稍有血块,头晕腰疼,小便频数,孕中失血,胎虽不坠,究属气血受损,宜清热培补并重。

黄芪9g 党参4.5g 生地9g 阿胶珠9g 白术6g 黄芩6g 黄柏9g 地榆炭12g 十灰丸9g(包) 苎麻根9g 藕节炭9g 2帖

四诊:6月22日。胎漏渐止,胸闷腹胀,脉细,舌苔薄黄,症已好转,治宜补养安胎。

黄芪9g 当归身炭4.5g 阿胶珠9g 白术6g 生地9g 黄芩6g 升麻炭0.8g 南瓜蒂3枚 藕节9g 黄连3g 2帖

上药共服8帖,漏红之症痊愈。

按:胎漏是指妊娠时阴道出血,时下时止,而无腰疼腹痛;胎动不安是指妊娠期腰疼腹痛或小腹坠胀,可伴有阴道少量出血。此种情况为堕胎、滑胎、小产之先兆。现代医学称之为先兆流产。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不足,冲任不固,影响胎元,并认为腹痛与漏红程度与预后关系相当密切,腹痛甚,流血多而持续,一般难保,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胚胎缺陷较重,属自然淘汰范畴。腹痛轻,流血量少,安胎较易。宋·陈素阉《陈素阉妇科补解》曰:“妊娠胎动不安,大抵冲任二经血虚,胎门子户受胎不实也。”“漏胎与下血不同,或因久病气血两亏渐积而至,或因男女多欲所致,但妊娠全赖诸经血以养胎,漏而不已,胎必受损,母亦致病,……”。《妇科经纶》曰:“凡胎前病,总以养血、健脾、清热、疏气为主。”案一证属气血亏虚,治疗以益气养血,补肾安胎而取效。案二为阴虚内热之典型病例,治疗应以清热摄血,养阴补气为主,如其流血已停而身体衰弱者,又宜培养固本,以善其后。

案20、黄××,女,28岁,工人。

初诊:1976年11月30日。第1胎孕8月余,孕早期恶阻颇剧,尿醋酮阳性,无出血史,本月15日起发现足肿,当时血压正常。25日起全身浮肿++++,咳嗽,胸胁疼痛,纳呆泛恶,便溏,头痛鼻血,皮肤瘙痒,血压24.0/16.0kPa,尿检:蛋白++,有管型颗粒。 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88单位。肺部听诊:有湿罗音。体温37.2℃。脉象弦细带数,舌质暗,苔腻,唇上及两颊有色素沉着。肝旺肾虚,虚阳上逆,脾运失司,水湿泛滥。治宜清热平肝降逆,健脾利湿消肿。

赤小豆12g 绿豆12g 黑豆12g 银花9g 生甘草4.5g 钩藤15g(后下) 土茯苓20g 泽泻12g 天仙藤12g 冬葵子9g 桑白皮12g 5帖

按:易发生妊娠肿毒症之患者,多肝肾阴虚,脾气不足。怀孕后血聚养胎,阴血愈亏,肝失濡养,则阴虚阳亢。本例病人脾肾两虚,运化失司,体内水湿壅滞,全身肿满,并出现尿蛋白及管型颗粒,阴血素虚,肝阳浮越,血压高达24.0/16.0kPa,病情复杂,已呈先兆子痫危候,如肝风内动,则将发生子痫。就诊时患者神志清晰,主诉症状繁多。外院医师均主张立即手术取胎,但患者及家属坚持要求服中药避免手术,乃采取中西医两法并进。方拟清热平肝降逆,健脾利湿消肿,三豆饮加减,全方淡渗滑利,疏泄肝气。10天后根据家属来信云:服药后消肿,血压亦下降,隔数日即顺产一女。

案21、叶××,39岁,工人。

患者14岁月经初潮,经事向调,7/30量中,无痛经,34岁完婚后3度受孕均坠。第一次于1989年3月孕65天,第二次于1990年7月孕45天,2次均为自流未刮宫,第三次则在1991年10月份孕至45天而流刮。术后经事稍前,5/24量中,平素常觉头晕乏力,脱发较甚,曾经中药调治症减。在外院作染色体及免疫方面检查未发现异常,B超检查正常,测基础体温呈低于水平双相,黄体期短于12天 。

初诊:1993年1月8日。3度胎坠,肝肾耗损,气血两虚,经事稍提前,经量中等。适逢经行第2天,腹痛,腰脊酸痛,前后眼眶疼痛,面黄不泽。脉细,舌暗淡,苔薄。治宜益气养血调经。

当归12g 熟地12g 赤芍、白芍(各)9g 川芎6g 党参15g 黄芪12g 广木香6g 炒淮山药12g 炒枳壳9g 制香附12g 川楝子9g

上方出入,共服21帖。

二诊:2月12日。末次月经2月3日。量中6天净,伴小腹及腰骶部胀痛,经后未平,且觉头晕乏力,神疲肢软,大便溏薄日行1次。舌质暗红,苔薄,脉细。经后仍宜益气养,调补冲任。

党参15g 黄芪12g 当归12g 赤芍、白芍(各)9g 熟地12g 川芎6g 淮山药12g 山萸肉9g 补骨脂12g 广木香6g 制香附12g 7帖

三诊:2月19日。经期第16天,基础体温未升,腰脊酸楚,小腹作胀,纳平便调。舌淡,苔薄,脉细。仍属肾气虚弱,精血衰少。 治宜补肾益气,以助孕。

炒党参12g 炙黄芪12g 焦白术9g 炒淮山药12g 菟丝子12g 覆盆子12g 巴戟12g 仙灵脾12g 补骨脂12g 石楠叶9g 蛇床子9g 7帖

四诊:2月26日。药后基础体温上升4天,腰脊酸楚,神疲乏力,小腹微胀,纳平便调。舌淡暗苔薄,脉细。脾肾气虚,冲任不足,治宜健脾益肾,调补冲任。

党参12g 白术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淮山药12g 山茱萸肉9g 巴戟12g 仙灵脾12g 制狗脊12g 炒续断12g 菟丝子12g 海螵蛸12g 12帖

五诊:3月10日。基础体温已持续上升16天,尚无行经预感,纳可便调。舌暗苔薄,脉细滑软。脾肾素虚冲任不足,防有孕,治宜健脾益肾补冲。

太子参12g 白术9g 白芍9g 淮山药12g 椿根皮12g 续断12g 桑寄生12g 菟丝子12g 制狗脊12g 南瓜蒂4只 焦谷芽9g 7帖

如上法调治至孕4个月,经B超探查,胚胎发育良好。

按:患者三度坠胎,肝肾耗损,气血两虚,再孕必致重蹈复辙。故欲使受胎完实,在未孕之前,预为调摄,参芪四物益气养血,调补冲任,受孕奠基,调治1个月,气血渐充,四诊恰值氤氲期,予益气补肾,填精助孕,经后果然有孕。得胎之后,即服扶胎之药以防漏坠。胎元系于肾,气血充实胎自安,故投太子参、黄芪、当归、白术白芍、淮山药、续断、狗脊、杜仲、菟丝子、桑寄生益气养血,健脾补肾安胎,调治至妊娠,月经B超探查“胚胎发育良好”而告保胎成功,只待及期而产。

案22、严××,34岁,工人。

初诊:1973年6月17日。婚后正产3胎,第四胎于今春服中药抗早孕方而坠,隔3个月又怀孕,遂去医院人流,术后恶露绵延2月未净。近日量多色紫,腹痛拒按,略有低热,形疲面黄,据产院嘱其再次刮宫,本人不愿而来中医门诊。切脉弦细而数,舌紫,苔黄。恐胎盘组织物残留,淋漓日久,阴血耗损,已有化热之象。防崩,治宜清热化瘀。

生地12g 丹皮9g 蒲黄(包)15g 炒五灵脂(包)12g 刘寄奴12g 炮姜4.5g 焦山楂炭9g 益母草12g 仙鹤草12g 4帖

服药3帖后残物随瘀而下,淋漓遂止。排出物送病理,证实为胎盘组织残留物。

按:上方以失笑散、刘寄奴、炮姜、焦山楂化瘀;生地、丹皮、赤芍清热活血;益母草养血活血,合仙鹤草清热止血防崩,通涩并用,使宫内残物随瘀而下。又因患者半年内2次人流,冲任损伤,精血耗损,瘀去后以继一贯煎、二至丸、地黄丸等调补冲任以固基本。

案23、于××,27岁,已婚,干部。

1993年1月27日头胎足月顺产,产时出血不多,产后恶露30天干净,满月即由丹东坐火车(2天2夜)回到上海,遂感周身疼痛。腰冷痛尤甚,肩、腿时有抽筋,卧床1月未见好转。

初诊:1993年3月26日。产后2个月,周身酸痛,转侧不利,腰背冷痛,自感冷风翕翕,甚则肩腿抽筋,精神疲惫,肢软无力,食纳尚可,二便通畅。满月断乳,经汛未转。脉沉细,舌淡红,苔薄。证属产虚未复,长途劳累,督脉受损,脉络失养,治宜益气养血,补肾强脊。

潞党参15g 炙黄芪12g 白术、白芍(各)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当归12g 丹参12g 熟地12g 续断12g 桑枝、桑寄生(各)12g 杜仲12g 制狗脊12g 7帖

二诊:4月10日。上方自续7帖,药后周身酸痛明显好转,肩腿抽筋未作,精力渐充,仍感腰背冷痛,经汛未转,脉舌如前。治宗前法,益气养血,补肾通络。

潞党参15g 炙黄芪15g 白术、白芍(各)9g 茯苓12g 当归12g 丹参15g 续断6g 熟地12g 鸡血藤30g 桑枝、桑寄生(各)12g 杜仲12g 狗脊12g 12帖

三诊:4月25日。前日经水已转,量中经畅,腰背冷痛亦瘥,唯感肢软,夜寐欠安,脉细,舌质偏红,苔薄腻。气血渐复,仍拟扶正,补肾强脊,养血安神。

潞党参15g 白术9g 茯苓12g 当归12g 熟地12g 砂仁3g(后下) 淮小麦30g 炙甘草6g 续断12g 桑枝、桑寄生(各)12g 制狗脊12g 桑螵蛸12g 7帖

按:产后身痛多缘产后血虚,筋脉失养,或外邪乘袭,痹阻脉络所致。本案产后虽已满月,但气血尚未恢复,加之旅途劳顿,“久坐伤骨”,肾气受损。肾乃督脉之本,督脉“统诸阳行背,为阳脉之都纲”,督脉失煦,“脊强而厥”,发为本病。以八珍加减补益气血,加续断、桑寄生、杜仲、狗脊补肾强脊,桑枝通络,丹参养血和血,出入一月,身痛渐止。经水复转,夜寐欠安,酌加淮小麦合炙甘草,养心宁神;防经水量多绵延不止,入桑螵蛸一味益肾涩冲。

案24、钱××,31岁,已婚。

初诊:1985年1月9日。17岁经水初潮,量中期准无痛。28岁结婚,至今3载不避孕而无孕。婚后经转超前7天,平素腰酸头晕,测基础体温呈不典型双相。妇检(-),宫腔镜检(-),男方精检正常。末次月经1月8日。舌偏红,苔薄腻少津,右脉弦浮带数,左脉沉细带数。辨为肝肾耗损,水亏火旺,治宜滋养肝肾。

当归9g 生地、熟地(各)9g 赤芍、白芍(各)9g 川芎4.5g 党参、沙参(各)9g 制黄精15g 首乌藤12g 合欢皮12g 狗脊12g 续断12g 7帖

二诊:1月16日。经行方净,内热口燥,口腔溃疡灼痛。舌边尖红,苔薄有齿印,脉细弦。再宗前法增进。

生地12g 淡黄芩6g 知母、黄柏(各)9g 沙参12g 麦冬12g 赤芍、白芍(各)9g 银花9g 生甘草6g 淮山药12g 山茱萸肉9g 7帖

三诊:1月23日。药后诸症均减,适逢月中,阴道分泌甚少,神疲腰酸。舌红,苔薄少津,脉弦。仍属肝肾阴虚,治宜滋养肝肾。

生地12g 知母、黄柏(各)9g 沙参12g 麦冬12g 茯苓9g 生甘草6g 淮山药12g 山萸肉6g 坎汔1条 丹参15g 7帖

四诊:2月27日。末次月经2月4日,周期将近,乳胀咽痛。舌暗红,苔干腻,脉沉细弦。证属心肝火旺,冲任气滞,治宜清热养阴,理气调经。

当归12g 生地12g 知母、黄柏(各)9g 南沙参、北沙参(各)9g 玄参9g 制香附9g 川楝子9g 青皮6g 蒲公英15g 刘寄奴12g 7帖

五诊:3月6日。经水逾期未转,略见腰酸,纳呆腹胀。舌红苔薄,脉滑数,防有孕,治宜养肝益肾,待观察。

生地12g 淡黄芩6g 白芍9g 生甘草6g 珠儿参12g 沙参12g 麦冬9g 续断12g 桑寄生12g 狗脊12g 苎麻根12g 7帖

六诊:4月10日。孕已2月余,一般情况正常。

按:患者婚后3载未孕,月经提前,平时头晕腰酸,为肝肾耗损之体,精血亏少,久必水亏火旺,故以清养肝肾精血为治疗大法,初诊值经期,滋养肝肾,兼舒肝调络,用四物汤、制黄精养血;党沙参益气养阴;首乌藤、合欢皮舒肝调络;桑寄生、狗脊、续断益肾调冲。二诊经后,阴虚火旺之象较著,故予知柏滋阴降火;生地、白芍、沙参、麦冬养阴;淡黄芩、赤芍、银花、生甘草清热凉血;淮山药配山萸肉滋补肾精。三诊在上方中去凉血之品,加入坎汔血肉有情之品,意在阴中求阳,以期阴阳平调;丹参则活血养血。四诊又值经前,加入疏肝理气之品,调理冲任,如此周期性治疗,使营血渐充,虚火自熄,冲任得滋,自能摄精成孕。

案25、于××,30岁,已婚。

初诊:1982年4月24日。月经初潮15岁4~5/30天,量中,无痛经。27岁结婚,至今3年未避孕亦未受孕,妇检诊断为慢性附件炎(轻度),今年2月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示双侧输卵管通畅。末次月经4月15日,现值期中,腰酸乏力,腹胀乳胀。舌质暗,苔薄腻,脉细。证属湿热内蕴,冲任气滞,治宜益肾调肝,理气疏化。

当归9g 柴胡6g 制香附9g 川楝子9g 续断12g 桑枝、桑寄生(各)9g 菟丝子12g 制狗脊12g 石楠叶9g 仙灵脾12g 7帖

二诊:5月5日。经后20天,基础体温仍未上升,近日尿频痛,尿常规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证属湿热下注,膀胱失司,治宜清化湿热。

生地12g 知母、黄柏(各)9g 泽泻12g 车前子(包)12g 米仁12g 蒲公英15g 红藤12g 桑枝、桑寄生(各)9g 丝瓜络12g 鸡苏散(包)12g 7帖

三诊:5月17日。经水过期未转,腹隐痛,尿频淋涩不畅,头胀口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腻少津,脉细数。仍属温热下注,肝肾阴虚,再宜清热化湿,益肾调冲。

生地12g 淡黄芩6g 白芍9g 生甘草6g 银花9g 续断12g 桑寄生12g 狗脊12g 薄荷(后下)4.5g 梗通草6g 6帖

四诊:5月29日。5月23日行经,量中4天净,基础体温有双相,经后诸症好转,脉舌同上,再守原法增进,宜清热养阴,理气疏络。

生地12g 白芍9g 枸杞子9g 桑椹子12g 菟丝子12g 肉苁蓉12g 川楝子9g 续断12g 桑寄生12g 红藤12g 苏噜子12g 7帖

五诊:7月14日。经检已孕7周。

按:患者结婚3年无孕,妇检有附件炎,经前乳腹作胀明显,并有尿路感染,为邪伤冲任,湿热内蕴,冲任气滞。初诊将近月中,以调肝益肾为主,予当归、柴胡养血柔肝,制香附、川楝子疏络;续断、桑寄生、桑枝、狗脊益肾调络;菟丝子、仙灵脾、石楠叶益肾助孕。一诊湿热之证较著,着重清化湿热,知柏、生地滋阴降火;泽泻、车前子益肾利水;蒲公英、红藤清热解毒疏化;米仁、鸡苏散清热利湿;桑枝桑寄生、丝瓜络益肾疏络。三诊在上方基础上加减,加重清热利湿之品。四诊经后宜清养为主,兼理气疏络。如此使肝气条达,气血调畅,冲任相资而成孕。

案26、周××,31岁,已婚。

初诊:1984年4月11日。月经14岁初潮7/28天,量中无痛经。28岁结婚,婚后3年未孕。1983年盆腔碘油造影示“左侧输卵管不通”。今年1月腹腔镜及宫腔镜检查示“左侧输卵管不通,右侧输卵管通而不畅”。末次月经4月19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腻少津,脉沉细,辨为肝肾阴虚,脉络受阻,治宜养血通络。

丹参15g 丹皮9g 赤芍9g 石打穿20g 川楝子9g 苏噜子12g 留行子12g 路路通12g 月季花6g 桃仁9g 红花9g 7帖

二诊:4月18日。将近月中,无不适,舌质红,苔薄,脉细。仍属久婚不孕,冲任气机不畅。再宜养血理气疏络。

当归12g 生地12g 赤芍12g 丹皮9g 川楝子9g 苏噜子12g 留行子12g 广地龙12g 路路通12g 枳壳6g 7帖

按上法调治六诊。

七诊:6月6日。5月30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示“两侧输卵管通而欠畅”。症情好转。基础体温已上升7天,经前无不适,舌质暗红,苔干腻,脉弦细。再宗原法进治。

生地12g 丹皮9g 丹参9g 赤芍9g 黄柏9g 赤茯苓9g 泽泻9g 米仁12g 川楝子9g 红藤12g 逍遥丸(包煎)12g 7帖

八诊:6月22日。6月13日经转,5天净。近月中,脉舌同上,治宜清热养阴,理气疏络。

当归9g 生地12g 枸杞子12g 黄精12g 肉苁蓉12g 川楝子9g 柴胡6g 制香附9g 苏噜子12g 枳壳6g 7帖

按上法再调治三诊。

十二诊:9月20日。已孕2月。

按:患者1982年造影诊断为左侧输卵管不通,1984年宫腔镜确诊如上,故在临床上治疗难度较大,其无结核病史及临床依据,故考虑炎症所致。辨为婚后肝肾耗损,体虚受邪,脉络受阻,故第一阶段予清热疏化,理气养血,疏通络脉,以期输卵管复通。以丹参、丹皮、赤芍、生地凉血活血;石打穿、川楝子、苏噜子、留行子、路路通、广地龙清热理气疏络;月季花、瓜蒌仁桃仁活血通瘀利水通便。七诊复查两侧输卵管通而欠畅,病有转机,进入第二阶段以滋养肝肾为主,兼以理气疏络,以期输卵通而受孕,故以四物养血活血,枸杞子、黄精、肉苁蓉养肝益肾助孕,再加入了疏络之品.致经十二诊时已告受孕。

案27、徐××,35岁,已婚。

初诊:1983年6月19日。月经向调,量中,有痛经史。29岁结婚,至今6年未孕。经外院腹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左卵巢两粒黄豆大小结节)。平时腰酸乏力,泛恶口干,便结,末次月经5月27日。舌质暗,苔黄腻少津,脉细数。辨为瘀阻气滞,肝脾不和,治宜活血化瘀,疏肝健脾。

生蒲黄(包)15g 赤芍15g 青皮6g 山楂肉9g 三棱12g 莪术12g 刘寄奴12g 瓜蒌仁、桃仁(各)9g 血竭粉(包吞)2g 7帖

二诊:6月26日。行经后20天,肛门下坠感。交媾疼痛,腰酸肢软。舌质暗,苔干腻,脉细弦。仍属瘕聚胞脉,气机不畅,治宗前法。

上方加入炙乳香、没药(各)3g 7帖

按上法调治四诊。

七诊:8月12日。7月15日行经,腹痛较前大减,交媾痛已除2个月,唯感经后乏力。舌质暗,苔薄腻少津,脉沉细弦。证属瘀阻气滞,肝肾不足,治宜调补肝肾,化瘀疏络。

当归9g 生地、熟地(各)9g 赤芍、白芍(各)9g 川芎4.5g 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 瓜蒌仁12g 柏子仁12g 川楝子9g 7帖

八诊:8月29日。经水过期未转,经随访已妊娠。

按:患者原发不孕6年,经腹腔镜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合症状,辨为瘀阻气滞,肝脾不和,故以活血化瘀为大法,治病为先,以期病愈则自能受孕,以加味没竭汤加减投治,调治后腹痛明显减轻,交媾痛消失,致月中加入枸杞子、菟丝子滋肾助孕,四物汤养血活血而收全功。本例贯穿药猛力专、先治病的指导思想,待病有转机之时,方不失时机地予以滋肾养血,前后调治第八诊业已受孕。

案28、陈××,35岁,工人。

初诊:1991年2月12日。月初妇科普查,B超示:子宫浆膜下肌瘤5.6×6.4×5.4立方厘米。平素体格硕健,婚后顺产1胎,经汛如常,因惧手术,求中药治疗。末次月经1月20日,诊其本证属实无虚,专予活血化瘀,软坚消瘤。

生蒲黄15g 丹参12g 赤芍12g 三棱12g 莪术12g 生山楂12g 刘寄奴12g 铁刺苓15g 石见穿15g 鬼箭羽15g 炒枳壳9g 小青皮6g 7帖。

复诊:2月19日。服药后尚无不适,今日经转,经量如前,纳可,寐安,大便稍稀,脉沉缓,舌偏红,苔薄。继宗前法,上方加白术12g。

按:患者以上方出入治疗8个月,1991年10月23日B超检查,肌瘤已缩至2.5×4.0×2.4立方厘米。《妇科心法要诀》曰:“治诸征积,宜先审身形之壮弱,病势之缓急而论之,如人虚则气血衰弱,不任攻伐,病势虽盛,当先扶正;若形证俱实,当先攻病也。”本案实证实体,尚无出血崩漏之症,故单攻不补,方中生蒲黄可用至24g,药后大便稀溏,配白术健固脾气。用白术配莪术(处方“莪白术”)消散征瘕积聚,一攻一补,颇有枳术丸之意。

案29、汤××,54岁,医师。

初诊:1991年5月4日。绝经3年,曾顺产一胎。近10天低热(37.8~38.C),畏寒,疑似感冒,自服解表退热药,汗生热退,隔日又低热,伴音哑,稍有胸闷,心烦少寐,食纳尚可,平素大便稀溏,曾数次胸透(-),血常规(-)。脉细迟,舌暗,苔薄腻。此非外感。时届更年,脾胃方损,气阴两虚,治从脾胃,益脾为主,宁心安神,以候其效。

党参、沙参(各)9g 黄芪9g 白术、白芍(各)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炒怀山药12g 淮小麦30g 首乌藤15g 合欢皮12g 5帖

复诊:5月11日。诉上方服完3帖时发热,畏寒果瘥,大便成形,仍感头晕,咽干,音哑。脉舌如前,治宗前法,继上方加麦冬9g 女贞子12g。 7帖

按:此案发热畏寒状似外感,但汗后诸症未解,观其虽发热,但脉细迟,大便稀溏。时届更年,脏气已衰,阴阳失衡,不胜寒热,阴气不足则低热,阳气不足则畏寒。脾肾两脏,皆为人之根本,而老人尤以脾胃为主。故前人谓“诸虚不足,先健其中”,中者,脾胃也。方中以四君子而健脾以固中州,如黄芪益气固表,炒怀山益脾胃,沙参补脏之阴,白芍敛阴和里,淮小麦健脾养心除烦宁神,首乌藤、合欢皮配伍可解郁怡情,催眠安神,脾胃气健精血既旺,气畅神宁,阴阳得和,寒热自解。

案30、罗××,27岁,农民。

初诊:1975年11月15日。第二胎产后1个半月,恶露已净。据述产后7天伤食引起纳呆口糜,肌肤搔痒,外阴有溃疡疼痛,脉细数,舌红,苔干腻。口腔检查:口腔内两侧粘膜和舌、唇均有散在溃疡面约5~6处。外阴检查:外阴近小阴唇内侧有溃疡3处,每处约0.3厘米大,周围红肿,触痛明显。证属热毒夹湿内蕴,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丹参9g 赤芍9g 丹皮9g 生地12g 黄柏9g 黄连3g 大黄9g 白术6g 带皮茯苓12g 米仁12g 鸡苏散12g(包煎)

外用锡类散2支涂患。并嘱皮肤溃疡处保持清洁。

二诊:11月20日。治法如前。

三诊:11月26日。自服11月15日药后,溃疡5天后逐渐愈合消失,脉细数,舌质偏红而干,苔少,纳呆头晕。热清渐消,体虚未复。再拟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益气养阴。

丹参9g 赤芍9g 丹皮6g 生地12g 黄柏4.5g 黄连4.5g 淡黄芩4.5g 生米仁15g 白术9g 党参9g 沙参9g 陈皮6g 5帖

四诊:12月20日。一周前曾发热达40℃,服祛风热药数帖热,余热内留,口内溃疡复起,便坚,口干苦,舌红,苔黄腻。治宜清热养阴,扶正达邪。

生地12g 丹皮9g 赤芍9g 知母12g 黄柏9g 黄连3g 生米仁12g 沙参9g 麦冬9g 石斛9g 二至丸9g 6帖

按: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又称“白塞氏综合征”,与《金匮》“狐惑病”症状相似,临床多见于第一胎产后,外阴受伤,邪毒入侵,或产距过密,阴虚火旺患者。本例系第二胎产后,素体阴虚,脾运不健,伤食引起食湿交阻,蕴而化热,上蒸口眼,下蚀阴部,延久阴伤,肌肤失养,见干燥搔痒,口干乏液。邪盛正虚,急则治标,先祛邪毒。方拟三黄四物汤加减,五帖后症情减轻。方中三黄荡涤三焦结热,术、带皮苓、米仁、鸡苏散健脾化湿,祛风疏热,丹参、赤芍、生地活血养阴清热。产后休虚未复,感邪发热,热降本症复发,仍宗原方加减,治之再效。本病旷延日久,反复发作,根治较难,故需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案31、王××,女,42岁,工人。

初诊:1992年10月14日。18岁初潮,经汛惯常,31岁结婚,32岁顺产一胎。1991年始经期延长,1992年6月12日因“宫颈粘膜腺癌”在本市某妇婴保健院先行全子宫加附件切除术,术后在市肿瘤医院放疗2次,放疗后便感咽喉干燥,2月前又觉左侧颈部连及耳根部淋巴结肿痛,神疲乏力,易汗出,腰膝酸楚,夜寐梦扰,纳平便调,面色不华。脉弦细无力,舌暗偏红,边有齿印,苔薄。证属放疗后阴血耗损,虚火旺盛,治宜清热养阴,滋补肝肾。

太子参15g 玄参9g 南沙参、北沙参(各)6g 白花蛇舌草5g 半枝莲12g 茯苓、茯神(各)12g 首乌藤15g 合欢皮12g 杜仲12g 桑寄生12g 狗脊12g 莲子心6g 7帖

二诊:10月21日。药后夜寐稍安,余症同前,纳谷不馨,二便尚调,脉舌如前。治宜健脾养血,宁心安神。

太子参15g 玄参9g 南沙参、北沙参(各)6g 白术、白芍(各)9g 茯苓、茯神(各)12g 生米仁12g 淮小麦30g 莲子心9g 首乌藤15g 合欢皮12g 陈皮6g 谷芽、麦芽(各)9g 7帖

三诊:11月5日。左颈、耳根部淋巴结隐痛,吞咽时明显,神疲乏力,食纳稍增,夜寐已安,近日大便稀溏,日行3次。脉沉细数,舌暗偏红,边有齿印,苔薄。证属阴血不足,虚火旺盛,脾失健运,治拟清热养阴,健脾止泻。

黄连3g 黄柏9g 莲子心6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白头翁15g 秦皮12g 椿根皮12g 炒怀山12g 生、熟米仁(各)12g 白术9g 7帖

四诊:11月17日。大便已实,精力亦增,颈部及耳根部淋巴结疼痛明显减轻,口干渴,食纳尚可,稍有腰酸,脉细,舌暗,苔薄。证属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

太子参15g 南沙参、北沙参(各)6g 玄参12g 麦冬12g 白术、白芍(各)9g 生米仁12g 茯苓12g 莲子心9g 石斛12g 续断12g 桑寄生12g 14帖

五诊:12月2日。唯感口干渴,不耐烦劳,寐安纳可,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痛已消,脉沉细,舌暗红,苔薄。证同前述,治以益气养阴,佐以解毒之品。

太子参15g 南、北沙参(各)6g 玄参12g 白术、白芍(各)9g 生米仁15g 茯苓12g 续断12g 桑寄生12g 杜仲12g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30g 生甘草6g 15帖

按:宫颈癌术后加放射治疗,疗效显著,但放疗对人体耗伤颇大,临床多呈气阴两虚之证,且热毒蕴结体内,常引起直肠、膀胱反应。本案咽痛,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痛,为阴亏液乏,虚热熏蒸所致,治疗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法。治疗过程中,见纳呆、便稀脾失健运之证,需首重健脾助运。用太子参、南北沙参、玄参三参配伍,益气养阴,清解虚热,实有西洋参之功效,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抗癌消瘤;首乌藤、合欢皮解郁怡情,宁神催眠,配淮小麦、莲子心效更佳;茯苓、茯神健脾安神;续断、杜仲、桑寄生、狗脊入肝肾,强脊壮腰。热移肠道,多用白头翁汤、香连丸;热移膀胱,多加车前草、金钱草、知母、黄柏等。癌症术后放疗的副反应治疗疗程较长,需医患配合,坚定信心,依症立法,循序渐进。

案32、陆××,65岁,已婚。

初诊:1993年6月19日。生育3胎,均经保胎。人流一次。29岁第一胎产后,因劳顿后曾有阴中有物下坠感,休息后则症减。47岁时因宫颈炎,刮片检查为间变,而行激光治疗,日理家务,操劳过甚,今年以来自觉阴中有物落出,下身坠胀,腰尻部酸楚,头晕耳鸣,夜寐欠安,心烦易怒,纳可便溏。舌暗偏,苔薄,边有齿印,脉弦细。证属肝火旺盛,下迫冲任,年高气虚下陷。治宜清肝益肾托固。

知母、黄柏(各)9g 地榆12g 椿根皮12g 淮山药12g 金樱子12g 柴胡6g 桔梗6g 炙升麻6g 太子参15g 炙甘草6g 枳壳6g 7帖

露蜂房100g,分3次煎汤熏洗。

二诊:6月25日。经内服及外洗后,阴中有物落出、下坠感见减,腰脊酸楚,大便已实,夜寐见安,烦躁易怒,胃纳平平。脉舌详前,治宗原意出入 。

地榆12g 椿根皮12g 白头翁12g 淮山药12g 金樱子12g 柴胡6 桔梗6g 炙升麻6g 炙甘草6g 枳壳9g 生黄芪20g 太子参15 7帖

外治法同上。

三诊:7月3日。调治后阴部下坠轻减,唯劳累后及负重后阴挺于阴道口,坐下即回缩,腰尻部酸楚,夜寐已安,心烦见平,纳可便调。舌质暗偏红,苔薄腻,边有齿印,脉弦细带数。症情好转,仍宗原意。

前方去甘草、加秦皮9g 7帖 外治同上。

四诊:7月17日。阴挺较前续减,站立时已不落出阴道口外,腰酸已瘥,时感心烦,劳累后腹中隐痛,夜寐欠安,纳可便溏,皮下见紫斑。一周前去龙华医院妇检,用力下迸亦未见阴挺出阴道口外。舌质暗偏红,苔薄腻,边有齿印,脉弦细数。仍属年高气虚,脾肾不足,肝火旺盛,再宜清肝扶脾,益肾托固。

地榆12g 侧柏叶12g 椿根皮12g 淮山药12g 金樱子12g 柴胡6g 桔梗6g 黄芪20g 炙升麻6g 枳壳6g 炙甘草6g 14帖

按:肾系胞宫,肾气不足,气虚下陷,胞脉无力以系胞宫,以致阴挺。患者肾气素亏,初次产后过早操劳,肾气不得复原反致伤耗下陷,经后连续生产并人流,均未加休息,稍事劳累即觉阴中有物坠感。年逾花甲,脏气俱虚,协肝热下迫冲任,胞宫失于维系,阴挺频发。故立清肝益肾、托固胞脉为法。用知柏、地榆、侧柏、白头翁解肝经火热;椿根皮、金樱子、淮山药健脾益肾,固涩收敛;太子参、黄芪、桔梗、升麻、柴胡益气升提,举陷固托;同时又以露蜂房外洗,驱风攻毒,杀虫消肿,有提举作用,而使下脱之胞宫上升,不复脱出阴户之外。

医话

一.止血四法

出血乃妇科一大症,如崩漏、月经过多、经行吐衄、经间出血、胎漏以及恶露不绝等,其中以崩漏最常见。止血归纳四法,以求探讨。

1、通-祛瘀止血

瘀血阻络,血不循经而致崩漏乃临床所常见,其因不一,或肝气郁结,气滞血凝,或郁久化热,血热煎熬成瘀,或经期感寒饮冷,寒凝血滞,或产后残瘀未尽,新生不得归经,或气虚运血无力,留滞成瘀,也有因血室未闭,误犯房事,热瘀交结。由瘀致崩漏,必先祛瘀,瘀散脉通,出血自止。常用祛瘀止血药蒲黄炭、大黄炭、山楂炭、花蕊石、牛角腮、茜草、三七末,以及仙鹤草合益母草。常用中成药震灵丹。血瘀有气滞、气虚、阳虚血寒、外伤脉络以及与寒、热、湿、痰等邪气夹杂之别,故运用祛瘀止血药需酌情与理气、清热、温经散寒、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法相结合。妊娠胎漏下血,前人忌用活血化瘀之品,血贵濡润宣通,安胎之方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可以促进血供,达到养血活血安胎之效,孕前有内异症、盆腔炎经常酸痛者尤宜。久漏病人常伴全身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楚,乍见一派虚象,万不可见虚误补,细审常属虚中挟瘀之证,所谓“久漏必有瘀”,往往瘀血排出,流血即止,所伴症状也会随之减轻。

2、涩-止血塞流

止崩有“塞流、澄源、复旧”三(步)法。三法需密切结合。出血是一症状表现,其因有寒热虚实之别,故止涩塞流应与澄源并举。若不审病源盲目止涩,往往塞而不止,即使暂时止住,也易复发。临床选择具有双相调节或双重作用的止血药组方,如活血止血药:生地炭、地榆炭、侧柏叶、椿根皮、槐花、贯众炭;养阴止血药,生地炭、旱莲草、鹿含草、藕节炭;益气止血药:焦潞党参、焦白术、炒淮山药、欠实须、莲子须;补血止血药:地黄炭、蒲黄炒阿胶;固肾止血药:炒杜仲、炒续断、桑螵蛸、旱莲草、苎麻根、覆盆子、山茱萸、五倍子;温经止血药:炮姜、艾叶、赤石脂等。

3、清-清热凉血

妇科“崩症热多寒少”,热有实热、虚热之分。其因有过食辛辣,有风热外袭,热入血室,有郁怒伤肝,有火内炽,热迫血行,有非时行房,热瘀交阻,也有时届更年,阴血虚损,有肝旺肾虚。血“静则归经,实势出血,势急色红,烦热口渴不欲饮,舌深红,苔薄少津,脉弦数,而阴虚出血,多见舌暗红,脉细弦数。实热出血,常用生地、大小蓟、地榆、侧柏叶、椿根皮、炒丹皮、白头翁、玉米须、贯众炭等;若经行吐衄,多选白茅根、藕节、炒栀子;盆腔炎之热瘀交结经淋腹痛者,需加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如蒲公英、地丁草、败酱草、红藤、柴胡、延胡索、川楝子、熟大黄炭之类。阴虚出血,常用二至丸、苎麻根、桑螵蛸、龟版胶、鹿含草、生地炭等,注重在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桑椹子、山茱萸、枸杞、麦冬均可选用,俾肝肾阴血充足,血无热迫,则宁静如常。

4、养-扶正固本

冲为血海,任主胞宫,若冲任受损则经血失约。肝肾乃冲任之本,肝主疏泄而司血海,肾主胞宫而藏精气,精血同源,肝肾一体,故前人谓“补肝肾邓补冲任”。脏腑经脉虚损多由禀赋不充,后天失养,劳伤过度,将息失宜,或由郁怒惊恐,损及脏腑,而致冲任不固,崩漏不止。脾虚失统,治以健脾摄血;肾阳虚衰,精血不固,治以温肾固冲;肾阴不足,肝火偏亢,治以滋肾平肝,固摄冲任。心主血,“心和则血生”,崩漏出血病人情绪极易紧张,心神不定,血海难宁。遇此多选用远志、带皮茯苓、酸枣仁、淮小麦、合欢皮、首乌藤之类养心疏肝安神,疗效颇显。 崩漏日久,气血耗伤,脏腑虚损故需复旧善后,既恢复脏腑气血功能,又防止复发。

复旧善后需注意几点:①纯虚无邪则补益兼以固涩之品,治从脾肾,可用八珍、归脾、左归、右归等方;②本虚兼有宿疾,如内异症、子宫肌瘤,治宜补虚兼以祛瘀、清热、软坚消瘤;③青春期、生育期妇女崩漏之复旧,要促排卵、复周期,而更年期妇女则需促其绝经;④慎房事、勿劳作、怡情志。

通、涩、清、养是常用的止血四法,由于崩漏出血病人症情复杂,临证实践中四法多兼而用之。

二.房帏不慎致病

女子之疾最怕夹有经事,非时房事,诸证峰起,临床常见的盆腔炎、盆腔瘀血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崩中漏下,究其病因,将净之时,常因经期或经事欲行、盆腔充血,误犯房事后,则瘀阻气滞,热瘀滞结冲任、胞宫,小腹或小腹抽掣坠胀,劳累、性交后则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腹痛绵绵,经期尤甚,治以清热化瘀,疏理冲任,常用蒲公英、地丁草、败酱草、红藤、川楝子、刘寄奴、石见穿、皂角刺、柴延胡索、生蒲黄、留行子、青皮等,迁延日久,肝肾耗损,症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经量减少,性欲下降,治以攻补兼施,分时而治,排卵期用上方(法)连服5~7帖,经净后服养肝益肾之帖,缓结图进,症情可逐渐减轻,直至痊愈。经淋崩中者宜祛瘀止血,常用蒲黄、五灵脂、焦山楂等。兼尿频涩痛加金钱草、海金砂、车前子;腹泻便溏加香连丸白头翁汤。施之临床,每每获效。

三、络道阻塞 勿忘补气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约占不孕症的30~35%,治疗颇为棘手,现多以活血通络,伴炎症疼痛者,兼以清热解毒化瘀。气滞有之,湿热蕴结有之,气虚鼓动无力亦非少见。《内经》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以经》曰:“气者,人之根本也”。气血充沛,五脏安和,经脉通畅,冲任充盛,经孕如常;气血虚衰,则冲任衰少,胎孕难成。现代医学证实,输卵管的正常、有规律地蠕动是精、卵运行结合成孕的必要条件,气虚则胞脉运动乏力,造成不畅,甚则阻塞不通。此类病人基础体温每每爬升或波动,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嫩,苔薄白,脉细软。中西医应取长补短,临证勿囿西医病名,络道阻塞不畅这一局部异常是整个病机的反映,临床总以辨证为要。

四、经行乳胀 非独肝郁

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胁,绕乳头而行;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从缺盆部直行之脉经乳中直至足背上,故“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之说。肝之性最急宜顺而不宜逆,顺则气安,逆则气动。恚怒忧思抑郁则伤肝,疏泄失常,乳络阻滞不畅,经前阴血聚于下,冲脉气盛

验方

一、加味没竭汤(又名化膜汤)

组成:生蒲黄(包)24g 炒五灵脂(包)15g 三棱12g 莪术12g 炙乳香、没药(各)3g 生山楂12g 青皮6g 血竭粉2g(冲服)

主治:妇女痛经,尤其膜样痛经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引起的痛经。

按:本方以蒲黄、血竭为主药,破气行滞,活血化瘀,月经间期起服,连服10帖,对膜样痛经有化散膜志和,膜散经畅,其痛自止。月经过多,蒲黄、山楂炒用,去三棱、莪术,加三七粉、炮姜炭、仙鹤草等,通涩并用,祛瘀生新。偏寒,酌加小茴香、艾叶、炮姜;热瘀互结,加蒲公英、红藤、地丁草、败酱草、柴胡延胡等。本方成药名:加味没竭片、痛经三号口服液(岳阳医院制)。

二、将军斩关汤

组成: 蒲黄炭(包)12g 炒五灵脂(包)12g 大黄炭6g 炮姜炭6g 茜草12g 益母草12g 仙鹤草15g 桑螵蛸、海螵蛸(各)12g 三七末2g(包吞)

主治:虚中夹实(血瘀)之崩漏

按:将军斩关汤由朱南山先生所创,小南先生承之,并撰文传之于后世,系朱氏妇科家传方。原方组成是:大黄炭3g 巴戟天18g 仙鹤草18g 茯神9g 蒲黄炒阿胶9g 黄芪4.5g 炒当归9g 三七末0.9g 红茶汁送服。全方“补气血而驱余邪,祛瘀而不伤正”,适用于虚中夹实之严重血崩症。宗原方之旨加减化裁,方中以蒲黄炭、大黄炭为君,蒲黄炭合炒灵脂(失笑散)祛瘀止血定痛,五灵脂生则活血,炒则止血,且能制约蒲黄散血之过。大黄炭“不仅无泻下作用,反而能厚肠胃,振食欲,并有清热祛瘀之力”,合炮姜炭,一热一寒,一攻一守,通涩并举。益母草伍仙鹤草,亦为通涩之帖,且仙鹤草乃强壮止血帖,通补兼施。茜草活血化瘀而止血;桑螵蛸配海螵蛸益肾摄冲;三七末化瘀止血之圣药,宗全方通涩并用,以通为主,寓攻于补,相得益彰,对于产后恶露不绝、徵瘕出血、崩漏不止属虚中挟实,瘀热内滞者,用之屡屡奏效。

三、健壮补力膏

组成:太子参 菟丝子 覆盆子 金樱子 桑寄生 五味子 石龙芮 仙鹤草

主治:肝肾不足,冲任虚损之崩漏、带下、闭经、月经不调、 不孕症、胎漏等症。

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肝藏血,罢极之本,肝肾乃冲任之本。肝肾虚损,则精血滑脱,带下绵绵,神疲嗜卧。本膏中太子参补气力薄,虚人为宜;菟丝子、覆盆子、金樱子、五味子补肝肾,摄精气,固冲任;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石龙芮前人用于治疗脱疖肿毒、瘰疬病结核等症,予以补肾强壮之用;仙鹤草补涩之帖,属强壮性止血药,寒、热、虚、实之出血皆可用之。诸药配制成膏,药性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是虚损的日常滋补之帖。

四、怡情更年汤

组成:女贞子12g 旱莲草12g 桑椹子12g 巴戟天12g 肉苁蓉12g 紫草30g 玄参12g 首乌藤15g 合欢皮12g 淮小麦30g 炙甘草6g

主治:更年期综合征属肾虚肝旺,症见心烦易怒,烘热出汗,胸闷心悸,失眠多梦,舌质暗红,脉细弦带数。

按:时值更年,肾气衰退,精血不足,阴阳失和,本方以二至丸为主,加巴戟、苁蓉、桑椹子滋养肝肾;紫草、玄参清肝降火,淮小麦、炙甘草健脾养心除烦;首乌藤、合欢皮解郁怡神。经前乳胀,加夏枯草12g 生牡蛎30g(先煎)等;汗出甚者,多加瘪桃干15g 糯稻根15g 麻黄根10g;血压高,头目眩晕者,加潼白、蒺藜(各)12g 钩藤12g(后下)或天麻9g。

五、促卵助孕汤

组成:潞党参15g 生黄芪12g 全当归12g 大熟地12g 巴戟天12g 肉苁蓉12g 石菖蒲12g 川芎6g

主治:不孕症,排卵欠佳、黄体不健者。

按:受孕之要,在于精、气、血、神充满协调而无疾。肾藏精,乃生殖之本,“结胎者,男女精血也。”清·张曜孙《产孕集》谓“孕者,始于神而终于形,……”、“两气相感,合而生神”。明·万全《户婴秘诀》也谓:“两情欣洽 ,自然精血混合而生子也”。古有“神交”之说。鉴此,本方以参芪四物加补肾药,再辅以石楠叶、石菖蒲、川芎3味醒脑怡情,共奏益气养血、补肾助情、促卵助孕之效。每于排卵前5天始服,连服12帖。嘱患者择期合房。

六、扁鹊三豆饮

组成:绿豆12g 赤豆12g 黑鲁豆12g 生甘草9g

主治:防治先兆子痫、暑疖,消除妇女面部色素沉着。

按:原方出自《儿科准绳·痧痘门》,用于稀痘清毒,有解毒消肿之功效。先祖南山先生早年应用本方治疗咽喉肿痛,脚气浮肿,痛毒热疮,食物中毒等症。朱师亦善用本方,原方加金银花、钩藤,则有镇痉消肿,清热安胎,尤宜子痫先兆期。服法可煎汤代茶,频频呷饮,并将煮烂的三种豆类拣出,空乃食用,增强利水消肿,补充营养之效。妇女面部黄褐色斑一般系由肾水不足、肝热偏盛所致,本方加生地、白芍等,有消斑功效。

养生

朱南孙:豁达乐观注重食补

朱南孙,1921年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妇科专家。1942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向90岁、100岁的高寿目标迈进。如何过一个健康的晚年,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我已年近90岁了,耳力、视力以及记忆力都不错,血压正常,体重也始终保持在52~53千克,每天能保证6个小时的睡眠。经常有人问我保健的秘诀,还说我一定是服用了什么祖传的汤药,我总是置之一笑:我可不是什么神仙,退一步讲,若真的有什么永葆青春的秘方,我是很乐意奉献给天下的中老年朋友的。

这自然是闲话,世上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不过,养生是一门学问。传统中医强调,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治标还需要治本。我认为,正如看病讲究辨证论治一样,养生也要根据自身的先天条件,讲究点辩证法。下面是我自己的几点养生心得,与大家分享吧。

平平淡淡 笑对人生

像我这个年纪的人,谁都经历过一些风风雨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学会正确对待。我天性比较乐观,且热爱运动。年轻时篮球、网球都打得不错,还喜欢唱戏、跳舞,是单位联欢会上的活跃分子。运动不仅使身体保持高度的活力,还能带来融洽的人际关系。大家都觉得我开朗、好接近,连年轻人也喜欢和我交往。多接触不同年龄段的人,保证不与社会脱节,是永葆青春的捷径。

注重食补 讲求平衡

我基本上不服用什么补药,像广告中那些疗效“神奇”的营养品,我几乎没有尝试过。只有西洋参是儿子从美国带回来的,我觉得它有滋阴的药效,平时吃一些,算是破例了。老年人骨质疏松是个大问题,我因为有条腿做过手术,要格外当心,就坚持服用多种维生素。与药补相比,我更倾向于食补。我自己吃东西比较清淡,油煎的、炸的等容易上火的食品,我是从来不吃的。除此之外,没什么忌口,但对自己喜欢的食物,还得保证不多吃,做到膳食平衡。有条件的老年朋友,可以适当地自己做做药膳,如气血虚的多吃点当归羊肉汤,脾弱的可以吃点山药等。只要对症,并持之以恒,就不难把肠胃调理好。“食为天”嘛,吃得好,营养好,身体才能好。

工作生活 张弛有度

医学研究表明,人体是个构造复杂的庞大的“机器”,哪个“零件”出了问题,它都会提前发出预警信号。因此人们要善于“倾听”这些信号,防微杜渐,以免贻误治疗的良机。我是个闲不住的人,要参加许多义诊和其他社会活动。我就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太劳累。妇科的出诊,不能用三言两语解决问题,要听要问,我就坚持每次只看20个病人。倘若白天劳累了,或者有什么心事,为不影响睡眠质量,我就在睡前泡脚,水温比平时高一些,泡上15~20分钟,让血压降下来。我还喜欢借旅游的机会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但考虑到自己的年纪,通常都会选择苏州、杭州、南京等较短的线路,一两天就“打道回府”,不会影响到正常的饮食起居。还有一点,是妇女要特别注意的。有的年轻人对坐月子总不太在意,但其实保持这短短一个月吃好、休息好,精神愉快,对她们老了以后的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我认为养生没有什么秘诀,关键是调整好心态,豁达乐观地生活,一点一滴地爱护。希望普天下的中老年朋友幸福安康,越活越年轻!(高艳根据谈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