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习用心得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5-04

赵丽萍 河北医科大学扁鹊医学社

翻阅近代皮肤科专书,发现牛蒡子被用于火热咽喉肿痛者居多,甚至有些医者把它作为疗咽喉肿痛之专属药。余以为,牛蒡子利咽喉之功毋庸置疑,但如果仅仅把牛蒡子之功限定在这一功效上乃小视其用也。

关于对牛蒡子功效的记载,《药类法象》曰:“主风毒肿。”《药性赋》曰:“散诸肿疮疡之毒。”《本草纲目》曰:“消斑疹毒。”《本草备要》曰:“消斑疹……散诸肿疮疡之毒。捣和猪脂,贴疮肿及翻花疮。肉反出如花状。”《本经逢原》曰:“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本草崇原》曰:“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外科精义》中记载“葛根牛蒡子”治大头病。在《外科正宗》中,陈实功的疔疮主治方和时毒主治方中多用牛蒡子。可见牛蒡子有治热毒或温毒所致疮疡肿痛之功,而且效果明显。

2009年夏,余一好友因面部痤疮而苦闷,当时余习岐黄之术未满一年,仅略涉中药,听闻少许方剂而已,却也是初生牛犊无所畏惧,竟大胆为其诊治:其面部痤疮红肿且痛,大便干少,口干,饮水多,消谷善饥。脉数,右寸有涌动之感。余认为其肺胃火盛,故处方:麦冬10克,石膏20克,牛蒡子12克,连翘10克,槟榔10克,生地10克,天花粉12克,桔梗8克,薄荷8克,败酱草10克。

方中以麦冬、生地滋其肺胃之阴;石膏清其肺胃之热;花粉生津缓其口渴;败酱草、槟榔推荡其肠中腐秽;以桔梗、薄荷引牛蒡子上行,疗面部赤肿;连翘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因并无把握,嘱其先服两剂。出乎意料,服药后吾友自述红肿大消,痛大减。余甚欢喜。故觉得牛蒡子、桔梗之类相配伍治疗面部红肿热痛功效显著,方悟普济消毒饮中牛蒡子是佐以桔梗、升麻之类上行以治头面赤肿的。

今年3月初,余季节性过敏2个星期,面部有白色片状瘾疹,后误用某种外用膏剂致两颊红肿热痛,且头颅内热涨难耐。询问西医,告之皮肤受刺激后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余为自己诊脉:脉浮弦数,加之季节性过敏,想到重用牛蒡子应该能收到解毒消肿之效。遂处方:黄芩10克,蒲公英10克,丹皮12克,茯苓15克,牛蒡子15克,僵蚕8克,玄参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薄荷8克,黄芪10克,白芷10克。

以黄芩清肝经之热,牛蒡、桔梗上行头面清热消肿,薄荷既疏肝清透又能引诸药上达。蒲公英助牛蒡清热消肿之功,丹皮、玄参凉血活血,以黄芪、白芷托毒生肌。余素来脾虚,故用茯苓、甘草护脾胃,恐众寒凉之药更伤其气。余内服加之外敷,一剂后红肿便消,头胀热症状完全消除。

细思之,牛蒡子解毒消肿之功岂止于温病时毒,凡火热之毒而致疮痈者,无论咽喉肿痛、面赤热痛皆可用之,发于面部上焦之疮疡则加桔梗、升麻之类引之,其效甚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