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三子散外敷可治儿童哮喘

时间
2004-07-01

湖北省黄石市中医院呼吸科采用中药三子散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穴位敷贴防治儿童哮喘,通过200例患儿两年多临床观察,疗效显着。研究还证实了《内经》阐述的“内病外治”、“冬病夏治”治疗观点是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

研究人员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1998年修订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选择20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择时治疗A、B、C三组及非择时对照D组。A组时间选择每年农历三伏(头伏、中伏、末伏)及冬至当日,共4次;B组时间选择每年农历三伏(头伏、中伏、末伏),共3次;C组时间选择每年农历冬至当日,1次;D组时间选择与以上A、B、C组时间相隔2个月后的任意一天进行,每年1次,3年为1个疗程。

治疗时用高效无毒透皮吸收剂氮酮将三子散(由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地龙组成),分别外敷在患者定喘、肺俞、肾俞、天突、膻中穴上,每次敷药2~4小时,视患儿皮肤腠理厚薄而定,以敷药外皮肤发红、起泡为度。

经过1个疗程的观察,治疗组A、B、C组患者哮喘发作频度(次/年)明显低于D组(P<0.05或P<0.01),4个组的每年发作次数比较依次为A<B<C<D,A、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A、B、C3组哮喘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明显低于D组(P<0.05或P<0.01),其中A、B组与C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1)。比较各组血清免疫球蛋白结果显示,A、B、C3组血清IgA、IgG均明显高于D组(P<0.01),A组高于B、C两组(P<0.01)。从各组临床疗效及症状、体征疗效比较来看,A、B、C3组疗效依次为96%、76%、50%,均明显高于D组14%(P<0.01)。表明择时穴位敷贴疗法对气喘、咳嗽、咯痰、肺部哮喘音等症状及体征有较好的控制作用。4组之间总有效率和显效率相互比较,依次为A>B>C>D,其中A、B组疗效最为明显,提示夏季三伏敷贴能有效地预防哮喘发作和减轻临床症状和体征。

通过对患儿两年以上随访反复呼吸道感染率发现,A组6例(12%)、B组12例(24%)、C组21例(42%)、D组32例(64%),提示此法可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防止哮喘复发。随访还发现,治疗后第1年临床疗效最好,A、B、C、D组有效率依次为70%、55%、23%、5.2%,有显著性差异。

中医学认为,哮喘形成及发作为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阻气道所致,而小儿素体肺、脾、肾三脏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选用足太阳膀胱经为贴敷要穴,目的是在治哮求本、温煦肾阳、强身健体。研究认为,主理肺与支气管的交感神经是由脊髓胸1~6的灰质侧角外侧交感核分出,随脊神经前根而出,在交感神经节内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取道肺丛,支配肺与支气管,从而解除支气管的痉挛,达到止咳平喘的效果。从国内哮喘外治法的大量文献报道中发现,肺俞穴是必选之位,作用机理是通过外界药物对皮肤的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

三子散中的芥子温肺和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莱菔子消食行气祛痰,三药均能行气,皆属治痰理气之常用药,合而用之,可使痰消气顺。加用地龙有解痉平喘、活血通络之功,又可引领诸药到达病所。选用本方为外治药,药味少,取药方便,价格低廉,制作简单,且含有油性,渗透性强,再加高效透皮吸收剂氮酮,更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择时穴位敷贴,能够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提高血液免疫球蛋白含量,改善肺功能,通过经络、时间、穴位、药物多层次的综合作用,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也体现了中医药“内病外治”、“冬病夏治”的治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