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石藤及其混淆品种的鉴别

时间
2003-02-27

络石藤是一种常用中药,其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据《中国药典》1995年版记载,络石藤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的干燥带叶藤茎。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的功能。可用于治疗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通过考察和研究,笔者发现我国部分地区将夹竹桃科植物石血T.jasminoides(Lindl.)Lem.var.heterophyllum Tsiang的干燥带叶藤茎混作络石藤药用,并发现《中国药典》1995年版在络石藤一药性状项下关于茎表面有“不定根”,叶片“卵状披针形”等描述,实为络石藤混淆品种石血的特征。此外,在我国部分地区混作络石藤药用的还有乳儿绳、薜荔藤、地瓜藤、穿根藤、扶芳藤及华中五味子等[2]。为了正本清源,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准确和有效,笔者对络石藤及其混淆品种做了比较鉴别,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分述如下。

一、药材鉴别

1.络石藤 本品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藤T.jasminoides(Lindl.)Lem.的干燥带叶藤茎。产于陕西、河北、华东、中南及西南。本品为传统药用正品络石藤。性状鉴别:藤茎呈圆柱形,弯曲,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5mm;表面红褐色,有纵皱纹及点状皮孔;茎枝和节上无不定根(气生根),嫩枝上被柔毛;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木质性,淡黄白色,常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常脱落或破碎,完整叶片呈卵状椭圆形或宽倒卵形,长1.5~9cm,宽0.7~4cm,全缘,略反卷,上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淡,常被短柔毛;革质。气微,味微苦。

2.石血 本品为夹竹桃科植物石血T.jasminoides(Lindl.)Lem.var.heterophyllum Tsiang 的干燥带叶藤茎。据《中国植物志》第63卷记载,本植物产于西北、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我国部分地区将其带叶藤茎混作络石藤药用。性状鉴别:与络石藤区别为茎枝和节上常有不定根(气生根),异型叶,完整叶片通常呈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

3.乳儿绳 本品为夹竹桃科植物乳儿绳T.cathayanum Schneid.的干燥带叶藤茎。产于浙江、湖南、华南及西南。本品在浙江部分地区混作络石藤药用。性状鉴别:与络石藤主要区别为叶片纸质;完整叶片呈长椭圆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长4~10cm,宽1.5~4cm;嫩叶下面有微毛,老叶下面无毛。

4.薜荔藤 本品为桑科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的干燥带叶不育幼枝。产于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本品在东北、华北、华东及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甘肃等地曾混作络石藤药用。性状鉴别:藤茎呈圆柱形,细长弯曲,长短不一,直径1~5mm,有分枝。枝条棕褐色或灰棕色,表面有抽皱,节处附近可见成簇的细须根及点状突起的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可见髓部,圆点状,偏于一侧。叶互生,或已脱落;叶片椭圆形,先端钝,常卷折,革质,较厚,全缘,上表面光滑,棕绿色,下表面叶脉网状突起,形成许多小凹窝,黄褐色。无臭,味淡。

5.地瓜藤 本品为桑科植物地瓜F.tikoua Bur.的干燥茎枝。产于湖南、湖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及陕西。本品在贵州部分地区混作络石藤药用。性状鉴别:茎枝棕褐色,有细长的不定根,节略膨大。叶互生;叶片多脱落;完整叶片坚纸质,倒卵状椭圆形,长1.6~6cm,先端急尖,边缘有细锯齿或波状锯齿,上面被短刺毛,下面沿脉被短毛。

6.穿根藤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穿根藤Psychotria serpens L.的干燥藤茎。产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本品在广东部分地区混作络石藤药用。性状鉴别:藤茎直径达6mm,黑褐色,着生不定根,断面中心有髓。残存叶对生;完整叶片呈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6cm,全缘,中心有主脉1条,侧脉不明显。

7.扶芳藤 本品为卫矛科植物扶芳藤Euon ymus fortunei(Turcz.)Hand.Mazz.的干燥茎枝。产于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及云南。本品在江苏、湖北、河南、山东、陕西等省部分地区混作络石藤药用。性状鉴别:茎枝上常生有不定根,并具小瘤状突起。残存叶对生;叶片革质,完整者呈近椭圆形,长2~8cm,先端尖,边缘具细锯齿,叶脉羽状。

8.华中五味子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Wils.et Rehd.的干燥地上部分。产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及华中、西南等地。本品在云南部分地区混作络石藤药用。性状鉴别:茎枝呈圆柱形,棕褐色,无毛。皮孔突出而显著,节上生有短枝,节间长7~9cm,短枝上密被突起的叶痕。残存的叶互生;完整叶片椭圆形、倒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1cm,宽2~6cm,顶端渐尖或短尖,中上部边缘有波状而稀疏的牙齿状锯齿,基部边缘常全缘;两面无毛。

以上8种药材性状鉴别检索表

1.叶对生。

2.叶缘具细锯齿,茎枝上常生有不定根,并具小瘤状突起…………… 扶芳藤

2.叶全缘。

3.叶主脉1条,侧脉不明显;枝条直径达6mm,黑褐色,有不定根……穿根藤

3.叶脉羽状,侧脉不明显。

4.异型叶;叶片通常呈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茎枝和节上常生有不定根

…………………………………………………………………………石血 4.不为异型叶;叶片较宽。

5.叶片革质,卵状椭圆形或宽倒卵形,下面常被短柔毛 ……… 络石藤

5.叶片纸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幼叶下面有微毛,老叶下面

无毛………………………………………………………………… 乳儿绳

1.叶互生。

6.叶全缘,革质,先端钝,下表面叶脉网状突起,形成许多小凹窝……薜荔藤

6.叶缘有锯齿,先端尖。

7.叶片长1.6~6cm,上表面被短刺毛,下表面沿脉被短毛…………地瓜藤

7.叶片长4~14cm,两面无毛………………………………………华中五味子

二、讨论

1.《中国药典》1995年版所载络石藤一药,实际包含有络石藤的混淆品种石血。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若呼石血为络石,殊误尔。”由此可见,古代本草学家认为石血与络石藤并非同一种药。建议在制订药材标准时,应对络石藤与石血两种药材分别进行临床药理研究,确证其各自的功效。二者若功效相同,可合并为一药;若功效不一致,则应分立为二药。

2.据笔者考证,薜荔藤作为络石藤药用的历史已很久远。早在唐代《新修本草》与明代《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现在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区仍习惯将薜荔藤作为络石藤药用。然而,存在的以上习用现象不一定合理。络石藤与薜荔藤的植物来源、药材性状、化学成分等均不相同,二者功效也不一定相同。建议对二者分别进行临床药理研究,确证其各自的功效。以保证临床用药准确、有效。3.乳儿绳、地瓜藤、穿根藤、扶芳藤、华中五味子等,均非传统药用正品络石藤,而是络石藤的同名异物混淆品种,应予以纠正。

4.我国少数地区有将络石藤混作石南藤药用。两者植物来源、药材性状、化学成分和临床功效均不相同,应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等.1995:239.

[2]卫生部药政局,等.中药材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95.

[3]沈保安主编.中国常用中草药.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94.

[4]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76.

[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二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