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兆岐

时间
2004-11-22

(1935-),史兆岐,肛肠学科中西医结合专家。研究发明的“消痔灵”注射治疗晚期内痔,开创了非手术治疗的新方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高位肛瘘、直肠癌方面,亦取得可喜成果,为发展中医肛肠学科作出了突出贡献。

史兆岐,1935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1954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沈阳中国医科大学,于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外科。不久,即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中医。学习期间,史兆岐深深为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所吸引,因而学习异常勤奋、刻苦。1962年5月,经过两年半的学习,期满结业,因成绩突出,获卫生部颁发的奖状。此后史兆岐又被选送到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进修,得到了谢荣教授的指点。一年后,进修结束,他回到了广安门医院,被分配到肛肠科。从此开始,他一直从事大肠肛门学科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与治疗。30年来,史兆岐发明了“消痔灵注射治疗晚期内痔和静脉曲张混合痔新疗法”,开创了较理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承担了国家“七·五”科研课题——FA867(中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可喜的成果。此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杂性肛瘘、溃疡性大肠炎研究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成绩。

史兆岐前后参加百余次全国各类肛肠学习班的教学工作,培养了2名硕士研究生,3000余名肛肠医生。他曾多次到日本、欧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事讲学和医疗活动,受到各地医学界、舆论界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扬。他现在是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肛肠分会主任委员。1983年,史兆岐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创晚期内痔非手术治疗新法

史兆岐到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工作后,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痔、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等肛肠疾病患者。许多患者,由于采取了西医的手术治疗方法,术后影响了肛门功能。特别是晚期内痔的手术治疗,术后疼痛、大小便困难、感染、大出血、肛门狭窄或肛门松弛等合并症和后遗症,一直未能得到理想解决。肛肠方面的其他疾病,如高位肛瘘、直肠脱垂等手术治疗也存在着诸多缺陷。此时,原本现代医学知识基础比较扎实、而又系统地学习了传统中医知识的史兆岐,决心取中西医之长,在治疗肛肠疾患方面,作非手术治疗的新探索。

为此,史兆岐查阅了大量的中医文献,决心从“伟大宝库”中获得启示。他发现,中医在治疗痔疾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两千年前,《内经》中就有了“筋脉横解,肠辟为痔”的记载,已经看到内痔发生与血管扩张、排便困难有关。同时,对内痔脱出、脱肛,提出了“下者举之”的非手术治则。根据中医药“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不少医书介绍了有关的理法方药。北齐医学家徐三才提出的“涩可固脱”治则,唐代《本草拾遗》中记载的以五倍子等酸性药物治痔的经验,明代《世医得效方》和《本草纲目》中有关五倍子、明矾治痔的记述,都给史兆岐以启发。他决心研制以中药为主的硬化剂,采用注射方法治疗晚期内痔和混合痔。

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晚期内痔和混合痔这一新的设想,给予史兆岐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他查文献、找资料、做实验、向老大夫请教,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为了寻求理想的中药配方,他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痔的致病因素的各种论说;为了改进注射方法,他反复进行临床观察,研究过数百张痔的病理切片。1978年,正当史兆岐用中药硬化剂注射治疗晚期内痔初见成效、急需继续作临床观察之际,医院却因重建病房楼停止接收住院病人。史兆岐心急如焚,他深深意识到,这时候的临床科研工作是万万停不得的。于是乎多方寻求支持,在医院的空地上搭起了6个“防震棚”,作为临时的肛肠病房,继续收治患者,使这项工作得以延续下来。炎夏他和他的同事拉冰块为病人消暑,寒冬又在棚子里点起煤火炉让病人取暖。为了扩大临床观察,加速临床研究的进程,史兆岐又同北京鼓楼医院等医疗单位联系,开设了病床。此外,他还与北京医学院药理、病理教研室合作,进行药理、病理、生化、抑菌等9个项目的实验研究。在此期间,史兆岐对中药硬化剂的配方、浓度、使用剂量,进行了5次改进,终于研制成“消痔灵”注射液。实验结果证实,这种用中药五倍子、明矾等有效成份制成的注射液,具有使痔血管闭塞和组织粘连的作用,是理想的组织硬化剂。

有了理想的药物,还必须有合理的注射方法。史兆岐通过实验研究和大量临床观察,对晚期内痔和静脉曲张混合痔的治疗,提出了四步注射方法。四步注射方法是指对母痔以上正常粘膜下层的直肠上动脉区、痔的粘膜下层、粘膜固有层、齿线稍上方痔粘膜下层的洞状静脉区的注射。这种注射方法是按内痔发生、发展,三期内痔和静脉曲张混合痔的病理特点提出来的。

从1977到1979年,广安门医院和其他19个医疗单位,使用“消痔灵”注射方法,共治疗1168例三期内痔和静脉曲张混合痔,基本上一次注射,治愈率达96.4%,无一例无效者。一般一次注射4—7天使痔消失,无坏死,无合并症和后遗症,实为非手术治疗晚期内痔的理想方法。1979年12月,史兆岐的“消痔灵注射治疗晚期内痔新疗法”通过了中医研究院组织的专家鉴定。参加鉴定会的吴蔚然、朱预、丁泽民等50多位医学专家一致认为这项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不但有所创新,而且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980年,该项成果获卫生部甲级科研成果奖。1985年,获国家科委“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在南斯拉夫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获得国际发明金奖;在比利时尤利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获世界发明一级骑士勋章金奖。1990年7月,获中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博览会金杯奖,同年10月获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金奖。

史兆岐的这一创造,在国际医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1980年11月20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非手术治疗晚期内痔》的消息。《人民日报》、《健康报》等国内报刊,以及英、美、日和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及港澳地区的新闻媒介也纷纷报道了该项消息。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医生、患者接连不断地来广安门医院访问和接受治疗。

1981年,蜚声国际乐坛的钢琴家英籍华人傅聪,从英国《每日电讯报》上看到了史兆岐用消痔灵非手术方法治疗晚期内痔取得成功的消息,大喜过望,决定回中国治疗自己的痔疾。傅聪患的是巨大环状混合痔,内痔经常脱出、出血,痛苦不堪,也给演奏带来极大的不便。在英国,他到处求医,治疗方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手术切除。而手术后的疼痛以及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和后遗症,使傅聪颇多顾虑,始终未敢接受。来到北京后,史兆岐为他细心诊断,精心治疗,安全地注射消痔灵40毫升。注射后第5天,久久困扰傅聪的严重痔疾霍然而愈,竟未耽误他次日在香港剧院的演奏。傅聪回伦敦后,经为他治过病的英国医生检查,证实痔已消失,英国医生连连称赞史兆岐的非手术治疗晚期内痔为“奇迹”,是“了不起的中国医术”。

1985年5月,法国医学代表团访华。代表团成员中,有一位伊安·丹尼斯(教授),系直肠病学专家。在他与史兆岐进行学术交流时,开始不相信晚期内痔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他认为,治疗晚期内痔理想的方法,是英国巴克斯教授的高位痔动脉结扎切除手术。他还向史兆岐介绍了自己改进巴克斯手术方法的情况。但他也承认,手术后存在着疼痛、大小便困难,还有可能出现继发性大出血、肛门狭窄或肛门松弛等问题,并认为“这是任何手术都不能完全避免的”。史兆岐向这位教授介绍了消痔灵注射疗法。丹尼斯对这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颇为怀疑,要求亲眼看看史兆岐的治疗。史兆岐选择了两例病程10多年、严重的晚期混合痔的老年患者。丹尼斯检查后说:“在西方,必须做切除手术”。他认真察看了史兆岐用消痔灵为两位患者治疗的全过程。4天后,丹尼斯亲自为两位患者作了检查,他惊奇地发现,痔已萎缩、消失,且无创面,肛门功能正常。对此,这位法国教授激动不已,连道“了不起”,并告诉史兆岐:“我要在欧洲宣传你的神奇疗法”。临回国前,他又对广安门医院的院长说:“你们的方法世界领先,应该向世界推广”。

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10多年来,广安门医院已治疗6万余例晚期内痔,治愈率达99%。此项发明已在全国普遍推广。奋力攻击直肠癌

“消痔灵”注射治疗晚期内痔这一新疗法在国内外的推广使用,标志着史兆岐事业上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是,成就和荣誉,金杯和奖章并没使他陶醉。他把成功作为新的起点,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史兆岐选择的新的攻击目标是危害人类的常见病——直肠癌。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半个世纪以来,对直肠癌的治疗仍是以手术加化疗为主,无大的突破,治疗效果与预后亦无显著提高。直肠癌患者至少有一半最终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近20年来,中医药抗癌的研究,主要不是药物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抑瘤,而主要是通过增强肌体免疫达到抗癌作用,至今尚未见把中药注射液直接注射到直肠癌以达到抑瘤作用的研究。

史兆岐根据20多年来对中医药的摸索,并从“消痔灵”注射液治疗晚期内痔获得成功的经验中得到启发,提出了FA867(中药)直接注射到直肠癌及其周围组织。通过临床、病理学、细胞学、动物抑瘤等实验方法,研究FA867液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原理,为治疗直肠癌和扩大癌症应用,提出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新药物、新技术、新方法。1985年,史兆岐的科研设计在国家“七·五”癌症攻关中中标。他担任了“FA867(中药)注射治疗直肠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组组长。

1990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主持对“FA867(中药)注射治疗直肠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进行专家鉴定。由吴咸中、吴蔚然教授等7位全国著名医学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经过详细审阅史兆岐的科研报告后认为,该项研究证实:FA867液(中药)注射治疗直肠癌,可以抑制癌细胞DNA合成,使肿瘤缩小。FA867对癌组织的动脉、静脉、淋巴管产生不同程度的栓塞和闭塞。该项成果适用于直肠癌手术前注射、直肠癌手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前注射,对于防止术中癌细胞扩散、术后癌细胞从静脉血管和淋巴管转移有良好作用。对直肠癌术后复发不宜再行手术、或不宜手术的晚期直肠癌,用FA867液多次注射,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鉴定委员会确认:“这是中西医结合有所创新的科研成果,为治疗直肠癌增添了一种中医新药物和新方法,在国内外属于首创”。“FA867(中药)注射治疗直肠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得到了专家们的赞赏,通过了鉴定。这是对史兆岐和他的同事们辛勤工作的肯定。事业高于一切

30多年来,史兆岐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奋勇攀登,同时也同自己的疾病作顽强的斗争。史兆岐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在大学读书时血压就高。工作以后,繁忙、紧张、疲劳,使得血压有时高达180/100毫米汞柱(23.94/1.33千帕)。他依靠降压药物维持,夜以继日地工作,为研究晚期内痔的非手术疗法,顽强拼搏。

1987年5月,经检查发现,史兆岐患了胃癌,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亲自为他作了胃镜检查,确诊为低分化腺癌。这对于正在满怀信心地从事直肠癌治疗研究的史兆岐来说,在精神上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史兆岐面对厄运,并未屈服。手术前一天深夜,他还从病房走到自己的研究室,通过记事簿对研究工作中急需处理的几件事向同事们作了安排。手术后立即加进了化学治疗。史兆岐的身体反应很大,肝功能多项不正常,头发、牙齿脱落,血小板只有几万,体重下降13公斤。史兆岐深深意识到情况的严重。即使如此,他考虑的还是工作。他向同志们说:“我现在感到最宝贵的是时间”。按照组织的安排,史兆岐在手术后去大连疗养。在外出疗养的两个月中,他考虑了以后要做好的4项工作:一是将国家课题直肠癌的研究抓好;二是努力把消痔灵新疗法在国内外推广;三是建立好科室研究梯队,以便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四是把自己从事中医肛肠疾病研究的思路、经验加以总结,写成书稿。手术后3个月,史兆岐便重新投入研究工作。

1987年5月,也就是史兆岐胃癌手术后的1个月,他被中央国家机关第六次党代会推选为中共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0月,他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手术、化疗后严重反应的折磨,出席了大会。11月3日,在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十三大”全体代表时,史兆岐因心情激动,加之身体过分虚弱,曾失去知觉,晕倒在接见场地。

史兆岐一向视工作、事业、国家的荣誉高于一切。1981年,在他约定时间为钢琴家傅聪作晚期内痔手术时,收到了“母肺癌病危速归”的加急电报,这给史兆岐带来了极大的悲痛。他考虑到3天后就要为傅聪手术,傅聪是国际知名的钢琴家,治好他的病,不仅可以解除其自身的病痛,而且可以扩大我国医药技术的国际影响。考虑到这里,史兆岐毅然忍痛回电:“有外事活动,3天后动身”。当他3天后赶回老家时,母亲已经辞世。类似的情况曾出现在14年前。1968年盛夏,史兆岐的父亲病重住进医院,生命垂危,连续5份电报催儿子回来。但是,当时史兆岐正在山西省稷山县主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学习班的教学工作,学习班两周后才能结束,教学工作不能停下,学习班不能半途而废。他强行抑制自己感情,坚持教学。当学习班圆满结束,史兆岐日夜兼程赶回家里时,他父亲的骨灰已经埋到地下。

(作者:杜庸)简历

1935年2月12日 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

1954年—8月1959年8月 中国医科大学学习毕业。

1959年9月 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外科医师。

1959年10月—1962年5月 参加卫生部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

1962年6月—1963年6月 在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进修。

1963年7月 现在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大肠肛门科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研究员。主要论著

1 史兆岐.中西医结合治疗肛门直肠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2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基础实验室(史兆岐执笔).明矾注射治疗直肠脱垂临床疗效观察和初步实验研究.新医药杂志,1975,(3):2531.

3 史兆岐.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1979,(3).

4 史兆岐.中西医结合研究肛肠疾病概况及展望.江苏医药,1979,(3).

5 史兆岐.肛门手术的疼痛与止痛问题.宁夏医药,1979,(6).

6 史兆岐.痔、肛瘘.见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7 史兆岐.消痔灵注射治疗晚期内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医杂志,1981,(2).

8 史兆岐.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中国肛肠杂志,1981,(4).

9 史兆岐.6%明矾注射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研究.中医杂志,

1982,(10).

10 史兆岐等.大肠肛门疾病问答.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

11 史兆岐.切开挂线疗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研究.中医杂志,1983,(7).

12 史兆岐等.中国大肠肛门病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3 史兆岐.消痔灵及其疗法的标准.中国肛肠杂志,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