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仕昌

时间
2004-11-23

刘仕昌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顾问,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新增硕士学科评议专家。

刘老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岭南温病教学与临床研究已逾半世纪,至今仍耳聪目慧,坚持工作在教学、临床第一线。对温病学说有很深的造诣,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温病方药治疗热病有特殊疗效。提出下焦病实质是阴精受损,精血同源,关系密切,故可将其归于血分证的虚热证,从而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优点集于一身,进一步完善了温病辨证理论体系。强调湿热是岭南温病的主因,而其病理转变、证候表现、治疗特点也以湿热二字为中心。这些观点对岭南温病学说的形成做出卓越的贡献。对昏谵、消渴、咳嗽、胃脘痛、长期低热、肝病等病证有其独特的诊疗用药方法。提供处方制成“东方病毒清”、“胃宝片”、“前列通片”等中药制剂。

刘仕昌教授主编《温病选读讲义》,参加编著有《中医大辞典基础分册》等,曾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温病昏谵治验》等论文20多篇。已培养硕士生20名,博士生8名。

杏林耆英刘仕昌

“医乃仁术,遇贫贱不得傲慢,量力资助,以减愁怀,聆病者之呻吟,当如己饥己溺……”最近,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采访从医从教65个春秋的刘仕昌教授时,刘老竟将民国初年著名中医陈存仁250多字的医家训谕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并说这是他的自律戒条。面对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的八旬老人,聆听他抑扬顿挫的吟诵,记者惊讶其惊人记忆力的同时,更折服他半个多世纪照此医训勾划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刘仕昌教授1914年出生于广东省惠州市的一个中医世家,从小就立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20岁考取了中医资格,尔后深造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时值日寇入侵,战火纷飞,他重返故里开设诊所,济世救人,并兼任惠阳开明中医学校教师。1957年调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当教师,不久到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主持岭南温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颇有建树,多次获得了全国和省级中医药科技进步奖,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定为终身教授。

在长期诊治温病的实践中,刘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凭着精湛的医术,让一个个濒临绝境的病人起死回生。广东某高校一位负责人患全身性出血,血小板降得很低,生命垂危,在某医院治了4个多月,不见好转,遂放弃治疗。家人抱着一线希望,请来了刘老,经刘老精心医治,很快药到春回。

刘老不仅医术精湛,其医德高尚更是有口皆碑。给病人看病,无论职位高低、贫富贵贱,一律精心诊治。有位从江西慕名而来的长期低热女患者,因医院床位紧张,便住进市内廉价旅馆,刘老放弃休息时间为她诊治。考虑到患者经济拮据,便分文不取。一位旅日商人患有糖尿病,四处医治无效,经人介绍找到刘老,不久便痊愈。他多次拜访刘老,试图用各种形式表达感激之情,均被婉言谢绝。

刘老医理精熟,学识渊博,不仅是个好医生,而且是个好老师。65年来,他治学严谨,因材施教,为中医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有20多名,博士研究生8名,其中25人已获正高或副高职称。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全国甚至海外,他们都相继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身为德高望重的著名老中医,刘仕昌对名利很淡泊。全国不少医疗单位仰慕其名声和技术,请他去讲课、出席会议,参加各类庆典活动,他则一律谢绝。1973年,广东省评选名老中医时,以他的资历和学术水平,当属其中。但此时他正在肇庆带教,学院一时疏忽漏报了他的名字,回来后他听说此事却泰然处之,更未提起此事。直到1993年广东省第二次评选名老中医,学院才发现遗漏了刘老,大家无不为他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所感动。面对20年的遗憾与失落,刘老只有三个字:“看淡些”。

刘仕昌教授的一生,没有惊人壮举,没有传奇色彩,有的只是平凡工作和默默奉献。唯其如此,才越发得到人们的敬重。无怪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特地为刘仕昌从医从教65周年题词:“德高术精医者楷模”、“医德高尚,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