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时间
2008-12-01

本病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又简称乙脑,传染原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本病有严格的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7、8、9月份,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成年人也有发病,近年来由于儿童、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发病率有明显下降,故成人相对增多。本病中医属于“疫病”.“暑瘟”范畴,一般用卫气营血辨证施治。由于本病发展急骤,传变极速,临床上多见卫气同病.气营双燔.逆传心包等症状,根据本病病机传变的临床特征可与西医分型相对照,围气型相当与轻型;气营(血)双燔型相当于重型;逆传心包型相当于及重型。

流行病学:由于乙脑需要蚊虫叮咬传播,所以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南方为6~8月,北方为7~9月。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居多,尤以2~6岁儿童最为常见。在流行季节,实际上绝大部分人感染病毒后仅为隐性感染(即不发病,不表现任何症状或体征,但可以获得免疫力),而只有少数发病,二者比例为1∶1000~2000。

临床表现:一般潜伏期为10~14天,典型病例可分为以下三期:

初期:为起病最初3~4天,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精神不振、嗜睡,少数重症病例发病后2天内即出现高热、反复抽搐和昏迷,病势凶险。

极期:病程第4~10天,主要表现为高热、昏迷、反复抽搐、呼吸衰竭,死亡多发生在此期,常死于脑疝形成致呼吸突然停止。

恢复期:患儿如果能度过极期,在发病后10天左右,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抽搐由减轻至停止,神志逐渐清楚,通常于两周左右完全恢复。重症患儿可以遗留失语、听力障碍、记忆力减退、理解力降低、四肢僵硬、癫痫、性格改变、精神错乱等恢复期症状,6~12月后仍不恢复者则恢复的可能性很小,为后遗症,发生率约30%,多为智力障碍、多动和癫痫。

诊断

1.根据发病季节,起病急,迅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2.血常规检查:WBCl0—20X109/L,中性粒细胞可达8096以上。

3.脑脊液检查:外观透明或轻微混浊,压力增高,WBC50-500X106几,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5日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略高,糖、氯化物正常。

4.免疫血清:双份恢复期抗体滴定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

临床分型

1.轻型:体温38℃~39℃之间,嗜睡,轻度头痛,可有呕吐,多无脑膜刺激征。

2.中型:体温39℃一40C,烦躁,意识不清,浅昏迷,惊厥,呕吐,头痛,脑膜刺激征明显,腱反射先亢进后减弱。

3.重症:体温40C,昏迷,浅反射消失,反复惊厥,瘫痪,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

4.极重型:体温40E~41℃以上,深昏迷,瞳孔散大或双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节律不整,软瘫。

治疗:西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以减少病死率和后遗症。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养阴为主。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155例,其中152例痊愈,3例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