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服感冒中药需注意些什么?

时间
2008-12-01

我们不妨先看看历代医家的做法。举两个例子为代表。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桂枝汤的煎服法是这样论述的:“上五味,叹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踢,服一升。服已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好,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清代名医昊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银翘散如下煎服:“上柞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旧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旧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大家都知道,桂枝汤和银翘散是感冒两大类型的代表方剂,即桂枝汤主治风寒感冒,银翘散主治风热感冒。从两位名医的论述可以看出,感冒中药的煎服确实有讲究,并不是随随便便的。现结合现代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事项引起注意:

(1)煎药用水以淹没药物为度:加水过多,则煎煮时间势必过长,部分成分被破坏;加水过少,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因为治感冒的中药多数质地疏松,所以煎药用水只要淹没药物即可。

(2)不宜久煎:上面两位医家一个提出用“微火”,一个提到“香气大出”,均是就火候和煎煮时间而言。因为感冒中药大多具有辛味发散之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类,所以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散失过多。具体做法是,先用大火迅速煮沸3--5分钟后再改用小火略煮,即先武后文。

(3)最少要煎两遍,并要绞渣取汁:这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药材,避免浪费。现代研究表明,不宜久煎的药物的药渣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所占的比例会更多(一般药物约相当于原方剂量的1/3)。因此,最好将药渣用纱布包好,加压纹取其中的药液一起服用。

(4)趁热服用、不必尽剂:为利于感冒的治疗,取温服取汗之功,还可采用服药后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和加衣被以取汗的方法。两位医家都提到“病不解者作再服”,言外之意,病解即可停药。这是因为治感冒的中药多具发散之性,过多有伤耗正气之虞。

(5)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服药剂量和次数:病情重的,药量宜大,多服几次;病情轻的,药量要小,少服几次。具体可以这样,先从小量开始,效果不明显即可再加量,直到奏效为止。不必强行规定每次多少毫升,每日几次,因为感冒患者本身胃纳欠佳,医生所开处方剂量也相差很大,硬性指出数量反而不太科学。

总之,煎服感冒中药一定要讲科学,既要继承历代医家的经验,又要吸收现代研究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