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药换“马甲”卖高价

时间
2008-12-02

近日,国家发改委下文,第24次大规模降低药品的零售价格。

尽管药品一再降价,但从近两年湖北省卫生厅公布的部省属医院医疗服务综合信息来看,市民看病的花费并未因药品降价而有所减少,以药养医的现象仍很严重。

最近,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武汉市市区两级医院医疗费用下降,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但多数老百姓仍然感觉看病贵。

省部省属医院人均医疗费减幅很小

据了解,2005年到2006年底,国家共进行了4次药品降价,但记者翻查2005年、2006年湖北省部省属医院医疗综合信息发现,门诊、出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减幅不大,甚至反增。以“四大家”为例,2005年同济、协和、省人民、中南医院,门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分别为210元、205元、203元、176元,2006年分别为207元、203元、201元、171元,降幅最小的2元,最大的不过5元。

而在2006年武汉市市属及三级企业职工医院医疗综合信息中,门诊患者人均医疗费人均门诊费在104元左右,较之2005年下降2.53%%,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另从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来看,武汉市市属及三级企业职工医院药品所占比例在40%左右,部分医院较2005年有所上升。“四大家”中,除中南医院外,其他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均有所增长,说明以药养医的现象仍很严重。

药品一再降价老百姓仍觉看病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药品一次又一次降价,患者早已没有了最初的喜悦。

家住武昌区的魏女士介绍,孩子每次生病去市儿童医院或省妇幼,检查费加上药费一般300元左右。魏女士说,医生开什么药就用什么,对于药品一再降价,她没有感受。

据统计,目前80%%左右的药品依然是从医院“流向”患者,医院根据政策可加价15%%。与此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到医院看病属于“被动消费”,没有选择的权利。

武昌的叶先生去年底因骨折在某大医院开刀。他说手术后用的消炎药都是100多元一瓶,他曾要求换成克林霉素。医生告诉他,如果不用医生推荐的药,万一感染了后果不堪设想。如果非要换,一旦出现问题,医院不承担责任。叶先生只好用医生推荐的药。

廉价药换“马甲”卖价高

业内人士分析,一旦降低医院的药品零售价,造成医院利润降低,院方往往会对这种药品没有积极性,转而到市场上寻求可以替代的同类药品。厂家也会迅速生产可替代产品,从而造成降价名单上的药品从市场上消失。

昨日,市卫生局副局长丁顺清说,对于药品降价,因降幅太大,损伤到一些商家利益,他自然就不会再购进此药,进而厂家看到没市场,肯定也会采取停产措施。另一方面,有些厂家甚至将降价药改头换面,重新上市,药还是原来的药,却高出了国家制定的限价。比如有些阿司匹林药品,明明就是原来的药,改了包装后反而高于原来的卖价。

丁顺清认为,国家应该更加严格地进行药品审批制度,杜绝老药换“马甲”。

改变以药养医才是关键

尽管如此,医院却认为通过降价对患者让利巨大。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药学部主任刘萍说,因为药品降价,该院一年在药品收入上的损失达1000多万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王高华说,药品多次降价,给医院的收入带来很大损失。

业内人士介绍,在“以药养医”局面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补偿机制,医院还会用其他方法把损失的部分补回来,群众最终还是觉得医疗负担没有任何变化。

武汉马应龙医药有限公司副总马玲玲说,发改委规定的是最高零售限价,实际由于医药企业生产的多是仿制药,竞争非常激烈,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销售价格低于最高零售限价。

武汉汉深大药房董事长叶柏森说,数次降价,对制造业和生产厂家的影响最大,而国家政策主要在于调整医院虚高药价,对平价药房影响并不大。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医院的药品价格比药店高,这与我国现行的医疗管理体制有关,“政府对医院投入太少,而医院为了保证高额的运营成本,就必须在药品价格上做文章,所以说只要这种‘以药养医’的体制得不到根本的改变,百姓就很难卸下这份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