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三节壮医药现状和发展前景(1)

时间
2007-04-14

一、医疗事业现状

(一)壮医科研机构现状

壮医科研机构现有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下设的壮医研究所(为全国第一家省级民族医药科研机构)、广西中医学院壮族医药研究所、广西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百色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壮药研究基地一一广西药用植物园。这些科研机构,以民族民间医药的发掘、整理为己任,以提高民族医药学术水平、促进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宗旨,以使民族医药能为各族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繁衍做出贡献为目的,做了大量的普查、发掘、整理、研究工作,并已取得成效,发挥着它们的积极作用。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和广西中医学院壮族医药研究所承担了一批厅级、省部级和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壮医科研课题,有数项成果已通过专家鉴定并荣获科技进步奖(如壮医药线点灸研究、壮医药用竹筒拔罐研究等)。

(二)壮医教学机构现状

考古及近年大量调查业已证实,壮医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不但在历史上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做出过巨大贡献,而且现在仍然是壮乡人民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由于历史上种种的原因,壮医大多只能口耳相传,书面记载极少,更谈不上系统正规的学习,这就限制了壮医药的发展应用,这个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壮医药培训班、学习班应运而生。如广西中医学院先后举办了30多期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学习班、函授班,学员来自全国28个省(区)和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培训部、广西百色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靖西县先后多次举办壮医培训班;忻城、宜山、大新等县举办了乡村民族医生学习班。1994年,靖西县还将原壮医培训部改建成靖西壮医药学校;广西民族医药培训部在广东茂名开设了分部;1988年,百色地区民族卫校增设了壮医课程等等。更可喜的是,自1985年以来,广西中医学院招收了三批壮医史硕士研究生,共培养壮医史硕士6人,去年还成立了壮医教研室,为壮医药事业不断地培养输送人才,使壮医药人员理论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更有利于壮医药的发掘研究,形成良性循环,还使壮医药的影响不断扩大,壮医药的应用不断广泛,壮医药将后继有人!

(三)壮医医疗机构现状

伴随着壮医药研究的深入发展,一批壮医医疗机构逐步建立起来:广西中医学院开设了壮医门诊部,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成立了壮医门诊部,南宁地区医院改建为广西民族医院,壮族聚居的崇左县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壮医医院一一右江壮医医院,广西融水、金秀、大新、天等、龙州、环江、罗城、马山、隆林等县相继建立了民族医院,并开设壮医科。这些壮医医疗机构的建立,为壮医药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场所,亦表明了民族医药是有生命力的。

(四)其他

据1990年普查统计,壮族主要聚居区广西有壮医约7000人,遍及全区各地市、县、乡镇、山村。

广西民族医药协会,为壮医药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及学术交流发挥着巨大作用

民族医药报,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主办,把宣传壮医药作为重要内容,每年都发表了大量的壮医药学术文章和壮医验方、秘方,受到广大读者及患者的欢迎,也为宣传普及壮医药知识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壮药事业现状

壮族聚居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据1983~1987年的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草药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名列全国第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709种(据《广西民族药简编》统计)。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室自1993年以来,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壮药资源普查及开发利用研究》科研课题,进一步在全区进行壮药普查,又发现了新的壮药品种397种,其中有当今世界惟广西壮族自治区所独有的名贵植物药一一金花茶(至今己发现20多个品种)。因此,仅广西境内壮药品种就达千种以上。而且,这些药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如金银花、罗汉果、肉桂、蛤蚧、八角、蚺蛇、葛根、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等等。特别是三七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已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并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此药第三节壮医使用毒药和解毒药的一般规律必将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中成药相继生产,如正骨水、芸香精、中华跌打丸、金鸡冲服剂、鸡骨草丸、炎见宁、三金片、百年乐、大力神等。还有近年开发成功的舒洁牌药物文胸、产妇春浴液、神女乐浴液、童热清口服液、胎黄消口服液、药物腹带、药物眼罩、点灸药线等,均是在壮医验方、秘方或民间单方发掘、整理基础上研制而成的。这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壮成药,功效显著,且不易仿制,因而除了具有临床使用价值,为广大患者提供便利外,还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开发利用投放市场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的还远销海外,扩大了壮药的影响,为国争了光。广西拥有占地面积2,400,000平方米的广西药用植物园(其前身为广西药物试验场,广西药物研究所,1981年改为现名),这是我国及亚太地区面积最大、栽培品种最多的药用植物园(先后引种栽培了药用植物2130多种,药用动物11种)。作为中草药和民族药科研、生产、教学、科普基地,具有广阔的前景。该园已先后获得多项全国、自治区、局级科技进步奖,并与45个国家和地区有技术往来,与12个国家和20个地区的植物园建立了种苗交换关系。还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出降压灵、风湿药片、肝炎灵、健骨针等药物,绞股蓝茶、广西甜茶等保健饮品,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和利用广西药用植物园对壮医药的发展无疑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目前已出版的壮医药专著

(详见第九章第二节第一点)

四、壮医药学术交流情况

壮医药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正在逐步开展,特别是1984年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以来,古老的壮医药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提高工作,学术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医药报》为壮医学术交流开辟了版面。壮医药线点灸研究会、壮医目诊研究会相继成立并召开学术交流会。壮医药学术论文在第一届全国民族民间医药学术交流会及广西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上均占相当大的部分,并且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壮医药学术交流出现了气氛空前高涨的局势。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相继邀请我国壮医学者前往讲学。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黄汉儒主任医师先后于1991年和1992年赴泰国和越南就壮医药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药学院、泰国生药学会、越南谅山省民族医院进行学术交流及合作洽谈,并接待了日本、美国、法国、西班牙、越南、泰国等国家的来访专家,泰国5家国家级报刊用大量醒目的篇幅及照片报道了这一消息,宣传壮医药在泰国的交流盛况,表明了壮医药在泰国受到高度重视和热烈的欢迎。广西中医学院黄瑾明教授应邀先后出访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把壮医药诊疗技术传到国外,深受广大海外患者的欢迎。1992年11月,泰国生药学会会长、著名生药专家、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教授威昌博士带领13人访问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并应邀参加在广西南宁市召开的第三届广西民族医药交流会。1997年4月,越南卫生部民族医药司司长阮德团率领越南民医代表团一行29人访问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就有关民族医药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这些都表明,壮医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壮医药已走出了国门,它将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五、壮医药的发展前景

壮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由于发掘、整理起步较晚,现有的工作基础确实比较薄弱,亟须大力发展。

1985年6月,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0年中国研究办公室主编的《2000年的中国研究资科》第60集《2000年的中医药》中,黄汉儒、黄瑾明发表了《壮医研究的现状及2000年设想》一文。根据这一设想,壮医药在2000年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发掘整理和挽救继承。具体来说,首先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面普查,摸清壮医药的历史和现状、分布情况、独特的诊疗技术和验方、秘方等,在此基础上,整理和提出壮医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成立一批壮医药的医疗教研机构。对一些有独特专长的名老壮医,要通过配备徒弟,尽快地把他们的宝贵诊疗经验继承下来;在壮族聚居地区进行壮药普查,建立壮药标本室和壮医药陈列馆;对某些疗效卓著的壮医方药进行临床验证,或立题研究,使之成为科研成果;开办壮医药的短期培训班,在广西中医学院招收壮医药史和壮医理论研究的硕士研究生,为壮医药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和推广应用,培养人才,打下基础。

2000年以后,壮医药的工作重点转入整理提高和推广应用,在广西中医学院开办壮医专业,大批量地培养壮医药的高、中级专业人才和新一代的壮医。

确立壮医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壮医临床实践,并与国内外其他民族医药进行学术交流;壮医理论基础和临床专科专著陆续出版。

在广西的柳州、南宁、百色、河池地区和云南文山州各建立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壮医医院。力争在每个壮族聚居的县都建立一所壮医医院或壮医门诊部。

大力推广应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物竹筒拔罐、壮医目诊等独特诊疗方法和一批经过临床验证确有疗效的壮医验方、秘方。以若干准字号壮药为主要产品建立1-2家壮药制药厂,充分利用壮族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打入国际市场。

目前,壮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壮医药的发展前景更为令人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