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关节炎面临机遇与挑战

时间
2006-10-30

编者按(健康报祁芳):近年来,骨关节病的防治越来越受到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把2000~2010年定为世界“骨与关节十年”,旨在唤起全球对骨关节病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重视。今天是“世界关节炎日”,就骨关节疾病防治的有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前德教授,他说—— 攻克关节炎面临机遇与挑战

骨关节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几乎所有的中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的发病率也在1%以上。大多数骨关节疾病病程漫长,患者不仅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而且最终还会发生轻重不一的关节毁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目前,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仍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性问题:首先,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其次,诊断手段有限,特别是早期诊断困难;再者,虽然以IL-I和TNF-a抑制剂为代表的生物制剂是近年关节炎治疗的新突破,但对部分病人仍疗效不佳,且潜在的副作用令人担忧。寻找关节炎新的有效治疗手段依然道路漫长。

中医药治疗关节炎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创立“痹证”之名开始,历代医家单方验方众多。张前德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疾病的机遇:

丰富的中药资源到目前为止,已发现12806种中药资源。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毒副作用较小,便于关节炎的长期治疗。从中药中提取的雷公藤、帕夫林等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免疫抑制剂,与化学药物免疫抑制剂相比,具有成分多样化、药理作用广泛且复合的特点,除免疫抑制作用外,还有抗炎、抗过敏及免疫双向调节等作用。从大黄中提取的二乙酰大黄酸,通过抑制IL-1p产生和释放,抑制金属蛋白酶的活性,是目前骨性关节炎主要的软骨保护剂。

个体化的治疗针对病人病机特点、个体差异确定治则,是中医治疗关节炎的基本方法。在运用非甾体消炎药、DMARD、激素等治疗关节炎时,配合中药治疗,其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联合作用可以发挥增效减毒作用。

全球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逐渐认同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西方主流医学界也对补充和替代疗法进行了重新评价和审视。调查显示,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每年约有20%~65%的患者接受过补充和替代疗法。在关节炎治疗中,接受植物药消炎止痛治疗者逐渐增多。

张前德同时指出了骨关节病面临的挑战:理论的困惑中医认为:关节炎是正气不足,“风寒湿三气”合侵所致。现代医学对关节炎的病因虽不清楚,但主要归于基因、免疫功能失调和环境等因素。正气不足与基因缺陷、免疫功能失调的关系是什么?风寒湿等“外邪”是否相当于病毒、细菌感染?沟通两种医学体系语言,寻求理论的发展和突破,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所在。

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客观评价中医药的作用中医属于经验医学,散见于历代医籍的治疗关节炎验方是个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医学中的无价瑰宝,但其主要问题是可重复性差,可信度不一。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客观评价中医药作用,筛选出疗效确切的方药是当今面临的迫切和艰巨任务。2004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完成了一项对570位骨性关节炎病人为期6个月的随机临床试验,证实针灸治疗对膝骨性关节炎有益。此研究采用严格的临床试验方案,为我们开展类似的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提供了借鉴。

促进中药现代化中药复方和现有中成药所用的原材料都是中药粗提物,难以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构效关系、药理机制,且化学成分及结构不明确,质量难控制,疗效重复性差,不符合国际规范,因而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对疗效确切的中药,运用动物模型等手段筛选其活性成分,挖掘其潜在的药用价值,揭示其作用机理,将有利于开发出真正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关节炎新药。

(2006.10.12作者:杨丽佳 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