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骨质疏松

时间
2008-12-0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骨质疏散,老年人脊椎骨折,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增高,并发症严重,长期卧床,失去生活能力,死亡率高达15-30%,因此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病不仅是现代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化问题。

据省中医院分泌科戴芳芳副主任医师介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本质上是衰老的集中体现,受到年龄增长带来的内分泌腺功能紊乱,肝、肾、胃、肠各脏器功能的减退,长期不良社会因素,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衰老的进程是客观不可逆转的,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提倡防重于治,保证良好的营养状况,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以获得一生中较高的骨量积累,减少和避免老年性骨丢失,而发生非创伤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在于脾肾渐衰,腰背酸痛,乏力,腰为肾之府,不通则痛;且步履蹒跚,行动迟缓反应不敏捷,易摔跌致骨折,在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常合并有骨质增生或骨关节炎。如老年性膝关节病变,由于关节边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骨内压力增高,静脉回流障碍,影响到骨内动脉血供、氧供不足,分泌物清除迟滞,新陈代谢减缓,疼痛加剧,肿胀和关节功能障碍,再如骨质疏松的病理改变是骨小梁变细,数目减少。造成残存骨负荷加重,降低了骨的强度,负荷强度超过就会引起单个骨折(显微骨折),椎体的松质骨纤维环和无血管的髓柱之间存在液体流动,而显微骨折异常力学因素可使液体流动类型发生变化,影响软骨终板与骨的通透性。这与传统医学气血瘀滞,血络不畅的机制相吻合

祖国传统医学文献记载和现代大量的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是脾肾精气不耗,骨髓失充,筋络气血瘀滞,治以补益气,填精益肾,活络定痛能达到缓解腰痛,周身肢节疼痛,流动障碍的临床效果,并能改善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等。

骨质疏松也形成导致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一大问题,因而提醒老人要在医生指导下做到早期预防,合理治疗,要顺之利之度过晚年生活。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①疼痛,呈隐痛和腰酸背痛性质,多与劳累和活动过量有关。②身高变矮,出现弯腰驼背,主要是由于胸、腰椎压缩变形引起,同时还会导致呼吸功能下降。③易发生骨折。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逐步发展的疾病,老年人一旦患此症,将给精神和肉体带来极大的痛苦,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临床治疗见效慢,而且收效甚微,部分骨折病人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要认真落实预防措施:①适度运动,肌肉发达对骨骼的牵引力增强,不仅能防止骨质疏松发生,还能使已发生的骨质疏松改善。老年人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不要伤到骨头,选择的运动项目运动量适度即可,像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活动。②注意合理膳食,特别注意补充钙剂,多食用钙、磷、蛋白质及维生素含量高的食品,如鱼、虾、牛奶、粗杂粮、绿叶蔬菜等。③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要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少吃糖及食盐。④快速骨量减少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如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⑤半年或者一年定期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越早期的骨质疏松症,越容易治疗,甚至可以完全治愈。⑥要特别注意居家的环境安全,尤其是注意浴室、厨房、楼梯的照明及防滑,以减少跌倒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