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仙刍言

时间
2008-12-09

古人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好象是孟子说的吧。很有道理,没有切身体会是说不出这般话的。看来儒学界早就如此,但此话移到中医界,也很适合。为什么呢?中医渊源流长,书籍之多,并不亚于儒学界。如果尽信难免有误,他们地域、时代、师传、经验都不同呀,自然理论和主张就不同了。如果胶柱,难免“完谷不化”,呵呵!

所以历史上有宗东垣者驳斥子和;宗完素者诋毁东垣之类的笑话。其实也不是笑话!

现在就好多了,师承的较少,而且读的“天下一统版”教材,看法和认识大多可以商量。可怎么却见不到那些无拘无束、思维独特的大家了?!哦,原来现在大家多是指编教材出来的教授呀!当然这也不为人怪。因为自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我们走的是同一条路,日子久了那些先行的前辈自然被同路人称为大家。教材都编了五六版了,可见这条路有多么成熟、辉煌、壮大了吧!学生人数与年俱增,现在可能比日本的国民还要多。且其中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数字在增长。中医之前途不可不谓“无可限量”!可据说一些有识之士竟疾呼中医后继乏人;中医疗效降低;中医阵地在萎缩;中医前途堪忧等等诸如此类令中医管理局和卫生部领导“上火”的话语。真伤人心呀!!我们的领导、中医大家多么关心中医的前途呀,这么多年,作了多少工作?!光教材就更替了五六次,显然是一版比一版更全面,更具体,更完善。这点你从书籍的页数、价格和编者数量的由少到多即可窥其一斑。可学生们却偏偏小家子气,总想省点血汗钱买早几版的教材,那怎么能行呢?学习要与时俱进么!再说中管局的领导也不忍心看着你们毕业了成不了真正的中医是不是?!要想成为好中医就得把这些书读好,读透。别总想看那些过去的书籍,那会阻碍了中医科学化的进程和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所以那些“不听话”的学生毕业后只能去药局、后勤、甚至做药品营销了。国家这么培养你们都不成材,可叹呀!可悲呀!你看那些没有受到国家正规培养“后娘生”的土郎中,反到医技高超,病人塞门,你们怎么这么不给“家长”增光呢!

你看家长们都上火了,这两年连续推出了“名中医培养计划”、“温习经典培训班”、“跨世纪中医高端人才论坛”等等好几个项目,为了增加信心,声势还蛮大,可业内人士总觉得有些底气不足。

有人又说这是近亲繁殖所造成的营养不良综合征(元气虚弱)。什么叫近亲繁殖,什么叫营养不良?你看现在就读的“名中医世纪班”学长们就明白了,多数都是某某中医大家的高徒和嫡传弟子,且都带着闪光发亮的帽子。在世纪班经过几年这么一毕业,就会对中医的前途发生举足轻重的力量。这怎么能叫营养不良呢?他们可什么都会,知识渊博着呢!古书、今书;中国的、外国的;中医的、西医的;现代科学的、古代哲学的;国学、外语等等,反正博学着呢!是中医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希望。他们就像《名医名药大词典》、就像《中西医结合诊疗大全》一样,包含广着呢。

又有人说了,新中国的建立预示着一个新的学术时代到来,中医中药师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统编教材也逐步统一天下,一版、二版。。。。。。以至四五六版,甚或七八版正在诞生,可编的都是什么呀?!一版不如一版,怎见得?看到中医本科生学了5、6年却不会用,看看中医学生的就业率,自然就知道这些理论的可行性了。

又有人说这可不是崇古蔑今,有他的道理呀。一二代的编委们还是成长在宽裕的学术环境和师徒相授的历史时期。虽然中医举步维坚,但用疗效取得了人民的心,用事实说了话,这话就算!你得服!所以说些错话伤了领导的心并不可怕,这样兴许伤了心,却擦亮了某些人眼睛;最可怕的是别让中医中药伤了老百姓的心!当前中医最主要的是要取信于人,怎么取信?要用疗效说话,并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理论和所谓与世界科学前沿接轨的科学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