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中“脉搏”用法考

时间
2008-12-09

关键词:医经 脉搏 词义用法 词义解释

摘要:“脉搏”一词,医经中还写作脉抟、脉揣、脉喘。其意义主要有二个:①“脉搏”表示脉跳动。跳动的状况如快慢强弱等,可由后面的词加以补充说明。②“脉搏”指脉的跳动急速,“搏”后面不再有补充说明脉跳动状况的形容词。

“脉搏”一词,现代指脉跳动,没有什么疑义,而在中医经典中却并非如此。首先,同一个词,在不同版本中写法却不一样;其次,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不完全一样。下面将其在医经中的不同写法及用法综述如下:

写法不一致

脉搏,医古籍中又写作脉揣、脉喘、脉抟。如《灵枢·玉版》:“咳,溲血,形肉脱,脉搏。”“脉搏”一词,在《甲乙经·经脉》作“咳,溲血,形肉脱,脉喘”;《素问·大奇论》:“心脉搏滑急为心疝”,《太素·五脏脉诊》及《甲乙经·经脉》均作“心脉揣滑急为心疝”。《灵枢·五禁》:“脉坚抟,是谓五逆。”《甲乙经·经脉》作“脉坚搏”,明抄本作“脉坚揣”。

解说不一致

《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王冰注:“搏,谓搏击于手也。”释“搏”为搏击。马莳、张志聪也本此说。《太素·五脏脉诊》“心脉揣滑急为心疝”,杨上善注:“揣,动也。”同篇“心脉揣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中“揣”字,杨上善也如此注。《灵枢·五禁》:“脉坚抟”,在不同版本及系统中写作“脉坚搏”、“脉坚揣”,显然也容易引起歧解。

引起歧解的原因

简单地说,歧解是由于用字不同造成的。这几个词意义不同,显然不是同义词,不属于很多古代著作中都存在的用字不同是由于不同版本中用了意义相近的词。古人抄书,形近容易讹误。抟、搏形体相近,在古籍中多有讹误。那么,是“抟”讹作“搏”还是“搏”讹作“抟”呢?“搏”的本义为捕捉,引而申之,为持取、拾取、搏斗义,皆表示人的动作行为,并不表示一般的跳动。“抟”的本义是把泥等物品捏聚成团,也引申为“聚”,如:《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张景岳注:“抟,聚也。”可见“搏、抟”皆不表示一般的脉动。“揣”的本义为量、度。它还读丁果切,《集韵·果部》:“揣,摇也。”《广雅·释诂一》:“揣,动也。”所以,杨上善注“脉揣”为脉动是有根据的。问题是,“脉搏”表示脉动,最初当用哪个词表示。我们认为,搏是抟的形讹,抟和揣古音皆在元部,可以通用[1]。《内经》中“搏”字在《太素》、《甲乙经》中多作“揣”,当以“揣”为是。即:抟、揣、喘音近互通互用,“搏”是“抟”的形讹。由于《内经》脉动多用“脉搏”表示,影响深远,今天仍然沿用。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如“闻”本来是耳朵的功能,后来转为鼻子的功能,人们都习惯并运用它。今人用“脉搏”表示脉动也是如此。由于古人在“搏”或“揣”前面并没有加修饰,脉搏跳动的强弱快慢,只能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脉搏”在医经中的用法

“脉搏”一词,后人多依王冰的注,解为脉搏击或搏击应手。王注并不准确。据我们的考查,医经中的“脉搏”主要有两个意思。第一,“脉搏(揣)”表示脉的跳动,并不表示脉跳动的状况(“搏击”或“搏击应手”也是一种状况),至于跳动的快慢强弱,由别的形容词来表示。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渴自已。”“坚而长”是形容脉跳动的状况,从句子的结构来分析,它是补语,补充说明“脉搏”的状况,“搏”是动词,并不表示脉跳动的强弱快慢。下一句,“其软而散者”中“其”代指上句“心脉搏”,“软而散”也是补充说明“脉搏”的状况。《素问·大奇论》:“心脉搏滑急为心疝。”“滑急”补充说明“脉搏”。从上例可以看出,脉跳动的状况是用坚、长、软、散、滑、急等词来补充说明的。王冰注上两句中的“搏”谓搏击应手,也是脉跳动的状况,不符合实际。后世注多依王冰的解说,乃以讹传讹,当依《太素》、《甲乙》、《脉经》作“心脉揣坚而长”、“心脉揣滑急”。杨上善注:“揣,动也。”第二,“脉搏(揣)”表示脉动急速,后面不再有别的形容词来修饰。《灵枢·玉版》:“咳,溲血,形肉脱,脉搏”,“脉搏”,一般解为脉坚搏指,可是,《甲乙经·经脉》作“脉喘”,又怎么解释呢?我们先看一下这句话的上下文。一日而死的五逆是:一逆未言脉象,二逆脉大时绝,三逆脉搏(喘),四逆脉小而疾,五逆脉绝。从脉大到摸不着脉,“脉搏(喘)”即脉动急速。二逆脉大时绝,三逆脉动急速,四逆脉小而疾,五逆脉绝,讲述的是脉动从大到小的过程。

我们前面谈过,“搏”是“抟”的形讹,抟、揣、喘、湍音近互通,而喘、湍为同源词[2]。湍,水流急;喘,气息急。由于音近义通,搏(揣)、喘在医经中都可以表示脉动或脉动急速义。《素问·五藏生成篇》:“脉之至也,喘而坚。”王冰注:“喘,谓脉至如卒喘状也。”即脉来急速而坚。《素问·三部九候论》:“九候之脉,……盛躁喘数者为阳。”“喘数”即急数。钱超尘先生在《内经词典·钱序》中也指出:“喘”字《内经》除作“喘息”解外,亦指脉动急速,又指往来旋转。而古人每有误释。《经脉别论》:“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王冰注:“夜行则喘息内从肾出也。夜行肾劳,因而喘息。”皆以“喘息”释“喘”字。而经文所询者,乃脉象出现之变化,与“喘息”全不相涉。考上文“喘”当训为急速,谓突遇惊恐劳恚等,脉搏加速也,此与数脉之急速又属两事。《大奇论》云:“脉至如喘,名曰暴厥。”王冰注:“喘谓卒来盛急,去而便衰。”此处以脉动急速之义释“喘”则得之矣[3]。

综上所述,“脉搏”一词,在医经中的写法不一,解说分歧也很大。后世依王冰注“搏”为搏击或搏击应手,不确。“脉搏”在医经中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脉动,动的状况由“搏”后面的“长、软、滑、急”等词加以补充说明;另一意思是指脉动急速,“搏”后面没有补充说明的形容词。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具双.《素问》中一组形音相近词解诂[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7.

[2]王力.同源字典[M].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74.

[3]张登本.内经词典[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收稿日期∶2002-05-17)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李具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