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激情首创

时间
2008-12-09

年逾九旬的干老对中医的热爱一如既往。干老以“茧斋”命名书房,意味着他将与书相伴一生。

执着豪放的个性,九死不悔的职业操守,生活的苦行主义,这是名医干祖望独特的人格魅力。

干祖望17岁跟师学医,21岁悬壶济世,在临床第一线打滚已有60余年。在这激情四溢的60年里,他曾以滴水不漏的一纸医案攻克米业巨商的恶疾而扬名浦南,他曾在中医生死存亡时奋笔疾书,为争取中医地位鼓与呼;他曾为中医耳鼻喉科的创立“衣带渐宽终不悔”,却在业务红火之时绝意名利,退隐江湖,开始人生第二次苦读……6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干老虽寿逾九旬却周身洋溢着青春活力。这位“工作重于生命”的儒医依然“说真话,做实事”,迟迟不肯敲响“廉颇老矣”的钟声。

人物简介

干祖望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张堰镇,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培训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干祖望为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创业者之一。1985年获得江苏省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及奖章、奖状;1991年获国务院“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特殊津贴终身奖及证书。他的科室获全国唯一的“中国耳鼻喉科建设中心”光荣称号。

学术成就

充实“三因”学说;把“四诊”扩展为望、闻、问、切、查“五诊”;设计出“辩证公式”,使教者言之有物,学者有则可寻,补上千古医学的空白;写有80万字的《野参外科学》,成为中医外科界一片西医化狂潮中的中流砥柱;中医没有喉科学,用外科学来补充,补上了一个学科空白;晚年目睹全国中医西化之风严重,开展“救亡”工作,撰写了《新医医病书》。

弟子眼中的大师

干老孜孜不倦地在中医急诊学领域内耕耘60载,著作等身,桃李遍地。他对弟子毫无保留,将毕生经验倾囊相授。为参加“名医师带徒”活动,他不顾年事已高,有病在身,义无返顾南下,让弟子们感动不已。干老视病人如亲人,出诊时对病人加号从不抱怨,认真接诊,没有丝毫马虎。他对中医事业的追求、献身精神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

寒窗之辛

闻鸡起舞勤练“抓坛功”

干祖望4岁入读浦南望族姚石子家私塾,因天赋异禀,聪颖过人,深得老师赏识。13岁那年,他已熟读四书、五经、离骚、史记以及六朝的骈体文章。正因为寒窗求学时积累的文化底蕴,他行医后才能轻松通晓古法医理,所写医案妙笔生花,并以亦医亦文的形象在医学界独树一帜。

干祖望对“学医之艰”的体会是从初入医门时苦练“三指抓坛功”开始的。当时中医常用擒拿术对急性喉阻塞病人施救,若手劲不足,操作擒拿术就没“底气”,疗效甚微。这套功夫要求练习者须在每年冬至到清明期间,每日抓举两个一尺高的陶瓷坛子,侧举、平举,反复无数次。而且练习期间不能进食,不能大小便。

“要有真本事,需吃苦中苦”,抱着这一信念,干祖望日日闻鸡起舞,苦练功夫直到黄昏。当时他年仅18,身材瘦小,20斤重的高坛重压双臂,让他精疲力尽、苦不堪言。“练到最辛苦时真想放弃。”干祖望坦言学医之苦,“可老师很凶,不能也不敢。”

正所谓天道酬勤,通过勤学苦练和钻研医典,干祖望不仅基本功过硬,而且饱学医论,跟师四年,尽得师传。

悬壶伊始

当街熬药借异香“博宣传”

干祖望21岁时出道,在金山挂牌行医。当时的人们看他是年轻郎中,认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所以行医之初备受冷落。为了取信于病人,干祖望略施小计,却不料一下打开了局面。

当时耳鼻喉科常常要熬制外用药,每每熬药时,他总是敞开大门,让香气飘散出去。为了扩大影响,后来他干脆把炉子搬到门外,让药香飘满整条大街,吸引路人围观。虽然促销成本很高,一次烧掉200法币(相当于2万元人民币)的名药,但干家有名医的事却从此在金山小镇广为传诵,求医者纷至沓来。

几十年后重提此事,干祖望只道是“宣传得法”:“当时外科用药都是医生自制,让全镇可闻药香,目的是炫耀自己资本雄厚,可制名药,这是一种正大光明的宣传手段。”

但他强调有真本领是最重要的:“虽然我是先有名,再来病人,但我是‘说实话,干实事’的人,所以疗效靠得住,当然不失为一个有资格、有人格的医生,直到今天。”

一炮打响

2银元诊费治好米业巨商

干祖望34岁时移壶松江,由此开始他人生的又一转机———成为纵横金山、松江两地的名医。

当时松江有一位米业巨商患了晚期直肠癌,遍访名医终不得治。后向嘉善某名医求治,对方自视甚高,出诊费开口就要100银元,但几番诊治后,病情依然毫无起色。

米商绝望之际找到干祖望,谁料出诊费仅需2个银元,干祖望一番望闻问切后,沉吟片刻,遂挥笔开出处方,滴水不漏。出诊几次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对干祖望的医术崇拜得五体投地。至此,干祖望一炮而红,在金山、松江两地声名鹊起。

创业之艰

首个耳鼻喉科是“三无”诊所

在名誉光环笼罩下的干祖望并没有飘飘然,他心中又萌发了在中国创立“中医耳鼻喉科”的梦想。

当时中国大城市的大医院都很少设立耳鼻喉科,更何况连医院都没有的中医!干祖望的想法遭到了嘲弄和非议,有人甚至刻薄地说:“一个乡下郎中想变成金凤凰。”但干祖望对事业的执着与他倔强的性格一脉相承,他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动摇。

经过不分昼夜的辛苦筹备,1951年,中国首个耳鼻喉科的雏形———松江城厢第四联合诊所成立。诊所仅有40多平方米,成员是干老和同道共11人。没有桌凳,就从自家搬来,没有经费,全靠“老主顾”的“帮衬”。干祖望笑说刚开业时的尴尬:“没有会计、没有工作人员、没有挂号员,整一个‘三无’诊所。”

然而,就是这样一间简陋的诊所,却承载着开创中国中医耳鼻喉科的光荣和梦想。就在这里,干祖望和他的同道们在诊治病人的同时,积累耳鼻喉科的临床经验,并逐步探索中耳鼻喉科的理论,迎接一个又一个事业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