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礁慈济宫掠影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09-12-03

张瑞贤 伊广谦 中国中医科学院

早就听说过闽南台湾一带非常流行对保生大帝的崇拜,直到亲临厦门,在友人的陪同下参观了海沧的青礁慈济宫,才知道原来保生大帝的香火是如此之旺。

在快到岐山的时候,远远地,我们就从车窗看见山顶上矗立的高大塑像,这就是保生大帝。下了车,穿过“青礁慈济祖宫”牌坊构成的大门,眼前是近千级的台阶,一步步通向山顶,每上若干台阶就有一层休息平台,平台两侧是古代名医的石像。最高处的保生大帝石像,大约有20米高,左手持医书,右手捏药葫芦,长须飘飘,慈眉善目。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上山拜谒了,只是在山脚下默默地念诵着:“保生大帝不要怪罪我们啊!”

保生大帝,又称为吴真人、大道公。历史上真有其人。姓吴名夲,父名通,母黄氏,龙海角美白礁人(一说同安县青礁人),有考证说其实在古代青礁白礁就是一个村。他祖籍河南濮阳,生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三月十五日,逝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二日,享年58岁。根据史料记载,吴夲家中贫穷,幼年曾跟随父亲打渔捕蛇,后父母相继去世。17岁起云游各地,遍访名医,虚心求教,收集秘方。回乡后为患者治病,不问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往往药到病除,受到乡亲们的爱戴。宋明道二年(1033)漳州、泉州瘟疫流行,因吴夲义诊施药而得以存活者难以计数。在一次采药时,他不幸从山崖跌落身亡。死后乡亲们为纪念他而修建了庵堂,不少患者还来此求医问药,他也时常“显灵”。他的事迹广为传颂,宋代皇帝多次为其加封,乾道七年(1171年)封吴夲为“大道真人”,庆元二年(1196年)封“忠显侯”,嘉熙三年(1239年)封“正祐公”,淳祐元年(1241年)封“孚惠真君”,德祐元年(1275年)封“孚惠玄道普祐真君”。明代皇帝也有加封(有人考证认为不可靠)。

在吴夲的故乡有白礁和青礁两座慈济宫,都被称为祖宫,1996年同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参观的青礁慈济宫是厦门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始建于宋代。除新修的石像外,现存青礁慈济宫重建于清初,为三进宫殿式庙宇,坐西朝东,两旁左建“魁星楼”、右建“武圣楼”。前殿为二层楼阁,由檐廊、门厅和钟鼓楼组成;中殿为正殿,内供吴真人神像,殿前有拜亭;后殿重建于1989年,内供佛道诸神;三殿由两侧廊庑通连。殿内保存大量珍贵的石雕、木雕、彩绘艺术品,展现了闽南匠师精湛的工艺水平。我们在参观过程中不时有香客前来拜神进香,其中不乏年轻时尚的姑娘小伙子。不知道这些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从资料上看,除祖宫外,闽南各地还有众多的纪念吴夲的祠庙。而台湾更有200余座慈济宫。当年郑成功攻打台湾时,曾在白礁慈济宫许愿。后来他果然攻破台湾,但因海西形势发生巨变,他无法履行诺言,只好在台南忠贞军当年登陆的地点——学甲镇仿建一座慈济宫,以答谢“大道公”借殿助战之恩,学甲慈济宫成为台湾保生大帝的开基祖庙。而泉、漳籍将士在台湾定居后,又在台岛各地陆续仿建慈济宫。

在文昌、武圣殿两侧还有两间陈列室,分别为“保生慈济文化生态展”和“闽台中医药博物馆”,在庙南面有一个草药园。庙西北侧山上的丹井、药臼和丹灶,据说是吴本当年采制药草使用过的文物。丹井:是吴夲开凿,用于汲水制药。井水常年不涸,水质甘洌,药用价值高,据说这里的井水可以强身治病,对治疗疮。痈、疠、痰疾有特效。药臼:吴夲在龙湫结庐制药时,常在磬石上捣药,留下了这一遗址。丹灶:昔日吴夲采药炼丹之炉灶。

因时间的关系,我们来去匆匆,留下了不少遗憾,只能期盼着下次再来。

吴夲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高洁的人格,赢得后人的敬重和信仰;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经过了由神医—医神—保生大帝的变化。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世人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的渴盼,希望现实生活中有更多的神医为他们解除疾病之苦。反过来说,凡是具有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医生也会长久地活在人民心中。进行医神吴夲研究,弘扬他救死扶伤、济世为民的奉献精神,在今天对于发扬正气、倡导医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