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收病人礼是“铁律”——孙光荣教授医德修养侧记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8-31

在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有一支精诚行医、廉洁行医的专家团队,孙光荣教授就是其中一员,他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在业界内外传诵着。

沉下去 悟出来

孙老属龙,虚岁七十有二,执业中医近五十年。他幼承庭训,继拜名师,深研经典,他坚持“护正防邪,存正抑邪,扶正祛邪”的学术思想,具有“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的临证思辨特点,创造了用“三联药组”按君臣佐使配伍而增强中药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功能的组方方法。

孙光荣擅长治疗内科、妇科的疑难杂证,曾用推拿加1个单方唤回了溺水窒息者;用3剂药抢救了垂危的胃出血病人;用内服、外治、导引的方法使多例脑胶质瘤患者转危为安;坚持用一个基本方挽救一位乳腺癌术后淋巴转移者,患者至今已存活30年;仅用一幅“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的题字,使一位因晋升受阻而患抑郁症的干部恢复了信心,愉快地回到了工作岗位……

学生们问:“您这些看似普通而疗效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方药是怎么想出来的呢?”他说:“不是‘想’出来的,是‘悟’出来的。中医有七重:重经典、重师承、重临床、重勤求、重博采、重流派、重悟性。其中的悟性怎么来?一是天赋,二是勤奋。要从经验和教训中悟。比如,月经不调,不同年龄段的女子就得用不同的基本方,20岁左右以‘四物汤’为主,30左右以‘逍遥散’为主,40岁左右以‘归脾丸’为主。这些是‘悟’出来的。”

孙光荣认为,研究中医,既要有相当高的逻辑推理、取类比象、联想试错、统计分析等智商因素,也要有灵感、敏锐、坚毅、耐心等情商因素,更要有大量的、宽广的、深厚的、综合的知识积累,惟有天赋加勤奋才能“悟”出来。孙思邈告诫我们“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因此,要做一个真中医,当一个好中医,首先必须真正沉下去、悟出来,刻苦钻研,这是行医的第一要务。

不忍 不能 不必

孙光荣就是这样一位“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的医术高超的名医,从来不“挟技图利”。执业近半个世纪以来,没有收受过任何患者的礼金、礼品。

一位农村妇女因孙光荣治愈了她孩子的长期咳喘,送来了家乡的火焙鱼、茶叶、土鸡蛋,在没有办法推脱的情况下,孙光荣要夫人回赠了价值不菲的礼品;一位香港大亨因孙老治愈了其夫人的妇科痼疾,专程登门送上特大信封装着的厚厚的红包。孙光荣说:“我9岁开始学医那一天,就燃三炷香向观音菩萨、向父亲跪立了誓言:此生绝不收受任何病人的礼金、礼品,否则处方不灵。如果您想让我继续做医生,就请收回这份厚赠。”这类婉拒、退礼、折换退礼的例子数不胜数,这已成为他的“家规”和“铁律”。

孙光荣说,病人的礼金、礼品绝对不能收。一是不忍、二是不能、三是不必。病患之家是怕医生不为他精心治疗才送钱送物,人家已经患病了,精神上、经济上、时间上都非常困苦,医生收病人的钱物其心何忍;治愈了疾病,病人出于感激之心来馈赠,同样不能收,因为救死扶伤是医者的天职,第一次收了,可能不会忘记自己的天职,次数多了就自然把自己当成了商品,逐渐忘记了天职而“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丢掉了医格,久而久之,其身不正其影必邪,会影响对子孙和学生的教育。这就是“不能”;钱财乃身外之物,无需以神圣的医业谋取财物。况且,生活简单点、朴实点,不向高标准看齐,对自己有很多好处,现在不是大家都重视养生吗?其实,养心是养生的关键,真正做到“无欲无求”,就能“无欲则刚”,活得自在,活得自信,活得有实力,这就是“不必”。

淡于名利

孙光荣不仅淡于“利”,而且淡于“名”。业界都知道,孙老精通经典、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但他从不炫耀、从不张扬。为人雍容大度,对人亲切和蔼,从不夸夸其谈,从不“掉书袋”显示自己的学问和功底。

孙光荣奉行祖传的孙氏家训:“俭以养廉,勤以补拙,躬以持身,恕以待人”。他不开大方,总是千方百计为病人减轻负担。强调“不滥伐无过”,要简验便廉。他的生活十分简单、朴素,“在事业追求上可以高调,在为人处世上必须低调。一个中医,对事业要忠诚;对经典要虔诚;对病人要慈悲;开处方要严谨。”(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