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苞苣

《全国中草药汇编》:粉苞苣

拼音注音
Fěn Bāo Jù
别名

杂赤咸巴[西藏]

来源

菊科苦荬菜属植物细叶苦荬菜Ixeris gracilis Stebb.[Lactuca gracilis (Wall.) DC.],以全草入药。夏季采全草,洗净晒干。

性味

苦,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痛。用于黄疸型肝炎,结膜炎,疖肿。

用法用量

2~4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粉苞苣

拼音注音
Fěn Bāo Jù
别名

细叶苦菜(《广西植物名录》),杂赤咸包(藏名)。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粉苞苣全草。7~8月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田野、路旁。分布西藏,广西、浙江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茎直立,基部分枝呈簇生状。叶互生,披针形,长5~8厘米,宽约0.5厘米,全缘,几无柄。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聚伞花序;总苞片2层;花黄色,两性,全由舌状花组成,先端5齿裂;雄蕊5。瘦果具多棱,顶具1喙,喙顶有白色不分枝冠毛。

性味

苦,微寒。

功能主治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治黄疸型肝炎,结膜炎,疖肿。"

②《广西植物名录》:"治痨咳,疮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粉苞苣

拼音注音
Fěn Bāo Jù
别名

细叶苦菜

英文名
Herb of Slenderleaf Ixeris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细叶苦荬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xeris gracilis (DC.) Stebb. [Lactu-ca gracilis (Wall.) DC.]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路边、草坡和荒野。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中、华南和醅。

原形态

细叶苦荬 草本,高16-50cm。全株细弱。全株无毛。基生叶莲座状,条状披针形,长7-15cm,宽5-9m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窄叶柄,全缘,有时近基部边缘具睫毛;茎上部叶与基生叶相似,但较小,无叶柄。头状花序多数,排成伞房状,有细梗;总苞长5-7mm;外层总苞片卵形,内层总苞片7-8,条形,先端稍钝;舌状花黄色,长7-9mm,先端5齿裂。瘦果纺锤形,稍扁平,棕褐色,长约3mm,具条棱,喙短,长约1mm,冠毛浅棕褐色,长3-4mm。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0-30cm。茎单一或基部分枝。叶互生,皱缩,完整叶展平后呈条状披针形或长条形,长4-15cm,宽5-9mm,全缘,几无柄。头状花序序排列成聚伞关。瘦果纺锤形,棕褐色,具条棱,喙短,长约1mm。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全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1]。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黄疸型肝炎;结膜炎;疖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1.《西藏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治黄疽型肝炎,结膜炎,瘫肿。

2.《广西植物名录》:治咳,疮瘫。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