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

拼音注音
Huánɡ Tǔ
别名

好土(《本草拾遗》),好黄土(《东医宝鉴》)。

出处

《本草经集注》

生境分布

为第四纪陆相沉积物。我国西北和华北等地广泛分布。

原形态

一般呈灰黄色。富含钙盐及钙质结核,疏松,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柱状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实,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浸润后易崩解,并发生沉陷。

归经

①《要药分剂》:"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性味

①《本草拾遗》:"甘,平,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温平,无毒。"

功能主治

和中解毒。治中暑吐泻,痢疾,痈疽肿毒,跌扑损伤。

①李当之《药录》:"治一切痈疽发背及患急黄热甚。"

②《本草拾遗》:"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结痛,下血。取入地干土以水煮三、五沸。绞去滓。适稀稠及暖服一、二升。又解诸药毒。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并解之。"

③《医林纂要》:"和阴阳,解百毒。治瘴暑霍乱,中暍暴死,解一切鱼肉菜果菌蕈药草丹石之毒及虫蜞入腹中者。去瘀血,续绝伤。"

④《本草再新》:"开胃健脾,消食利湿,补中益气。"

⑤《本草求原》:"主筋脉拘纵。治虫入腹,攻痒黄瘦,小儿吃土,惊风身黑。"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两。外用:调敷或炒热布裹温熨,或开水冲化澄清洗涤。

复方

①治小儿惊风,遍身都乌者,急推向下:黄土一碗,捣末,入久醋一盅,炒热包定熨之,引下至足,刺破。(《小儿秘诀》)

②治小儿吃土:干黄土一块,研末,浓煎黄连汤调下。(《救急方》)

③治初起-切痈疽大毒;黄泥一大块(煨熟),连须葱一大把,蜂蜜一盅,雄黄三分。共杵烂作一饼,乘热敷毒上,如干了再敷。(《疡医大全》)

④治内痔肿痛:朝阳黄土、黄连末、皮硝各一两。用猪胆汁同研如泥,每日旋丸枣大,纳入肛门,过一夜,随大便去之。内服乌梅、黄连二昧丸药。(《孙天仁集效方》)

⑤治从高坠下及为木石所迮,或因落马,凡伤损瘀血凝积,气绝欲死,无不治之:净土五升蒸令溜,分半,以故布数重裹之,以熨病上,勿令太热,恐破肉,冷则易之,取痛止即已。(《千金方》)

⑥治牛马肉毒及肝毒:好土三升,水煮清,一升服。(《肘后方》)

各家论述

《本草经疏》:"黄土,入药治泻痢冷热赤白,腹中热毒绞结痛者,取其味甘而气和,能安和脾胃,止下血及解百毒也。"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