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柴

《中药大辞典》:鸡公柴

拼音注音
Jī Gōnɡ Chái
出处

《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

为忍冬科植物饭汤子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山谷灌丛中。分布长江流域。

原形态

饭汤子,又名:霜降子、虎柴子、刚毛荚迷。

落叶灌木,高至4米。叶对生,卵形至长椭圆形,长5~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或阔楔形,边缘中部以上有锐锯齿,下面暗绿色,脉上有绢毛;叶柄短,长约8毫米,无毛。聚伞花序顶生,径3~4厘米,具膜质早落的线状苞片;花梗长约5厘米,有毛。花白色;萼5裂,紫色,有毛;花冠5裂;雄蕊5。浆果卵形,有嘴,长约7毫米,光滑,熟时橙红色,内有种子1粒。花期5~6月。果熟期10月。

功能主治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白浊,和酒煎服。"

②《贵州药植目录》:"治肺痈。"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鸡公柴

拼音注音
Jī Gōnɡ Chái
英文名
Root of Tea Viburnum
出处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

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茶荚蒾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setigerum Hance[V. thei-ferum Rehd.]

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1300m的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等地。

原形态

茶荚蒾 落叶灌木,高达4m。芽及叶干后变黑色、黑色、黑褐色或灰褐色;当年生小枝淡黄色,后为灰褐色,冬芽长通常5mm以下,具2对外鳞片,最外一对长为冬芽之半至2/3。叶对生;叶柄长1-1.5cm;叶片纸质,叶卵状长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2cm,宽3.5-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下面近基部两侧有少数遥体,边缘除基部外疏生尖锯齿;侧脉6-8对,近平行而直,伸达齿端。撮伞形式聚伞花序无毛或稍被长伏毛,直径2.5-4cm,第1级辐射枝通常5条,花生于第3级辐射枝上,芳香;萼筒长约1.5mm,萼檐具5微齿;花冠白色,辐状,直径4-6mm,裂片长于花冠筒;雄蕊5,长为花冠之半或等长;花柱不高出萼齿。果序弯曲,核蕊5,长为花冠之半或等长;花柱不高出萼齿。果序弯曲,核果红色,球状卵形,长9-11mm;核扁,长8-10mm,凹凸不平。花期4-5月,果期9-10月。

性味

味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止血。主小便白浊;肺痈;吐血;热瘀经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治白浊,和酒煎服。

2.《贵州药植目录》:治肺痈。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