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白芨

《中药大辞典》:土白芨

拼音注音
Tǔ Bái Jī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兰科植物二叶舌唇兰块茎。8~10月采挖。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林下较潮湿的草地上。

原形态

草本,高30~50厘米。块茎2个,近倒卵形,肥厚肉质,黄白色,顶部有须根。茎直立,无毛,中部通常具数片鳞片状叶,向上逐渐过渡为苞片。基部有2片基生叶,叶椭圆形、狭椭圆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先端钝,基部收狭成鞘状叶柄。穗状花序顶生,有10余朵花,白色,外面3片花被略带淡绿色。

性味

《西藏常用中草药》:"苦,平。"

功能主治

《西藏常用中草药》:"补肺生肌,化瘀止血。治肺痨咳血,吐血,衄血,创伤,痈肿,汤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外用:捣敷。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土白芨

拼音注音
Tǔ Bái Jī
别名

欧白及、蛇儿参

英文名
Rhizome of Twoleaf Platanthera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二叶舌唇兰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atanthera chlorantha Cust.ex Reichb. F. [Habenaria chlorantha Bab.]

采收和储藏:8-10月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3500m的山坡林下及山坡灌丛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二叶舌唇兰,陆生植物。高30-50cm。块茎1-2枚,卵状。基生枚2叶;叶椭圆形、倒披针状椭圆形,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收狭成鞘状柄,长9-21cm,宽3-9cm。总状花序,有花约10朵;花苞片披针形,和子房近等长;花白色,较大;中萼片卵状三角形,长4-5mm,宽5-7mm,先端钝或平截,侧萼片椭圆形,较中萼片狭,长约5mm,急尖;花瓣偏斜,条状披针形,基部较宽,唇瓣条形,肉质,不裂,长0.8-1.3cm,钝;距弧曲,前部膨大,圆筒状,先端钝,长1-1.5cm,明显较子房长,子房细圆柱状,弧曲,中部以下稍增粗,末端弯曲,无毛。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椭圆形、卵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不等,长一般为1-3.5cm,宽0.8-2.5cm,厚0.5-1.8cm。质致密而坚实,角质状;表面灰白色至淡黄白色,微显半透明,有凸凹不平的皱缩纹,有明为强皱缩。质坚硬不易破碎,破碎面角质样,略具光泽,浅黄白色。本品湿润时呈粘液性。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呈灰白色或乳白色。①薄壁细胞含众多粘着的淀粉团块,淀粉粒一般小于10μm。②粘液细胞多数较大,含粘液质和针晶束。③导管和管胞主为螺纹,直径10-20μm。④稀见石细胞,壁孔涣明显。⑤表此细胞淡黄色,含油滴和小方晶。⑥纤维长梭形。

药理作用

球根含多量粘液质(50%),内服可治胃肠炎,以减少对胃肠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并能阻止肠内毒物之吸收。

归经

肺;脾经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补肺止肌;化瘀止血。主肺痨咳血;吐血;衄血;创伤;烫火伤;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西藏常用中草药》:补肺生肌,化瘀止血。治肺痨咳血,吐血,衄血,创伤,痈肿,汤火伤。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