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病人的行为疗法

所谓行为心理因素,是指当遇到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还是社会心理的刺激时,机体总是出现一种非特异的反应,称之为“全身适应性综合征”。生活当中的应激事件,如晋级、分房、工资调整、离异、亲人亡故、迁居、失业等,常会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波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均可诱发冠心病发作。动物实验模型表明,情绪激动(愤怒)可引起心肌缺血,表现为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少,血管缩窄,心电图也出现缺血性改变。有人观察到,近半数的冠心病病人,当处在“应激”状态下时,经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检查,证实心脏活动出现异常,心脏排血量下降;但随着应激因素的消除,心脏功能可迅速恢复正常。同样,应激因素也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诱发因素。

为此,对于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除了常规的治疗措施外,还应进行行为心理的治疗。冠心病的行为心理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综合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使病人了解心脏的解剖,病理生理基础和冠心病的形成、发展,以及饮食、情绪、运动等对冠心病的影响,从而就有关问题及时得到科学的解释和劝告,使病人对冠心病有正确的认识,减轻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基本态度,适应周围环 境的变化,使冠心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减少。

2、行为类型的转变。通过咨询(包括饮食习惯、锻炼方式、药物使用等)、松弛训练、暗示疗法等,以期改变冠心病的行为类型,从而使具有A型行为的冠心病病人的病变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