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的治疗

冬季,有许多中老年人会在头部转动或身体位置改变,如翻身时突然出现视物天旋地转、耳鸣,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病人到医院检查可发现眼球震颤、听力障碍、血压下降等体征。这种头晕属于多发病和常见病,属眩晕范畴。

眩晕的分类

我们按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将眩晕分为1.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临床可分为(1)中枢性眩晕:由前庭神经的颅内段病变引起,由颈椎病(颈部肌肉等局部因素造成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等)引起的颈性眩晕即是一种中枢性眩晕。(2)周围性眩晕:前庭感受器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病变引起。(3)位置性眩晕:可以是中枢性眩晕,也可以是周围性眩晕,表现为头部处于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眩晕、眼震,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多无耳鸣及听力减退。周围性位置性眩晕,如迷路耳石病,又称良性位置性眩晕;中枢性位置性眩晕,如第四脑室肿瘤等,因刺激前庭神经核而症状较严重。2.非系统性眩晕:由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各系统疾病引起,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等。表现为视物无旋转,无典型眼震,有头晕眼花或轻度站立不稳,很少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

病人出现了以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因为不同类型的眩晕其治疗方法也不同,不可自行处理,以免出现严重后果。一般情况下,在病因明确的眩晕病人中,通过有效的治疗,大部分病人的症状可以很快缓解(3~7天)。如有其他情况,如脑干肿瘤,要尽早考虑手术治疗,以解除危险;由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的眩晕,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降低发生脑梗塞的风险。

眩晕的治疗及预防

1.发作期的治疗

(1)一般治疗:

静卧休息,选择最舒适体位,避免声光刺激;注意防止摔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控制水和盐的摄入,以降低内耳迷路和前庭核的水肿。也可给患者低流量吸氧等。

(2)对症治疗:

可使用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sibelium),该药可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内耳膜迷路积水,增加耳蜗内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内耳微循环。碳酸氢钠(NaHCO3),可中和病变区的酸性代谢产物,释放CO2和提高局部CO2分压,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解除中、小动脉痉挛;提高体内碱储备,促进营养过程正常化。组胺类药物,如敏使朗(merislon),有强烈血管扩张作用,可增加脑内血流量,改善脑和内耳微循环。可调整内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内耳淋巴液的分泌和吸收,消除内耳水肿。但也可抑制组胺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对内耳性眩晕效果较好。抗胆碱能制剂阻滞乙酰胆碱与胆碱能受体的结合,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内耳微循环,抑制腺体分泌。适用于胃肠等自主神经反应严重者,但青光眼患者禁用。可选用山莨菪碱(654-2)等。重症者可肌肉注射非那根等。应用上述药物数小时后症状多可缓解,但宜重复给药1~2次以巩固疗效。对伴有抑郁、焦虑症状者要先行心理治疗,需要时可选用药物。进食少、呕吐重者要注意防治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必要时静脉补液。也可选用兼有镇静和抗胆碱能作用的制剂,如苯海拉明、非那根等。消除内耳水肿和降低淋巴渗透压、改善血循环、增加外淋巴渗透压减轻膜迷路积水的药物还有:乙酰唑胺、双氢克尿噻、50%甘油溶液。改善脑组织代谢、扩张血管平滑肌,为细胞供应能量,对自身免疫或变态反应因素有关的眩晕病症有作用的药物有三磷酸腺苷(ATP)、胞二磷胆碱(CDP)、类固醇等。

2.间歇期治疗

(1)防止复发

加强致病危险因素的管理,如调控血压的稳定性,防止血压过高和过低;避免头位的剧烈变动;避免激动、精神刺激、暴饮暴食、水盐过量和忌烟酒,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在天气过冷的时候户外活动时间过长,以减少复发。

(2)查找病因

积极查找病因,病因明确者应尽早行相应治疗,如听神经鞘瘤的手术切除、壶腹嵴顶结石病的体位疗法等。另外,脑血管疾病性眩晕、迷路卒中、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小脑卒中(常为梗塞或出血)和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等确诊后,可进行相应的治疗。癫痫性眩晕可按癫痫常规治疗,同时可用脑电检查监控疗效。

(3)康复治疗

主要是理疗、体疗,重点是加强平衡功能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