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医学院

晋阳古都,汾河西岸,坐落着一所年轻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山西中医学院。20年弹指一挥间,根植于这片土地的山西中医学院迎来20华诞。山西中医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造就了山西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崭新岁月。20年砥砺耕耘,春华秋实,20年求实奋进,桃李芬芳。山西中医人艰苦跋涉,不懈奋斗的雄健身影历历在目。学校建院之初,就把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写在发展的旗帜上,二十载凝练总结,“艰且益坚,持重笃行”的奋斗精神薪火传承,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展现出了一幅幅动人画卷。

1982年萌芽,1989年始建,穿过风云烟雨,一直走到2009年的今天……作为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战线上最年轻的一所院校,山西中医学院起步晚,底子薄,与同类院校相比,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所幸,五千年的三晋文化不灭,伟大的太行精神传承,这样一批坚韧、坚强、坚毅的山西中医人在这里聚齐,壮心盟誓,振兴国医。于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开,浓墨重彩的奋斗着笔了。

创业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萋萋荒草间筑锦绣楼阁

饮水思源,抚今追昔,学校走过了不寻常的发展道路。

上世纪50年代末,当全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蓬勃兴起时,山西省也曾提出建立山西中医学院的设想,惜因三年自然灾害未能上马,之后又因“文化大革命”等因素,致使山西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在起步时就已痛失二十余年宝贵时光。上世纪80年代初,山西省政府两次呈书国务院申请建立山西中医学院,终在1982年获准筹建。但由于经济落后、条件艰苦,学校直至1989年方告成立,又是整整七个年头!其间,又因国家银根紧缩等政策因素,建设中的项目也有一大部分被迫停工。1992年,尚未完成的一期基建工程项目全部暂停。

提起初生的那段岁月,老一辈中医学院人总是感慨良多,那段日子,真可谓“先天不足,历尽艰辛”,是一段与“艰苦、艰难、艰辛”如影随形的拓荒史。

学校的地理位置处于太原市汾河西岸的低洼地区,荒草萋萋,杂乱不堪。课余时间,领导、教师一起上阵,一道工作。为了节约本来就严重紧缺的建设经费,初期的建设者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拔草、清淤、填土方,苦活、累活抢着干,把所有的热情全部融入了筹备建设中。1984年底生活区的第一栋楼完工;1985年初学校区的教学主楼基本完成;1986年学校接收原山西医学院中医大学班;1989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1990年学校成功举办全国中医学院传统保健运动会。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筹建和初创时期,山西中医学院人不畏艰难,咬紧牙关,坚持艰苦创业,坚持独立办学,坚持独立发展,一次次避免了整体下马,也一次次化解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合并”、“兼并”等干扰。筹建期间,连续两次组织和召集全国同类院校编写了两套大型教学参考书——《中医多选题题库》和《中医问答题题库》;由学校李定明老师主持完成的“针刺风府、哑门治疗急性脑出血”科研成果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跃居本领域学术研究前列……山西中医学院就真的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繁衍,迭起锦绣楼阁。

继业篇

艰且益坚,持重笃行,浩浩汾水畔兴二次创业

沧桑巨变,今非昔比,在20年的办学历程中,处处闪耀的光辉理想和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发展宝贵的精神财富。

199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调整了山西中医学院的党政领导班子。新的领导班子明确提出“办学不在于办大,而首先在于办好,尤其是要在本科层次上突出质量,办出特色”的指导思想。确立了 “求真”校训,决定实施“二次创业”战略,一系列关系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迅速付诸实施,在浩浩汾水畔,“二次创业”、谋发展求突破的事业大旗呼啦啦展开。

积极整合现有资源,着力推进机构合并。在深入分析研究山西省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后,学校领导多方努力协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于1999年实现了我校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省针灸研究所的实质性合并,对全省有限的中医药教育资源进行了合理有效的整合,学校踏上了教学、医疗、科研相结合的崭新征程。

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大力拓展专业门类。至2003年底,已拥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四个专业,基本形成了以中医药本科教育为主体,医、药、针、管、护等专业门类基本齐全,与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相互配套衔接,结构趋于合理,日益适应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和基本框架。

全力突破投资瓶颈,致力改善办学设施。在国家投资历年不足的情况下,学校依靠自身努力,多方筹措资金,兴建了学生食堂(含学生活动中心)、2号教学楼和5栋学生宿舍,并利用1号教学楼扩展了实验室面积,有效地缓解了教学用房紧张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办学设施。

坚持教学为中心地位,力保通过合格评估。学校坚持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把工作的重点放到规范中医药本科教学管理、提高中医药本科教学水平、实现中医药本科教学健康发展方面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于1999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二次创业”的号角,激励着山西中医学院人以“艰且益坚,持重笃行”的坚韧品格处艰励志,居弱图强,在整整五年的时间里推动学校这艘大航船劈风斩浪,扬帆远航。在2003年底,学校隆重召开第二次党员大会,对“二次创业”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大会提出了“创建新型中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将事业发展的航船推入了新的历史航道。

至此,山西中医学院人又一次壮心盟誓振中医,将“建设成一所具有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的中医药大学”的目标写进了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接收太原铁路中心医院改建为直属附属医院;实现了太原铁路结核病医院与学校第二、三中医院的整合,进一步优化了办学规模与临床教学基地的结构;重新启动第二中医院住院大楼建设工程,于200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大大增强了第二中医院承担中医药本科临床教学的能力;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规划蓝图,克服困难,积极推进,经过前期艰辛的调研和周密论证,形成可行方案,将创建中医药大学正式提上了省政府的议事日程。

弘业篇

乘风破浪,直挂云帆,莽莽三晋地扬复兴大旗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山西中医人担负起再铸辉煌的使命。

一路走来,山西中医人手中的事业越来越大,心中的梦想也越来越近,在三晋大地这片热土上,山西中医学院正以蓬勃的姿态继承这份事业,弘扬这份伟业。

办学实力不断积累壮大,机构设置日趋合理

学校占地面积174698.46m2,建筑面积121796.40m2,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72亿元。新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5600 m2,馆藏纸质图书43万册、电子图书近32万册,是山西省中医药信息资源中心。校本部设有中医系、针灸推拿系、中药系、护理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系、基础部、社科部、体育部、计算机教学与网络管理中心、国际教育中心、实验管理中心、成人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有60个教研室,1个科研实验中心,17个教学实验室。另有一所办学体制相对独立的专科层次二级学校山西中医学院推拿职业技术学校。

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

学校按照“首重基础,辐射临床,中西结合,学科交叉,产业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加强学校专业与学科建设。现设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护理学5个专业和中医学医学英语、中医学医药信息管理、针灸推拿学英语、中药学中药分析4个专业方向。其中,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3个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中医临床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医史文献3个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4个学科为省重点扶持学科。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健康成长

学校坚持“倾注情感留住老的,创优环境吸引好的,面向未来培养小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倾力打造聚起一支朝气蓬勃、勤奋实践的教师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10人,其中正高职称62人,副高职称7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2.58%;硕士以上学位196人,占教师总数的63.23%。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荣获“山西省教学名师”称号。现有硕士生导师84人,8人被兄弟院校聘为博士生导师。

坚持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稳步推进办学规模

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强调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学质量的主题意识。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龙头,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兼顾后期临床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能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并能妥善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确保了教学中心地位。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78人,本科生4667人,留学生4人,高职(专科)学生2031人。

重视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不断鼓励科技创新,活跃学术氛围,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经过20年的积累和建设,学校汇聚和造就了一支充满活力、开拓进取,具有雄厚科研能力的科研队伍,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近年来,出版各种学术著作249部,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82项,其中,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1项,国家科技部项目14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3项,累计取得国家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4项。2007年以来,学校分别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单位。

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大力拓展办学资源

多年来,学校积极致力于扩大对外交流,不断拓展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学校先后与山西亚宝药业等制药企业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学校连续多年承担了国家经贸委(现商务部)和省卫生厅承办的国际针灸培训任务。2008年我院临危受命,接收了四川震区转移到山西省的来自6个葡语国家的23名国际针灸技术培训班学员,并于2008年7月举办了第十期国际针灸及推拿技术临床应用培训班。 2000年以来,学校分别与新西兰梅西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建立校际交流关系,在加强合作交流的同时,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校不仅是山西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心,而且是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了能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2006~2007年在省政府、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优质社会资源,遴选出11所医院作为学校的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等3所直属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另有教学医院7所,实习医院6所,中药专业生产实习基地14个,满足了不同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莘莘学子誉满三晋大地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了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学校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

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学校坚持“求真”校训,寓教育于各项主题活动之中。学校精心打造“一月、一节、一活动”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系列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每年4月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月和每年9月的校园科技文化节,成为大学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2005年舞蹈《水韵》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三等奖。学校共有大学生社团30余个,涵盖了专业学术、科学技术、志愿服务等各个领域,注册会员占在校学生的85%。学生社团成为广大学生成长教育的创新课堂,并屡创佳绩。2006年,推拿协会和爱心社两个社团被团省委评为“山西省优秀大学生社团”,推拿协会被团中央等部委联合授予“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

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延伸。几年来,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社会实践之路,并成为学校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重要延伸。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连续七年获得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表彰,荣获“山西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奖”等。经过20年的积淀,学校已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浓郁深厚的人文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廿载芳华桃李艳,三晋杏林正当年。建院20年来,学校根植于三晋大地,累计培养了5300余名中医药高级应用型人才。一批批优秀人才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活跃在全省各地、祖国八方,在不同的岗位上传承、丰富和发展着“艰且益坚、持重笃行”的办学精神。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山西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中医药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汾水之滨,杏苑崛起,廿载芳华,桃李夭夭。今天的山西中医学院,几经岁月洗礼,依然执著着“坚持求真校训、坚持质量生命、坚持治校从严、坚持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依然坚定着“艰且益坚,持重笃行”的优良校风;依然恪守着“职责、规范、严谨、效率”的优良教风和“诚信、精进”的良好学风。这些朗朗上口的字眼已经内化为山西中医学院人身上高贵的品格,赋予他们力量,指点他们迷津,鼓舞他们斗志,催助他们成功。

2009年10月23日,山西中医学院将迎来20年校庆。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山西中医学院经历了艰难的萌芽,艰苦的拔节,坚韧的绽放,正在开枝散叶,荫蔽一方,就像那铿锵的校歌中唱到:这里是展示青春的地方,医学宝库正闪烁光芒;这里是放飞理想的地方,中华民族要世代康强。这是有志青年的光荣使命,是悬壶济世的天职所在。这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20年,这是团结奋斗、辛勤不倦的20年,是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20年,更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20年。秉承着“求真”的精神和“艰且益坚,持重笃行”之校风的山西中医人,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山西中医学院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