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双鹤药业2003年年报:利润首度大幅“缩水”

时间
2004-04-29

据中国医药报讯 虽然投资者对双鹤药业2003年经营业绩滑坡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其2003年年报摘要4月24日如约而至时,那大幅缩水的利润及每股收益,还是在投资者本已受伤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

双鹤药业年报显示,公司全年主营业务收入为424,921.14万元,同比增长15.27%;利润总额为10,623.76万元,同比减少48.33%;净利润为6,463.06万元,同比减少61.63%;每股收益为0.1465元;每股净资产3.38元;净资产收益率为4.33%。

这是双鹤药业1997年5月改制上市以来首次年度盈利负增长,而下降幅度之大比投资者预期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关2003年业绩滑坡、利润“缩水”的原因,双鹤药业已在较早前“预警”公告中做了简要的解释:(一)因控股子公司湖北恒康双鹤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康双鹤)在资产重组时,合作股东湖北省医药公司原历史债务问题没有合理处置解决,严重影响恒康双鹤资产质量和业务发展;(二)因控股子公司江苏昆山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昆山双鹤)“清朗”问题药和原料药价格下降影响,造成昆山双鹤出现年度亏损;(三)因2003年SARS疫情、市场竞争导致药品价格下降、计提坏账准备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部分控股子公司业绩下降或者亏损。双鹤药业的分析可谓“高度概括”,可利润遭受重挫的真正根源是否仅此而已呢?

经营扩张资金链条紧绷

面对中国制药业华药集团独占青霉素类药龙头、东药集团雄踞Vc老大、新华集团担纲解热镇痛类药盟主、天药集团领军皮质激素类药的现状,双鹤药业1997年跻身股市前后一直试图另辟蹊径,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几经筛选,双鹤药业决定以大输液作为切入点,力争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输液(含针剂)企业。

就战略而论,双鹤药业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为了实施这一宏伟战略,双鹤药业从1998年以整体承债方式收购昆山制药,其经营扩张一发而不可收拾,先后在湖北、黑龙江、湖南、安徽、河南、陕西、山西、云南等省设立了十多个控股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双鹤药业的做法是,以收购方式在当地建立紧密型企业,采取直接投资或增资方式对该企业实行控股经营。

从实际效果看,双鹤药业的经营扩张总体是好的。1997年到1999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长233%;2000年至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不过,其利润增长远不及业务收入增长。

如果说双鹤药业早期采用这种模式尚算成功的话,那么近两年沿用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就显出弊端。

内行人都知道,控股式经营投资相当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行控股式经营前的收购股权投资;二是控股后的日常流动资金投资。多年来,基于控股式经营扩张的策略,双鹤药业仅用于收购股权的一次性投资至少在5亿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对控股子公司各项技改开支,总投资合计约9亿元以上。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末,双鹤药业长期股权投资额10.89亿元,仅2003年就达3.26亿元。而日常流动资金对控股子公司经营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当控股子公司缺乏流动资金时,势必会向控股方伸手或者向银行借贷。截至2003年末,双鹤药业累计担保金额6.75亿元,其中为控股子公司担保金额达6.66亿元,违规担保金额高达4.3亿元。

关于恒康双鹤,2003年5月设立时,双鹤药业总投资为5,000万元,其中2,411万元为受让2,700万股股权投资,2,588.9万元为营运资金。实际情况是,双鹤药业对收购前原公司的历史债务估计不足、控制不力,所以不得不在年报中为恒康双鹤作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430万元。

由此看来,一方面双鹤药业经营扩张求胜心切,操之过急;另一方面,双鹤药业犯了经验主义的大忌,且内部监管督导不力。类似问题在双鹤药业历次经营扩张中是否发生过,投资者不得而知。

“清朗事件”折射管理缺位

2003年11月的“清朗事件”,令双鹤药业一时间成了业界及股市关注的焦点,也变成了双鹤药业宣称的导致利润“缩水”的缘由。

客观地说,经过近几年大力打击制假售假,消费者对制假售假行为深恶痛绝,自保意识增强,并对假劣药保持了高度的戒备和警惕,全社会也在呼唤诚信的回归。显然,双鹤药业的“清朗事件”来的不是时候,或者说正好撞在了枪口上。

对于“清朗事件”,社会舆论除了关注事件本身,更多地则把目光聚在了双鹤药业的内部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上。

随着双鹤药业近几年高速发展,受盈利驱动,双鹤药业管理层的主要精力过多地放在了“外延”上,而对监控子公司原料进出、生产、技术工艺等一整套关乎产品质量和“双鹤”品牌的“内涵”管理则有些鞭长莫及。

从双鹤药业“预警”公告及年报看,“清朗事件”的负作用委实不小。昆山双鹤因“清朗事件”不仅要全部“召回”已销出的清朗抗感冒药,令库存增加、资金占压,而且拖累昆山双鹤原料药销售受阻,以致不得不以降价促销维系运营。并且,由于昆山双鹤严重亏损,不仅使双鹤药业名誉受损,还连带其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看来,双鹤药业欲实现大商贸、集团化战略目标,不改变对控股子公司监控不到位的管理现状是不行的。

SARS肆虐雪上加霜

双鹤药业在此前发布的“预警”公告中将SARS疫情解释为利润“缩水”的原因之一,对此人们颇有微辞。

事实是,2003年上半年北京成为SARS重灾区,对双鹤药业主要市场的冲击的确不小。

据公司2003年半年报显示,SARS肆虐最严重的时期,由于京城通往外埠的运输线受阻,直接导致双鹤产品损耗增加、运输费用升高;而在北京市内,因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用药量锐减,导致双鹤药业主导产品大输液和北京降压O号通路堵塞。因此,上半年双鹤药业主营业务收入仅比上年同期增长10%,至于净利润则破天荒地出现18.67%的负增长。

但是,从全年看,SARS对双鹤药业的负面影响固然不小,但远没有恒康双鹤计提资产减值那么大,更没有“清朗事件”有形或无形损失带来的影响力那样巨大、那样深远。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鹤药业欲挽回在“清朗事件”上造成的损失,要比挽回SARS所造成的损失难度大得多。

噩梦还将延续?

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在披露光彩尽失的2003年年报的同时,双鹤药业还向投资者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经营情况。这再次让人灰心丧气。

季报显示,今年1至3月,双鹤药业主营业务收入136,027.79万元,同比增长51.97%;净利润2,836.19万元,同比减少29.1%;每股收益0.063元。此为股市实施季报制度以来,双鹤药业提供的最差季度业绩报告。

从指标分析,双鹤药业面临的压力有增无减。据双鹤药业今年一季度报告,除了“清朗事件”目前调查处理尚未了结,恒康双鹤由湖北省政府出面正在协调外,受药价下跌影响,双鹤药业1至3月主营业务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增收不增利”:主营业务利润28,885万元,同比下降218.26%。对此,双鹤药业季报称,主要是医药商业销售比重所占份额增大,而医药商业毛利率较低所致。

不难看出,由“清朗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仍然继续困扰着双鹤药业。这一事件何时尘埃落定,主动权并不在双鹤药业手中,而要由有关药监部门调查结果而定。

综合来说,双鹤药业欲真正拨开诸如“清朗事件”、计提损失的迷雾,尚需时日。摆在双鹤药业面前的现实可能是,只要上述不确定因素还在,双鹤药业经营状况便难以重新回到原有的正常轨道。

更糟糕的是,鉴于双鹤药业2003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证监会规定的再融资配股的底线6%,短期内将无法实施再融资,这将为双鹤药业平添新的资金压力。(本文纯属作者个人观点,据此投资,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