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药店搅不动京城药品零售这汪水

时间
2003-10-09

2001年底,当德威治大药房高举平价大旗进入北京时,曾在药品零售领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预言,北京药品零售市场格局即将因此而改变。然而,近两年过去了,人们发现,旧日的种种预言与现实的距离仍然遥远,北京药品零售市场风平浪静,少有波澜。

这种平静耐人寻味。不少业内外人士都在探究其成因,分析其优劣,预言其未来。

我们说,药店业的发展不仅与药品市场有关,而且与其所在地的人文社会发展水平相联系。打破旧格局往往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它不仅需要探路者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政策的跟进,需要开放的舞台。

----编者按

井水不犯河水

8月2日,在宣武区太平街9号,打出药品平均降价30%的利君堂大药房太平街分店在过往行人的瞩目中风风火火地开张了。当日,利君堂客流量超过千人,营业额突破万元大关。按照业内的共识,药店的辐射半径为5公里。然而,与利君堂相距不到一站地的某药店却对利君堂的“入侵”反应迟钝。面对客流量减少、流水下降的现实,在经历了最初的紧张、焦虑之后,该店负责人却宣称:利君堂对我们的冲击不太大,够不上威胁,他们用平价招揽顾客,我们用老牌子留住回头客。未来的格局将是井水不犯河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这样的结果似乎出人意料,但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却认为这种说法并非主观臆断,这恰恰反映了北京零售药店真实的生存状态。在全国其他省市药品零售市场烽烟迭起之时,北京药品零售市场却没有因平价药店的进入而乱了方寸,呈现出的相对平静值得玩味。

新店为何难开

今天,在北京城八区任何一条繁华的街道上,如果留心一下都能觅到同仁堂、嘉事堂、金象、医保全新等连锁药店的身影。虽然,这“四大家族”的门店加在一起不过400家,不足北京药店总数的四分之一,但却占有了北京药品零售市场近50%的份额。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品牌的高认知度,使他们成为无可争议的业内领跑者。据业内资深人士透露,“四大家族”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已经加快了在北京大规模的连锁扩张步伐,纷纷进驻最繁华的地段。目前在北京,同仁堂已拥有60多家门店,金象拥有70多家,医保全新160多家,嘉世堂有80多家。另外,永安堂、一元堂、华寿堂、宏仁堂等药店也紧随其后快速发展。去年,为达到合理布局的要求,北京有关部门规定,除西单、王府井、前门、崇文门大街等繁华商业区以外,在200家药店的投标中,投标者所选店址与最近的药店必须相距350米,这一规定令许多投标者望而却步。结果城八区的中标者寥寥无几,城乡结合部成为大多数中标者无奈的选择。一位曾参加投标的人士说:这一规定使得进入城八区开药店像个美丽的梦想。而这也恰恰反映了城八区药店的密集程度和管理部门在宏观调控上的煞费苦心。

普生平价大药房经理秦淘辉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年初,一位顾客在买药时说,他家所在地白颐路一带买药十分不便,希望普生大药房能在那里开一家分店。秦淘辉当天便到白颐路实地考察,结果与顾客反映情况相符。然而,一家面积仅30平米的小药店却将秦淘辉的满腔热情化为乌有。经实地测量秦陶辉的选址地距离小药店342米,与规定标准只相差8米。那天,秦淘辉在傍晚的风中久久坐在白颐路边,咀嚼着无奈的滋味。事后,他说:如果我能在那里开一家300平方米的平价药店,受益的是市民,我也有钱赚,可谓双赢。但由于那家小店的存在,我连开店的机会都没有。但后来也有人问,为什么不把那家仅30平方米的小店兼并了呢?是成本太高,还是有其他的什么障碍呢?

平价药店太少

一位业内人士说,目前北京零售药店的经营现状是:盈利、持平、亏损各占三分之一,许多药店都在硬撑着。北京平价药店“老大”德威治的掌门人张玉宽就曾坦言,由于药店位置的相对偏远,与“四大家族”并未真正交手,德威治引发的不过是小范围的冲击波。据了解,北京的平价药店经营状况都不错,德威治、普生、养生堂等都在稳扎稳打逐步扩张。今年德威治的目标是扩张到13家,养生堂第6家分店马上开张,普生也在酝酿大的行动。张玉宽认为,北京现有格局没被打破说明该行业太缺乏竞争了,平价药店的数量还不够。他预言,北京1500多家药店在2~3年内将有30%淘汰出局。只有这样,北京的药品零售业才能进步、提高,药品价格才可能趋于合理。他笑着说:如果有一天德威治扩张到了20家甚至更多,北京市场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目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北京药店的数目远没有达到饱和,拥有1000万人口的广州市就有2000多家药店,而拥有1300万人口和几百万外地流动人口的北京却仅有1300多家药店,发展的空间很大。另外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新的商业圈、繁华街区不断形成,老城区拆迁改造,旧有的药店分布格局必将发生变化,因此有人质疑,如果单纯从人流量来考察繁华与否,那么中关村、东直门、朝内、沙子口算不算繁华呢?办药店间隔的规定,是否对零售药店后来者有失公允?这些似乎需要我们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