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药防治项目立足社区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1-27

本报记者 向佳

1月22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糖尿病方面投入最大的研究项目之一,2010年度中医药行业专项“基于社区的糖尿病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举行。该项目作为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慢病项目之一,将力争在未来三年中整合糖尿病科研资源,搭建平台,把中医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成果推广到基层社区,提高基层医生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水平,形成社区科研体系建立的模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承担该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国医大师唐由之,研究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的负责人、专家参加了启动会,并就项目的科学规划、顺利开展进行了讨论。

顶层设计

社区百姓哪些方面受益?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达到9200万,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根据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文件,我国“未来十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糖尿病的死亡率将上升50%,成为所有慢性病之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在2010年把糖尿病的中医药防治列入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给予大力支持。

未来三年,《基于社区的糖尿病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的三个项目承担单位将分别从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期和糖尿病并发症期入手,创新糖尿病中医三级防控组织管理的形式,形成社区科研体系建立的模式;降低IGT转化率,改善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失明风险、降低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通过对各期综合治疗方案和《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的推广,提高基层医生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水平。

据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介绍,将对筛查人群进行300场有中医特色的糖尿病健康教育,使5万人次的社区居民受益;同时培养20名糖尿病专业人才,培训200名社区医生,力争初步建立糖尿病社区科研体系。

届时,社区医生将有望掌握一整套针对糖尿病各时期、行之有效的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方案,社区居民有望不出社区便享受到中医特色明显的糖尿病防治服务。

投入巨大

哪些方面保证实施?

《基于社区的糖尿病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糖尿病上投入最大的科研项目之一,更有着具有与以往科研项目完全不同的亮点,那就是立足基层、服务社区。

如何创造一套科研项目与社区推广的模式,真正体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为基层群众服务,成为该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提出,要多在社区推广、与社区的合作模式等方面下功夫,争取在科研成果在社区的运用与推广方面,在发布防治规范、人员培训、建立社区科研体系方面探索出一个可以复制的社区模式。

此外,李大宁希望该项目以国家临床研究基地为平台,从整体上统筹考虑糖尿病研究,统一思想,力争使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上有所贡献。同时他要求项目研究要在梳理糖尿病基础理论、临床研究、药物研究等方面的最新信息和成果的基础上,吸纳和借鉴有利于中医药研究的成果和方法,联合国际、西医以及民族医药等多学科力量,博采众长,务必实现科研专项的目标,拿出具体、明确、有结论性的成果。

专家建议

如何科学开展研究?

据项目负责人之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段俊国介绍,《基于社区的糖尿病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项目与以往科研项目“个体户单干”的模式不同,是采取3个单位承担,13个单位协作,多个社区参与的全新模式,而且由于国家高度重视、经费投入较大,因此项目的科学管理成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对此,与会专家建议探索建立新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机制,实现对项目的整体管理,并确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方面得到细化落实。对于协作单位的管理,专家建议设立一套退出机制,确保项目按计划有序实施。

国医大师唐由之提出,目前青少年的糖摄入量非常大,很有可能成为今后糖尿病发病的潜在人群,因此应加强糖尿病在社区的预防的宣传。不少专家也指出,项目应该力争拿出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防治标准,让社区医生有据可循,帮助社区居民科学防治糖尿病。

对于参与科研的医护人员和社区医生的培训,专家提出,一定要做到“全员培训”和“多次复训”,确保研究全过程的全部观察病例的质量都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