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对应教学如何避免非中非西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5-18

孟长海 王双双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在当前中医院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着中医、西医两套理论体系的对接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中西医结合专业更为突出。对此,笔者针对中医院校的中西医对应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利用对应教学模式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中西医对接教育法占主导地位

对应教学模式的表现是全方位的

当前中医院校的课程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而对应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从形式或者内容上贯穿了这个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教材的编写上主要表现的就是中医、西医知识的并存状态;这是当前中医院校出版书籍常常见到的问题。而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是讲究一个对应的原则,就是中西医课程比例的配置问题。在课堂教学上,则是将中西医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在讲解中医的时候加入西医学的知识,在讲解西医课程的时候加入中医学的知识。常被学生称为“一会西医,一会中医”,正因为此,逐步形成了比较有中医院校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

对应教学成教学普遍模式

据笔者研究发现,对应教学模式在当前中医院校教师的课堂讲授中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基本上已经将此作为主导性的教课模式。

以临床学科课程来讲,很多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即使是《中医内科学》这样具有传统中医特色的教材,也吸纳很多的现代医学研究内容,力求一个中西医学的对应。教学管理部门在安排任务时也不再单纯依据中医的学科体系进行,而是将课程体系也分置为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等与西医学科对应的教学任务,这就出现了一个中西医混杂的局面。

虽然这种模式常常被一些学者当做中医西化教学来进行批判,也引起了中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中医院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普遍化模式,在中医院校教学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西医对应教学的优势与问题

对应模式好处在互通有无

中西医对应教学模式对于现代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产生的原因也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对应模式,可以将中医晦涩的语言与现代通行的西医学进行对照,加深人们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让更多社会受众所接受。

在课程教材的编写上,将单一的中医药知识结合一些现代西医学的知识,能够让读者扩大视野,做到互通有无,融会贯通。在课堂讲授上,一方面可以让老师的备课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可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应该讲,这种模式具有很多优点。

对应模式存在问题多

现今,这种教学模式正在成为很多学者批判的焦点。因为在其运用中无法很好地把握很多问题。

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中医院校学生的核心专业体系应建立在中医的土壤里。在职业培养中,中医思想和技能是其未来发展的立身之本,而培养中医思想和技能也是中医院校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

但是目前,中医的氛围已经被打破。中医院校的学生是中医要学、西医也要学,而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体系,单纯学习其中一门学科就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而中医学院学生则要在4~5年的学制内,学会中医、西医两套本领,即使简单的堆砌,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以现实为例,目前中医院校学生(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课程过重的问题,因为两种医学模式都要掌握,致使中医大学生更多地投入到了专业理论的学习中,而影响了其深入思考和外延性的发展。时间长久,势必影响到中医教学的质量,造就了中医本科生中医学不好、西医也学不好,出现所谓“两个中专生的结合”的尴尬局面。

影响对单一教学思想和课程体系的掌握。上边讲到,中医本身具有自身独特的学术体系。而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进行中西医的杂糅化教学,就会造成彼此之间的干扰,影响大学生中医学思想的形成。

从近些年来教学效果来看,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知识热情提高了,学历层次也提高了,对现代医学精通了,然而对于中医学的热情却下降了;甚至常常出现西医排挤中医的情况,导致很多在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倾向选择西医学作为其将来职业的发展目标。

据观察发现,现在很多教师即使是博士研究生毕业,或者主任医师、教授,也常常出现西医水平顶呱呱,而中医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中医基础不牢固,在中医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西医学一统天下。而对于中医的内容很多时候则是泛泛而谈,舍本逐末。

正因为如此才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出现轻中医、重西医的不良倾向,干扰牢固中医思想的形成。

课程对应不准确,中西医教材建设滞后、单一。对于对应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来讲,两个课程体系的结合应该是两个学术体系最新成果的结合,但是现实中这很难做到。

中医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上千年来学术思想没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中医课程基础知识的个性程度不高。而西医学就不一样,很多西医学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即使在西医学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经过编辑、审稿、出版,也需要4~5年的周期,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出临床最新的研究进展。而在中医院校的教材编写中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

一是中医学院教师的西医课程基础薄弱,很多都不是西医学方面的权威,西医知识编辑水平上不去。二是教材出版滞后,很多教材出来后,很多西医知识都是过期很久的东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科学利用对应教学法

对应教学模式是中西医汇通的主要渠道,从中医发展来看,对应化已经成为中医院校的共同特征。在教学上,很多教师言必中西医结合,中医怎么说,西医怎么认识,都要罗列出来讲。而临床上,对于病症的诊断也是中医定了性质、病名,西医也要在紧随其后。两套诊断模式,两套用药思路。这种中西医对应存在已经成了中医发展的现状和特色。因此,必须科学利用对应性教学。

找准恰当的对应点

对应教学模式的根本在于将中西医知识的融合,而这个融合中主要是一个度的问题,掌握不好,就会出现非中非西,成了“四不像”。因此,必须找准两个医学体系最佳的对应点。

那么就需要对中医学的理论和西医学的理论进行充分的整合,在哪些地方能够做到很好的对应,在哪些地方容易被人理解,这需要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而当前教学中的中西医结合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相互对应通用的权威理论体系。这就造成中西医对应性教学模式的障碍,亟待解决。

加强教材出版的规范化、时效性

对应性教育的沟通平台十分重要,但是至今没有建立。唯一能做的就是进行中医、西医知识的平等化罗列,或者是中医教材对西医学教材的合理化引用。这就需要解决一个教材的对接问题,从中医课程设置上中西医学教材都应该紧密地结合时代研究的最新进展,在时效性上下足功夫,让中医院校大学生也能够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培养中西医精通的学者

中西医对应教学模式依赖于一批优秀的中西医学兼通的学者和教师。而当前突出的问题是中医精通、西医也精通的学者很少,在中西医结合上就更缺少权威。于是,在中医院校的西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加之西医在中医院校获突破性发展的机会不多,也就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西医权威中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做到中西医对等性的对应性教育。对教学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因此,就需要着手在中医院校培养一个西医的权威中心,与中医一起形成一个对应性教学的权威学者群体。如此,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促进中西医学的融合。

综上,对应教学模式在中医院校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既具有优势,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作为中医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在对应性教学的度上进行合理化的配置,从而使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西医教育在一个合理有效的平台上运行,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