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草部(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菟丝子

火焰草。俗呼黄丝草。即菟丝子。阳草也。入夏生苗。初如细丝。遍地不能自起。

延草物。其根渐绝于地。而寄空中。无叶有花。白色微红。香亦袭人。结实如秕而细梗上尤佳。怀孟林中产此。入药最甚。萦草者不经久。若傍松柏及他树。则蔓延四布经纬。根或绝地。质甚轻扬。其实或着树间。次年随在吐丝。不下引也。

气味辛(辛味为甚。却与辛香燥热之辛不同。)甘平。入足三阴气分。诸本草主续绝伤。

补不男女健。

小(则使上。

及中从子半在外阴阳则子。

熟地虚损白浊苓三少血燥。

十丸。腰末。将原酒〔论〕菟丝当春末夏初。气乘浮长而丝萦蔓引。不须更藉于根蒂。其实结于夏末。更乘金水本经所主续绝伤益气力。夫绝伤之能续。未有无真气而只藉浮气者。而真气又未有离于真阴者。雷公谓禀中和以凝正阳之气。(要知正阳之气。原不得离于阴。

阳互交之机。意谓无阴不能感阳。此生物元理也。盖夏月正天地气交采实。其奉长气而感于蕃秀也。自阴而感之。其奉化气而归于降收也。

之阳。更由气交以降于在地之阴者乎。人身身半以下为阴。肾主之。菟归于降收之阴。故能益肾气。(漫谓得阳气之盛而益肾气者梦梦)大都肾味以化阴而益气。肾阴不足。更能助阴味以化阳而益精。(化阴化阳皆指此别录所谓强阴。而甄权所谓添精髓者也。且其味由辛而甘。从天之阳而故主治在肾居多。至又补肝脏风虚。与补脾气者。以归于阴则又即化阳其益。而太阴脾气。即借此阴中之阳。传化而转运者也。足三阴同起于脾。是又何疑之有哉。

肾家多火。强阳不痿者。忌之。大便燥结者。亦忌之。(仲淳)本不助相火。然肾有火者。亦〔修治〕米泔淘洗极净。略晒。拣去稗草子。磨五六次。用酒浸一昼夜。捣之不尽者。

再浸湿研碎。

五味子

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五味皆具。味全者真。本经但云酸。以木为五行之先南北五味。色入手太足之水热精。中厥气水能收逆必先发散入肺中。不在上则滋源。

下之气也。咳逆之不足。(烦劳以入为水脏事邪入脏。永无出愿言慎重。(子伤不足。肢体羸瘦。

阴亡阳。膀胱厥逆。

调和五脏。此其能肾。同吴茱山萸人黄柏。令人有子。

炒过半两。为末。

不可服此方。痰下。阳事不起。

十女。忌猪鱼蒜萸汤泡七次五钱〔论〕五味之皮肉。初酸后甘。甘少而酸多。其核先辛后苦。辛少而苦多。俱带咸味。

虽五气告四味而即总此味具足斯义)。夫气之元在肾。本藉风木而至。肺气之主在肺。还藉风木而归肾。一阴为独使。故五味以酸胜者相媾。而神其升降也。继辛而有微甘者。合中土生化之气以俱下也。

先辛后苦者。至地之苦。合于至天之辛。以同归也。五味本由肺而媾肝。肝因媾肺而至脾。

脾仍合肺以归肾。是具足三阴之气收之以降。而阴亦随之矣。阳为气。阴为味。气固依味而至肾。肾非纳气者欤。此本经首主益气咳逆上气也。人身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肺统五脏六腑之气而主之。肾气之上际于肺。肺气之下归于肾。原以一气自为升降者也。若六淫七情有以耗散之。致肺失其降而不能归。不归则元气随耗而日虚。归肾则真气还源而日益。兹味能收之以入肾。即为五脏六腑之精。肾受而藏之矣。(经曰。五脏主藏精者也。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数语可悟五味子收五脏之气以归精义)。气盛则精盈。

故本经既谓其益。又谓其强阴益男子精也。精盈则气盛。所以先哲谓其暖水脏。镇水壮阳。

补虚除热。壮筋骨。疗羸瘦也。至其能生津止渴者。是收肺阳中之阴以至于脾。能止肾泄者。又收肾阴中之阳以至脾也。敛虚汗者。收肺阳中之阴以至心。明目者。更收肾阴中之阳以至肝也。五脏俱受之。而肺肾为升降之本。肺且由降得升以为气之益。阴之强。并为五脏之养。然则兹物之酸收于精气形。(精化气。气生形)有全功矣。卢氏云。五味收元气。治降下升中至治寒嗽之浓朴麻黄汤而亦投五味者。以散寒达阳之外。即当收真阴以召元阳。且恐阳中少阴。为寒郁之热所僭。而必假酸收以平上逆之气也。阅方剂中五味治嗽。或寒或热。各有对待之药。而兹味似为主守。又似于诸味中用之为关捩子者。大约治嗽勿论寒热。皆以阳中之阴气能降为主。(热嗽者阳邪伤乎阴。寒嗽者寒邪伤乎阳。原亦病乎阴。故热喘之治。凉其阳邪而收阴。寒喘之治散其阴邪以畅阳。亦当寓收阴之义。)东垣分治热喘寒喘。皆不能舍五味子。固以肺气为阳中有阴。职同天气而司降耳。凡治肺气之病。如嗽如喘。先识阳中阴降之本。更审病机之所在。或外淫。或内伤。或伤阴。或伤阳。而适事以为治。如阳邪伤阴。此固的治矣。然阳邪方炽者。收之太早。不反锢其邪乎。阴邪伤阳者。此固不宜矣。然阴邪已除。而阳气以祛散而虚。不当寓收阴于益阳中。使阳有所依乎。总之。五味治嗽。惟久嗽及虚劳嗽。用之补与收。相驭而行。更无踌躇。若嗽未至于喘。即嗽而气不逆者。便宜酌量。至为湿痰之阻气。与湿热之病乎气。以致病乎主气者。更当虑其妄投之害矣。方书用五味。治嗽为多。而消瘅即次之。然则消瘅亦取责于肺欤。曰。人身元气。固水所化。而人身津液。又气所化。如气归于水。是阳之随阴而降。还其一阳陷于二阴之坎也。故能益气津化之。在阴之随阳以升者。肾主之。此皆五味之相及以奏功。而入肺尤先耳。凡病因虚而热。

或则以散邪为主。即以收阴召阳归元。而全正为助。其无邪气而只有虚乏者。则以补正为主。

亦即有收之一法。合而奏效。其有元气虚损。遂因虚郁化热者。则有清补一法。而收与散并行。其散不敌收之半。乃为得之。此义不独疗嗽为然。又凡元气耗散之甚者。非惟补益可恃。而收之一法。更有捷功。又后人调气只知调其阳而已。恶知五运所主之病机。是一气变动。

缪氏。疹痧初发。及一切停饮。

食收补。太过且骤。反致虚热。又酸甚〔修治〕入药。不去核。必打碎核。方五味备。去枯者。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巳至

覆盆子

其总包似盆之覆。故名。皮色青绿。剥去皮。内细子乌赤色。五月采之。(当之)惟五月熟。状如覆盆。而味甘美者。为覆盆子。余不堪入药。(藏器)蓬与覆盆。功用相近。虽是二物。其实一类也。蓬子以八九月熟。覆盆四五月熟。色皆乌赤。故能补肾。(濒湖)此类凡五种。蓬藤蔓繁衍。茎有倒刺。逐节生叶。如掌大。状类小葵。面青背白。浓而有毛。六七月开小白花。结实成簇。生青熟紫黯。微有黑毛。状如熟椹而扁。冬月苗叶不凋。以其熟于深秋。俗名割田是也。覆盆蔓小于蓬。亦有钩刺。一枝五叶。叶小而面背皆青。光薄而无毛。开白花。四五月实成。子亦小于蓬而稀疏。生青熟乌赤。冬月苗凋。以其熟于盛夏。伪名插田。即尔雅所谓缺盆也。二者俱可入药。一种蔓如覆盆。一枝三叶即莓实如覆黄花。

湖)味甘微长。女子食肾添精。缩小浊。鹤膝风。诸补肾。(嵩)同黄柏子衍宗丸。治男子精痿。临房不举。或精〔论〕覆盆蓬。二子相似。第蓬以深秋熟。冬月不凋。覆盆以盛夏熟。冬月凋。其所禀功。

又生阴谁适及始缪氏。阳强不倒者。忌服。

〔辨治〕上圆平底似覆盆样。去皮及心。用细子乌赤色味甘者。水洗。晒干后。酒拌。

使君子

出岭南闽(邵武)蜀。(眉州)其藤如葛。绕树而上。四五月开红花。五瓣。七八月结子。如拇指大。类栀子而有五棱。壳内白仁如榧。七月采之。久则油黑不堪用。

气味甘温。主小儿五疳。小便白浊。杀虫疗泻痢。健脾胃。除虚热。治小儿百病疮癣。

能益虫。人七生七泻痢者。

繇)得芦荟米饮每服一〔论〕使君子花瓣五出。实介五棱。中仁甘白。为脾胃要药。夫健脾胃之味不少。何以疳虫酝酿五疳土而金。

缪氏。小儿泄痢有赤积。是暑气所伤。禁与肉蔻诃子等涩热药同用。服此药。忌饮热茶。

犯〔修治〕去壳用仁。或兼用壳。

木鳖子

出南中闽广诸郡。种时取子。雌雄相配。红绳扎定。排埋土中。及其生也。则去方结有子。四月开黄花。六月结实。实中有子数十枚。圆扁。形状如鳖。一头尖种也。八月采之。附子类中亦有名木鳖者。即漏蓝子也。仁气味甘温。味浓于气。可升可降。阳也。醋磨。主消结肿恶疮。肛门痔痛痔瘤瘰。疗乳痈。方书治中风行痹。香港脚。鹤膝风挛悸。耳咽喉。

为散血热除痈毒之要药。(仲淳)疳病目蒙不见物。木鳖仁二钱。胡连一钱。为末。米糊丸龙眼大。入鸡子内。蒸熟。连鸡子润喉作两食。

〔论〕木鳖子须雌雄合种。迨吐花时须去其雄者。而实乃得结。是其初种也。雌之阴。

必乘之为患肿不得血之流润于经中。与营养于经外。而入此以为用者。亦惟俾阴得受阳之气以资化生。并不受阳之蚀以全化成耳。更参悸证之济生心丹。何为心气不足。神志不宁。而亦须此味。以心脏主血。是固有以裕乎血化也。且如耳病之芍药散。解仓饮子。既治热壅以病于风。而脚气之寒湿。又需用治。总由兹味于血有以资始。复有以代终。故得不戾于寒热之气尔。

其气非凉非热。谓为温者良是。古方治痛风多用之。意惟痹证之因寒湿郁热以病于痛者。

乃〔修事〕去油用

马兜铃

蔓生附木。其叶圆浓且涩。入夏作青白花。结实似桃李而长。霜降叶脱。垂垂则四裂。中仁似榆荚。兜铃乃其实之壳。而所用者革中之子也。

味苦微辛。气寒。味浓气薄。入手太阴经。主肺热咳嗽痰结。(实证)肺气上急喘促。

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虚证)清肺气。去肺中湿热。疗血痔疮。马兜铃感冬气而生。

味苦有辛。兼金气也。故能除肺热。降肺气。脏腑相为表里。清脏则自及于腑。此味下气散结。其功固归于金水。而二便之道。皆水脏所主。故治血痔疮。体轻而虚。熟则悬而四开。有肺之象。故能入肺。(濒湖)散邪而不能补正。观于吐虫用之可知。(又)得桑皮桔梗百部〔论〕马兜铃所治。专主咳嗽之因于肺热而痰结喘促者详。其花于六月。实于七月。而枯气之至。

咯唾痰结中之热而逆者况可缪氏。虚寒咳嗽。或寒痰作喘者。弗服。

〔修治〕劈开。取向里子。去革膜。微炒入药。

根一名土青木香。色黄赤似防己。作葛根及木香气。

气味辛苦冷。有毒。服多。则吐利不止。治气下膈。止刺痛。捣末。涂疔肿。

牵牛子

有黑白二种。黑者处处野生。白者人多种之。因其蒂似茄。呼为天茄。

黑味甘苦。白味甘辛。气热雄烈。有小毒。泄人元气。走气分。通三焦。主泻气分湿热。

三开气块。逐痰滞。以气药引则入气。以大黄引则入血。白者泻气分湿热上攻喘满。破血中之气。(好古)凡用牵牛。少则动大便。多则泻下如水。乃泻气之药。夫湿者水之别称。有形者金中(但妇。平余年。

无降。

俱为不妨多酒色之邪在楝实茴隧。人深得补君。然春初内热去殆尽。

大便通。续头昏目眩。

为末。生姜为末。每服空心食之〔论〕牵牛子感热火之化所生。禀性雄烈。色黑者先甘后苦。甘少苦多。其力速。色白者先所谓喘满斩关壅。

邪之服味湿壅本以牵牛属火善走。黑者属水。白者属金。若非病形与证俱实。不胀满。不大便秘者。不可轻用〔修治〕碾取头末。去皮麸不用。亦有半生半熟用者。

紫葳

即凌霄花。平野蔓生。得木而上。自夏至秋。开花一枝十余朵。大如牵牛花。而瓣。赭黄色。有细点。秋深更赤。

(根同)味咸苦。气微寒。手足厥阴经药也。畏卤碱。主热毒风风痫。治女子产乳余疾。

血不定。淋沥及崩中。并症瘕血闭。寒热羸瘦。又主膈血游风。凌霄花补阴甚捷。盖有能独行。治血崩之要药也。(丹溪)花及根。甘酸而寒。茎叶带苦。行血分。能去血中伏及血热生风之证。(濒湖)治热风身痒游风风疹。与苍耳叶同用。久近风痫。凌霄花或根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下。服毕。解发。不住手梳。口噙冷水。温则吐去。再噙再梳。至十口乃止。如此四十九日绝根。百无所忌。同当归红花川芎牛膝地黄延胡桃仁苏木五灵脂治壮实妇人血闭。血崩方。凌霄花为末。酒服二钱。后服四物汤。按先饮凌霄酒而后服四或先去血中伏火而后调之耶。

〔论〕紫葳之气寒。其味咸先而胜。苦后而杀。知其入血而散热结无疑。第丹溪云补阴甚捷则知治非弥赤丹溪湖)

茎叶

气味苦平。主治痿。益气。疗热风身痒。游风风疹。(与花根同功)治喉痹热痛。

〔修治〕秋后采之。阴干。

栝蒌

别名瑞雪。根即天花粉。所在有之。出弘农陕州者最胜。六月开花。结实花下。九月黄熟如柿。形有正圆长锐。功用并同。内有扁子。色绿脂多。作青气。根直下生。年久者长尺。秋后采者。结实有粉。他时便多筋络矣。(核)根实功力。稍有异同。实主郁遏不能分

味大甘微苦。气寒。性润缓。味浓气薄。阴也。主治润肺燥。除热。涤痰结。止嗽。宽胸痹。利咽喉。疗燥渴肠秘。栝蒌属土而有水。味甘性润。补肺降气。凡胸中有痰者。乃肺受火逼。失其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要药。又能洗涤胸膈中垢腻郁热。为治消渴之神品。(丹溪)解胸中郁热。是其所长。故热郁汤内用之。且寒而大甘咳(濒湖)。栝蒌通肺中郁热。又云降气者。总因甘合于寒。能和能降能润故也。夫气属阳。

同降薤白切焙丸。

瓜蒌用此久不日三五钱为末若寒以燥剂者之

(即天花粉)味微甘而苦。气寒纯阴。入心肺二经。主益津。治消渴。(治渴。有坚肾水而利小便而愈者。坚肾用天花粉之属。利小便用二苓之类。先哲)身热烦满。心中枯此不除。去肠胃中痼热。及时疾热狂。并虚热咳嗽。退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水。通小肠。亦止小便利。与辛酸同用。导肿气。能补虚安中。续绝伤。禀天地清故能解烦渴。行津液。大宜虚热人。同贝母竹沥竹茹荆沥天冬则消痰。同银花连翘甘草。消一切肿毒。消渴饮水。用栝蒌根三十斤。入水一石。煮取一斗半。去渣。

合。煎至水尽。用暖酒先食服。如鸡子大。日三服最妙。伤寒烦渴思饮。栝蒌根三升。煮一升。分二服。先以淡竹沥一斗。水二升。煮好银二两。半冷冻饮料汁。然后服危疾。栝蒌根一斤。捣汁六合。顿服。随有黄水随小便出。如不出。再服。虚热咳粉一两。人参三钱。为末。每服一钱。米汤下。又方。栝蒌根水泡切片。用竹沥拌如是三次。再同乳汁浸。饭上蒸。晒干。煎服效。

〔总论〕栝蒌实黄熟于九月。而采以霜降后。根色洁白。采于秋后乃实。则知所禀金水之气有伤故凡下涸可下则相纯甘寒不达缪氏。脾胃虚寒作泻者。弗宜服根。按栝蒌根得金水之浓。凡病于木火之真。气不升不达〔修治〕古方全用。连子连皮细切。后世乃分子瓤各用。(濒湖)然不可执一。有全用者。有一度

葛根

七月着花。五月采根。晒干用。

味甘辛。气平。轻而上行。升也。阳也。阳明经行经的药。生根汁。大寒。(别录)起阴气。

热。解风痛。

伤寒热升麻而肺主(清阳根汤治叶。葛同升麻治之。中见太阴。又曰。阳明为燥气之标。然却不从葛根之用。本经谓其起阴气。东垣谓其鼓舞胃气上行胃中热郁。而鼓舞阳气以上行也。夫所谓阳者。胃能起阴气。即所以达胃之阳。能达胃阳。则胃之郁热亦解矣。其本于燥。气而从湿土以起化也。如脾而燥气治。是得以还其降收之令者。正以中气为化也。

胁骨痛者。亦同诸药用之。可知能达胃阳。则春升之木岂得徒以祛风论其功哉。

伤寒头痛。邪犹未入阳明者。禁用。五劳七伤。上盛下虚者。暑月虽有脾胃病。不宜服。

(〔辨治〕雪白多粉者良。去皮用。

天门冬

即天棘根也。麦须曰门。麦冬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名天冬以其功同麦冬。亦曰门冬。

味苦甘而带辛。性寒。味浓气薄。阳中之阴。入手太阴足少阴经气分。主治润燥滋阴。

冷而止地之之。和甘助元反益其热少阴。清其母气。

而走肾。

消痰止嗽。

苓砂仁以佐愈大风病。

桑黄白芨紫妇人骨蒸。

药者。天冬不见火。

而不渴。

日三服。

九蒸九日三服〔论〕二冬皆由胃而或入心。或归肾。以同奏功于肺。麦冬味甘平而气微寒。阳中微阴也。

则通者。

有火少阴惟肾而阴而心嗜冬。于云。凡病因阴虚水涸。火起下焦。上炎于肺。而发痰喘。天冬诚为要药。

泄泻恶食。要知阴虚精绝之病。正赖脾胃气强。能纳能消。以滋精气。若之源绝矣。必不得已。当以薏苡茯苓山药甘草白芍同用。或用麦冬以代之有云。天冬治痰之本。半夏治痰之标。意固谓肾主液。而脾主湿也。但天本阴气之浓以化燥。而痰自清。半夏治湿盛作滞之痰。本辛燥之气以散自是相反。标本之说。不知何见。

单饵。必病肠滑。性寒而润利故也。(濒湖)〔修事〕择肥圆长大其味甘多者。汤浸去皮心。焙热。即当风凉之。如此二三次自干。

不损摊

百部

亦天门冬之类。蔓生。叶颇似竹。根下作撮如芋子。一撮十五六枚。黄白相连。

秋八月采。晒干。

味甘微苦。气微温微寒。入肺。主咳嗽上气。愈肺热久嗽。能润肺保肺。治疳杀蛔蛲(腹中虫)寸白诸虫。百部亦有苦而微甘者。然当取甘胜如本经所云为是。不然苦泄胜。何能保(虚。不宜服。暴嗽。用百部生姜各捣汁等分。煎服二合。(肘后)一方。捣百部自然汁。和生尖根〔论〕百部与天冬。类皆治肺之剂。第天冬气寒味苦。后有微甘。的属以寒治热。百部则味冬之虚。

徐奏耳。

〔修治〕竹刀劈去心及皮。酒浸一宿。漉出。焙干。细锉用。

何首乌

春生苗。其蔓名交藤。雌雄共生。雄者茎色黄白。雌者黄赤。蔓时交结。或隐化不叶似薯蓣而不光泽。夜合昼疏。(与合欢叶同)夏秋开黄白花。结子有棱。根有五棱。色赤白。白雄赤雌也。

味苦涩而甘。气微温。入足厥阴。兼入足少阴。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茯苓为之使。

主骨骨。

(有青风为所发子。

已虚冬胡黄固精气。续嗣延用何首乌雌雄各二升。置砂锅中。

蒸。如此九次。晒干以人乳十碗浸匀。

当归八两酒浸晒。杞炒香。并忌铁器。石臼盐汤。各下一丸。其余破或不破。下至胸前者皆治之软风疾。腰膝疼行步不得。遍浸七宿。晒干。木臼杵末。枣〔论〕何首乌之用。或取效于气血之结而经脉壅者。或取效于气血之劣而形器损者。久服更指其阳之阳之为功。

生化乃合。他阴当与阳之开也。

味合于元始实者。阴不开。则风之能功超群品首乌为益血之药。忌与天雄附子乌头仙茅姜桂等燥热药同用。(仲淳)服首乌者。忌诸血无鳞〔修治〕冬至后采者良。入春则芽而中空矣。临用留皮。以竹刀切。米泔浸经宿。同黑豆九治瘰勿损以物

出川中。蔓生。叶似菝而大。茎有刺者。其根实。其色黄白。三指许大。长硬而雷公所以云竹木也。今人皆以土茯苓为萆。讵知茎叶根苗皆不同。误矣。川萆壮大突兀。坚而多节。(菝根亦至坚。但多尖刺)切开白莹带粉。(其色红者菝根味苦平。(不若菝根之苦涩)用者切宜辨之。

味苦气平。阴中之阳。入足厥阴少阴。薏苡仁为之使。补肝虚。主腰脊痛强。寒湿周痹。

冷发水不流入煎竹便频数。白浊如膏。有萆厘清饮。正此意也。(濒湖)得骨碎补仲石斛生地狗脊。治腰脊痛强。骨节风。加白术菖蒲茯苓。治周泻牛膝黄柏甘草。可厘清除湿。护命方。(杨子建)凡小便频数。

可忍者。(与淋证涩而痛者不同)此证必先大腑不通。水液只就小肠浑身热。心躁。其本因贪酒色。积有热毒腐物瘀血乘虚流入于小肠。

必平生过食辛热荤腻之物。又因色伤而然。宜用萆一两。水浸少时。同盐半两炒。去盐为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渣服。使水道转入大肠。仍以葱汤频洗谷则溺数及痛自减也。

〔论〕萆据本经别录甄权所主治。类不越外之寒湿。与内之虚冷为因。而所患多下焦。第简方书。有属阴气不足。而亦用萆以合所宜之药者。(如痿症之金刚丸。牛膝丸。

补为足阳者藉耳。补者。则阴血。而则有阳虚而微而并元阳亦虚以化阴导阳之金散。益心肾之夫萆固足三经所谓一阴为之用有地。故其本固责于木萆能厘清浊茎痛可除。护〔修治〕其根细长浅白而虚软者佳。酒浸一宿。焙干用。

土茯苓

即土萆。名仙遗粮。俗名冷饭团。蔓生如。茎有细点。其叶类竹。而质浓滑。长六寸。其根如菝而圆。大若鸡鸭卵。连缀而生。近或数寸。远者尺许。有赤白二种。入用。白者良。

气味甘淡而平。入足阳明厥阴少阴。能健脾胃。去风湿。强筋骨。利关节。治拘挛骨痛。

恶衰人皮肉痈漏愈风解毒汤。

者。服之亦当归七分。

膝杜仲枸杞当归香。埋土中一昼此酒。御女不倦。连生数子。此传之不谬者。同银花。治偏头风。左耳。

〔论〕土茯苓功用。濒湖石山类谓其去湿健脾胃耳。何以疗杨梅结毒有专功。先哲云。

此毒见之属肾。筋属肝。三焦之骨而为害。至发于肌肉。固亦毒平。固入脾胃之药。第土居中以此味具土德以化淫火之毒。是其乎。

〔修治〕去皮为末。忌铁器。

山豆根

一名解毒。

味苦甘。气寒。主散热聚。解毒结。并解诸药毒。研汁涂诸热肿秃疮。蛇狗蜘蛛伤。解咽喉诸虫冬寒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喉。引涎出。便能言。

山豆根一片。含于痛所。

〔论〕山豆根经冬不凋。似大得土之冲气而然。其味初尝苦。后有甘意。但苦味多。夫苦以气而络移时脱者。不

威灵仙

其根丛须数百条。长者二尺许。补时黄黑色。干则深黑。俗称铁脚威灵仙。别有数种。

根须其走

味甘而苦。微辛微咸。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缪氏云。升也。阳也。入足太阳经。忌茶及面汤。病愈止药后。方可犯之。治诸风走而不守。宣通五脏十二经脉。去腹内冷滞。心膈痰水。久积症瘕。癖气块。膀胱宿脓恶水。腰膝冷疼。疗折伤。去大肠之风。腰脚膝积聚。肠内诸冷病。积年不瘥者。服之立效。(恭)性秉风火。风得之而作。夏脉得之而风在上气壮者元阳委顿。

(之颐)肾脏风青脓胶。即是风麻痹。时发疼痛为末。醋糊丸梧焙半夏姜汁浸焙为验。忌茶面。

〔论〕威灵仙生先于众草。秉风升之化而气温。丹溪谓其属木是矣。但萌芽于春木。蕴酿于始尝水火勃然若草木之怒生。为急方中宣剂通剂也。人身气凝液泣为病强半。此味顿通气血之凝滞。

卢氏谓主久邪气之留连此风行之性此也。丹溪热皆有。一言腰肾脚膝金水之用。

水腑之结邪须于滋阴益缪氏。凡病非风湿。及阳盛火升。血虚有热。表虚有汗。疟口渴身热者。并忌用之。

〔修治〕去芦酒洗。

茜草根

味甘。微酸微咸。气温。阴中之阴。入手足厥阴血分。及手足少阴经。主寒湿风痹疸。通经脉。补中。疗热中伤。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止鼻洪尿血。并扑损瘀血。

痢心神烦热。及虫注下血如鸡肝。女子虚热崩漏。经滞不行。痔疮疖排脓。酒煎服。

治舌衄。痹属血脉之病。而伤中则由血之病于经脉者。更入于脏腑以伤其中之守也。虽浅深。然经脉者内外之合。故此味俱得治之。专于入营行滞。俗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酒服之。一日即效。(濒湖)禀土与水之气。而兼得天令少阳之气以生。故能凉无病之血行已伤之血。同地黄麦冬归身阿胶茅根童便。主血热吐衄。同地黄牛膝黄地榆芍药荆芥治肠风下血。佐地榆。治横鱼口神效。吐血燥渴及解毒。用茜根雄黑豆去皮炙甘草等为末。井水丸弹子大。每温水化服一丸。五十后经水不止者。作败血论。用茜根(一名龙姜)一两。阿胶侧柏叶炙黄芩各五钱。生地一两。胎发一枚烧灰。分六帖。每帖水一煎七分。入发灰服之。

〔论〕茜根味甘而微酸咸。色赤气温。专于行血活血。本经治寒湿风痹。固以其温而行之矣通或则不徒金匮可从则难惟闭得以畅而而伤必以茜根汤治吐咯呕血。(四物加童便浸香附钱半。茜草根二钱半。水煎服。)乃阳虚而阴不能化气上化醇。第有足三阴(肝脾肾)手三阴(心肺心包)之殊。即有阴血阳血之宜审先导。第有足三阳(胆胃膀胱)手三阳(大肠小肠三焦)之别。即有阴气阳气之宜天地。分于身半之上下。可遂滚同而无精微之分辨乎哉。故审必于血之化原。或属(肝脾肾)或属在天之阴。(心肺心胞)然后明于气之驭血。或属在地之阳。(胆胃或属在天之阳。(大肠小肠三焦)。盖血于在地之阴资始。而于在天之阴资生。气于在地之阳资生。而于在天之阳资化也。夫阳本先阴而动。血乃于在地之阴。资始者。因血之质属阴也。

阴未舒时。不能驭阳以为气。惟值阳正位。而阴乃合于阳以有生阳本先阴而升。气乃于在地惟及阳司令。而液乃合于气阴资生者。则宜究在天之气者以为治。此分天地而审阴阳之大义。虽然病有标本。若血上逆。则又急宜治标。故资始者。亦必从在天之资化者以疗之。而后治其资始之本。缘在天之资化者。不能化其急在标。不能舍在天之资化而迂图其资始也。(在天之资化者不能化阴数句。是治血要领。乃阳中阴虚也。至于阳虚不能化阴以致血瘀上逆者。是症不多见。正宜于茜根之盖前治责其本在阴。后治责其本在阳也。)若病由在天之资生。更不必言矣。

缪氏。虽见血证。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修治〕铜刀锉。勿犯铁铅器。入药焙用。

防己

黔产不及汉中者良。故称汉防己。其茎如葛蔓延。茎根甚嫩。折一头吹之。气从中贯采其根用。剖开须作车辐解。而木强者不取也。汉防己。是根破之纹。作车辐解。黄实馨木防己。是苗上有丁足子。青白虚软。(嘉谟)气味大苦辛寒。性燥而不淳。善走下行。阴也。泄也。入足太阳经。防己阳中之阴药也。

(脚拘己凶突热壅塞气已亏分湿热致二阴不通者。

如肺痿咯血之类防己于下部湿热药乃无瞑眩之患。

主之。防己黄风水恶风汗出。

甘草半两。锉散痛加芍药。风湿卫。防术胜食。

一钱。极验。

〔论〕防己为除下焦湿热要剂。何以能通十二经。以其为足太阳本经药。经固曰巨阳者。

诸盖病亦可治之为病其义之。

气郁足肿一证。概以为湿热下溜耳。即是湿热概以为血分病耳。又不过曰气郁化湿。湿郁化热耳下输后天也。血海之上。乃有丹田。气充于血也。血生于气。则胃气之虚与胃阳之亢者。便气海。使肺气下降入心而生血矣。不能生血。则以冲任之气。不得胃气以行血海之化而达于足也血困于湿。其热者阴气微也。湿热虽属血分之病。

乃先哲又谓胃气下陷者。盖天气下为雨。则地气上升焉。(其举阴以上升者。乃阴中之阳。正谓元气上升。(不能举阴以升。由冲任不得阳以化也。)化以荣于周身。乃举身半以下为肿或痛矣。是其必裕肾肝之阴以举阳。或益阳。或清其并阳之热或升而举之。岂漫从事于祛除湿热。更加防己辈阳以升。然后阳中含阴以降。此篇论病。乃先从是病机之本也。其有肝肾阳微。阴不得化。而湿热只因于下者。又当从肝肾为本。第不能舍后天生化之胃耳。

缪氏。防己性悍气猛。走窜决防。大苦大寒。能伤胃。凡胃虚阴虚肾虚小水不利。及胎前产〔辨治〕凡使。勿用木条色黄而腥皮皱上有丁足子。惟要心有花纹黄色者。去皮锉。酒洗。

通草

即木通(古方通草。即今之木通。俗所谓通草。乃通脱木。)泽潞汉中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绕树蔓藤。大者径三五寸。每节三二枝。枝即通草。通理细孔。含取一头吹之。气出彼头。色黄白者良。黑褐色者。用之无力。(此商人因其质轻易得。多致船篷上。为雨所浸。以致腐黑。)或谓木通即葡萄苗者。误。

苦辛甘淡而微寒。气平味薄。降也。阳中阴也。入手厥阴手太阳。并及足太阳。主除脾胃寒浮大可去助西方湿热癃胫酸脚通大肠。治宜木通以周身表里之白虎历节风。遍木通服。不效。

随手没去。出畅而痛除矣。

面赤唇干。咬甘草。治尿血〔论〕木通主治。类知为利水。而本经所云通利九窍血脉关节。殊未深究。夫水与血。

是二于肺知木贯。

通原非则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则小肠壅滞。是则血脉通利。即其通利其通利血脉之功也。上而火中之水。在小肠之气和而能化。则下而亦应之而化。故非利小肠而无与于膀胱。但病于因膀胱者。不得专以湿多属血分。不利之病也。至风热之病于血者亦用之。以风脏即脉关节之义。至女子妊娠养胎。自肝始。脏腑相滋。各三十日。惟养经之数。无胎则下为月水。有胎则凡精滑不梦自遗。及阳虚气弱。内无湿热者。禁用。妊娠忌之。(仲淳)〔修治〕去皮节。生用。

通脱木

其茎空心。中有白瓤。轻白可爱。白瓤中藏脱木。故名。

味甘淡。气寒。阳中之阴。降也。入手太阴足阴明经。主治泻肺利阴窍。治五淋癃闭。

除水味淡气寒香红虚脱人禁之。孕妇弗服。(仲淳)〔修治〕揉碎用。

钩藤

状似葡萄藤。大如拇指而中空。折致酒瓮中。以气吸之。涓涓不断。茎间有刺。

钩。色并紫赤。

味微甘微苦而平。气微寒。入手足厥阴经。平肝风。除心热。主螈颤振。头旋目眩。

舒筋痛。

火相煽中和之品痫螈。

每服半钱温水服。日三。

〔修治〕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就。投钩藤一二沸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

其功

石南藤

一名丁公藤。江南湖南诸大山有之。细藤圆腻。紫绿色。一节一叶。叶深绿似浓。贴树处有小紫瘤。中有小孔。四时不凋。茎叶皆臭而极辣。白花蛇食之。

味辛甘。气温。主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冷气。排风邪。治上气咳伐木治痛。

四两梧子

忍冬藤

在处有之。藤蔓左缠。茎色微紫。对节生叶。似薜荔而青。有涩毛。三四月花初开瓣俱白。经三日渐变金黄。幽香袭人。燥湿不变。名金银花。藤名左缠藤。俗曰甜藤。

忍冬。夏采花。秋采叶。冬采藤用。

味甘。气微寒。主寒热身肿。解散热毒。治风除胀止渴。及一切风湿气诸肿毒。痈疽疥癣。

其治风气。所云虺雷。治忍冬酒。

叶入砂盆铁。生甘渣。分三分及疔疮便毒。

以渣敷上。败痛实热。状一两。甘草八〔论〕忍冬凌冬不凋。取其汁能伏硫制汞。故有通灵之号。其质凝于严冬。而花吐于春深。

性以以为诸有门方书治消渴已愈。防发痈疽。预取忍冬酒煮窨服。至大小肠通利。方为药到。此证乃脏腑热除。而经络之热未净也。必用此酒透去之。且不特治痈。亦能止渴。是则从脏腑而经脉。从经脉而肉里。斯味实有全功矣。别录谓其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岂尽妄哉。忍冬。其藤左转。已属肝剂。而茎色微紫。又肝之血剂也。春深吐花。始白而后黄。是又由肝达肺。由肺达脾之味也。故不只于行经络。且能周肉理。散血分热毒。缪氏治偏头痛属肝经血虚有热者。

用之。又忍冬花浸酒。能令血热而大肠结燥者通利。亦是乙庚相合之义。

忍冬藤补血。惟气虚及寒多人。不宜。

〔修治〕四月采花阴干。藤叶不拘时采用。

黄药子

在处栽之。茎高三二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如拳。根长尺许。围三外褐内黄。亦有黄赤色者。捣其根入染蓝缸中。云易变色也。黄药红药。一物二名。

子。方书亦用之。未审何物。

味苦气平。平即兼凉。气薄味浓。降多升少。阴也。入手少阴足厥阴经。凉血降火。治肺热咳唾血。鼻衄舌衄。舌肿咽喉肿痛。疗诸恶肿疮。消瘿。(不越凉血和营散结之义)解肝地两量治一切发背痈疽俱效。阴毒尤要。如无赤药子。以黄药子代之。吐血咯血。能解诸热烦躁。

及两服臼捣〔论〕黄药根味苦气平。苦者火味。平者金气。火合金以为用。则气归凉降。气凉降以化血金火而降于水缪氏。痈疽已溃。不宜服。阴证当以内补为急。药子之类宜少服。只可外敷。

王瓜

三月生苗。其蔓多须。其叶圆。如马蹄而有尖。面青背淡。涩而不光。六七月开五出小黄花。成簇。结子累累。熟时有红黄二色。皮亦粗涩。根如栝蒌根之小者。澄粉甚白腻。

须下尖长

气味苦寒。有小毒。能吐下人。主治消渴内痹。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愈聋。疗诸邪气下乳能除湿黄胆变黑。用土瓜根汁。平旦温服一小升。午刻黄水当从小便出。不出。再服。小便如泔。

末。

王瓜〔论〕经云。寒泣血。王瓜乃以苦寒而效活血之用。知其所治之瘀血。皆因于热者。第细绎又或用于再以实于六

即赤雹子味酸苦。气平。生用。润心肺。治黄病。炒用。治肺痿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疗反胃吐食赤雹儿半两。

络石藤

生阴湿处。冬夏常青。实黑而圆。其茎蔓延贴石。折之有白汁。其叶小于指头。浓强。面青背淡。涩而不光。有尖圆二种。功用相同。六七月采茎叶用。其绕树生者。叶薄也。气味苦温。微寒。入足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少阳经。治喉舌肿闭。背痈肿。口干舌焦。养地之阴气毒也。喉即通。神叶相对栝蒌一小便白浊。

史载之言用络石人参茯苓各二两。龙骨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日〔论〕凡味苦寒则就水。苦热则就火。络石味苦。凌冬不凋。得于阴气最浓。六七月采之。

达清浊。

〔修治〕粗布揩去茎叶上毛。熟甘草水浸。晒干用。

木莲

即木馒头。一名薜荔。延树木垣墙而生。四时不凋。浓茎坚强。大于络石。不花而实微似莲蓬而稍大。六七月实内空而红。八月后则满腹细子如稗。一子一须。其味微涩。其轻虚。

味甘涩。气平。主治壮阳道。固精。消肿散毒。止血下乳。治久痢肠痔。心痛阴。

〔论〕黑丸子治久年痔漏下血。以木馒头为君。集简方治阴囊肿。烧木馒头酒服。又有与振之证矣

五龙草

即五爪龙。纲目不载。因治背疽奇中。故详录之。此草蔓生下湿地。叶似丝瓜五丫。丫俱有须。故名五爪龙。三月间采。阴干用。

背疽总略。背疽属火毒酝酿而成。不能外散。势必内攻。不能中出。势必旁溃。医以凉药围以火引照。即火捻提照方。照法日每一次。初用捻三根或四根。次日用四根或五根。以次至六七根止。

大子药法熏太乙心等方先。

熏药方

雄黄朱砂血竭没药各一钱。麝香二分。血竭没药。赝物极多。须按本草求其真者。

细末。绵纸为捻长约尺许。每捻药三分。真麻油润灼。离疮半寸许。自外而内。周遭徐之。火头上出。药气内入。疮毒随气解散。自不内侵脏腑。初用三条。渐加至五七条。

渐消又渐减。熏罢随即敷药。自外而内者。言自红晕外。左右旋照以渐将捻收入疮口更须将捻猛向外提。以引毒瓦斯。此是手法。

敷药方

五爪龙车前草连根叶草金银花各等分。上四味鲜草。一处捣烂。加多年陈小起。仍加飞盐末少许。共为稠糊敷疮上。中留一顶。拔脓出。若冬时无鲜者。用根及药。(蓄草者阴干。无见火日。)陈醋调敷。如五龙草急觅不得。而疮势紧急。即将车味捣用。亦能奏功。疮初发时。取五龙草汁半盏。黄酒和水饮。能内消。

太乙膏

元参当归白芷肉桂大黄生地赤芍苦参八味切片。用麻油二斤。入铜锅内。煎至隔棕滤去渣。入黄丹十二两。再熬。滴水成珠。捻软硬得宜。即成膏矣。制丹法。先紫色。倾入缸。滚水泡之。再汲凉水满缸。用棒常搅。浸一宿。去水。再炒如前。两研。务要极细。

凡人将发痈疽毒。半年一年前。必常自觉口干。或作渴思饮茶并水。或食已即饥。名为中消金银十余共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