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

产于秦中。根长尺余。粗细不等。土黄色而相交纠。故名。春秋采根。阴干用。右列者不堪入药。令人发香港脚病也。气微温。味苦平兼辛。阴中微阳。可升可降。降多于升。入手足阳明经。菖蒲为之使。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除阳明风湿及热。手足不遂。口噤。养血荣筋。益胆气。泄热。除虚劳发热骨蒸。酒疸黄胆。肠风泻血。(诸本草)入手足阳明兼入肝胆。故手足不遂。黄胆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所以圣惠方俱用艽。(濒湖)胸中热结。宜前胡。经络热结。宜秦艽。(阆风)人身直者为经。横者为络。

络之下注者为孙。肌腠之邪多从孙入。次薄于络。复溜于经。渐传腑脏。秦艽罗纹错综如织。

象形。从治法也。(复)根有罗纹左旋者入药。盖天道左旋。而人生气从之。邪气伤人。逆乎天道。以致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是以本经用治寒热邪气。或风寒湿痹。致骨节水道反从地道右旋者。别录诸家。用治转胞口噤。目暗耳鸣。即九窍内闭也。痈疽黄胆。

传尸骨蒸。即肌肉外壅也。手足不遂。通身挛急。即卫气散解也。(之颐)奏艽为风药中润剂。散药中补剂。故养血有功。而中风恒用之。同干葛黄连茵陈五味扁豆木香苜蓿。治酒疸。

同薏仁附方急劳烦热。身体酸疼。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送下。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炙甘草各一两。每用一二钱。水煎服之。钱乙加薄荷五钱。上二方俱用甘草。俾合之化血。而前有柴胡。后加薄荷。不离风木以行湿土之用。

相助为理也。黄胆皮肤眼睛如金色。小便赤。取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芒硝一两。分作三服。此孙真人方。秦艽恶牛乳。然治黄胆又同用之。须参。小便艰难。或转胞腹满闷。不急疗杀人。用秦艽加冬葵子等分。为末。酒服一匙。

〔论〕秦艽罗纹错综如织。象形以治经络之病者也。夫三阴经自下而上。所以达阳。

三阳经自上而下。所以达阴。艽本微温之气。其味苦优而辛逊之。苦先而辛继之。是自下而上也。然温气出自地。辛味根于苦。升已而降。自返其始。则又是自上而下也。出地之风。

能举阴以升。而还能合阴以降。则天地气达。而三阴三阳之经。无或壅遏以为病矣。夫肢节痛似为湿病。通身挛急是为风病。而独以风剂名此味。正谓风虚则天气不达于上而病于湿。

风淫则地气不达于下而病于风。总藉出地之风化。以一升一降转旋之。所以纹贵左旋者。以人身之阳(离阴则无阳)自左而升。升者谓天。(肝居左。主人身血分。故阳之升者。必由于左。)升已而降。降者谓地。阴降而阳随之。俱返其所自始也。使不本于天气之左旋以为东升。乌能俾阳之不离于阴者。遂得右旋以降。且返其所始而转旋不息乎。抑所谓错综如织。

象形以治经络之病者。经云。阴气从足上行至头。(阴升)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阳降)盖阴本下降。而阴之升者。乃随阳以升。阳本上升。而阳之降者。乃和阴以降。就此而推错综微义。则知人身经络有阳之顺而升。乃得阴之逆而上。有阴之顺而降。乃得阳之逆而下。是阴阳之分者。顺不俱顺。逆不俱逆。而阴阳之合者。逆者不得不从乎顺。顺者不得不从乎逆。造化元机。付于人身者如此。而是物错综之形。适有合焉。不尽如诸风剂。但以生升为功也。至于兹味治病。本草独以风湿为言。因风湿固即阴阳之正气所化。(人身惟是水火二气。而水火之体物不遗者土也。内经太阴阳明之异。曰。阳者天气也。阴者地气也。夫天包地外。而地气贯于天之中。地有经水。犹人有经脉。故此风湿二气。为阴阳之最先流通于经络以为生之本者。)亦即阴阳之戾气所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此阴阳之戾气为病于经络者。)举其最切者言之。即可以包诸证之所用矣。或谓艽治足阳明风热。如头风口噤。其有湿则为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为日晡潮热骨蒸。又湿热如黄疸酒疸。以及手阳明所患。如下牙痛肠风泻血等证。是亦关于经络乎。岂知人身气血。惟责化原于中土。而中土必资于活络之风化。以土木交相为用。而互相为病也。如风热病于肝。

自刑于胃土。湿热病于胃。亦自及于肝。而还乘于胃土。故胃土借此味最切。(其治风木湿土合病。有养血活络之功。缘血生于胃。纳于肝也。)此味当与柴胡殊用。而并有功于胃。

况乎手阳明本于足阳明以下行。尤为乙庚之合者哉。彼夫肠风泻血为病。乃肝之经络不能纳血。而风淫于肠胃。使血溢于所合之腑耳。然则胃为气血所生之地。而风木尤为生化之本。

此其一征矣。

〔修治〕拭去黄白毛。水洗。去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