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二十六

去净毛,浆水浸焙用。生用入心,醋炙入肝胆,酒炙上行。黄芩、龙骨、理石为使,恶菊花、元参、鲜皮、芫花、僵蚕,畏冬花、牛膝,胜乌头,解巴豆毒。忌猪肉,恶冷水。

大苦,大寒,无毒。手少阴心经药也。清心退热,泻火除烦,镇肝凉血,解渴止汗。浓肠胃而止泻痢,开伏梁而泻痞满,解痈疽疮疥之毒,退目痛及 伤之火。虚寒者勿用。舌苔红者急用之。产后忌之。

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二八月采。苏颂《图经》曰∶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施、黔者次之,东阳、歙州、处州者又次之。苗高尺许,叶似甘菊,四月开黄花,六月结实似芹子色黄。其苗经冬不凋。汉末本草,惟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胜,唐时以澧州者为胜,今则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若此。

小儿口疮,同干姜为末掺之。(验方第一。)

消渴尿多,蜜丸服。又同花粉丸服。又入猪肚白淫,脉数有热,同茯苓丸服。(第三。)

赤痢已久,为末,鸡子(第四.)

热毒血痢,水煎一两,露一宿,空腹服。(第五。)

热毒赤痢,同当归焙末,入元香少许,米汤下二钱。(第六。)

赤白痢久,并无寒热,同乌梅烧末,米汤下。(第七。)

赤白暴痢,如鹅鸭肝,痛甚,同黄芩各一两煎热服。(第八。)

一切诸痢,不问冷热赤白,谷滞休息。黄连两半,龙骨一两,真附子八钱,干姜一两,先以水两盅入铜器中,火沸取下着土上,沸止又入水两盅,如此九次;纳诸药入水内,再煎沸,辄取下,沸止又上火,如此九次,可得二三盅,顿服即止。(第九。)

下痢腹痛,赤白下重,酒煎两服。(第十。)

小儿久痢赤白有火,水煎,蜜合服五次。(十一。)

脏毒下血,净连半斤,入猪大肠内,砂釜煮烂,取连焙末,捣肠合丸,米汤下。(十二。)

赤白痢,日夜无度,同吴茱萸各二两,同炒香,各为末,以米饭合丸豆大,每服三十丸。

赤痢甘草汤下黄连丸,白痢生姜汤下吴茱萸丸,各十五丸。赤白痢并服,米汤下,甚效。(十三。)

肠风。同上。(十四。)

脾积食泻,捣蒜合丸豆大,白汤下五十丸。(十五。)

痢痔肠脱,为末,冷水合敷之。(十六。)

鸡冠痔疾,为末敷之。(十七。)

痔病秘结,同枳壳丸服。(十八。)

暴赤目痛,同干姜、杏仁为末,绵包浸汤,闭目乘热洗之。(十九。)

小儿赤目,水合敷足心。(二十。)

烂弦风眼,黄连十文,槐花、轻粉少许,为末,男儿乳合之,饭上蒸过,帛包之,熨目三四次.(二十一。)

目猝痒痛,乳汁浸点,诸目悉治。(二十二。)

泪出不止,水浸浓汁渍拭之。(二十三。)

口舌生疮,酒煎时含。(二十四。)

小儿鼻 ,鼻下两道赤色,有疳,以米泔洗之,黄连末敷之。(二十五。)

小儿月蚀生耳后,为末敷之。(二十六。)

小儿食土,取好黄土煎黄连渍之,晒干与食。(二十七。)

腹中儿哭,煎浓汁呷之。妇科胎哭是也。(二十八。)

子烦、口干不卧,为末,粥下一钱。(二十九。)

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同槟榔末、鸡子清合敷。(三十。)

中巴豆毒利不止,同干姜末水下。(三十一。)

心火实热,水煎服。(三十二。)

心猝热痛,水煎服。(三十三。)

阳毒狂奔,同石膏末,甘草水下。(三十四。)

骨节积热黄瘦,童尿浸,水煎服。(三十五。)

小儿疳热流注,通身疮蚀,或潮热,肚胀作渴,以黄连五两入猪肚中,铺糯米上蒸烂,捣千杵丸服。(三十六。)

呕烦心热,黄连五分,干姜三分。(三十七。)

中热邪毒,同巴豆吐之。(三十八。)

香连丸黄连 木香蜜丸豆大,每白汤下三十。治赤白诸痢,里急腹痛。(诸方第一。)

赴筵散黄连 干姜为末掺之。治口疮。(第二。)

黄连汤黄连 桂枝 炙草 人参 半夏 姜 枣治腹痛欲呕,心热甚者。(第三。)

黄连阿胶汤黄连 阿胶 黄芩 白芍 鸡子黄治心烦不眠。(第四。)

黄连粉黄连为末。水合敷。治浸淫疮。(第五。)

下痢赤白,黄苔,便赤,脉数。黄连(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苦参(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