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格生长

关于小儿体格生长,现代通过大规模实际测量和统计,得出了各项生理常数,可用来衡量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并为某些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一)体重

体重是小儿机体量的总和。测量体重,应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

新生儿体重约为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氏约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0.5kg。1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2kg。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

1-6个月体重(kg)=3+0.7X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X(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X年龄

体重测定可以反映小儿体格发育和衡量小儿营养状况,并作为临床用药量的主要依据。

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巨人症,体重低于均值85%以下者为营养不良。

(二)身长

身长是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一般3岁以下小儿量卧位时身长,3岁以上小儿测量身高。测量身高时,应脱去鞋袜,摘帽,取立正姿势,枕、背、臀、足跟均紧贴测量尺。

新生儿身长约为50em。1周岁内以逐月减慢的速度共增加约25cm,一般前6个月每月增长约2.5em,后6个月每月增长约1.5cm。第2年全年增长约10cm。2周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长约7cm。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身长:

1-6个月身长(em)=50+2.5X月龄

7—12个月身长(em)=65+1.5X(月龄—6)

2周岁以上身长(cm)=85+7X(年龄—2)

身长主要反映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长在均值减2个标准差以下者,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此外,还有上部量和下部量的测定。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为上部量,从耻竹联合上缘至足底的长度为下部量。上部量与脊柱增长关系密切,下部量与下肢长骨的生长关系密切。12岁前上部量大于下部量,12岁以后下部量大于上部量。

(三)头围

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测量头围时用软尺,医生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绕过枕骨粗隆最高处而回至零点,读取测量值。测量时小儿应脱帽,长发者应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上下分开,软尺紧贴皮肤,左右对称,松紧适中。

新生儿头围约为34em,出生后6个月增长约9em,7-12月增长约2cm,1周岁时45cm,第2年增长约2em,5岁时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四)囟门

囟门有前囟、后囟之分。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其测量方法为测对边中点连线距离。

后囟约25%儿童在初生时已闭合,其余也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前囟应在生后12-18个月内闭合。

囟门反映小儿颅骨间隙闭合情况,对某些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囟门早闭并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为脑积水、佝偻病等。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五)胸围

胸围的大小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测量胸围时,3岁以下小儿可取立位或卧位,3岁以L.‘取立位。被测者处于安静状态,两手自然下垂或平放(卧位时),两眼平视,测量者立于被测者右侧或前方,用软尺由乳头向背后绕肩胛角下缘1周,取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

测量时软尺应松紧适中,前后左右对称。

新生儿胸围约32em。l岁时约44em,接近头围,2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一般营养不良小儿由于胸部肌肉、脂肪发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反之,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则提前。

(六)牙齿

新生儿一般无牙。通常出生后5—10个月开始出乳牙。出牙顺序是先下颌后上颌,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乳牙20个约于2-2。5岁出齐。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呆小病、营养不良等。6岁后开始乳牙脱落,换出恒牙,直至12岁左右长出第二磨牙。婴幼儿乳牙个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乳牙数=月龄—4(或6)

(七)呼吸、脉搏、血压

小儿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年龄越小,呼吸、脉搏越快,而血压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小儿呼吸、脉搏、血压易受发热、运动、哭闹等影响,测量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

小儿呼吸频率:新生儿乎均40—45次/分,1岁以内30-40次/件,1-3岁25—30次/分,4-7岁20—25次/分,8—14岁接近于成人,18—20次/分。

小儿脉率:新生儿乎均约120—140次/分,l岁以内110—130次/件,1-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接近于成人,70-90次/分。

小儿血压:4岁以内小儿的血压约为11.5/8.0kPa。4岁以后收缩压约为(10.5+0.27X周岁数)kPa,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