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统论(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风头痛

风头痛者,风气客于诸阳,诸阳之脉,皆上于头,风气随经上入,或偏或正,或入脑中,稽而不行,与真气相击则痛。经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是也。其挟寒挟热,则随症审而治之。

经验治头痛、风热痛不可忍者方(《元珠》名茶调散)

小川芎(一两) 香白芷(五钱) 细芽茶(三钱) 片黄芩(二两,酒拌炒,再拌再炒,如是三次,不可令焦) 荆芥穗(四钱) 薄荷叶(三钱)

上细末,每服二三钱,茶清调下。一方有菊花、防风、僵蚕。

石膏散

石膏(二两,炭火烧,研细末) 川芎(一两) 炙甘草(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葱白、好茶同煎汤调下,食后日二服。

一方∶决明子作枕,去头风、明目佳。

《本事》白附散治风寒客于头中,疼痛牵引两目,遂至失明。

白附子(一两) 麻黄 川乌 南星(各半两) 全蝎(五个) 干姜 朱砂 麝香(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酒调一匙服,略睡少时效。

三五七散治风寒入脑,头痛恶寒目眩。

防风(二两) 茱萸 炮姜 茯苓(各一两五钱) 细辛 炮附子(各七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局方》。)

芎辛汤治风寒湿在脑,头痛眩晕呕吐。

川芎(三钱) 细辛 白术(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上锉作一帖,入生姜五片,芽茶少许,水煎服。(《济生》)

东垣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自地升天者也。所以头痛皆用风药治之。

然患痛人,血必不活,而风药最能燥血,故有愈治而愈甚者。此其要尤在养血,不可不审也。

热厥头痛

热厥头痛者,胃热气盛,不能下行也。其证头中热痛,虽严寒犹喜风寒,微来暖处,或见烟火,则痛复作,其脉数或大者是也。

小清空膏

片芩细切,酒拌匀,晒干为末,茶清调下。

治热厥头痛方

大黄酒炒三次为末,茶清调服。

热气在头,以风药引之,则热弥盛而痛益甚。大黄苦寒泻热,得酒则能上行泻脑热。昔人所谓鸟巢高巅,射而去之是也。茶性清上,故诸头痛药中多加用之。

(新定)

生地(三钱) 知母(酒炒) 黄芩(酒炒,各一钱) 薄荷 黑山栀 甘菊 甘草 荆芥(各五分) 红花(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远服。便闭加酒炒大黄一钱五分。此方治头痛烦热,喜见风寒,稍近烟火,则痛复作,或便闭不通者,往往取效。古法动作辄头重痛,热气潮者属胃。丹溪云∶头痛如破,酒炒大黄半两,茶清煎服。

湿热头痛

湿热头痛者,湿与热合,交蒸互郁,其气上行,与清阳之气相搏,则作痛也。东垣云∶

诸湿热头痛,清空膏主之。又云∶湿热在头而头痛者,必用苦吐之,或用搐鼻药。

清空膏疗风湿热头痛,上壅损目,及脑痛年深不止。

羌活 防风(各一两) 柴胡(七钱) 川芎(五钱) 炙草(一两半) 黄连(一两,炒) 黄芩(三两,一半酒制,一半炒)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临卧。

搐鼻散

青黛 石膏 芒硝 郁金 薄荷 牙皂

上为末搐鼻。东垣白芷散,有白芷,无牙皂、青黛。

又头重如山者,湿气在头也。用∶

红豆散

红豆(十粒) 麻黄 瓜蒂(各五分) 连翘 羌活(各三钱,烧)

上为末搐鼻。

透顶散(《本事》)

细辛(表白者,三茎) 瓜蒂(七个)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冰片 麝香(各一黑豆大)

上为极细末,每一大豆许,患人随左右搐之。良久出涎一升许则安。此药性味,视前搐鼻散稍温也,当随证审而用之。

子和神芎丸治湿热壅滞头目,赤肿疼痛,大小便闭涩。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牵牛(生) 滑石(各四两) 黄连 薄荷叶 川芎(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温水送下。

寒湿头痛

(一门,鹤年补集。)

头痛由于湿热上壅者颇多,然亦有因寒湿者。《金匮》所云∶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愚以为《本事》透顶散,正治寒湿头痛之剂,否则丁香、细辛,治湿热头痛,无乃以火救火欤。

痰厥头痛

痰厥头痛者,病从脾而之胃也。夫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病则胃中津液不得宣行,积而为痰,随阳明之经上攻头脑而作痛也。其证头重闷乱,眩晕不休,兀兀欲吐者是也。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太阴痰厥头痛,眼黑头旋,恶心烦乱,肢冷身重。

半夏 陈皮(去白) 麦芽(各七钱半) 神曲 白术(五钱,炒) 黄 (炙) 苍术(米泔浸) 天麻 茯苓 人参 泽泻(各五钱半) 黄柏(二分,酒洗) 干姜(三分)

稍热服食前。一方加生姜一片。

《外台》云∶头痛非冷非风,此膈有痰也。浓煎茶啜一二升探吐之,吐已复吐,候苦汁出乃止,不损人,待渴自止妙。

茶调散(子和)

瓜蒂、好茶二味,等分为末,每二钱,齑汁调,空心服之取吐。

半夏茯苓汤治热痰呕逆头痛。

半夏(二钱) 赤苓(一钱) 陈皮(去白) 甘草(各五分) 黄芩(五分) 生姜(三片),煎作一服。

头痛连眼痛,此风痰上攻,用雨前茶、川芎、白芷、防风、天台乌药、细辛、当归为末,汤调服。

防风饮子疗风痰气,发即头旋,呕吐不食。

防风 人参 橘皮(各二两) 白术 茯苓(各三两) 生姜(四两)

上锉碎,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四服,一日服尽。忌醋、桃、李、雀肉、蒜、面。

《直指方》云∶二陈汤加荆芥,治头风,兼治痰壅酒壅。又云∶头风证眉棱耳角俱痛,投以风药不效,投以痰药收功,眼目赤肿羞明而痛,与之凉剂弗瘳,与之痰剂获愈也。

玉壶丸治风痰吐逆,头痛目眩,胸膈烦满,饮食不下,及咳嗽痰盛,呕吐涎沫。

南星(生) 半夏(各一两,生) 天麻(半两) 头白面(三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五七沸,候药浮即熟,漉出放温,别用生姜汤下,不计时。一方有白术五钱,雄黄水飞三钱半。

东垣壮岁病头痛,每发时,两颊尽黄,眩晕,目不欲开,懒于言语,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数日方退。洁古老人曰∶此厥阴太阴合而为病,名曰风痰。以《局方》玉壶丸,加雄黄、白术治之。

芎辛导痰汤治痰厥头痛。

川芎 细辛 南星 陈皮(去白) 茯苓(各一钱半) 半夏(二钱) 枳实 甘草(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七片,煎至一盅,食后服。

此导痰汤加川芎、细辛为引,使上行也。方殊简要。

肾虚头痛

肾虚头痛者,肾阴不足,虚阳无附而上攻,《素问》所谓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许学士谓之肾厥头痛是也。

玉真丸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则坚。

硫黄(二两) 石膏( 通赤,研) 半夏 硝石(各一两,研)

上为细末研匀,生姜汁和丸桐子大,阴干,每服二十丸,姜汤或米饮下。更灸关元百壮良。虚寒者去石膏,加钟乳粉一两。

黑锡丹(《局方》) 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攻头目,及奔豚上气,两胁膨胀,五种水气,香港脚上攻,或卒暴中风,痰潮上膈,并阴阳气不升降等症。

沉香 附子 胡卢巴 肉桂(各半两) 茴香 破故纸 肉豆蔻 金铃子 木香(各一两)黑锡 硫黄(与黑锡结砂子,各二两)

上为末同研,酒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阴干以布袋擦令光莹,每服四十丸,空心姜盐汤送下。一方有阳起石半两,巴戟一两。

肝厥头痛

肝厥头痛者,肝火厥逆,上攻头脑也。其痛必在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也。虽太阳之脉,亦上额交巅,然太阳头痛,必恶风寒,而厥阴头痛,必多眩晕,或厥逆抽掣也。

龙荟龙(方见厥聋。) 加甘菊、羚羊角,气实便坚者用之;虚者宜生地、羚羊角、甘菊、麦冬之类滋之清之,使肝柔则厥自已。

抑青丸

黄连一味,吴茱萸汤浸一宿,为末粥丸。

泻青丸

当归(去芦,焙) 龙胆草 川芎 栀子 川大黄(煨) 羌活 防风(去芦,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鸡豆大,每服一丸,竹叶汤同砂糖温水化下。

食积头痛

食积头痛者,食气上攻,胃气不清也。子和云∶邪在胃而头痛者,必下之。其证必兼痞膈咽酸,噫败卵臭,或饱食则痛甚,其脉右手滑盛者是也。

馆职张学士,嗜酒散诞,忽头痛发热,医作伤寒治之愈甚,孙兆脉之,右手脉甚数,左手脉平和,曰∶此疾非伤寒,学士好酒啖食所伤也。遂用食药五七丸,经食久,膈渐宽,痛遂减,再进利膈药,遂获安。

红丸子(方见饮食门。)

治中汤即理中汤加青皮、陈皮等分。

血虚头痛

血虚头痛者,血虚脉空,自鱼尾上攻头痛者是也。产后多有此证。鱼尾眉尖后近发际是。(鱼尾在眉梢后陷中,即丝竹空穴是也。)

川芎当归汤川芎 当归(等分)

为细末,每服二钱,水煎温服。

一方川芎(半两)为末,每服二钱,腊茶调下甚效。

一方当归(一两) 酒一升,煮取六合,饮至醉效。

一方四物汤加甘菊、薄荷。

(新定)

生地(二钱) 当归(一钱) 蔓荆(五分) 黄芩(一钱,酒炒) 白芍(一钱,酒炒) 炙草(三分) 甘菊(七分) 川芎(五分)

气虚头痛

气虚头痛者,清阳气虚,不能上升也。其脉必弦微,其证必倦怠气短,恶风寒,不能食。

罗太无云∶参谋柏仲实年六十余,二月间患头痛不可忍,邀往视之。其人云,近在燕京,患头昏闷微痛,医作伤寒治之,汗出后,痛转加。复汗解,痛益甚,遂归。每召医用药雷同。到今痛甚不得安卧,恶风寒而不喜食饮,诊其脉,弦微而细,气短而促,懒言语。《内经》曰∶春气者病在头。今年高气弱,清气不能上升头面,故昏闷。此病本无表邪,因发汗数四,清阳之气愈亏,不能上荣,亦不能外固,所以头苦痛,而恶风寒,不喜饮食,气弱而短,宜升阳补气,头痛自愈。

黄 (一钱半) 人参(一钱) 白术 当归 白芍(各五分) 陈皮 炙草 升麻 柴胡 蔓荆(各三分) 川芎 细辛(各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煎食后温服减半,再服愈。

(新定)

人参 黄 白术(各一钱) 甘草(五分) 当归 陈皮(各七分) 升麻(二分) 蔓荆 细茶(各八分) 白芍(一钱)

上作一服水煎。

偏头痛

偏头痛者,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久而不已,故谓之偏头痛也。

王荆公患偏头痛,裕陵传禁中秘方,用生莱菔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

一妇人患偏头痛,一边鼻塞不闻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气一阵,遍治头痛药皆不效。

一医教服芎犀丸,不十数服,忽然嚏突出一铤稠脓,其疾遂愈。

芎犀丸此方兼祛风清热之长,而得参、胶等安定气血,虽虚人亦可用之。安内攘外,并行不悖也。

川芎 朱砂(水飞,内一两为衣) 石膏 龙脑(各四两) 人参 茯苓 炙草 细辛(各二两) 生犀角 栀子(各一两) 阿胶(炒,一两半) 麦冬(三两,去心)

上为细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细嚼,茶酒任下。

节斋云∶久病头风,略感风寒,便发寒热,头须重绵浓帕包裹者,此属本热而标寒,世人不识,悉用辛温散之。轻时得效,误认为寒,殊不知其本有郁热,毛窍常疏,故风易入,外寒束其内热,闭逆而为痛。辛热之药,虽能开通闭逆,散其表之寒邪,然以热济热,病本益深,恶寒愈甚矣。惟当泻火凉血,而佐以辛温散表之剂,以从法治之,则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雷头风

雷头风者,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之鸣。盖为邪风所客,风动则有声也。亦有因痰热者,盖痰生热,热生风也。其法轻则散之,甚则吐之下之。

(新定)消风散热方

薄荷(七分) 连翘 黄芩 黑山栀 犀角 荆芥 牛蒡子(各一钱) 桔梗 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

二仙散子和云∶雷头风,每用此药吐之,次用神芎丸下之,一名茶调散。

瓜蒂 好茶(等分)

上为末,每二钱,齑汁调,空心服之,取吐。

神芎丸(方见湿热头痛门。)

治痰火上升,壅于气道,兼乎风火,头中痛而有声,轻如蝉鸣,重如雷响。

半夏(一两,牙皂姜汁煮) 大黄(酒浸透,湿纸包煨,再浸再煨三次,二两) 天虫 连翘 橘红 桔梗 天麻(各五钱) 片芩(七钱,酒炒) 薄荷叶(三钱) 香白芷 青礞石 粉草(各一钱)

上为末,水浸蒸饼丸,如绿豆大,食后临卧,茶吞二钱,以痰利为度。然后用清痰降火煎药调理。

大头痛

大头痛者,头痛而肿大如斗,乃天行疫疠病也。

普济消毒饮子

黄芩(酒炒) 川连(各一两,酒炒) 薄荷(一钱) 橘红(二钱) 元参(二钱) 甘草(二钱,生) 连翘(一钱) 鼠粘子(一钱) 板蓝根(一钱) 马勃(一钱) 天虫(炒,七分) 升麻(七分) 柴胡桔梗(各二钱)

上共为细末,用汤调,时时服。或拌蜜丸噙化,或加防风、薄荷、川芎、当归,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煎去渣,热服之。食后时时服之,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热甚者,宜砭刺之。一方无薄荷,有人参三钱。

东垣监济源税时,长夏多疫疠病,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气喘急,咽喉不利,舌干口燥,欲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传染多死。张县丞亦患此,医以承气汤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莫能愈,渐至危笃。东垣诊之,谓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肿痛,反以承气下之,泻胃中之实热,是诛伐无过也。夫安知适其病所为故哉。遂处方用黄连、黄芩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元参咸微寒,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子、薄荷苦辛平,板蓝根味甘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使气得升,桔梗味苦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服之良愈。乃施其方,全活甚众,名普济消毒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