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疾病(下)(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阴主寒,阳主热,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见脉色类三十三。)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阴阳一。)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疾病十三。)

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

(疾病四。)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疾病二十六。)

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 破,毛直而败。

(经络三十一。)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

(脉色三十五。)

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疾病六十九。)

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

(针刺类三十三。)

三阳为病发寒热。

(疾病六。)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疾病十一。)

肺脉微急为肺寒热。脾脉小甚为寒热。

(脉色十九。)

寸口脉沉而弱,沉而喘,曰寒热。缓而滑曰热中。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脉色十六。)

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

(脉色十。)

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脉色二十一。)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

(疾病五十二。)

荣卫稽留,卫散营溢,气竭血着,外为发热,内为少气。

(经络八。)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

(疾病十九。)

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

(针刺四十八。)

形寒寒饮则伤肺。

(疾病三。)

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疾病五十八。)

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疾病二十一。)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针刺四十一。)

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脉色十八。)

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下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论治二。)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疾病十九。)

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疾病七十六。)

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痞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 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 之病生矣。

(运气二十。)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脉色三十三。)

人之病,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藏象二十二。)

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见针刺类三十九。)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疾病二十一。)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

(脉色三。)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

(脉色十八。)

疫疠有五。

(论治二十。运气四十一、四十二。)

诸热病死生之刺。

(针刺四十。)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见疾病类十三。)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

(脉色十五。)

太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疾病十一。)

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息贲。

(疾病六。)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

(疾病六。)

足太阴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

(疾病十。)

足太阴,厥气上逆则霍乱。

(经络五。)

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疾病十二.)

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疾病二十五。)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肺主为哕。

(疾病七十九。)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疾病类六十六。)

心脉小甚为善哕。肺脉滑甚为息贲上气。肝脉缓甚为善呕。肾脉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

(脉色十九。)

肝脉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脉色二十。)

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疾病八十二。)

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疾病九。)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

(疾病六十七。)

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针刺四十七。)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疾病十四。)

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脉色十。)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疾病二十六。)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针刺五十三。)

病深者,其声哕。

(针刺九。)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针刺六十四。)

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脉色二十五。)

太阴终者,善噫善呕。

(疾病九十七。)

黄帝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见针刺类三十八。)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疾病三十一。)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

(疾病五十八。)

阳明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疾病十一。)

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 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脉色十八。疾病五十七略同。)

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针刺三十八。)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

(脉色二十四。)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疾病四十六。)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 满。肝雍,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 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 大,跛易偏枯。

(脉色二十四。)

肾气实则胀。

(藏象十。)

志有余则腹胀。

(疾病十八。)

足太阴,虚则鼓胀。

(经络五。)

胃病则大腹水肿,膝膑肿痛。胃中寒则胀满。

(疾病十。)

肝脉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实则胀。

(脉色二十。)

中满者,泻之于内。

(论治八。)

水俞五十七穴。

(针刺三十八。)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

(针刺二十四。)

下焦溢为水。

(疾病二十五。)

浊气在上,则生 胀。

(阴阳一。)

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疾病八十二。)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三阴结谓之水。

(疾病六。)

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 然,上至胃脘,死不治。

(脉色十九。)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疾病五。)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

(疾病十三。)

其有不从毫毛生,而五脏阳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

(论治十五。)

盛而紧曰胀。

(脉色十六。)

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

(论治类九。)

适寒凉者胀。

(运气十六。)

下牙车为腹满。

(疾病四十四。)

男子如蛊,女子如 。

(针刺五十三。)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痒者阳也。

(见针刺类五十三。)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疾病六十七。)

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疾病十九。)

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疾病四十五。)

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阴阳一。)

天暑衣浓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疾病五十八。)

寸口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沉而横,曰腹中有横积痛;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脉色十六。)

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

(脉色十九。)

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脉色二十一。)

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经络十二。)

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真心痛。

(针刺四十六。)

诸经腰痛。

(针刺四十九。)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疾病一。)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土郁之发则心痛。金郁之发,心胁满引小腹,暴痛不可反侧。水郁之发,民病寒客心痛。火郁之发,民病骨痛,腹中暴痛。

(运气二十三。)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寒气上入于肠胃则 胀, 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见疾病类二.)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脉色二十一。)

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肾脉微急为奔豚。

(脉色十九。)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

(脉色三十四。)

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

(脉色十九。)

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脉色十六。)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三阳急为瘕。

(脉色二十四。)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

(脉色十一。)

手少阴之筋病内急,心承伏梁。

(疾病六十九。)

颊下逆颧为大瘕。

(疾病四十四。)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

(疾病四十六。)

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经络二十七。)

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经络十二。)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论治十三。)

邪入于阳则狂。

(见疾病类二十五。)

阳重脱者易狂。

(藏象三十。)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疾病五。)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疾病十九。)

心脉满大,肝脉小急,痫 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肾肝并小弦欲惊。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脉至如数,使人暴惊。

(脉色二十四。)

心脉缓甚为狂笑。肺脉急甚为癫疾。肾脉急甚为骨癫疾。

(脉色十九。)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

(藏象九。)

太阳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疾病十一。)

刺灸癫狂。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

(针刺三十七。)

石药发 ,芳草发狂。

(疾病六十。)

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

(疾病三十八。)

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风消。一阳发病,其传为隔。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

(见疾病类六。)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疾病四十六。)

心脉微小为消瘅。肺脉微小为消瘅。肝脉微小为消瘅。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脾脉微小为消瘅。肾脉微小为消瘅。

(脉色十九。)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疾病七十六。)

五脏脆者,皆善病消瘅易伤。

(藏象二十八。)

中热消瘅则便寒。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论治二。)

瘅成为消中。

(疾病七十七。)

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疾病二十九。)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寒者不嗜食。冬伤于寒,春生瘅热。

(脉色三十三.)

肾所生病为黄胆。

(疾病十。)

凡治消瘅,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则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疾病七十八。)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

(脉色二十四。)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

(疾病二十八。)

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虫为下膈,下膈者,食 时乃出。

(针刺四十八。)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见脉色类二十三。)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色二十三。)

有子无子,男尽七七,女尽八八。

(藏象十三。)

督脉生病,女子不孕。

(经络二十七。)

帝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论治十三。)

厥逆者,寒湿之起也。

(见脉色类三十二。)

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

(疾病八十。)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疾病十九。)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脉色二十四。)

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疾病十一。)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疾病五。)

三阳为病发寒热,及为痿厥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疾病类六。)

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

(脉色二十一。)

肾气虚则厥。

(藏象十。)

志不足则厥。

(疾病十八。)

冲脉并少阴之经,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针刺二十。)

气逆者足寒也。

(疾病十六。)

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 。

(疾病七十九。)

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针刺三十。)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厥逆为病也,足暴 ,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诸厥之刺。

(针刺五十。)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疾病八十四。)

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针刺三十五。)

阳明在泉,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 溏,则寒厥于肠。

(运气三十。)

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疾病十二。)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经络二十一.)

邪入于阴则痹。

(疾病二十五。)

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

(针刺二。)

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

(针刺三十一。)

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

(运气二十五太阴司天。又针刺二十五略同。)

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疾病七十六。)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针刺三十二。)

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疾病四十五。)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

(经络八。)

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脉涩曰痹。

(脉色三。)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针刺五十。)

风寒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

(疾病二十九。)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脉色二十一。)

厥阴之复,甚则入脾,食痹而吐。

(运气二十八。)

胃脉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脉色二十。)

心痹。肺痹。肝痹。肾痹。脾曰厥疝。

(脉色三十四。)

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 ,其病挛痹。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论治类九。)

心脉微大为心痹引背。肺脉微缓为痿 偏风。肺脉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肝脉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脾脉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肾脉微急为沉厥。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

(脉色十九.)

精伤则骨 痿厥,精时自下。

(藏象九。)

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

(疾病五。)

阳明为阖,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

(经络三十。)

十一

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见阴阳类四。)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脉色二十一。)

阳加于阴谓之汗。

(脉色二十九。)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汗不出。阴胜则身寒汗出。

(阴阳二。)

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疾病三十一。)

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藏象二十五。)

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有两死而无两生。

(经络二十三。)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

(针刺三十六。)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疾病四十一。)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疾病二十七。)

因于暑,汗,烦则喘满,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痤。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疾病五。)

魄汗未藏。

(疾病六。)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

(运气四十四。疾病五十三。)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针刺三十八。)

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厥漉汁。

(疾病七十六。)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疾病二十六。)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汗出而脉尚躁者死。

(疾病四十三。)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疾病六十七。)

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脉色二十。)

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脉色十六。)

肺脉缓甚为多汗。

(脉色十九。)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针刺四十。)

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针刺五十四。)

肺病者,背痛汗出。肾病者,汗出憎风。

(疾病十七。)

十二

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夜行于阴,而复合于目。

(见经络类二十五。)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疾病七十九。)

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交于目锐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

(针刺四十四。)

老人之不夜瞑。少壮之人不昼瞑。

(经络二十三。)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疾病三十一。)

水病下为附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针刺三十八。)

十三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见经络类二十七。)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

(针刺三十。)

肝所生病,为狐疝。

(疾病十。)

足厥阴病,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

(疾病十。)

厥阴所谓 疝,妇人少腹肿也。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 癃疝也。

(疾病十一。)

足厥阴,气逆则睾肿卒疝。

(经络五。)

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 疝,

(疾病六。)

足阳明之筋病, 疝腹筋急。

(疾病六十九。)

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疾病二十九。)

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

(藏象二十八。)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针刺四十七。)

寸口脉沉而弱,疝瘕少腹痛。脉急者,疝瘕少腹痛。

(脉色十六。)

诊得心脉而急,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脉色二十。)

心脉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肝脉滑甚为 疝。脾脉微大为疝气,滑甚为 癃,涩甚为肠 ,微涩为内 ,多下脓血。肾脉滑甚为癃 。

(脉色十九。)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脉色三十四。)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阴急为疝。

(脉色二十四。)

阳明司天,丈夫 疝,妇人少腹痛。

(运气二十五。)

阳明之胜,外发 疝。

(运气二十七。)

太阴在泉,主胜甚则为疝,

(运气三十。)

岁太阳在泉,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

(运气二十五。)

太阳之复,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

(运气二十八。)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

(针刺四十七。)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

(针刺二十四。)

十四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

(见疾病类十三。)

肾所生病为肠 。

(疾病十。)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

(疾病五。)

脾脉外鼓沉为肠 ,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 ,易治。督脉小搏沉为肠 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 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 ,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脉色二十四。)

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 。

(脉色三十三。)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 死。

(疾病四十六。)

阴阳虚,肠 死。

(脉色二十九。)

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向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

(疾病二。)

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疾病十七。)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阴阳一。)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脉血二十一。)

肺脉小甚为泄。肾脉小甚为洞泄。

(脉色十九。)

尺寒脉细,谓之后泄。

(脉色十六。)

胃脉虚则泄。

(脉色二十。)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

(疾病十八。)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疾病二十六。)

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

(疾病十。)

久风为飧泄。

(疾病七十七。)

飧泄取三阴。

(针刺四十七。)

寒入下焦,传为濡泄。

(运气二十七太阳之胜。)

肠溜。

(疾病四。)

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皆难治。

(脉色十二。)

湿胜则濡泄。

(运气二十一。)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疾病一。)

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 。

(疾病八。)

寒至则坚痞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运气二十。)

十五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痤。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见疾病类五。)

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

(针刺类二。)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

(疾病六。)

虚邪之中人也,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热则化为脓,无热则为肉疽。

(疾病类四。)

六腑不和则留为痈。

(经络二十二。)

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脏之 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凡刺之害,不中而去则致气,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针刺五十四。)

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

(论治九。)

肺脉微涩为鼠 ,在颈支腋之间。肝脉大甚为内痈,善呕衄。肾脉涩甚为大痈。

(脉色十九。)

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疾病三十五。)

岁水不及,民病寒疡流水。

(运气十。)

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 ,留于节凑,必将为败。

(经络八。)

之温热者疮。

(运气十六。)

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掖痈。暴痈。

(针刺五十五。)

十六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见阴阳类一。运气类二十一。)

搏脉痹蹶,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论治十四。)

大则病进。

(脉色二十一。)

中外病∶春脉如弦,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夏脉如钩,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秋脉如浮,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冬脉如营,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四时脾脉,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在病中。

(俱脉色十。)

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中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

(俱脉色十六。)

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俱脉色十二。)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

(脉色十一。)

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

(论治六。)

新久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色十六。)

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脉色三十六。)

其久病者,病去而瘠,必养必和,待其来复。

(论治十二。)

暴病∶太阳为开,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

(经络三十。)

解 ∶冬脉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

(脉色十。)

尺脉缓涩,谓之解 。

(脉色十六。)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

(疾病五十。)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 酸,体解 然不去矣。

(针刺六十三。)

食亦∶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疾病四十六。)

毁伤∶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脉色三十六。)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

(针刺三十。)

痱∶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针刺三十六。)

大偻∶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 。

(疾病五。)

体重∶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疾病九。)

少阳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疾病十一。)

柔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

(疾病四十六。)

谵妄∶厥阴厥逆,前闭谵言。

(疾病三十五。)

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

(疾病十二。)

膈洞∶太阴为开,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

(经络三十。)

肾脉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

(脉色十九。)

重强∶脾脉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脉色十。)

蛟蛔∶心肠痛, 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

(针刺四十六。)

脾脉微滑,为虫毒蛔蝎腹热。

(脉色十九。)

龋齿∶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脉色三十三。)

手阳明实则龋聋。

(经络五。)

五运太过不及,下应民病。

(运气十。)

五运三气之病。

(运气十三。)

天气地气制有所从之病。

(运气十四。)

六十年运气政令之病。

(运气十七。)

五郁之发为病。

(运气二十三。)

天地淫胜病治。

(运气二十五。)

六气相胜病治。

(运气二十七。)

六气之复病治。

(运气二十八。)

客主胜而无复病治。

(运气三十。)

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运气三十八。)

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运气四十。)

刺治诸病。

(针刺五十三。)

十七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见论治类十七。运气四十四。)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脉色十二。)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脉色十一。)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脉色二十六。)

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藏象九。)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针刺二十三。)

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脉色五。)

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藏象十五。)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脉色二十七通章宜察。)

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脉色七。)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目内陷者死。脱肉身不去者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皮肤着者死。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脉色类二十五。)

阴阳皆脱者,暴死。

(藏象三十。)

阴阳如一者,病难治。

(针刺二十三。)

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经络二十三。)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不解则伤意,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不止则伤志,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藏象九。)

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针刺三十一。)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噤 也。

(针刺四十。)

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 ,血 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针刺五十八。)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脉色十二。)

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易,重阴死,重阳死。

(论治十四。)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疾病六。)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藏象二十四。)

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运气七。)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针刺四十三。)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脉色三十三。)

坏腑无治。

(针刺九。)

诸经脉证死期。

(脉色二十四。)

真脏脉死期。

(脉色二十八。)

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脉色二十九。)

骨寒热者,齿已槁,死不治。

(针刺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