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

(【原注】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散主之。(花下。玉函。有眼胞赤三字。千金翼。作痂胞赤花。

巢源。作眯。)〔成〕大病新瘥。血气未复。余热未尽。强合阴阳得病者。名曰易。男子新病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得病。名曰阳易。妇人新病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曰阴易。(案以上。出巢源。)以阴阳相感动。其余毒相染着。如换易也。其人病身体重。少气者。损动真气也。少腹里急。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阴气极也。

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者。感动之毒。所易之气。熏蒸于上也。与烧散。以道阴气。〔钱〕男女一交之后。自然元气空虚。余邪错杂于精气之中。走入精隧。溢入经络。乘其交后虚隙之中。入而浸淫于脏腑筋骨脉络俞穴之间。则正气因邪而益虚。邪气因虚而益盛。故有此阴盛阳衰之诸证也。邪入阴经。身体必重。

真阳亏损。三焦不运。宗气不行。所以少气。邪从阴窍。而溜入少阴厥阴。故少腹里急。若里急之甚。或引阴中拘挛。皆阴邪之所致也。阴邪在下。而虚阳上走。故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下焦虚冷。所以膝胫拘急也。此真所谓阴阳之患。故以烧散主之。

肘后方。两男两女。并不自相易。则易之为名。阴阳交换之谓也。

方云。伤寒。包中风而言也。易犹交易变易之易。言大病新瘥。血气未复。强合阴阳。则二气交感。互相换易。而为病也。

烧散方妇人中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烧服。(成本。玉函。

作上取妇人中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剪当烧灰。)〔钱〕男女之交媾。易所谓二气感应。以相与也。以未净之邪。随交合之情。精神魂魄。无不动摇。翕然而感。感而遂通。混入于少阴之里。故以近隐处之裆。引出其阴中之邪。所谓物从其类。同气相求之义也。

〔鉴〕男女裆。浊败之物也。烧灰用者。取其通散。亦同气相求之义耳。服后或汗出。或小便利则愈。阴头微肿者。是所易之毒。从阴窍而出。故肿也。

伤寒蕴要曰。阴阳易。仲景治以烧散。活人书。以鼠屎汤。栝蒌根竹茹汤。竹皮汤。当归白术散之类主之。易老分寒热而治。若伤在少阴肾经。有寒无热者。以附子汤。调下烧散。若伤在厥阴肝经者。以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附子。送下烧散主之。如有热者。以鼠屎竹茹汤之类。送下烧散主之。要在审察脉症。

分其冷热而治矣。

阴证略例曰。若阴阳易。果得阴脉。当随证用之。若脉在厥阴。当归四逆汤。送下烧散。若脉在少阴。

通脉四逆汤。送下烧散。若脉在太阴。四顺理中丸。送下烧散。

证治准绳曰。尝治伤寒病未平复。犯房室。命在须臾。用独参汤。调烧散。凡服参一二斤余。得愈者三四人。

信哉。用药不可执一也。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钱〕凡大病新瘥。真元大虚。气血未复。精神倦怠。余热未尽。但宜安养。避风节食。清虚无欲。则元气日长。少壮之人。岂惟复旧而已哉。若不知节养。必犯所禁忌。而有劳复女劳复食复饮酒复剧诸证矣。夫劳复者。如多言多虑。多怒多哀。则劳其神。梳洗澡浴。早坐早行。则劳其力。皆可令人重复发热。如死灰之复燃。为重复之复。故谓之复。但劳复之热。乃虚热之从内发者。虽亦从汗解。然不比外感之邪。可从辛温发散取汗也。故以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惟女劳复。虽为劳复之一。而其见证危险。治法迥别。多死不救。所以吴绶谓前人有大病新瘥。如大水浸墙。水退墙苏。不可轻犯之喻也。〔喻〕劳复。乃起居作劳。复生余热之病。方注作女劳复。大谬。

病源候论曰。伤寒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若劳动早。更复成病。故云复也。若言语思虑。则劳神。

梳头澡洗则劳力。劳则生热。热气乘虚。还入经络。故复病也。又大病之后。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食猪肉肠血肥鱼。及久腻物。必大下利。医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饼KT黍饴炙脍枣栗诸果脯物。及牢强难消之物。胃气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虚冷。大利难禁。不可下之。必死。下之亦危。

皆难救也。

枳实栀子汤方。(○成本。玉函。子下。有豉字。)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清浆水。千金。作酢浆。千金翼同。空煮取四升。玉函。作空煎减三升。纳大黄。成本。作加大黄。子下。

成本。有大字。无服之愈三字。五六枚。千金。外台。作一枚。)〔成〕劳复。则热气浮越。与枳实栀子豉汤以解之。食复则胃有宿积。加大黄以下之。〔汪〕劳复证。以劳则气上。热气浮越于胸中也。故用枳实为君。以宽中下气。栀子为臣。以除虚烦。香豉为佐。以解劳热。煮以清浆水者。以瘥后复病。宜助胃气也。〔周〕如果虚劳而复。当用补矣。乃立此汤。虽曰劳复。实食复也。

何也。新瘥未必大劳。或偶不慎起居。致食不能消化者有之。若有宿食。竟自过饱矣。故枳实宽中破结。栀子散热除烦。香豉解虚热微汗。合三物之苦寒。主劳伤之复热也。如多食停滞。因生热者。必按之痛。宜加大黄去之。快愈之速。使不大耗胃液也。设不知者。以病后不可用。所损多矣。

伤寒类方曰。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本草蒙筌曰。浆水造法。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生白花。色类浆者。医方祖剂曰。浆水。乃HT米和曲酿成。如酢而淡。字汇曰。浆。米汁也。吴云。清浆水。一名酸浆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若浸至败者。害人。其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案李时珍引嘉谟云。浆水。酢也。误。

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又服食门。博棋子。长二寸。方一寸。

伤寒蕴要。枳实栀子汤。治食复劳复。身热心下痞闷。如有宿食不下。大便秘实。脉中有力者。可加大黄。内外伤辨惑论。食膏粱之物过多。烦热闷乱者。亦宜服之。

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原注】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成本。玉函。热下有者字。)〔钱〕伤寒既瘥以后。更发热者。若病后余气作虚热。固当以柴胡黄芩。清解余热。以人参补其病后之虚。

而以姜枣和之。若复感外邪。而发热。亦属病后新虚。理宜和解。但察其脉证之有类于半表半里之少阳者。以小柴胡汤主之。若脉浮则邪盛于表。必有可汗之表证。仍当以汗解之。但病后新虚。不宜用麻黄过汗。使伤卫亡阳。若脉沉实者。沉为在里。实则胃实。仍当用下法解之。但卫气已虚。不宜用承气峻下。宜消息其虚实。

或小承气。或调胃。或如博棋子之法。随其轻重。以为进止。可也。〔方〕脉浮。有所重感也。沉脉。饮食失节也。

案喻云。汗下之法。即互上条。汗用枳实栀豉微汗。下用枳实栀豉加大黄微下也。此恐非是。

千金方。黄龙汤。治伤寒瘥后。更头痛壮热烦闷方。仲景名小柴胡汤。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钱〕大病后。若气虚。则头面皆浮。脾虚则胸腹胀满。此因大病之后。下焦之气化失常。湿热壅滞。膀胱不泻。水性下流。故但从腰以下。水气壅积。膝胫足跗。皆肿重也。以未犯中上二焦。中气未虚。为有余之邪。脉必沉数有力。故但用排决之法。而以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蒌根(各等分)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成本。葶苈下。无子字。于臼。作入臼。钱本。金鉴。葶苈上有苦字。)〔钱〕牡蛎咸而走肾。同渗利。则下走水道。泽泻利水入肾。泻膀胱之火。为渗湿热之要药。栝蒌根。

解烦渴。而行津液。导肿气。蜀漆。能破其。为驱痰逐水。必用之药。苦葶苈。泄气导肿。去十肿水气。商陆。苦寒。专于行水。治肿满。小便不利。海藻。咸能润下。使邪气自小便出也。〔鉴〕此方。施之于形气实者。其肿可随愈也。若病后土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则又当别论。慎不可服也。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玉函。成本。胸上。作胃上。玉函。

无以丸药三字。)〔方〕唾。口液也。寒以饮言。〔锡〕大病瘥后喜唾者。脾气虚寒也。脾之津为唾。而开窍于口。脾虚不能摄津。故反喜从外窍而出也。久不了了者。气不清爽也。所以然者。以胃上有寒。故津唾上溢。而不了了也。〔钱〕胃上者。胃之上口。贲门也。不用理中汤。而用理中丸者。非取其缓也。因病后余症。不必用大剂力救。但欲其常服耳。〔周〕理中者。理中焦。利在下焦。已为非治。今寒在胃上。何宜理中乎。不知痰积膈上者。总胃虚不能健运也。设复以逐饮破滞之药与之。痰即出矣。独不虞今日之痰虽去。而明日之痰复积乎。

惟温补其胃。自使阳气得以展布。而积者去。去者不复积已。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成本。吐下。有者字。)〔汪〕伤寒。本是热病。热邪所耗。则精液销铄。元气亏损。故其人必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气虚不能消饮。胸中停蓄。故上逆而欲作吐也。与竹叶石膏汤。以调胃气散热逆〔钱〕仲景虽未言脉。若察其脉虚数。

而渴者。当以竹叶石膏汤主之。虚寒者。别当消息也。

竹叶石膏汤方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玉函。成本。作三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鉴〕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门冬半夏竹叶。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钱〕竹叶性寒。而止烦热。石膏入阳明。而清胃热。半夏蠲饮而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同麦冬。

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本草序例云。凡云一把者。二两为正。

千金方。本方。用生姜四两。外台秘要。文仲疗天行表里虚烦。不可攻者。竹叶汤。本方。用石膏一升。

人参二两粳米一升。方后云。此仲景方。

千金竹叶汤。治产后虚渴。少气力。

于本方。去石膏粳米。加茯苓大枣小麦。

千金月令。主风毒香港脚。多睡心中悸。石发攻心。口干方。

于本方。去半夏粳米甘草。加茯苓生姜。

外台。崔氏。疗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竹叶饮。

于本方。去石膏。加生姜大枣。

王氏易简方。既济汤。治发热下利者。

于本方。去石膏。加熟附子。

和剂局方。竹叶石膏汤。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亦不痛。脉不紧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即本方)总病论。竹叶汤。治虚烦病。兼治中渴吐逆。而脉滑数者。(即本方)直指方。本方。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伤寒选录。竹叶汤。阳明汗多而渴。衄而渴欲水。水入即瘥后渴。即本方。汤成去滓。入生姜自然汁三匙。

再煎一沸服。神效。

证治要诀。热嗽诸药不效。竹叶石膏汤。去竹叶。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杏仁。此必审是伏热。在上焦心肺间者可用。

张氏医通。上半日嗽多。属胃中有火。竹叶石膏汤。降泄之。

又唇青有二。若唇与爪甲俱青。而烦渴引饮者。为热伏厥阴。竹叶石膏汤。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为寒犯少阴。真武汤。

又夏月感冒吐泻霍乱。甚则手足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而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火伏于厥阴也。为热极似阴之候。急作地浆。煎竹叶石膏汤。误作寒治必死。

夷坚志。袁州天庆观主首王自正病伤寒。旬余。四肢乍冷乍热。头重气塞。唇寒面青。累日不能食。势已甚殆。医徐生诊之曰。脉极虚。是为阴证。必服桂枝汤乃可。留药而归。未及煮。若有语之。曰何故不服竹叶石膏汤。王回顾不见。如是者三。遂买见成药两帖。付童使煎。即尽其半。先时头不能举。若戴物千斤。倏尔轻清。唇亦渐暖。咽膈通畅。

无所碍。悉服之。少顷。汗出如洗。径就睡。及平旦脱然如常时。自正为人谨饬。常茹素。与人斋醮尽诚。故为神所如此。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病患。

玉函。作伤寒。)〔喻〕脉已解者。阴阳和适。其无表里之邪可知也。日暮微烦者。日中卫气行阳。其不烦可知也。乃因脾胃气弱。不能消谷所致。损谷则脾胃渐趋于旺。而自愈矣。注家牵扯日暮为阳明之王时。故以损谷为当小下。

(成注)不知此论瘥后之证。非论六经转阳明之证也。(方注)日暮。即内经日西而阳气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谷也。损谷。当是减损谷食。以休养脾胃。不可引前条宿食例。轻用大黄。重伤脾胃也。〔魏〕损其谷数。

每食一升者。食七合。食五合者。食三合。俟胃脾渐壮。谷渐增益。亦节饮食防病复之一道也。

玉函经。病后劳复。发热者。麦门冬汤主之。方与金匮要略咳嗽篇所载同。○此条今本遗脱。当是仲景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