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手与脏腑的关系

手通过经络和内脏相关联。于此对应,内脏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也可以从手部表现出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手诊(气、色、形态),诊脉观手是中医诊断中的一大特色。中医脏学理论中关于手与脏腑间的联系论述甚丰,现综合整理如下:

心与手:中医把大脑皮层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归属于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即是人的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灵枢·本神篇》亦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俗语说:“心灵手巧”,手巧首先要心灵,手要受“心”的支配。另外,心主血脉,心血充足,经脉流畅,手也和面部一样红润,光泽。

肺与手:肺主一身之气,这里的气(营气、卫气、宗气)是指人体内的精微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靠肺的输布布散周身,使手得以维持正常的活动。正如张景岳所说:“经脉流动,必由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足之所以能步,手之所以能摄,除靠肝血的濡养,心气的推动,还要靠肺的输布才能完成。

脾胃与手:《内经》说:“脾生肉”,“脾主四肢”“四肢皆禀气于胃”。脾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脾气健旺,化源充足,则肌肉丰满,四肢强劲,手灵活有力。反之,若脾失健运,化源不足,肌肉四末夫养,以致肌肉消瘦,四肢倦怠无力,手软下垂不能握。又有人以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论为指导,对周期性麻痹,发病时四肢完全不能自主随意活动的患者,采用健脾、和胃、补气、利湿、化痰的方法,获得满意疗效。

肝与手:肝主筋,其华在爪。筋,包括肌腱、韧带等纤维结缔组织,它的主要功能联络骨节,主司运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素问·痿论》也说:“肝主身之筋膜。”爪的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爪是手的异称,肝之盛衰可影响到爪甲荣枯的变化。如肝血充盈则爪甲就坚韧、光泽、红润。肝血不足,则爪甲多薄而软,甚则苍白、干枯、变形而易脆裂。小儿高热可见指甲发青,多为惊厥动风的先兆。肝血不足,筋失濡养,筋脉拘挛,手足曲伸无力,热病耗伤肝血,血不养筋,出现手足震颤、抽搐。故望手、诊手对判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代医学诊断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把反映在手掌部的“肝掌”作为一个条件,对“肝”与手的关系也是一个佐证。

肾与手: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主骨、生髓,通于脑。《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其充在骨。”肾气充足,骨质坚硬,手足强劲。反之,肾气不充,骨质不坚,腰脊酸软,手摄无力。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肾精充足;髓海满盈,“脑”的功能就健旺,思考敏捷,反应灵敏,故被称为“元神之府”的脑,又有主持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的一面,(与现代医学相一致)。所以人的思维活动,除了心主神明外,也受肾精是否充足所支配。故又有“肾出伎巧”之说。反之,髓海空虚,精神萎糜,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另外,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气不纳,喘息疲惫,手握无力,久之可见手指肿大如鼓捶,手不能握。(肺心病,风心病心衰出现中医肾阳虚衰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