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吐

小儿秋夏伏暑,多有热吐,其吐黄涎,头额温,五心热,小便或赤而少,乃热吐也,或干呕而无物,宜香薷饮。

〔薛〕小儿热吐者,因多食甘甜炙爆之物,或乳母膏粱浓味,胃经积热,或夏间暑气内伏于胃所致。若肌肉动,烦热作渴者,暑伤胃气也,先用香薷散,次用竹茹汤。若吐乳色黄,不能受纳者,胃经有热也,先用泻黄散,次用人参安胃散。若吐出酸秽者,乳食内停也,用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气弱也,用异功散。吐而少食,腹痛欲按者,脾气虚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诸证,当验其手指热则胃热,冷则胃寒,热用泻黄散,寒用理中汤,不热不寒,异功散调之。

〔钱氏〕

玉露散

(方见吐泻)

香薷散

治寒温不适,饮食失调,或外因风寒暑邪,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发热头痛,或转筋拘急,或疼痛呕哕,四肢逆冷。

香薷(一两)茯苓白扁豆(炒)浓朴(姜汁制。各五钱)上,每服二三钱,水煎,加酒半杯冷服,立效。

竹茹汤

治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

葛根(七钱半)半夏(炮,半两)甘草(炙,三钱)上,每服一二钱,入竹茹枣许大,姜水煎取清汁,微冷,细细服。加茯苓三钱尤妙。

〔钱氏〕藿香散

治脾胃虚,有热面赤,呕吐涎嗽,及转过度者,宜服。

麦门冬(去心,焙)半夏曲(炒)甘草(炙。各半两)藿香(一两用叶)石膏(半两)上为末。每服五分至一钱,水一盏半,煎七分,食前温服。

《本事》麦门冬散

治小儿呕吐,脉数有热。

麦门冬半夏人参茯苓(各二钱)甘草(一钱)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汤氏〕清膈饮子

治小儿伏暑呕吐。

香薷淡竹叶(各一两)白茯苓人参半夏檀香甘草(炙。各半两)白粳米(一合)上咀。姜煎,温服。大小加减。

《圣惠》麦门冬散

治呕吐不止,心神烦热。

麦门冬(焙)淡竹茹(各半两)甘草(炙)人参茅根陈皮(去白、焙,各一分)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姜少许,煎五分,稍热频服。量大小加减。

治呕吐心烦热

芦根粥

生芦根(二两)粟米(一合)上,用水二大盏,煎至一半,去滓,投米作粥,姜蜜少许食。

大顺饮

解冒暑毒烦渴,吐泻腹痛,发热神昏,或衄血、咯血,及大腑下血,小便黄少,口干汗多。

细面(二十两)生姜(十六两)赤茯苓(去皮)粉草(各五两)上,先以生姜方切如绿豆样,石钵内杵烂,入面再杵匀,摊作薄片,烈日中曝干,赤茯苓、粉草二味细锉,同前姜面片或晒或焙,合研为末。每服二钱,新汲井水,无时调服。或温熟汤。

绿豆饮

解误服剂热之毒,烦躁闷乱,或作吐,或狂渴,宜先投下,次服对证药剂。

绿豆粉(一两)净黄连干葛甘草(各半两)上,除绿豆粉外,余三味共为细末,入乳钵同绿豆粉杵匀。每服半钱至一钱,温豉汤调服。

益元散

治热吐面赤气粗,小水短少,伤暑作吐尤佳。

滑石(六钱)甘草(一钱)上为细末。姜汁调,灯心汤下。吐甚者,井花水下。

《济生》竹茹汤

治热吐,口渴烦躁。

橘红干葛甘草麦门冬竹茹生姜上,水煎服。热甚者,加姜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