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惊风(附∶慢脾)

【总括】面红卒然浑身热,唇黑牙关气如绝;目翻搐搦喉有声,此是急惊容易决。

又∶阴虚阳盛病已深,吐余泻后睡扬睛;神昏搐缓涎流甚,此症分明是慢惊。

【脉法】浮数洪紧为急惊,沉迟散缓为慢惊。虎口纹青紫为惊风,情势弯入里者为顺,出外者为逆。

《医学纲目》云∶搐一也,而有晨夕之分,表里之异。身热力大者为急惊,身冷力小者为慢惊。仆地作声,醒时多沫者为痫;头目仰视者为天吊;角弓反张为 ,而治各不同也。

看手法,风关青黑如悬针,主水惊,易治;气关赤色如悬针,主疳病,兼肺脏积热,犹可治;命关凡有此脉不问五色,皆是危症。又三关通度如悬针,主慢惊,难治;风关青如鱼刺,易治,乃初惊之候,黑色难治;气关青如鱼刺,主疳痨、身热,易治;命关青如鱼刺,主虚风邪传脾,难治。三关青是四足惊,赤是水惊,黑是人惊。

惊风有四症八候。四症者,惊、风、痰、热是已。八候者,搐、搦、掣、颤、反、引、窜、视是已。搐者两手伸缩;搦者十指开合;掣者势若相扑;颤者头偏不正;反者两手仰向后;引者臂若开弓;窜者目直视怒视;视者睛露不活。四症已具,八候生焉。四症既无,八候安有。

急惊风大叫三两声者心绝,难治。急惊四肢俱软者不治;急惊鼻中出血者为热将散,易治;口中出血,则难治。大小便秘者易治,尿屎遗者难治;关黑纹直者死。

四肢厥冷,二便不禁,服 胃回阳以治之。治之不效,乃称不治。予曾治而效,不可因其有此症,便说不治也。

《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盖小儿系纯阳之体,为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肺金受制而无以平木,故肝木常有余,而脾土常不足也。为父母者,或失于保养,抱子当风,近于热地,或辛辣多食,衣衾过浓,邪热郁蒸,积于心,传于肝,再受人物惊触。未发之时,夜卧不稳,睡中或笑或哭,啮齿咬乳,鼻额有汗,气促痰鸣,忽尔闷绝,目直上视,口噤不开,手足搐掣,此热甚而然,沉兼面红脉数可辨。盖心有热而肝有风,风主乎动,火得风,则烟焰起,二阳相鼓,风火相搏。肝藏魂,心藏神,因热则神魂易动,故发惊也。心主乎神,独不受触,遇有惊则发热,热极生风,故能成搐,名曰急惊,以宽气饮、三解散去参主之。如暴感此证,未别阴阳虚实,先用五苓散和宽气饮,少加宽热饮,三药合用,姜汁沸汤调灌即解。大抵治搐之法,以宽气为妙,气顺则搐停,此自然之理。乎尝感慨诸人,每见惊风搐作,不明标本,混为一症,遽用金石脑麝蜈蚕蛇蝎大寒搜风等剂,投之耗伤真气,其症益甚,多致勿救。殊不知惊生于心,风生于肝,搐始于气,是为三症。其惊与风,首已详及。所谓搐始于气者,盖因风寒暑湿燥火之气,有一不顺,便蓄于喉靥间,搏于心肺,传入肝经,其气上不能升,下不能降,使津液郁滞,不得流行,故痰涎壅蔽而作搐也,亦宜宽气饮治之。

病有相似而实不同,此余素所经验。近有小儿先觉身热,少顷便僵仆不知人事,目睛上视,口唇牵动,状如惊风,掣跳不止。一医以惊风治之,食顷间屡醒屡搐,故招予视之。予问曰∶两日热否?病家曰∶前日时发热,至傍晚方止,昨日无恙,不意今午后热,遂成惊风。予曰∶此宿食顽痰胶固于中,荣卫不行,邪正相攻,乃疟疾也。以金石镇惊之药投之,宁无助火为患乎。命渠且勿服药,恐药毒交攻,病势交剧,至下午少减,以二陈汤加楂麦青皮槟榔葛防服之,至次日疟作而余症悉退,又服消痰散表之药,四剂而痊愈。

然当知所以受病。如病在惊,惊由痰热得,只可退热化痰,其惊自止;病在风,风由惊作,只可利惊化痰,其风自散;病在痰涎,急须退热化痰,若也有搐,须用截风散惊,此不治之症也。

东垣云∶小儿泻青有惊,当先补其土,后泻其木,其风木旺症,右关脉洪大,掌中热,腹皮热者是也。今立一方黄益黄散主之。人参甘草黄 各等分,此三味皆温补脾土,益元气,甘能泻火。《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以酸收之。白芍药酸寒,能泻火,酸能泻肝木而大补肺金。所补得金木之位,土旺则火虚矣。风木何由而来克土,然后泻邪,火旺能实其木,木旺故来克土,当于心经中,以甘温补土之源;更于脾土中泻火以甘寒,补金以酸凉,故致脾土中金旺火衰,则风木自虚也矣。

有伤风后发搐者,口中气出热,呵欠烦闷,手足动摇,此气血未实,不能胜任故也,治当先发散,大青膏主之。

有伤食后发搐者,身温多睡,或呕吐不思乳食,此食滞而气亦因之而滞,故发搐也,当先定搐,加羌活、防风、兼下泻青丸,后用白饼子下其食,渐用异功散养其气。

有欲出麻痘而发搐者,身温多睡,或呕吐不欲饮食,此乃热乘于心,心火炎上,故目睛上窜。其症耳叶鼻尖手足梢冷,喷嚏眼涩,睡中惊跳是也,但无痰涎为异耳。治法当平肝木,利小便。平肝木则风自去,利小便则心热除。风热既退,则痘出而搐愈矣,宜导赤散加白芍、防风、荆芥之类。

有痘后发搐者,此气血虚弱,复感风寒热毒交滞,且不敢发散清利,不治者多矣。

有小儿闻声即掣跳者,乃肝肺不足,魂魄不安,故神有不稳,非谓惊也,可服犀角地黄丸。

又有小儿心气虚怯,神不安定,连并掣跳者,可服四君子汤加辰砂少许服之。

暑风一症,因夏日感冒风热太甚,致面垢唇红,脉沉细数,忽发惊搐,不省人事,治用消暑清心饮、辰砂五苓散及抱龙丸。

慢惊属阴,阴主乎静而搐缓,故曰慢惊。或得于大病之余,或传误转之后,目慢神昏,手足偏动,口角流涎;或口气冷缓;或囟门陷下,睡则扬睛;或半开半合,此真阳消耗而阴邪独盛,阴盛生寒,寒为水化,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中有风,螈 渐生,两肩微耸,两手垂下,时复动摇不已也。此症有汗者必不治。故仲景曰∶阴不得有汗。盖阴症无汗,有汗者亡阳耳。治法不可一概用药。如吐泻得之,则理中汤加木香以温其中,五苓散以导其水;如脏寒泄泻得之,则先与术附汤;下积取转得之,则先与调气汤调和脾胃;如外感风寒,则可与桂枝汤、葛根汤,其他可类推矣。然慢惊虽属阴,视其浅深如何,不可纯用温药及燥烈之剂。惟于平胃气中加截风定搐之剂,如全蝎、僵蚕、白附、天麻、南星等剂为良方。若吐不止,可投定吐饮;泻不止,宜服六柱散、五苓散;若痰多唇白,四肢如冰,不醒人事,方可回阳,用固真汤速灌之,以生胃气。胃气既回,投醒脾散,徐徐调理。

慢脾之候,面青额汗,舌卷低头,眼合不开,困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噤口切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热,其脉沉细。盖由慢惊之后,吐泻损脾,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慢脾。若逐风则无风可逐,若疗惊则无惊可疗,但脾间涎痰虚热往来,其眼合者,脾困气乏,神志昏迷,痰涎壅滞然耳,世所谓难疗者是也。大要生胃回阳,金液丹、生附四君子汤酌而用之,胃气渐复,仍服醒脾散、异功散之类。诸药不效者,如有太冲脉,则取百会穴灸之可也。

急惊不治症(口中出血,通关不嚏,间或亦有生者)∶眼睛反转,口中出血,两手摆挑,肚腹搐动,或神缓而摸体寻衣,或症笃而神昏气促,喷药不下,通关不嚏,心中热痛,忽大叫者,不治。

慢惊不治症∶四肢厥冷,面黯神惨,鸦声鱼口,口生白疮,发直摇头,眼不转睛,头项软,二便不禁,手足一边牵引者,不治。

慢脾不治同。

【补遗】

凡遇惊风发搐时,听其自动自止,不可抢紧,使其气得通畅。不然,定有惊瘫之症。

急惊用药,先与截风定搐,次与下热。热去则无风,风去则不搐。伤风伤寒之症,热极不能发搐,但牙关不紧,此为似搐。

小儿惊风握拳者,此胸中有毒涎耳!须看男左女右。男子握大指于内为顺,叉指者恶症也。其吉凶虽不尽系此,然亦有验。

【附方】

宽气饮枳壳(炒) 枳实 人参 甘草

三解散人参 防风 天麻 茯神 山栀 白附 大黄 赤芍 黄芩 僵蚕 全蝎 枳壳 甘草 实者加大黄、藿香,虚者加人参。

五苓散白术 猪苓 茯苓 泽泻 肉桂

宽热饮玄明粉 枳壳 大黄 甘草

黄 益黄散人参 黄 甘草 白芍 陈皮 黄连 白茯苓

大青膏白附 青黛 天麻 全蝎 朱砂 乌蛇 麝香 天竺 大青叶

泻青丸当归 胆草 川芎 山栀 羌活 防风 大黄

白饼子滑石 轻粉 半夏 南星 巴豆(四十粒,去皮尖,水一升,煎水尽为度,研入药内为饼)

异功散人参 甘草 白术 茯苓 陈皮 木香

导赤散生地 木通 甘草 竹叶

犀角地黄丸天冬 麦冬 茯苓 茯神 前胡 柴胡 人参 玄参 生地 川芎 天麻 羌活 防风 甘草

四君子汤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消暑清心饮藿香 泽泻 白术 茯苓 肉桂 辰砂

牛黄抱龙丸西牛黄(二钱) 天竹黄(一两) 琥珀(七钱) 陈胆星(一两) 僵蚕(六十个) 川贝(一两) 枳壳(一两) 茯神(六钱) 沉香(五钱) 制腰黄(五钱) 麝香(一钱) 飞辰砂(一两) 金箔(三分) 竹沥丸 去西黄、南星、天虫,名琥珀抱龙丸;余加制军五钱、蝉衣五十只,生甘草汤丸,名赤抱龙丸。

理中汤人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术附汤白术 附子 甘草

调气汤木香 香附 人参 陈皮 藿香 甘草

桂枝汤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葛根汤干葛 麻黄 芍药 桂枝 甘草

定吐饮半夏 生姜 薄桂

六柱散人参 茯苓 木香 白术 肉果 熟附子

固真汤人参 附子 白术 茯苓 山药 黄 肉桂 甘草

醒脾散木香 全蝎 白附 天麻 石莲 菖蒲 茯苓 白术 人参 甘草

金液丹舶上硫黄十两,研细入罐内, 过用。

生附四君子汤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生附子(如前药四分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