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证治

①脾脏证治:万达本正文部分脱此标题,今据万达本目录及忠信堂本目录、正文补入。

幼科方中脾病多,只因乳食致沉疴,

失饥失饱皆成疾,寒热交侵气不和。

《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谓为水谷之所聚也。儿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也。钱氏云: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此脾病之证也。脾赂土,其体静,故脾病喜困。土主侵,湿伤则为肿,为胀,为黄,为吐泻不止,则成慢惊风。《内经》曰:土气之下,木气承之。土为坤土,坤为腹,故脾病则腹中痛,脾疳则肚大筋青也。脾之窍在口唇,脾有风则口唇动,热则口臭唇疮,寒则口角流涎,谓之滞颐,气不和则口频撮。脾主舌本,热则吐舌弄舌。脾主肉,脾虚则瘦,大肉折。脾主味,脾虚则不喜食,脾热则食不作肌肤,伤于食则成积,积久则成癖。脾主津液,脾热则口干饮水,虚则津液不生而成疳也。

脾与胃异同论。盖胃受谷,脾消谷也。调其脾胃者,当适其寒温,节其饮食也。故饱则伤胃,饥则伤脾;热则伤胃,寒则伤脾。

胃爱清凉脾爱温,难将脾胃一般论,

阴阳相济和为贵,偏热偏寒不可凭。

脾喜温而恶寒,胃喜清凉而恶热,喜恶不同,故难拘于一法也。盖脾胃属土,居中以应四傍。其立法也,必四气俱备,五味调和而后可。四气者,谓寒、热、温、凉也。五味者,谓酸、苦、甘、辛、咸也。辛甘温热为阳,酸苦咸寒为阴,气味合而服之,谓之阴阳相济,得其中和之法也,如偏热则伤胃,偏寒则伤脾,非中道也。钱氏立方,以益黄散十二②补脾。东垣老人谓偏热,而以异功散代之,其虑深矣。祖训钱氏诸方,法当遵守,惟脾胃一条,吾于脾热者,泻黄散;胃热者,人参白虎汤;脾胃寒者,理中汤丸;脾胃虚者,异功散、调元汤、人参白术散、养脾丸;伤食者,消积丸、保和丸;宿食成积者,枳朴五黄丸;湿胜者,胃苓丸;欲成疳者,肥儿丸;巳成疳者,集圣丸,此吾家秘之法也,不可轻泄。

②以益黄散十二:忠信堂本为“用益黄散”。

如脾病久,大肉消削,肚大青筋,或口噤不开,或唇口开张,或遍身虚肿,或脚背肿,眼下胞肿,或吐泻不止,饮食不入,或睡则露睛,口开不合,或多食而瘦,口馋,喜啖甜物,或虫出于口,或唇骞而缩,此皆脾绝之证也,不可治。

益黄散:陈橘皮,一两。青橘皮、诃子肉、甘草(炙),各五钱。丁香二钱。

为粗末,每二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前温服。

按:益黄散治脾胃寒湿太甚,神品之药也。以补脾胃之虚则误矣。东垣云:丁香辛热助火,火旺土愈虚矣。青橘皮泻肺,丁香大泻肺与大肠。脾实当泻子,今脾虚反更泻子而助火,重虚其土,杀人无疑。故以异功散代之,病非呕吐、腹痛、泻利青白,不可服。

钱氏异功散: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饮食。凡治小儿虚冷,先与数服,以正其气。

人参、茯苓(去皮)、白术、甘草(炒)、陈橘皮,各等分。

为末,每一钱,水一盏,姜五、枣三引,煎,食前温服。

调元汤:此平肝木,益脾土,泻邪火。补元气之要药也。

黄芪(炙)二钱。人参,一钱。甘草(炙),五分。

锉细末,水煎,食远服。

养脾丸:健脾消食。

甘草(炙)、麦芽(炒)、枳实(炒),各五钱。白术,一两。陈皮,七钱五分。半夏曲、青皮、厚朴、姜汁(炒)①、神曲(炒),各五钱。

为细末,薄荷叶浸水,煮粳米粉,作糊为丸,米饮送下。此枳实丸变化法也。

①姜字下原脱“汁炒”,据忠信堂本补。

胃苓丸:补脾胃,消积,退热,解渴,祛疟疾,止吐泻,去肿胀,乃幼科之要药也。

苍术(制)、陈皮、泽泻、白术、白茯苓,各一两。猪苓、甘草,各七钱。厚朴,二钱半

共为末,水煎面糊为丸,补脾胃,常服,米饮下。

祛疟退热,竹叶炒陈米,煎汤下;肿,用五加皮、灯芯、长流水顺取煎汤下;小便黄,白盐汤下。

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呕吐泻利。大病后补助脾胃,此药极妙。

人参、白术、山药、白扁豆(去壳,姜汁浸炒),各一两五钱。甘草、桔梗、蒽苡仁、莲肉,各一两半

共为细末,枣汤调服。

泻黄散:治脾热弄舌。

蒮香叶七钱,山栀仁一两,石膏五钱,甘草七钱半,防风四两。

共锉,用酒、蜜微炒香为末,水煎温服。

人参白虎汤:泻胃火。此治大热五渴之圣药也。

石膏,君。知母,臣。甘草,佐。粳米,使。

[口父]咀,水煎,待米熟去渣温服。

保和丸②:治一切饮食所伤,胸腹饱闷不安,或腹中有食积痞块,多服日渐消散。脾胃虚者勿服。

②保和丸:原作“理中汤丸”据药物组成、下文中之“上丹溪保和丸”及忠信堂本改。

山渣肉,五钱。神曲(炒)、半夏(汤泡),各三两。茯苓、陈皮(去白)、萝卜子(炒)、连翘、发蘖面(炒),各一两。

为细末,别用生神曲五两,入生姜汁一小盏,水调打糊为丸。每服白汤或米饮①送下。

米饮:原作“清水饮”,据忠信堂本改。

此方脾胃虚者服之,虚虚之祸,疾如反掌。盖山楂一味,大能克化食物,若胃中无食,脾虚不运,不思食者服之,则克伐之气胜,故云然也。

家传保和丸:治气虚伤食者。伤食之病有二:小儿素强者,偶被饮食所伤,此食伤脾胃也,宜用上丹溪保和丸治之,如脾胃素弱者,饮食略多,便成内伤,此脾不能传化,宜服此方,以助传化之职也。

参.白术(去芦),各三钱。白茯苓(去皮),一钱半。甘草(炙)。山楂肉、麦芽、神曲(炒),各一钱。

为细末,另用神曲水煎作糊为丸。

加减保和丸:消夏(汤泡七次)、茯苓(去皮),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二两。白术,五两。苍术(米泔浸,去粗皮)、枳实,各一两。香附(酒浸,去皮)、厚朴(姜汁炒②),各二两。黄芩(云腐酒浸、炒)、黄连(去须、酒浸、炒),各一两。

②姜字下原脱“汁炒”,据忠信堂本补。

共为末,姜汁煮面糊为丸,每食后服,水汤下。

秘传保和丸:治小儿五疳及痢、吐泻,肚大青筋,面黄肌瘦,疳积等证,神效。

白术(泔浸、土炒),三两。神曲(炒)、木香、槟榔、茯苓、三棱,各一两。莪术,一两半。使君子、厚朴(姜汁炒)、青皮、甘草(炙),各一两。苍术、茅山,二两。陈皮(去白)、枳实(去稷,麸炒)、人参、砂仁(炒)、黄连(糖胆制)、麦芽(炒)、益智(炒)、肉豆蔻(制,去浊)、藿香、白豆蔻,各五两。

共末,炼蜜为丸,龙眼大,每服一丸,用清水磨化送下。

呕吐,姜汤下;肉积,加山楂一两;喘,加萝卜子一两;泄,加猪苓、泽泻各一两。如无他症,只服本方神效。

保和丸有四:丹溪保和丸,乃二陈汤加消导药,气实者宜用之;家传保和丸,乃异功散加消导药,气虚者宜用之;加减保和丸,乃丹溪保和丸加平胃散、枳术丸,又上加减保和丸、家传保和丸相合变化也,久积成疳者宜用之。临病之工,择而用之可也。

枳实大黄丸:见后积症。

肥儿丸:见家传三法。

集圣丸:见后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