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第八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妄言

证名。语言错妄。又名妄语。由阳热亢盛,心神昏乱所致。见于外感热病热盛期,亦为癫狂病常见症状之一。《素问·阳明脉解》:“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治宜清心泻火以安神。

往来寒热疟

病名。疟疾往来寒热,发作无定时者。《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夫往来寒热疟者,由寒气并于阴,则发寒;风气并于阳,则发热。阴阳二气,更实更虚,故寒热更相往来也。”证见往来寒热,发歇无时,发病时面色青黄,甚则经年不差,形体瘦弱等。治用人参散吐方、乌梅圆、神效方等。参见疟疾条。

往来寒热

证名。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即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之证。为伤寒少阳病主证。以邪入少阳,居半表半里,正邪分争,邪胜则寒,正胜则热,故寒热往来。《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类证活人书》卷八:“往来寒热有三证,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有表证而往来寒热者,用小柴胡汤也;有里证而往来寒热者,大柴胡也;已表或已下而往来寒热者,皆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伤寒发微论·论伤寒七十二证候》:“寒热往来,此证有三。一者中风证,小柴胡汤;二者热入血室证,刺期门;三者状如温疟,黄龙汤证。”亦可见于虚劳。《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虚劳》:“虚劳之症,皆见发热,而虚损之热,多发于外,轻手按之即得,或潮热,或往来寒热。”参见虚劳发热条。

往复

反复往来。《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

王纂

南北朝时宋医生。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喜医药,年少时即习经方,尤精于针灸之学,颇有医名。

王宗显

明代医家。自号怀隐道者,其生平里贯欠详。据载着有《医方捷径》,又名《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其中主要为药性、功用及救急方剂等。现有多种刊本。

王子接

清代医学家。字晋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原习儒,所改习医,对待中医学术,其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如他早年所著《脉色本草伤寒杂病》一书,因后来经验积累较多而对前所著书深感不足,遂于焚毁,重新研究。后又着成《绛雪园古方选注》、《古方选注》等,均系其半生之临证心得,结合《内经》、《本草》,由其门人记录整理而成,其本草方面之著作《得宜本草》(全名《绛雪园得宜本草》),载药354种,于本草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门徒甚多,叶桂是其中之佼佼者。

王子固

清代医学家。其生平及履贯欠详,着有《眼科百问》二卷行世。

《王旭高临证医案》

书名。四卷,分26门。清·王泰林编,方耕霞整理。刊于1897年。本书收选王旭高多年来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内外妇儿各科临证医案。充分反映出王氏的临证水平及学术特点。其中连续复诊医案颇多,可以前后推究,看出药效与病情的转变。案后附方氏所加按语,每门后又有小结,有助于领会治案精神。现存初刻本、1934年日升山房刻本,1965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王馨远

清代医生。生平履贯欠详。善治狂犬咬伤症,集其家传经验方,撰写《癫狗咬方药研究》。

王象晋

明代文人,旁通医学。字荩臣,又字三晋,号康宁,桓台(今属山东)人,王氏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后官至浙江右布政使。平时留心医药,常收集所见之各种验方,日久成帙。间或以之授人,用之多验,久之遂通医药,对药物性能颇有了解,论男女气血之异而分别重用川芎或熟地。医着有《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保世药石》及《卫生铃铎》,后二种已佚。其著作《群芳谱》一书中,对药性的种植、修治、制用、辨讹、服食等,均有所论述。

王显

南北朝时北魏医家(?-515年)。字世荣,阳平乐平(今属山东)人,尝任廷尉少卿、相州刺史。平时留心医药,曾愈文昭太后及世宗疾,后又因有功而封卫南伯。奉诏撰《药方》三十五卷颁天下;又有《王世荣单方》一卷,未见传世。

王玺

明代医家。字昭时,直隶孤竹(今河北卢龙)人,尝任都指挥佥事等职,且有文略,兼通医学,撰有《医林类证集要》十卷行世,今存有刻本。

王锡鑫

清代医家。字文选,号席珍子,亚拙山人。万邑(今四川万县)人,先从同邑觉来先习,研修幼科,后又与同世医彭宗贤、赵吉华等再习痘科,医术益精。平时存济世之心,自利丸药,深受同邑敬重。所著甚多,现存世者有《医学切要》、《眼科切要》、《痘科切要》、《外科切要》、《奇方纂要》,合称《医学切要全集》,另辑刊《存存汇集》、《日月眼科》、《针灸便览》等,合称《存存汇集医学易读》。

王文谟

明代医学家。字继周,江右(今属江西)人,世医出身。根据其祖父王杏林及父王云泉所收藏之各种验方,加以整理成《碎金方》三卷。现仅日本有存。另着《医学钩玄》,今佚。

王文洁

明代医家。字冰鉴,号无为子,抚东(今属江西)人。精研脉学,对太素脉尤感兴趣,能以脉制人之生死、富贵、祸福。着有《图注八十一难经评林捷径统宗》、《图注释义脉诀评林捷径统宗》、《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统宗》,后合刊为《合并脉诀难经太素评林》。另又着有药学方面著作《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现存有刻本。

王文鼎

现代中医学家(1894-1979年)。四川江津县人,少时因家贫,只能勉力就读。后随颜闻修学医,并在汉口悬壶行医。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从全国各地调入一部分著名老中医参加工作,王氏即来京参加工作。于临床方面,王氏注重调整阴阳,维护正气,以防御疾病,并强调临床需辨证论治,全面分析,认为应注重诊脉,静以观其象,动以察其体。善治癫狂、痹症及其他疑难症。曾任五届政协常委、卫生部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

王维德

清代外科医学家。字洪绪,号林屋先生或林屋山人、定定子。吴县(今属江苏)人,世医出身,其曾祖王若谷即以疡科闻名。维德继承家学,于内、外、妇、儿诸科,无不通达,尤精于外科,对疮疡之证,有精深研究。如以红肿疮疡为阳实之证,而白色疽证属阴虚,认为“痈疽无死证”。他反对随便动用刀针及毒药,强调要在痈疽初起之时用内消之法治疗,不宜用外托及手术。此说在清代外科学术中有一定代表性,其观点在其代表作《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有明确的表态,然过于机械地一概反对针刀毒药,也遭到一些医家的非议。

王惟一

宋代针灸学家。一作王惟德,里贯欠详。尝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于天圣四年(1026年)辑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书成,政府颁行各州,并刻铸于石碑,诏示天下。后又增补至五卷。与此同时,又由王氏奏请、主持铸造针灸铜人模具,供教学考试之用。其人中空,实有五脏,并以体内实水(一说水银),作为考试针灸技术之用。其时计铸成两具,今并遗不存。另着《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明堂经》等,俱佚。王氏于我国针灸史上实为贡献甚大之医者。

王微

南北朝时期人,通医。字景玄,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少年时好学,博览群书,无所不通,凡诗书画、阴阳术数、音律等,均有涉猎,也爱好医书,尤对药物有所研究。因幼时孱弱而自行调理,自信摄养有方。着有《服食方》一书,后佚。

王通

宋代医生。生平履贯欠详,尝以鸡子清调一异散救活儒士任道久治不愈之腿上无名肿毒,名噪一时。

王廷俊

清代医学家(?-1867年)。字寿芝,四川成都人,从陈滋和学医,尽得其传,后又遍攻经典医着,尤其对《内经》、《伤寒论》深有研究。后获陈修园之《伤寒论浅注》,对伤寒学尤有所得。着《难经摘抄》,集多年临证所得,成《寿芝医案》,且增订虞痒之《类经纂要》,合编成《寿芝医略》行世。

王泰林

清代医学家(1798-1862年)。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无锡(今属江苏)人。从其舅、当时疡科名医高锦庭习医,尽得其传。后又精研医经,尤注重《伤寒论》之研习,颇有心得。故后来转而究心内科诸证,不泥于古人,颇有发明,化裁古方,其著作甚丰,初期有《西溪书屋夜话录》、《环溪草堂医案》及《王旭高临证医案》。王氏对肝脾诸证有深入研究。如以肝火、肝风、肝气为纲,列治肝证计三十法;于脾胃证之治法,亦颇有见地。而有温病之湿温、风温等证,论述也堪称详尽。其门人于其卒后又集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包括《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类汇编歌括》、《医方歌括》及《西溪书屋夜话》、《增订医方歌括》,连同《薛氏湿热论歌括》编成,现有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王遂

汉代医生。履贯欠详。尝任齐王侍御医。因体孱弱而自炼“五石”之药服食,后因中毒发疽而死。名医淳于意尝劝其停服未果,事见《史记·包公传》。

王素

宋代医家。字仲仪,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系当时太尉王旦之季子,官至侍御史,据载王氏撰有《王素经验方》三卷,未见行世。

王硕

南宋时医家。字德肤,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以当时名医陈言为师,后着有《易简方》一卷,载方三十首,药仅三十余种,方虽少而切于实用。其书今有刻本行世。

《王叔和脉诀》

脉学著作。一卷。旧题晋·王叔和撰。但一般认为是六朝·高阳生托名王叔和的作品。本书特点在于以较通俗的歌诀形式阐述脉理,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书中不少内容是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详细论述二十四脉,并立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名目。由于易于讲习,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并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脉学著作。如本书后经明·熊宗立加注,改名《勿听子俗解脉诀》,张世贤在本书基础上撰成《图注脉诀》(又名《图注脉诀辨真》);还有不少医家对此《脉诀》做过订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元·戴起宗的《脉诀刊误》(又名(脉诀刊误集解》);清·李延昰的《脉诀汇辨》,等。但书中的观点,对脉义的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浅等方面,后世颇有微词。明·吕复在《群经古方论》中批评高氏“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又《文献通考》认为,本书不见于隋、唐《经籍志》,恐为宋熙宁以前人所托。现存明、清刻本、抄本。

王叔和

晋代医学家。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属山东)人。性格沉静,博好经方,且纲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着有《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文明古国脉学影响甚大。另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进行整理,该书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王氏重新加以编次,或谓仲景《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没,后世虽有人对他的整理加以非议,但多数人认为其功不可没,张仲景之学借王氏之编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另著有《论病》六卷,未见传世。王氏尝任晋太医令。

王守愚

宋代医家(公元10世纪)。一作王守忠,生平履贯欠详。曾任翰林医官,因治太祖干德时王后未愈身亡而遭贬谪海岛。所著有《小儿眼疾》一卷、《普济方》五卷、《产前产后论》一卷,均未见传世。

王世相

明代医家。字季邻,号清溪,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系名医吕柟之门徒。曾任延川县知县。认为医学发展至朱丹溪时,已集其大成,备极推崇,主张滋阴降火。着有《医开》七卷,未见刊行。

《王氏医存》

医论著作。十七卷。清·王燕昌撰于1875年。本书系作者纂集其个人家传之医学理论和经验,主要内容为杂论病机、医理、临床经验及效方等。现存清·同治甲戌皖城黄竹友斋刻本。

《王氏医案绎注》

书名。十卷,附录一卷。清·王士雄撰,石念祖绎注。刊于1919年。本书集王氏医案详加注释。分析病情,辨明病机,确定病位。对学习王氏医案确有补益。原案中有漏叙脉象、病情、方药分量等情况,石氏绎注时,凭个人分析予以酌情补入。其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领会王氏原案精神,但究属推论或主观识见,故有其片面性。

《王氏医案》

医案著作。清·王士雄撰。分正续编,正编二卷,原名《回春录》;续篇八卷,原名《仁术志》。约成书于1850年。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热病、杂病等治疗验案。不分门类,每证自成一案。王氏论病,溯因辨证,处方强调随证变化,不拘成方。用药极平淡,而治病多奇中。正编详于杂病治案,续编详于温、热、暑、湿病证治案。王氏于医理宗崇《内经》《伤寒》诸典籍,而间有发挥;一生致力于温热、霍乱诸病之研究,且对叶桂、薛雪诸名医之论多所借鉴,故尤擅长于温热病的治疗。其蚕矢汤、燃照汤、黄芩乩乱汤是迄今为止治疗霍乱(真霍乱)最早而又有效的方剂。对病理的分析,注重于寒热虚实的推究,故每能求得其本。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及潜斋医学丛书本。

王氏博济方

见博济方条。

王士雄

清代医学家(1808-1868年)。字孟英,号梦隐(一作梦影),又号潜斋、半痴山人、随息居士、睡乡散人、华胥小隐。盐官(今浙江海宁县)人。出身世代医家,祖国祥、父王升均为良医。十四岁起父亡后,开始学医,后寓居常山县行医,尤擅长温病,曾屡起沉疴,医名遂大振。后于咸丰中徙居上海。根据《内经》、《伤寒》等有关典籍,他深研有关温病的理论,又深研其前代及同时代有关温病各家学说,包括叶桂、薛雪。其著作甚丰,重要者有《温热经纬》、《霍乱论》等。其《温热经纬》是温病学派中重要著作,经纬意指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为经,叶、薛诸家之说为纬,而以伏邪、新感为两大辨证纲领;其《霍乱论》则是以当时流行之霍乱症为背景,详辨时疫之霍乱及非时疫霍乱,提出时疫霍乱与环境中三毒邪有关。此外,又撰《随息居饮食谱》一卷、《归砚录》四卷、《重庆堂随笔》,还有《潜斋简效方》等多种。其中,《随息居饮食谱》系营养及食疗方面专书,在这方面颇有影响;《重庆堂随笔》、《归砚录》等为平时临证之心得,其间或采西说以议论,亦多医案报告。

王寔

宋代医家。字仲弓,颖州(今属河南)人,系名家庞安时之高足,于伤寒学甚有研究。尝以百病以伤寒最急,故着有《伤寒证治》三卷,另有《局方续添伤寒证治》,未见行世。

王绍隆

明代医家(1565-1624年)。名继鼎,号负笈先生,原籍徽州,后徙居武林(今浙江杭州)。世代业医,与名医卢复过往甚密。收徒甚多,王氏教学得法,颇得好评。其医论由其徒潘楫所著之《医灯续焰》所阐述,而其有关本草之见解,亦在倪朱谟氏之《本草汇言》中所登录。

王瑞伯

清代骨伤科医生。浙江鄞县人。以拳术闻名,兼通伤科。尝汇集其平日治伤经验而成《秘授伤科集验良方》一书,另有《接骨秘书》,前书未见传世,后书有抄本。

王日休

明代医学家。其生平及履贯欠详,所著有《伤寒补遗》一书,后佚,其内容每为张璐之《伤寒诸论》等著作所引用。

王铨

清代医家(1831-1877年)。字子衡,又字松舫。新城(今属河北)人。于诗学及训诂学素有研究。其医着有《医药家枨》六卷,论述脉诊、病因、妇科、本草等,系门径医书;另一著作《医瑶》,已佚。

王拳

明代医家。大河(今江苏淮安县)人。素精于外科,着有《大河外科》一书,现有日本刊本行世,国内未见。

王蘧

宋代官吏。生平履贯欠详。元佑三年(1088年)于开封任官时,发作背痈,延医治之无效。后经徐州萧县一张生者予以火灸、外敷疮药之法治疗,历时一月,终至痊愈。王氏遂留心集录痈疽之效方,日久成帙,成《经验痈疽方》一卷,又名《发背方》,未见传世。

王璆

南宋医家。字孟玉,号是斋,山阴(今属浙江),历任淮南幕官、汉阳太守。公余之暇留心医药,撰有《是斋百一选方》二十卷刊行于世,今有抄本。

王清任

清代医学家(1768-1831年)。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邑武庠生,又纳粟得千总职。年青时即精心学医,并于北京开一药铺行医,医术精深,颇噪于一时。因其精究岐黄,于古书中对人体构造与实际情况不符,颇有微词,并敢于提出修正批评,其革新精神甚得好评。尝谓“着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故精心观察人体之构造,并绘制图形,纠正前人错误,写成《医林改错》。曾因对膈膜一物未能彻底说明了而未将该书完稿付梓,搁置达数十年之久,其认真对待有如此者。其书中且详论瘀血证甚详,以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各种病证,效果甚佳,至今仍有不少内容为医家所遵从。其医著于人体构造虽未必尽善尽美,惟其革新精神则于后人颇有启迪。

王乔

汉代道士,兼通医学。生平履贯欠详。曾着《养性治身经》三卷,谓四季需避风邪,春避青风,夏避赤风,秋避白风,冬避黑风,以五行谈养生,在养生史中是较早的一家。

王气

生理学名词。王通旺。指当旺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王琦

清代医家(1696-1774年)。字载韩,号琢崖,緈庵,晚号胥山老人。穷搜博采,费时七年(1764-1777年)刻成《医林指月》,现行本中计有十二种医着,其中王氏曾对《侣山堂类辨》进行考订,同时对丛书中各书之作者生平、学术源流等,均有所考究,并附以跋文。此外,尚有《慎斋医书》(又名《慎斋遗书》),系其得自张东扶处之作。此外尚有不少其他未刻医书行于世。

王普耀

清代医家。字香岩。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博览群书,尤精于内科。因诊务繁忙而无暇著述,故由其口授门生,讲述医经,阐发临证心得,经弟子整理成医案、医论。其中之医论以《医学体用》之书名问世,并刊入《三三医书》中,于喻昌三燥证颇多发挥。另有《王香岩医案》,系近人整理发表于杂志者。

王盘

明代医家(约1470-1530年)。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无心于举子业,因见当时江淮一带灾荒流行,唯恐灾民误食毒菜毒草,遂精心编成《救荒野谱》,又称《野菜谱》三卷,行于世,以拯灾荒,现有增补本行于世。

王末

南北朝时期医家。生平履贯欠详,《隋书·经籍志》载其著作有《小儿用药本草》两卷、《疗小儿杂病方》十七卷,均不存。

王珉

东晋医家(351-388年)。字季琰,小字僧弥,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珉少聪颖,尝任黄门侍郎兼中书令。暇时留心医药,着有《疗伤寒身验方》,未见传世。

王梦祖

清代医家。字竹坪,陕西蒲城县人。平素对医学颇感兴趣,尤潜心于伤寒学之研究,曾以古代医经为基础,参考医书近百种,结合个人经验,着成《伤寒撮要》四卷,书分一百二十四面,计二百六十四方。于嘉庆己未四年(1799)着行,现有多种版本行世。

王梦兰

明清间医家。字蕙子,号醒庵主人,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平时注意搜集验方,终于集为《秘方集验》,认为书中皆验之有效者,足以济人,现有刻本行世。

王纶

明代医学家(15-16世纪)。字汝言,号节斋,慈溪(今属浙江)人。于弘治间(1488-1505年)事任礼部郎中,后又于正德间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政绩颇着。平时因父病曾留心医药,常于公余兼为民疗疾,活人颇众。又复勤于著述,曾着《本草集要》八卷、《名医杂着》六卷等,刊行于世,其中《名医杂着》为世人所重视,另有《医论问答》、《节斋医论》等。

王銮

明代医家。字文融,号容湖,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世医出身,得其家传,擅长儿科。所著之《幼科类萃》二十八卷,皆系撷取历代诸家说要,由受胎起直至小儿之视脉观色,都有涉及,其中亦有个人一得之见。

王履

元明间医学家兼画家(1332-1391年)。字安道,号畸叟、奇翁、抱独老人或抱独山人,昆山(今属江苏)人。喜爱医学,后拜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为师。临证讲究遵循《内经》及《伤寒》之原则,然又能活机圆法,灵活变通,而不拘泥于古人臼窠,如认为温病伤寒在治法上应有所区别,而不宜一概师效《伤寒》之法;又如于亢则寒,承乃制之理论思想方面,亦颇有发明,每能独杼己见。所著甚丰,其《医经溯洄集》二书,为后世所重;另有《百病钩玄》二十卷,《医韵统》一百卷,均佚。王氏又工书画诗文,如游华山图、记、诗等,均为时人称道。

王良璨

明代医家。生平履贯欠详,据《中国医籍考》载其着有《小青囊》十卷,未见传世。

王利贞

金代医生(约12-13世纪)。生平履贯欠详,尝任太医判官,并于承安(1196-1200年)间与时德元奉诏治西夏李纯佑母风疾,医名大振。

王烂疮

病名。一种皮肤疱性脓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又名王灼疮、洪烛疮。多发于小儿,因脏腑积热,蕴郁于肌肤,兼由外受湿气而成。其始发,肤见麻粒样丘疹,渐渐增大蔓延蚀合,甚则布满周身而起泡浆,溃烂后犹如汤火所灼烫者。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内服以黄连解毒汤为佳,外用可选用黄连、胡粉各半为细末,以麻油调匀涂敷。或选用赤芍药散蜜水调涂。类似天疱疮。

王贶

宋代医家。一作王况,考城(今河南兰考)人。曾拜南京(今河南商丘)名医宋道方学医,为其女婿,尽得其传。其技艺甚精,尤长于针刺治疗奇疾,尝治一患者因惊而吐舌不能缩回,名噪一时。宣和间(1119-1125年)授官,人称“王朝奉”。着《全生指迷论》(世称《全生指迷方》)四卷,原方早佚,现有多种版本,系从《永乐大典》辑出者。

王肯堂

明代官吏兼医学家(1549-1613年)。字宇泰,号损庵,又字损仲,自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于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授予翰林院检讨,以博学多闻而名扬馆阁。后因上书主张抗御倭寇未果,于万历二十年引疾归里,遂致志于著述。所著甚多,其中以《证治准绳》为其代表作,历十一年始着成。此书又名《六科证治准绳》,计分《证治准绳·杂病》、《杂病证治·类方》,分述中风、中寒等三十余类证方;《证治准绳·伤寒》,系汇集古今各家之论述,以阐注仲景伤寒之学;《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妇科》、《证治准绳·幼科》,均系采撷历代各家有关该科之方论,间或附以己见,立论亦多持平可取。此外,尚有《医论》、《医辨》、《医镜》等,又有《郁冈斋笔麈》,写他人为之选辑其医论而成。其所汇集之《古今医统正脉全书》,辑自《内经》以下历代有代表性之医著计四十四种,是影响较大的中医丛书。

王克明

南宋医家(11-12世纪)。字彦昭,其先辈为饶州乐平县(今属江西)人,后徙居湖州乌程(今属浙江)。幼年多病,遂有脾胃宿疾。后尝任医官,并升迁翰林医官。其治病效验甚佳,常有一人患数证而以一药治其本,诸症悉愈者,更有预知勿药可诠而不施药者,故其医名大振。其治病理论多宗法《内经》、《难经》,立方有据,尤擅长治疗痿痹、中风不语等症。

王开

元代医学家(1278-1347年)。字叔启,又字启元,号镜潭。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幼时家贫,好读书,后改习医。曾于大都(今北京)就窦汉卿学习针灸之学长达二十余年,尽得其传。于至元(1335-1340年)初曾授扬州医学教授,后告老归家。其所整理之窦汉卿遗着,即《铜人针经密语》,参以己见,增订为《增注针经密语》一卷(一作《增注针经密语》),后佚,另有《重注标幽赋》及《针灸全书》,并佚。

王珏

①清代医家。字仲坚,生平履贯欠详,系程应旄之门生,曾为其师整理,辑成《伤寒论赘余》一卷行世。

②近代医家。字云门,江苏江都人。因时疫喉痧疹病流行,曾研究先人经验,并结合个人心得,救人无数,后其治病心得整理成《疫喉痧疹辨证》行世。

王九思

明官吏(1468-1551年),兼通医学。字敬夫,号渼陂,鄠县(今属陕西)人,为弘治九年(1496)进士,后历任吏部主事、吏部郎中。曾与人合注《难经》,至今有《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行世。

《王九峰医案》

医案著作。清·王九峰撰于清嘉庆年间。全书分阴亏、血证等16门。王氏以治内科妇科虚证为多,治法以调理见长。现存清抄本。

王敬义

清代医家。一作王敬文,字协中,上海县人,从同邑名医刘梦金游,尽得其传。其妙悟医理,医术高明,时人称“神医”。着有《疫疠溯源》,今有刻本。另有《女科选粹》及《斑疹论》各一卷,未见刊行。

王景韩

明代医家。字逊邈撰,福建宁化人,生平未详,于诊察病情有所研究,着成《神验医宗舌镜》二卷,又作《舌镜》,有刻本及抄本刊行。

王介

南宋画家。字圣与,号默庵。本琅琊(今属山东)人,平素善工笔画,曾于庆元间官太尉。晚年曾就其故里所见之药草写生成画,计二百○二种,取名《履巉岩本草》计三卷,画工精美,彩色鲜艳,系我国最早之彩图本草著作,为后世所珍重,今存其绘抄本。

王继先

南宋官吏,兼通医学。其家祖为外科疡医,有“黑虎丹”出名。王氏以医术而晋升官职,曾任昭庆军承宣使,奉宁军承宣使等职。因奸佞狡黠后遭贬谪。绍兴年间任详定校正官,与张孝直、高绍功等校订《证类本草》,编成《绍兴校订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绍兴本草》计三十一卷。今仅有日本传抄之残本。

王绩

唐代医生。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医药以济人。

王怀隐

宋代医官。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其初曾为道士,居京师津隆观,并以医术知名。后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初诏其为官,初任尚药奉御,后迁翰林医官使,并尝治愈吴越王之子钱惟浚之疾,深受赏识。时太宗留心医药,尝以所藏之方千首出示,并命翰林医官院搜集各种方剂达万余首,由王怀隐会同副使王佑、郑奇并医官陈昭遇等人共同整理编次,以病归方,每类之下,以《诸病源候论》冠之,次列方剂,得一百卷,于淳化年间刊成,太宗亲为之序,是为《太平圣惠方》,其中资料甚多,有些系古医籍佚文,甚可珍贵。

王鸿骥

清代医家。字翔鹤,四川遂宁人。因幼年多病而究心医学,通读古代医经,于脉法尤多研究。所著医着有《脉诀采真》,精采古代脉学著作精华,并有所发挥。又有《药性选要》四卷,系韵体文写成,对药物归经之说持有异议。另撰《医书捷钞》,系经与名医研讨后予以修订,加入伤寒、金匮有关方论,分病辑成。各书合成《利溥集》行世。

王宏翰

清代医学家(17世纪)。字惠源,号浩然子。先世本为华亭(今属上海市),后迁至姑苏(今江苏苏州)。初习儒,博通经史,天文地理,无所不精。适值西方医学传教士来华,王氏信仰天主教,且因母病,又攻读医学。常以儒家性理之说,结合西医之学,互相发明,实较早期之中医汇通派医家,其所著颇多,于医史、药物、临床等方面,均有著述。其中《医学原始》、《古今医史》、《古今医籍志》、《四诊脉鉴大全》、《急救良方》、《方药统例》、《本草性能纲目》、《女科机要》、《儿科机要》等,部分已佚或未见刊行。

王好古

金元时代医学家。字进之,号海藏,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博通经史,尤精医术。其学宗张元素及李东垣,与李东垣为同时代人,并宗张元素,一说王氏先后师事张、李。先后任赵州医学教授兼管提举内医学。著作甚丰,涉猎范围亦广,如《医垒元戎》十二卷,包括伤寒及杂证,并以十二经为纲,主张治病须脉证互参,始可处方。又有《阴证略例》,有论述伤寒阴证之论方,颇为详备。此外,尚有《此事难知》、《汤液本草》、《癍疹论》、《伊尹汤液广为大法》等,均行于世。其《伤寒辨惑论》、《仲景详辨》、《光明论》等,则未见行世。

王国祥

清代医家(1748-1812年)。字永嘉,盐官(今浙江海宁)人。世医出身,医术高明,有自己独特见解。其余秉衡尝着《重庆堂随笔》,未竟而殁。国祥为之增辑注疏,对于温病之暑湿、暑热,皆有所立论。排斥温补法,认为张子和攻邪法始能中病,亦颇有见地,惜未能完成全书而卒。其孙王孟英为清代温病名家。

王衮

宋代医家。太原(今属山西)人,因父遭庸医所误,竟至不起,母亦多病,遂究心医学,广搜验方。于二十余年间得方七千余首,择其验者加以精选,得五百余方,辑成《王氏博济方》,原书已佚,今存辑自《永乐大典》之残文共得三百五十余方,厘为五卷。尝历任中书堂后官、大理寺少卿等职。

王珪

元代医家。字均章,号逸人,又号洞虚子、中阳老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初任辰州路同知,元辞退隐居虞山下,人称“王隐君”。善养生,有诸病皆因痰作祟的论点。着有《泰定养生主论》十六卷,《药方》四卷行世。

王光佑

宋代医生(约16世纪)。生平及里籍欠详,于太平兴国间(976-983年)任太医,时值诏修本草,光佑与刘翰等共商纂修事宜,广集方书,于宋代本草著作之着成有一定贡献。

王瓘

唐代医家。生平履贯欠详。据载尝撰《广黄帝本行记》,未见传世。

王宫

解剖部位名称。出《灵枢·五色》。“王宫在于下极”。“王宫今名山根”(《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卷下)。内应于心,心为君主之宫,故称该处为王宫。详见山根条。

王凤梧

清代医学家。字鸣冈,号林山。江苏吴县人。精于医理,曾撰有学术论文《辨脾胃升降》,刊于《吴医汇讲》,于当时有一定影响。

王方庆

唐官吏(公元7-8世纪),兼通医学。名琳,以字行,其祖籍为丹阳(今属江苏)人,后徙居雍州咸阳(今属陕西),官至麟台令。平时博学,武则天时曾为太子侍读,兼通医学,并精于药性,奉诏监修张文仲等人所辑之《疗风气诸方》,后又自着《新本草》四十一卷,《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十卷、《药性要诀》五卷、《袖中备急方》、《岭南备急方》等。皆佚。

王东阳

明代医家(16世纪)。夏津(今属山东)人。其医术为世人所重,曾与当时名医胡铎等人讨论医案,互相砌磋,日久成帙,并经郭鉴重订成《医方集略》,今存于国外,国内未见刊行。

王玎

明代医家。泾阳(今属陕西)人,为当时名医。平时行医,未见著述,后曹金着《传信尤易方》,邀王氏为之检校删正,然后付梓,得以流传于世。

王殿标

清代医家。字佩坤,江苏无锡县人,生平活动欠详。所著有《伤寒拟论》、《镜症编》、《金匮管窥》、《外科余论》等,均未见行世。

王玷桂

清代医家。字桂舟,生平履贯欠详,着有《不药良方药集》十卷,现有刻本行世。

王德续

清代医官。字述尧,生平里贯不详,尝任太医院候补医士。

王德森

清代医家。字严士,号鞠平。岁寒居士,昆山(今属江苏)人,幼习儒,并涉猎医书,精研《素问》、《灵枢》,并悬壶疗病数十年。着有《保赤要言》五卷,《市隐庐医学杂着》,该书论述胎前产后及小儿保健,其中多摘述他医之言论,现有刊本行世。

王道中

明代医家。无为(今属安徽)人,以医术高超而于洪武(1368-1398年)间入仁太医院。孙王大坤,亦以医名而入太医院。

王道纯

清代医官。生平履贯欠详,为太医院吏目。曾奉敕与太医院医士汪兆元共同校正刘文泰所修之《本草品汇精要》,参照《本草纲目》等,纠其舛误,订其错落,并编成《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又整理宋崔嘉彦之《脉诀》,成《脉诀四言举要》二卷,附于上书之后刊刻。现有刻本行世。

王焘

唐代医学家(670-755年)。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幼年时因多病而留心医药,与当时名医多有交游砌磋,穷研医理。历任各种官职,以其在尚书省兰台之职为最长,计二十余载,并由此而得以遍览弘文馆之各类藏书。后于天宝间(742-755年)贬至大宁等地,因当地疫瘴流行,王氏以熟谙医方自疗之法而幸免。自此更发奋搜集医方,计得五十六家。取其精萃效方,删去糟粕无用之方,所谓“损众贤之砂砾,掇群英之翠羽”,集成《外台秘要》一书,计四十卷。书成为天宝十二年,计分1104门,其中有方者计六千余首,在当时可谓穷搜博采。还包括许多当代或前代之资料,后来业已佚落的文献,如张文仲、许仁则、崔尚书……等,材料弥足珍贵,受到历代医家之重视,即便是后代尚存之著作,有时也可从《外台秘要》中辑出一些佚文,如《肘后备急方》之竹片夹缚治骨折及《古今录验方》之糖尿病之尿甜等,皆有赖于该书之摘录而保存,受到后世之赞颂。尚有《外台要略》十卷,未见传世。

王大纶

明代医家。履贯生平未详。《中国医籍考》载其着有《外科纂要经验良方》三卷、《婴童类萃》一卷、《痘痧心法》。此三书除《婴童类萃》曾有排印本(作三卷)外,余均未见有国内传本。

王大冲

宋代医家。生平履贯未详,据载其著作有《石药异名要诀》,出《崇文总目》,已佚。

王萃农

清代医家。字聘之,江苏甘泵县人,着有《医学一贯》一卷,现有刻本行世。另有《温病辨证》,未见行世。

王承宗

宋代医家。生平履贯欠详,据载着有《删繁药脉》三卷,后佚。

王承谟

清代医家。字绳武,贵州遵义人。自少时即因病而留心医学,精研各科,尤以儿科尤精。着有《大生集成》六卷,论述胎产及小儿病证。现有刻本行世。

王琛

晋代医家。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生平欠详。着有《推产何时产法》一书,今佚。

王朝弼

宋末医家。字良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早年习儒,后又习医,涉猎颇广,其辨证如神,无不贯通。曾博采众方,编为歌括,成《金匮歌》,书中有文天祥为之作序。未见刊行。

王超

唐代医家。复州景陵(今湖北天门)人。精于针灸,治病多奇效,所著有《仙人冰鉴图诀》(一作《仙人水镜图诀》)一卷,未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