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第十一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龙树眼论》

眼科专着。又名《龙树菩萨眼论》。简称《眼论》。一卷(又有三卷本)。撰人佚名。约隋唐间人托名“龙树菩萨”撰。书中记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种眼病的治法。特别是较详细地说明了针拨白内障的方法。原书已佚。其佚文可见于《医方类聚》、《医心方》等书中。

《龙砂八家医案》

医案著作。一卷。清·姜成之编。本书辑录清乾隆,嘉庆年间戚云门、王钟岳、贡一帆、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恒斋八家医案(书中并附姜宇瞻医案二则,实为九家)而成。其中以戚云门、王钟岳、孙御千的治案较多。全书以杂病及时症医案为主,或理法方药四平八稳;或异军突起出奇制胜,总之,其理法颇多可取之处。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龙木论》

眼科著作。又名《眼科龙木论》,四卷(一作3卷)。撰人佚名。约隋唐间人托名“龙木”(即“龙树菩萨”)撰。此书内容主要记述72种眼科病证的方论;其中包括23种内障眼、44种外障眼以及5种小儿外障眼。原书已佚。其佚文主要保存在《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一-六中的“七十二证方论”中。

《龙虎经》

书名。撰者不详。宋·王道为之注疏。全书共三十三卷。内容专论炼丹。

《六种新编》

医学丛书。又名《萍乡文氏所刻医书六种》或《萍乡文延庆堂六种新编》。清·文晟辑。成书于19世纪中期。内容为《内科摘录》、《外科摘录》、《慈幼便览》、《增订达生编》、《偏方补遗》、《药性摘录》。现存多种清刊本。

《六因条辨》

外感病专书。三卷。清·陆廷珍撰于1868年。陆氏以风、寒、暑、湿、燥、火六因为纲,融会前人学说,参附己见,采用条辨形式分别论述春温、伤暑、中暑、中热、伏暑、秋燥、冬温、温毒、伤湿、暴感风寒、伤风、风温等多种病证。虽说内容比较简要,却能兼采众家之长,而又颇有临床心得,后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现存光绪三十二年刻本。1937年文光书局铅印本和1982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六译馆医学丛书》

医学丛书。《六译馆丛书》的一部分。廖平撰辑。刊于1913-1923年。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诊骨篇补证》、《诊筋篇补证》、《营卫运行杨注补证》、《分方治宜篇》、《灵素五解篇》、《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杂病论古本》、《伤寒平议》、《伤寒古本订补》、《巢氏病源补养宜导法》、《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六气感证要义》

外感病专书。清·周岩撰于1898年。作者认为外感病证的病因不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遂依次分述风、中风、寒、中寒、暑、风温、湿、风湿、湿温、燥、火等多种病证。于六气的每一外感病证,先集说,次方解,集诸家学说,参以个人心得以阐明症、因、脉、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六醴斋医书十种》

医学丛书。清·程永培辑。刊于1794年。包括《褚氏遗书》、《肘后备急方》、《元和纪用经》、《苏沈良方》、《十药神书》、《加减灵秘十八方》、《韩氏医通》、《痘疹传心录》、《折肱漫录》和《慎柔五书》等。现存清乾隆、光绪两种刻本,和1925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六经伤寒辨证》

伤寒著作。四卷。清·蔡宗玉辑,林昌彝补方。刊于1873年。蔡氏以分经辨证论述伤寒在临床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每一证候采用归纳《伤寒论》原文等形式,介绍诸证的病因、病理和治法:并根据兼症、脉象的不同,对比所述证候的同中之异。嗣后林氏在此基础上汇辑了治疗方剂,并将全书予以补订,增加了有关温病、疫痧、霍乱等证治内容。现存初刻本。

《柳选四家医案》

书名。清·柳宝治选评。刊于1904年。本书系柳氏选取清代四位医家治案,分类编辑而成。包括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二卷,曹仁伯《继志堂医案》二卷,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三卷,张仲华《爱庐医案》二十四条。柳氏按病类拟定总目,下据不同的病证又分若干子目,便于读者查阅。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理、法、方、药较为完备。按语简明中肯,有一定见解。现存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琉球百问》

医论著作。一卷。清·曹存心撰于1824年。本书据曹氏回答其琉球弟子吕风仪所提问的问题记录整理而成。内容以临床病例的立法处方为主,旁涉针灸、本草等内容。反映出曹氏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上的成就与学术思想。于拟制方药、论述医理均有所发挥。现有《三三医书》本。并且收入《国医百家》丛书中。现存清刻本。

《流注指要赋》

针灸著作。又名《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通玄指要赋》。一卷。元·窦杰撰于1232年。本书将常用的43个针灸要穴主治编成一篇歌赋,赋后附有针灸补泻等几篇短论。现有1936年《丛书集成》影印本(与《外科精义》合刊)。

《流注指微赋》

针灸歌赋名。金·何若愚作。出自《子午流注针经》,内称“原夫《指微论》中,赜义成赋”,即何氏先写成《流注指微论》,后又改写为《流注指微赋》。这是一篇关于子午流注法的早期著作。《子午流注针经》刊于窦桂芳所辑《针灸四书》中,后《针灸聚英》等书转载此赋时,误作“窦桂芳撰次”。

《刘寿山正骨经验》

骨伤科著作。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编。本书根据老中医刘寿山对骨伤科疾病的治疗经验整理而成。上篇总论正常人体的筋、骨解剖及手法、诊断、用具、用药等;下篇分别介绍全身各部位的骨折、脱位、伤筋及内伤四类疾病的整复手法、按摩、方药等。这些内容主要来自其师之口传心授,以及刘氏几十年医疗实践。全书有插图274帧,附方30首。196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刘涓子鬼遗方》

外科专着。十卷。晋末·刘涓子撰,因托名“黄父鬼”所遗而得名。宋代以后存有两种残本。其一为题《刘涓子鬼遗方》的五卷本,流传较广,系南齐·龚庆宣重新整理而成者。即宋刻五卷本,至今犹存。其卷一论痈疽病因,各种痈疽的鉴别;卷二述金疮外伤治法;卷三为痈疽、发背及妇人妒乳、乳结肿等病的治法;卷四为黄父痈疽论及痈疽治方;卷五除痈疽方外,尚有疥癣、面(疒^查)、发颓、妇人乳肿、瘭疽、小儿头疮、热毒,以及竹木刺伤,火伤……等药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两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刘涓子鬼遗方》的佚文。其二为题《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的一卷本,内容主要是痈疽证治。此外,1902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刘涓子方》残叶二纸,是本书的一种早期传本内容。本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外科专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晋以前的外科学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49年后有影印本五卷本。

《刘河间医学六书》

医学丛书。金·刘完素等撰。明·吴勉学等编校。刊于1601年。包括刘完素所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及元·马宗素撰《伤寒医鉴》。并附镏洪撰《伤寒心要》、常德撰《张子和心镜别录》二种。现存明、清刻本。

《刘河间伤寒三书》

医学丛书。金·刘完素撰。又名《河间全书》。刊于1186年。包括《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各详本条。现存明、清刻本及石印本。

《凌临医方》

医案著作。清·凌晓五撰。本书收作者平生所治时病、杂病等一百余则。凌氏善用古方,能因症化裁,每能巧生新意。案后另加按语,有助于领会和掌握其治疗要点。本书收入《三三医书》中。

《岭南卫生方》

医方著作。三卷。元僧人继洪辑(或有题为“宋·李璆、张致远原辑”者,系托名)。本书主要辑录宋、元时期医学著作中有关岭南地区(今广东等地)多发病瘴疟等证治的资料。搜罗其中有效方剂。还记述了“蛊毒”药毒及杨梅疮等病的疗法。原书已佚,现存有娄安道(年代不详)的增补本及日本校刻的再次增补复刻本。及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灵芝益寿草》

医学丛书。清·潘霨辑。刊于1873年。包括《慎疾刍言》、《世补斋不谢方》二种。

《灵苑方》

医方著作。见《梦溪笔谈》。二十卷。北宋·沈括撰。撰年不详。原书已佚,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幼幼新书》等后世医药著作中。近年来,北京医学院理论小组在18种著作中,辑录沈括的医药著述,共辑得《灵苑方》82条,参照诸本予以校勘,或加按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灵枢悬解》

医经著作。九卷。清·黄元御撰注。刊于1756年。本书将通行本《灵枢》81篇按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脉象、外候、病论、贼邪及疾病9类的次序重予编次,并在个别原文段落之后加以注释,于中确有精辟见解,足以解悬。现有多种清刻本及《黄氏医书三种》本。

《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医经著作。又名《灵素节要浅注》。十二卷。清·陈念祖集注。刊于1865年。本书分类选辑《内经》重要篇章、段落,加以归纳和类分。共分道生、脉象、经络、运气、望色、闻声、问察、审治、生死、杂论、脉诊、病机等12类。然后分别予以注释。融汇贯通,深入浅出,并非浮浅之作。现有二十余种清刻本及《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本。

《灵枢经语释》

医经著作。山东中医学院编。本书是《灵枢》语释本的一种。按原书编次,每篇均首先概括大意,然后引录原文加以语释,并做必要的词解。1962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灵枢经脉翼》

经脉著作。三卷。明·夏英编撰并绘图。约撰于15世纪末。上卷绘五脏侧面图及经脉流注图说;中、下卷分绘十二经及任、督二脉循经经穴共14图,图后为该经循行、腧穴、主病等项的歌诀及其注文。注释主要根据《灵枢》原文及滑寿《十四经发挥》等著作,作者本人无甚发挥。现存抄本。1980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灵枢经白话解》

医经著作。陈璧琉、郑卓人合编。本书是《灵枢》语释本的一种。按照原书的编次,每篇列题解,然后一段原文,加一段语译,或作必要的注释。给初学《灵枢经》的人以很大便利。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灵枢》

医经著作。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

《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灵光赋》

针灸歌赋名。见《针灸大全》。《针灸聚英》:“总灵光典注而成,不知谁氏所作。”七言韵语,内容与《席弘赋》相似。

《临证指南医案》

医案著作。简称《临证指南》。十卷。清·叶桂撰。叶氏门人华岫云等辑录整理。刊于1766年。其中内科杂病医案八卷、妇科、幼科病案各一卷。内容以病为纲,分为89门,体现了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的特点。立法处方熨贴、中肯,用药灵活而有法度。其中温病治案颇多,反映出叶氏卫气营血的辨证特色及汗、清、透、凉、散诸法先后缓急的施治原则。吴瑭撰《温病条辨》多取材于此。本书于每门之后均附论一篇,由叶氏门人分别执笔。书末附有案中所引用的方剂,有助于读者掌握运用。以叶氏善抓主证,故某些个案记述过于简略,缺乏系统完整性。由于治案切于临床实用,流传甚广。现存清刻本、石印本等数十种,1949年后有校印本。

《临证医案笔记》

医案著作。六卷。清·吴箎撰。刊于1836年。本书将医案归纳为中风、咳嗽等37门,以内伤杂病为主,兼及妇科、儿科。每门后并附常用诸方,间附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以供参阅。现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临证验舌法》

舌诊著作。二卷。清·杨云峰撰。上卷结合虚实、阴阳、脏腑等辨证要略,阐述临床验舌之法;下卷具体分析见何证、何舌、当用何方治疗,多系作者经验之谈。于临床医家颇多借鉴之处。但书中认为验舌“其法不出乎五行……其理总源于太极”的见解是值得商榷的。本书后编入《三三医书》及《中国医学大成》二丛书中。

《疗目方》

医方著作。见《隋书·经籍志》。五卷,作者陶氏(xx名),已佚。

《疗耳眼方》

医方著作。见《隋书·经籍志》。十四卷,梁·甘浚之撰,已佚。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

医方著作。又名《良朋汇集》。清·孙伟撰。刊于1711年。本书是验方汇编,内容包括临床各科。分为中风、伤气、中寒、瘟疫等132门,载方约1600余首。现存刊本另有四卷本、六卷本和十卷本,内容大致相同。现存二十余种清刻本。

《良方类编》

医方丛书。一卷。明·杨瑞集。刊于1531年。本书系将明·张子麒辑《新刊经验秘方》(共28方)、《方外奇方》(共24方),李文敏辑《经验药方》(共13方》及杨氏附方(共5方)合刊而成。现今存初刻本。

《良方集腋》

医方著作。二卷。(又有四卷本)。又名《良方集腋合璧》。清·谢元庆编集。刊于1842年。本书是民间验方汇编,全书分为头面、耳目、口鼻齿舌等32门,集录约400余方,选方颇精。现存十余种清刻本。

《痢症三字诀》

痢疾专着。一卷。清·唐容川撰。唐氏以三言韵语夹注文的形式专门论述痢疾,包括病理、辨证、治法及方剂等,内容简明,切于实用。又一种版本附张骥补撰的《痢症三字诀歌括》,即将治痢常用方剂17首编成七言歌诀,并加注以说明其主治、方义。现存清末石印本等。

《痢证汇参》

痢疾专着。十卷。清·吴道源纂辑。刊于1773年。吴氏鉴于1768年疫痢流行,因误于调治而死者颇多,遂广选前人有关痢疾的论述和治疗经验,分门别类编撰而成。卷一诸贤总论,并辑录《临证指南》中痢疾治案;卷二-四论述外感痢、内伤痢、噤口痢、休息痢、疫痢等多种痢疾的主证和一些痢疾兼夹病证的证治,卷五-七介绍胎产及产后痢、小儿诸痢;卷八-十列痢证主治诸方,这些方剂多属临床经验之方。内容较丰富,是一部研究痢疾的临床专着。

《痢疾论》

痢疾专着。四卷。清·孔毓礼撰。刊于1752年。孔氏认为“瘟疫而外,惟痢疾最险恶,能死人于数日之间”。遂集前人有关方论,参以个人心得体会和临床经验编撰成书。书中对痢疾的病因、病证和辨证治疗论述颇详,全书共选收治痢方剂百余首,详其主治、方药及服用法。末附痢症诸药。现存多种清刻本。

《疬科全书》

瘰疬专着。一卷。清·梁希曾撰于1909年。书中载点疬药方及用法,并阐述了瘰疬的辨证治疗及饮食调摄等内容。体现了梁氏善用点药和潜消法的学术特点。现有《三三医书》本。

《疠疡机要》

麻风专着。三卷。明·薛己撰。约刊于16世纪中叶。本书对麻风病的本症、变症、兼症与类症的辨证治疗等予以全面阐论和辨析。尤其可贵的是本书收载麻风病治疗验案较多论述病候,条目比较清晰。现有《薛氏医案》本。

《理瀹骈文摘要》

外治法专着。又名《理瀹骈文二十一种膏药》。二卷。辑人不详。刊于1875年。本书摘取吴尚先《理瀹骈文》一书中的21个膏药方(附糁药方27种,初录验方10余首)编成。上卷述各方的治疗病证;下卷记各方的配制方法。后又有将此二卷本合刊为一卷者,改名《理瀹外治方要》。现存多种清刻本。

《理瀹骈文》

外治法专着。一名《外治医说》。一册,不分卷。清·吴尚先撰。刊于1870年。本书正文系以骈文体写成,并联系《子华子》一书所说“医者理也,药者瀹也”的涵义,故以《理瀹骈文》为书名。这是一部以内科理法方药的理论依据而又以膏药为主的外治法专书。卷首总论外治之法。正文部分则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痹症等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病症的外治方并详加注文阐述,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外治法。书末附常用外治膏药方的配方与制法,并附《治心病方》一文。全书以记述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治法多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便于推广。除膏药外,本书还记载了敷贴法、熨法、洗法、熏法、照法、拭法、浴法、溻法、吸入法、取嚏法、灌导法、火罐法、割治法等。由于作者本人是外治法卓越的实践家,其所收选的治法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所以此书为外治专著中影响较大的一种。但本书存在纲目不清,缺乏条理的缺点。书中也掺杂了一些糟粕性内容。现存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李中梓医案》

医案著作。明·李中梓撰。本书共收医案50多则,不分门类,不立标题,大多为内科杂病疑难治案。书中体现出李氏长于脉诊和辨证,处方灵活,案语明晰。初未刊行,后收入李延昰《脉诀汇辨》中。

《李翁医记》

医案著作。清·焦循记述。本书所述多为李炳治愈的治愈的疑难病案,每案阐明病因、病理、立法处方。行文简捷,语无夸诞。现存四种清刻本,又见《珍本医书集成》。

《李氏医案》

医方著作。十卷。清·李文来撰。刊于1686年。编者将汪昂《医方集解》与《本草备要》重新分类,合为一体,并参考其他有关医方著作纂集而成此书。书中将疾病分为60余大类,按病载方,方后释药。书后并附用药加减、治法提纲等。现有康熙等刻本。

《李濂医史》

医史著作。原名《医史》十卷。明·李濂撰。刊于1513年。本书编录了明代以前的名医共72人的传记,其中卷一-五从历代史书(包括《左传》、《史记》以下至《元史》)中辑录医家列传;卷六-十作者参考有关文献,补写了张仲景、王叔和等一些古代医家的传记。现存明正德刻本。

《李当之本草经》

药学著作。见《隋书·经籍志》。一卷,三国时李当之撰,已佚。

《厘正按摩要术》

推拿专着。四卷。清·张振鋆辑。刊于1889年。本书是在明·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校订补辑而成。由于作者广泛征引有关文献,不仅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增补,编次也更为条理系统。卷一辨证,包括四诊及按胸腹等儿科诊断法,尤重小儿望诊。卷二立法,包括按摩、推、运、掐、揉、搓、摇等各种按摩手法及其他外治法在内的28种方法;卷三取穴,包括十四经脉经穴图说及儿科推拿的各种取穴及手法图说29个;卷四列证,叙述惊风、疳疾等24类疾病的症候及推拿法。本书内容丰富,详于辨证、立法、取穴,图文并茂,且以手法见长,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但书中将咒法、符录之类,列入外治法,是十分荒谬的。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冷庐医话》

医话著作。五卷。清·陆以湉撰。刊于1897年。卷一论述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慎药和诊法、用药;卷二评述古今医学家及医书;卷三-五搜集历代名医治案,分门别类,论列是非得失。文笔生动,流畅,多有见地。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并将作者所著《冷庐杂识》中有关医学部分择要编入。现存四种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类证治裁》

综合性医书。八卷。清·林佩琴撰于1839年。作者将内科杂病、妇科、外科等病证据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详予辨析,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对各种病证提出具体治法及应用方剂。其中有不少病证,附述了个人治案,从实践的角度补充作者的论述。亦可供学医者借鉴。书中博采诸家之长,取材较为审慎,在临床参考书中颇有影响。现存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类证活人书》

伤寒著作。二十二卷(一作二十卷)。宋·朱肱撰于1108年。初名《无求子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全书分四部分,对伤寒各证和其他一些杂病予以详细的论述。卷一-十一,以问答体例剖析伤寒的各种相类证候;卷十二-十五,释《伤寒论》113方;卷十六-十八,载各家伤寒方,计126首;卷十九-二十一,介绍妇人和小儿伤寒及治疗方药,并论小儿疮疹;卷二十二为伤寒十劝。全书对仲景学术颇多发明,是全面系统地研究《伤寒论》较早的一部著作。原书复经宋·王作肃参考历代医籍予以增注,参入各条之下,改名《增释南阳活人书》。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类聚方》

医方著作。一卷。日本·吉益为则撰。刊于1762年。本书选录《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的方剂220余方,依类偏次。并集原书各篇中应用每方的辨证立法列于该方之后。后附作者的考证及扼要的按语。现有《皇汉医药丛书》本。

《类经纂要》

医经著作。三卷。清·虞庠辑,王庭俊增注。刊于1867年。本书节录《类经》的重要原文,并增以简要注释。虽然易于普及,但却不够系统。现存清刻本。

《类经图翼》

书名。十一卷。明·张介宾撰。刊于1624年。本书用图解方式以辅助《类经》注文之不足,故名“图翼”。主要包括运气(卷一-二)和针灸(卷三-十一)两部分。前者为有关五运六气学说的论述和图表,共80余篇;阐释《内经》运气学说最为详彻,后者首论经络俞穴,次载针灸要穴歌及诸证灸法要穴。意在补充发挥《类经》对《内经》有关针灸经穴方面注释之未尽。书中(特别是针灸部分)广泛征引有关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并附刊张介宾《类经附翼》四卷。

《类经附翼》

医经著作。四卷。明·张介宾撰。刊于1624年。本书为作者所编撰《类经》的补充。卷一医易,即以《周易》来论述和解释医理;卷二律原,根据古音理论与医理相联系;卷三求正录,着重发挥了作者所倡导的养阳理论;卷四针灸赋,编集前贤多种针灸歌赋。现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的《类经图翼》(附刊)本。

《类经》

医经著作。三十二卷。明·张介宾撰。刊于1624年。本书将《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二书的全部内容,以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12类重新加以组合,着成此书。每类又分若干小类。由于内容以类相从,故名《类经》。书中对《内经》作了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对《内经》原文作了极为详尽的注释。在全面注释和分类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学习和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书。现存几种明刻本及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类方准绳》

医方著作。又名《杂病证治类方》、《类方》、《王损庵先生类方》。八卷。明·王肯堂辑。本书是《证治准绳》中的一种。书中选集内科杂病,五官科等病证的方剂2000余首,分为卒中暴厥、中风、中寒等30大类,予以汇编。现存初刻本、清刻本及日本翻刻本。1949年后有《证治准绳》影印本。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

医方著作。十五卷。宋·朱佐撰。刊于1266年。本书收集宋代医家常用的方剂和单方1000余首。按病分为诸风、伤寒、诸气、脾胃、痰饮、积聚、黄疸、虚损、头痛、妇人、小儿、痈疽、补损、中毒及拾遗等15门。每卷前先列短论以为纲纪,然后依次因证列方。现有《宛委别藏》本。和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雷公药对》

药学著作。四卷(一作二卷)。作者不详。托名雷公。约成书于公元二世纪初。陶弘景认为本书在药物功用、主治及品种方面较《神农本草经》有所补充。原书已佚。

《雷公慎修堂医书三种》

医学丛书。又名《医学三书》。刊于1887年。包括清代三种医着。即《时病论》、《医家四要》和《医法心得》。现存初刻本及1921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

《雷公炮炙药性解》

药学著作。六卷。原题明·李中梓辑注。约撰于1629年前后。内容分金石、果谷、草、木、菜、人、禽兽、虫鱼共8部。载药332种,每种记述其性味、主治,并加按语。现存清刻本、石印本、铅印本数十种。

《雷公炮炙论》

药物炮炙专书。三卷。南北朝时刘宋·雷斅撰,胡洽重订。约成书于5世纪。本书记述了制药学的基本知识,收载约300种药物的炮炙加工方法。原书早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雷公炮炙药性赋解》、《本草纲目》等书中。1932年张骥根据上述各书重予补辑,得药180余种,分原叙及上、中、下三卷予以论述,并加入其他古本草书中有关炮炙经验,末有附卷,另记70余种药物的炮炙方法。现存1932年成都益生堂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

综合性医书。又名《人子须知》。四卷。清·何梦瑶撰于1872年。卷一为望、闻、问、切四诊;卷二方剂汇辑;卷三、四本草药性。全书以歌赋为体裁,通俗流畅,颇易记诵。堪为学医入门读物。现存两种清刻本。

《老子禁食经》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一卷,已佚。

《老老恒言》

老年养生专着。又名《养生随笔》。清·曹庭栋撰。五卷。前二卷叙起居动定之宜,次二卷列居处备用之物,末附粥谱一卷,借为调养治疾之需。主张养生要适应日常生活习惯,不可勉强求异;养生实践要寓于日常生活起居琐事之中;重视调摄脾胃,推崇食粥,列粥谱达一百方(自创14方),强调老年养生要重省心养性。全书所论,多有独到之处,而又浅近易行,切于实用。其引证书目遍及经史子集,凡307种。本书为清代重要养生专着,甚为后人称道。

《拦江赋》

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高武谓:“不知谁氏所作,今自凌氏所编集写本针书表录于此。”原文:“担截之中法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我今作此《拦江赋》,何用三车五辐歌。……”拦江,盖有拦截水流即截用要穴的意思。内容主要讲八脉八穴及合谷、复溜、期门等穴的应用。《针灸大成》载此,“拦”改作“兰”。

《兰台轨范》

综合性医书。八卷。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卷一通治方;卷二-八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证治。按病证分门阐述,辨证治疗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论述为理论依据和治方根本,而对宋以后诸方则反采“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全书取材比较谨严,对病名、病证、方药主治和配合等内容的论析简明扼要,颇有条理。在辨证论治方面,徐氏主张“先识疾病之所由生,再辨病状之所由并。治必有定法,法必有主方,方必有主药”,为多数医家所赞许。现存初刻本等十几种清刻本及石印本、丛书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兰室秘藏》

综合性医书。三卷。金·李杲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276年。书名“兰室”取《素问灵兰秘典论》“藏灵兰之室”一语。表示所载方论有珍藏的价值。书中分述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眼耳鼻、内障眼、口齿咽喉、妇人、疮疡等21门病证。其中对脾胃病证的论述尤为后世所重。李氏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医学理论,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或增强脾胃的功能。本书的治疗方剂,多属李氏创制,药味虽较多,配伍却精当,合于方药之理,切于临床实用,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现存元、明、清等多种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坤中之要》

妇产科著作。又名《秘传内府女科》。不分卷。清·伊精阿(满族人)撰。本书对女科113种病的证候表现作了简要的描述。又针对病证列述了治疗方法,载方76首。并附产后生化论,治症活法及产后调护法等专论。现存清刻本。

《坤元是保》

妇科著作。二卷。续集一卷。宋·薛轩撰于1165年。此书仅见近代传抄本。上卷简论诊脉法、妇科疾病、病因及月经胎产诸病的证治。下卷载女科方100首。方剂名均按“降都春”(词曲牌名)一阕中的韵文依次编目,可供临床参考。

《口齿论》

书名。见《新唐书·艺文志》。一卷。唐·邵英俊撰。已佚。

《口齿类要》

书名。一卷。明·薛己撰于152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口齿科专着。书中论述了茧唇、口疮、齿痛、舌症、喉痹、喉间杂症等十二类口齿科疾病,并附若干辨证验案。对口齿各科疾病的认识颇有见地,如其论茧唇病时,强调“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热清毒药,或用药线结去,反为翻花败症矣”。由此看出薛己在当时对唇癌一病已有较明确的认识。作者认为虽病在口齿,亦应从整体上进行论治,因此所载60多首方剂多供内服。

《肯堂医论》

医论著作。又名《新镌医论》。三卷。明·王肯堂撰于1602年。第一卷论述痘疹、惊风的病因、诊断和治法;二-三卷主要阐发或评论历代医家对内科杂病、妇科病疑难病症的治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见解和临证经验。现存明刻本、《三三医书》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客尘医话》

医话著作。三卷。清·计楠撰,刊于1804年。分杂证述略、妇科述略和产后述略,阐述作者的学术见解和诊治经验。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考正周身穴法歌》

针灸著作。一卷。清·廖润鸿撰。本书将全身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编成五言歌诀,并加注释,便于初学者习诵。末附铜人图二张。现存初刻本及1939年铅印本。

《开元写本草经集注序例残卷》

书名。本书是根据敦煌出土唐人抄录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例部分的影印本。参见本草经集注条。

《开宝新详定本草》

本草著作。一名《开宝详定本草》。二十卷,目一卷。公元973年(开宝6年)由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等9人,取《唐本草》、《蜀本草》等详较,并参以《本草拾遗》等书,重新整理补充修订而成。较《新修本草》增药物计133种,马志为之注解,翰林学士卢多逊等予以刊定。次年(开宝7年)李昉等又以《开宝详定本草》“所释药类,或有未允”,故又命刘翰、马志重新较订,命李昉、王佑等审较,改名《开宝复位本草》,据序言称:镂版时“以白字为‘神农’(指《神农本草经》)所说,黑字为‘名医’(指《名医别录》)所传,唐(指《唐本草》)附,今附(本书所增),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证谬误而辨之者,署为今注;考文记而述之者,又为今按”。全书收集新旧药物983种。二书已佚,佚文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

《开宝本草》

书名。统指《开宝新详定本草》及《开宝复位本草》。详开宝新详定本草条。

《菊人医话》

医论著作。张菊人撰。本书汇集作者多年临床治案和经验论述,分温热病,风、劳、鼓、膈四大症,医案选案三部分。作者医生应深刻领会经典医籍的精髓,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用药治病必须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每论一病一症,均附列医案以阐明用药之法。张氏于临床治疗方面,对温热病尤多心得。本书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局方发挥》

医论著作。一卷。元·朱震亨约撰于14世纪中。作者因宋代官修《和剂局方》只列各方主治症候,不载病原;立法虽简便,而未能变通,遂以问答体例予以评论。全书针对局方配伍原则与辨证论治等共提出三十多个问题,着重阐发了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指出《和剂局方》常以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的偏向,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现存元刻本、三种明刻本、日刻本和清刻本等。1949年后有影印本。

《救伤秘旨》

伤科著作。一卷,附《救伤秘旨续刻》一卷。清·赵廷海撰。刊于1852年。书中叙述因拳脚所致损伤及骨折的辨证、整复手法和治疗验方。此外还记述了因武术“点穴”所受损伤的治疗法(共34穴)。现存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救偏琐言》

痘疹专着。五卷。清·费启泰撰。刊于1659年。作者认为古人治痘之法,多有所偏,特别是略于攻下、解毒、凉血、清火诸法,因而根据临床经验写成此书。对痘疹的辨证原则和治疗方法论述颇详。书中除讨论了一些具体的痘科辨证外,并附怪痘的图像及备用良方。现存十余种清刻本。

《救急备用经验汇方》

医方著作。十卷。清·叶廷荐辑。刊于1801年。本书参考并引录历代医学方书中的成方和单方,共分为四门。卷一-三通治门;卷四-六分治门;卷七-八妇人门;卷九-十小儿门。每门分述各科病症及其选方。本书所分门类简单,所收方剂大多切于临床实用。现存初刻本。

《救荒本草》

本草著作。明·朱棣(周定王)等原撰。四卷(又有二卷本、十四卷本)。本书论述如何利用自然界的植物代替食品,以度荒年。作者通过调查访问将民间可供食用的各种草木(包括根、苗、花、实等)逐一描绘原植物图像,记明出产环境,外形物征,性味及食用的方法。原书共收载138种植物。后经增补,共414种(又有112种本及434种本)。全书所载植物虽未涉及医疗主治,但却收载了若干不见于一般本草著作中的野生草药。现存明刻本、日刻本、清刻本等。

《旧德堂医案》

医案著作。清·李用粹撰。本书选辑医案六十余条,多属内科杂病。作者强调“医贵精详”。其治案,辨证审脉较细致,四诊合参,尤参掌握疾病的标本缓急,智圆行方,理法有致。案语或有艰涩之弊。后收入《三三医书》中。

《灸膏肓腧穴法》

针灸著作。又名《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宋·庄绰撰。1128年刊行。作者以膏肓穴于人体病理关系至重,故此书专门介绍膏肓穴的主治、部位及不同流派的取穴法等,并附有插图。参见《针灸四书》条。

《灸法秘传》

针灸著作。一卷。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1883年。内容有正面(穴)图,背面(穴)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全书主体部分为中风、尸厥应灸七十症的灸法取穴。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本书论述简要。其中将特制的药艾放入银质的“灸盏”中进行灸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点。现只存初刻本。

《九墟》

书名。指《灵枢经》传本之一。详灵枢经条。

《九灵》

书名。《灵枢经》传本之一。详该条。

《静香楼医案》

医案著作。清·尤怡撰。原系抄本,后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予以分门汇辑,并加按语。柳氏将尤怡所撰医案归纳为内伤杂病、伏气、外感、外疡、妇人等32门。案语明确,说理简要。有助于读者领悟尤氏医案的精华,学习其辨证要领。尤氏善用经方,灵活化裁,对复杂病机善于分清标本缓急,立法甚严谨。现存石印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景岳新方砭》

医论著作。又名《新方八阵砭》。四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4年。作者对张介宾《新方八阵》所载方剂及有关理论以书评的形式予以阐析辨驳,发表了个人的学术见解。陈氏认为该书所立新方,其配伍、方义多“杂沓模糊”,尤其是补阴、补阳之说,与张仲景立方之旨不合。现有《陈修园医书十六种》等刊本。

《景岳全书发挥》

综合性医书。四卷。题名清·叶桂撰(一作姚球撰)。刊于1844年。本书重点是对张景岳所主张的温补学说提出了不少论评,但其批评未必中肯,故本书未能造成较大影响,只不过是不同学派辩论之作。现有清刻本、近代石印本。

《景岳全书》

综合性医书。六十四卷。明·张介宾撰于1624年。全书分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麻疹论、痘疹诠、外科钤、本草正、新方、古方、外科方等。全书取材广泛,择取诸家精要,对内外妇儿等各科临床辨证论治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全面论述了中医基础理论,用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阴阳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和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充分阐发他“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和经验。治法以温补为主,创制新方二卷。立论和治法有独到之处。现存明刻本、几十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景景医话》

医论医话著作。陆锦燧撰于1913年。本书记述作者辨证论治的经验和心得为主,阐述温、凉、攻、补、因病而施、审病以定用药轻重等见解。符合临证的一般规律。陆氏对西洋医学采取排斥态度。所附《医谈录旧》辑录笔记小说中有关医事记载,多属怪症奇治等内容。本书收入《(鱼孚)溪陆氏医述》中。现存初刊铅印本。

《经验奇方》

验方著作。二卷。清·周子芗辑。刊于1898年。本书收录治疗多种病证的单方,验方约120余首,内容简要,未予分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经验良方全集》

医方著作。四卷。清·姚俊辑。刊于1863年。本书一-三卷分保养、补益、急治、伤寒感冒、瘟疫瘴气、中风、中寒等80余门收载各科病症验方约2000余首。卷四痘疹易知,论述痘疹病因、病证,并附治疗方剂,现存清刻本。

《经验良方》

医方著作。三卷。清·陆画邨辑。刊于1786年。本书属于民间验方汇编,内容按疾病分类,所收方剂多简便实用。书中并收载了《孙真人海上方》等书的部分方药。现存清刻本。

《经穴纂要》

针灸学著作。五卷。日本·小坂营升撰。刊于1810年。卷一-三为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经穴,根据中国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作了比较详细的考证并绘图;卷四论内景脏腑;卷五为周身名位,诸穴异名及动脉等。其图形书中所绘诸图,则多参考西医的解剖图绘成。现有日刻本及《皇汉医学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