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超正性平衡与潜病预兆

一、肾超正性平衡与潜病

肾阳不足可导致肾负性平衡,而肾阴虚阳亢或相火亢盛,则是肾超正性平衡的病源。如因久病耗伤肾阴,或感受外邪,或过服温燥,或房劳、心劳过甚,皆可导致肾阴受损。由于肾水亏虚,相火失潜必然妄动,因而产生阴虚阳亢现象,从而呈现超正性平衡状态,因此肾阴虚耗,相火妄动,是其根本病因。

肾超正性平衡的特征为出现较为明显的体胖汗多,五心烦热,咽干夜热,心烦多梦,阳强易举等症,尤以体胖、性欲旺盛为报标症。

肾超正性平衡虽有超人之体,然却有虚象伏中,背后隐匿着许多潜病。如相火亢盛、遗精、阳强、热厥证(“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以手足热为特征)等疾病,尤其肾超正性平衡与现代医学的一些内分泌亢进疾病有密切关系。如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柯兴氏综合征),垂体功能亢进(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和性腺功能亢进等密切相关。因此,揭示肾超正性平衡的内幕,对发现潜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二、心超正性平衡与潜病

心除常呈心气、心阳不足的负性平衡状态之外,也常表现出心阴虚、心阳偏亢或心火亢盛的超正性平衡状态。如因七情内郁、郁火伤阴或劳思太过暗耗心神,或因感受外邪或过食热物等,皆可引起心阴亏损,导致君火偏亢。由于心主神明,火热内扰必然出现神明不宁症状。心超正性平衡的性质大多为本虚(心阴不足)标实(君火亢盛)证。

心超正性平衡的特征为心神躁扰,呈现兴奋激动,话多出汗,咽干面赤,少眠梦多,好动等超心力状态。以易激动、汗出为报标症。但因内虚为本。故稍累即出现心悸气短,尤其在感染、精神打击、疾病等情况下,很易从亢奋走向衰竭。

心超正性平衡可能为许多潜病的掩体,背后常潜匿着多种疾病。如惊悸、不寐、多梦、狂证、癫证等,尤其与神明受扰疾病有密切关系。如现代医学的某些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等,则往往以心超正性平衡为前奏。此外还与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有一定联系。总之,心超正平衡只是一种假性心气旺盛现象,内部隐匿着的潜病和随之而来的衰竭是其最大隐患。

三、脾超正性平衡与潜病

脾除存在脾阳不足的负性平衡之外,还可呈现脾阴虚阳亢或脾火过旺的超正性平衡。如饮食不当,平素喜食肥甘高粱、化热灼阴,或七情不遂、气郁化火,或因病损伤脾阴,皆可导致脾阴虚、脾火内炽,呈现脾超正性平衡状况。诸如口干舌红,多食善饥,肌肤热炽,便干尿数等症时有发生,口渴消谷为其报标症。

脾超正性平衡貌似实证,实则内虚已伏,最终必呈现衰竭,内里可能隐匿着消渴,狐惑病、便秘等疾病,尤其与现代医学的某些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如与糖尿病、肥胖病、高脂血症、白塞氏病(口—眼—肛综合征)等病甚为关联,上述疾病常以脾超正性平衡为前奏,因此只有揭开脾超正性平衡的假象,才会露出潜病的真本质。

四、肝超正性平衡与潜病

肝同样除具有肝阳虚的负性平衡状态之外,还可呈现肝超正性平衡。所谓肝超正性平衡,即肝阴虚导致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而呈现的代偿适应状况,如因过食酒热香燥积热于内,或五志化火扰动魂宅,或患温病、肝病等,皆可耗伤肝阴。由于肝阴虚、阴不制阳,致肝阳偏亢或肝家实火上越,日久则呈现肝超正性平衡,其征兆为面红目赤,体态偏胖,脉弦劲,兴奋激动,易怒等。以目赤、精神亢奋为报标症。

肝超正性平衡实质为虚中挟实,故虽貌似实证,而虚兆已隐约时现,其背后可能隐匿着中风、眩晕、颤证等疾病,尤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及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某些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病有关,因此不能被超正性平衡的假象所迷惑。

五、肺超正性平衡与潜病

肺超正性平衡为肺阴虚、虚阳上亢所致,性质为本虚标实。如久咳伤阴或感受秋金燥令,或罹患温热性疾病,皆可损伤肺阴。肺阴虚、虚气上逆,致肺失清肃,从而呈现肺阴虚、虚阳上亢的状况。见证为胸廓增宽,声洪气粗,咳声重浊,脉数而劲。报标症为胸廓渐粗、气促。由于本虚,故气短潜症时有出现,虽然表象为实,但毕竟病机为虚,故很容易导致心肺代偿衰竭。

本病虽为超正性平衡,但必竟是病态平衡,其后隐进着的一些肺系疾病,如咳嗽、肺胀、喘胀等疾患,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扩张、肺气肿、哮喘等病密切相关。因此肺超正性平衡应引起高度注意才能及早发现原发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