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病因病机

大肠癌亦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为我国六大癌肿之一,在消化系肿瘤中,发病率占第三位,仅次于食管癌及胃癌。而大肠癌中又以直肠癌为最多见,约占1/2左右,大部分为腺癌。消化道以上下两头癌的发病率最高,上为食道、下为直肠,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及直肠癌,结肠癌又以乙状结肠癌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约3∶1,中年以上发病较高,但近代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偏于高脂、高蛋白),故青年人患结肠癌的趋势有所增高。

中医对大肠癌的记载较多,称之为“肠覃”、“脏毒”,并散见于“积聚”、“肠癖”、“肠风”、“下痢”、“锁肛痔”、“关格”、“膈证”、“噎食”、“噎膈”、“膈食”、“结阴”、“肠风下血”等疾病中。中医文献不仅对大肠癌的病因、症状作了论述,而且还提出了治法及预后。如《灵枢·水胀》曰:“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则称之为翻花起肛,相当于末端直肠癌,如曰:“溃久不敛,必至翻花起肛坚硬”(卷一·翻花起肛)《诸病源候论》则称直肠癌为脏毒,并作了形象的描述,如曰:“脏毒,专由大肠血热,或平素喜吃辛燥煎煿之物而成病也,生在肛门内大肠尽处,往往溃烂至肛门外,治法大约与肠痈相仿,而主药必以忍冬藤、麦冬为主,并多加地榆、蒲黄庶几有瘳。”提出了肠癌的清热解毒治则。

大肠癌在我国主要以江南一带为多,尤其是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发病率较高,国外以西方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发病率为甚。

发生机制

大肠癌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恣食肥甘,痰热蕴结,瘀于大肠;或因外邪内干,注于大肠;或忧思七情郁结,滞于大肠。如《景岳全书》曰:“噎膈一证,……或酒色过度,伤阴而成……伤阴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指出了恣食膏粱厚味致湿热蕴结与食管癌的关系。朱丹溪亦说:“脏毒者,蕴积毒久而始见。”(《丹溪心法·卷二·二十三》)同样强调了蕴毒与本病的关系。

质言之,大肠癌的发生机制与毒瘀痰热、滞留大肠甚为攸关,因此结肠癌和饮食习惯不当,如偏食肉、蛋、糖等高脂食物很有关系,故北美、西方国家及城市的发病率即较高。此外,六淫外邪客入大肠,也可造成结肠癌的产生基础,如寒气客入,久坐湿地,或虫毒入内,皆可损伤肠络,导致肠癌,如慢性肠炎、血吸虫性肠炎等皆有癌变的可能。此外,饮食中含亚硝酸物质也是重要的诱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