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季峰(全本)

[揿法](扌衮)法推拿

丁季峰老师创(扌衮)法[揿法]推拿,其学术流派是从一指禅推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保存了传统的一指禅推拿的特点。(扌衮)法[揿法]其对体体进行有节奏的、刚柔相济的持续刺激得到了加强,从而使(扌衮)法[揿法]的刺激渗透到肌内深层而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这是在总结前人推拿手法的经验,经过数年探索、反复推敲、改革创新而形成的一种推拿手法。在理论方面融合了现代生理、解剖、病理学等基础理论,从而指导临床实践,形成独特的以滚法推拿为主学术流派,是对一指禅推拿手法不拘泥于此而作出的改革创新。

(扌衮)法[揿法]推拿的理论基础不但有传统的中医经络学说,而且把现代生理、解剖、病理学知识与推拿疗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辨证与辨病方面,更注重于辨病,对疾病的治疗,只有了解病理,才能明确诊断,从而制定治疗方案,使疗效明显地提高。

推拿疗法毋需打针、服药,具有廉、便、验的优点,能治疗各种疾病。创立滚法推拿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推拿疗法的特长,避免盲目治疗对推拿带来的不良后果,特制定了推拿适应症及禁忌症。这在以前的推拿文献记载中是未见的。

(扌衮)法[搇法]手法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软组织损伤等。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关键是病变的早期治疗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即消除或减轻神经麻痹的程度。如中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小儿麻痹症等的治疗,就是越早进行推拿治疗越好。例如中风后遗症常由脑血管意外所致,造成半侧肢体活动功能障碍,舌强语謇等。中医认为由于肝风内动,风中经络,气血不通而致偏瘫。(扌衮)法[搇法]对偏瘫的治疗有独到的疗效,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1.中风后经抢救脱险,凡神志清醒、血压稳定二周后即可进行推拿治疗。

2.治疗的重点部位是以脊柱(督脉及膀胱经)为主,辅以患侧肢体的各关节,上肢以肩、时、腕关节;下肢以膝、踝关节为主施以(扌衮)法[搇法]、按法等法,并配合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可以改变肌张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

3.指导患者配合作自主性功能锻练,能促使关节功能早日恢复。

对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治疗、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功能锻练,都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对运动系统疾病和软组织损伤,如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扭伤、骨关节急、慢性损伤,腱鞘炎等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于各种疾病的病理及病程的长短等不同,在临床中注意针对各种疾病在不同病程阶段的病理变化,作出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对肩部疾病的治疗,就有较为详细的辨证论治的论述。如:虽然(扌衮)法[搇法]推拿的适应症在病理上常有不同之处,但大多具有疼痛和运动障碍等相同症状,如果不重视各种疾病在病理上的区别,对各种适应症采取千篇一律的方法来对待,就会因具体治法不当而削弱了对某些适应症的治疗效果。所在临床上必须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必须对每一病症都通过细致周密的临床检查来鉴别各种不同的病理改变,分析临床症状的改变和患者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轻重、病期的长短等区别,结合手法和配合治疗运动的实际作用,除了排除那些在病理上非手法的刺激和配合治疗运动所能改善的类似适应症的病变外,就是要在它们的共同症状中,查出它们的特点,根据其中不同的特点,作出有的放矢的相应配合的治疗。例如:岗上肌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和肩关节周围粘连症,虽然它们都具有肩部、上肢的疼痛和运动障碍等的共同症状,但它们都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岗上肌肌腱炎是属于退化性病变,它的剧痛是发生在上臂外展到达60度~120度范围内,由于剧痛而使上肢在这范围内出现运动障碍,这是本症的特点。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其疼痛是较为广泛的存在于肩部,肩部有明显的肌肉痉挛,上臂外展或外旋时运动障碍较为严重,这是本病的特点。肩关节周围粘连症在静止状态中疼痛并不明显,但当上肢进行各项动作时,都出现剧痛和运动障碍,这是本症的特点。

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具体治法即有下述的区别。

岗上肌肌腱炎重点治疗部位是在于肱骨大结节岗上肌止点处,手法压力不宜过轻,在治疗的同时,必须配合上臂在外展到60度~120度范围内的连续不断的被动运动。

肩关节周围重点治疗部位是在肩部肌肉痉挛最明显之处,手法的压力宜轻柔,早期不宜配合任何形式的被动运动。随着疼痛的减轻,压力须逐渐加强并配合缓慢的较小幅度的上肢被动运动以防止关节周围组织粘连的形成。本症的疼痛和运动障碍主要是由于肌肉痉挛形致,因此,在肌肉痉挛得到减轻或解除后,疼痛和运动障碍即能改善。

肩关节周围粘连症只有在肩部周围的粘连组织分离的情况下,疼痛和运动障碍才能解除,但组织发生粘连的部位和粘连程度各有不同,如有的上肢外展方向粘连程度较重而内收方向较轻;有的上臂外旋粘连程度较轻而内收内旋较重等,因此具体治法也因之而不同。一般以粘连程度较重之处作重点治疗部位,手法压力宜深透有力,在治疗的同时,还须针对粘连程度轻重的不同,配合各项不同方式的被动运动。

以上详细例举了对肩部疾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可以看出丁在四十年代初就注重于用现代生理、病理、解剖学知识来指导推拿临床实践,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为中西医结合开创了先例。

推拿是以各种手法作为治疗工具的物理疗效,所以对手法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及对机体刺激强度是否得当,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手法刺激对人体的生理产生良好的反应,并使病理得到改善,必须要使这种刺激具备刚柔相济的特征。所谓刚柔相济刺激特征,就是指(扌衮)法[搇法]等手法对机体所发挥的刺激不但具有适当的强度,而且更富有最大限度的柔软性。要发挥这种刚柔相济独特性的刺激并非任何一般性的手法都能胜任。只有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通过严格刻苦的锻练来提高手法的操作技能后,才能掌握这种技术专长。这种技术专长正是(扌衮)法[搇法]推拿学术流派的精髓。(扌衮)法[搇法]推拿即是以其主治手法--(扌衮)法[搇法]而命名的。(扌衮)法[搇法]推拿的创立是经过临床数年潜心研究和探索而形成的,它对于一指禅推拿来讲,具有刺激力量强,刺激面广的特点,因此对(扌衮)法[搇法]推拿学派中的手法学习,不仅仅是在于学会了它的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于掌握手法发挥这种刚柔相济刺激的操作技能,使它在临床上,对人体的颈、肩、腰、背、臀及四肢关节部位的疾病和损伤具有较好治疗价值。

在临床上,熟练地掌握了(扌衮)法[搇法]的操作技能,使之发挥刚柔相济的刺激特征,能使手法的刺激作用深透到肌肉的深层,这不仅有利于神经功能的调整,而且更能深刻地影响肌肉最基本特性,在改善肌肉的痉挛、麻痹、强直、硬化、挛缩、粘连等肌组织的病态,增强肌肉收缩功能,改善肌张力和弹性以及肌腱、韧带的灵活性方面,均能直接起到良好作用,从而使它对神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软组织损伤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治疗因素。

医案

案一、包××,女,48岁。初诊1999年2月22日。

主诉:嘴歪、右眼闭不拢十个月。

现病史:去年5月突感嘴向左歪,右眼闭不拢,即刻在美国当地进行治疗。经服激素类药物及理疗,症状未见好转。现感神疲乏力,失眠,嘴歪身左侧,右眼闭不拢,吃东西食物滞留在颊齿间。

舌质淡,苔薄腻,脉沉细少力。

检查:神萎、懒言,口歪向左侧,右眼闭不拢,右侧额纹,鼻唇沟消失,吹口哨漏气,不能鼓腮,右侧翳风穴,风池穴压痛。

辨证:风中络脉,营气不运,肌肤麻木不仁。

治则:活血祛风,调和营卫。

治法:1.患者仰卧于床,医者施揉法、按法于患侧颜面部,以印堂、阳白、鱼腰、太阳、四白、睛明、迎香、人中、地仓、承浆、颊车等穴为主,往返3~5遍。

2.患者取坐位,按翳风(双)、风池(双)、曲池(双)、合谷(双)、按足三里(双)。

诊断:中医、中风、风中络脉、营气不运。

西医:面神经麻痹。

按:丁季峰老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经验是要抓住发病的早期阶段,该患者虽然早期在美国以服激素、理疗治疗,但收效甚微。其在美国的职业为大学教授,该病久治不愈,对她的心理影响较大。后经家属联系,邀其回国治疗。该病虽然耽误了治疗的有效期,但是仍按丁老的治疗经验诊治,经过精心的推拿治疗,10次后患者睡眠改善,右眼在睡眠时已能闭拢,但闭不紧。经20次治疗,嘴歪亦改善,食物滞留颊齿间日益减少。其经50余次治疗,右眼已完全闭拢,嘴歪明显好转,仅在大笑时稍向左歪。患者已于8月中旬重返美国讲台。返美时已神清气爽,红光满面,与初来时不可相比。

案二、高××,男,65岁。初诊1999年5月24日。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欠利5月余。

现病史:去年底因高血压脑溢血昏迷,经送上海长征医院开颅抢救,去除血块后留下右侧肢体活动障碍,经高压氧及康复治疗,效不显。现感右侧肢体活动障碍,步履乏力易绊跌,需别人扶持方能行走,语言不清,舌右偏红,面少津,苔薄,脉弦,检查:血压145/90mnHg,神清,语言不清。右肩三角肌萎缩,上肢不能上举、外展、内收及后弯等活动,作上述活动时肩部疼痛剧烈。右腕,指关节呈屈曲痉挛,手腕不能背屈,动则痛甚。右髋、膝、踝关节较僵,伸屈活动阻力较大,右足呈轻度内翻下垂畸形,行走呈划圈样步态。

辨证:肝肾亏虚,风中经络,气血不通。

治则:行气活血,疏经通络,调补肝肾。

治法:1.患者俯卧位:在脊柱(督脉)及膀胱经施以(扌衮)法[搇法]、按法。然后在患肩后外侧施以(扌衮)法[搇法],配合外展及侧上举被动运动。再在下肢施(扌衮)法[搇法],配合膝、踝关节作屈伸被动运动。

2.患者仰卧位:在患侧肩、臂、时、腕、指关节处施以(扌衮)法[搇法],配合肩关节作外展、上举、内收等被动运动。患侧上臂、前臂及时、腕关节施(扌衮)法[搇法]后配合作时、腕关节伸屈被动运动。各指关节施以(扌衮)法[搇法]、捻法,配合屈伸被动运动。按肩(骨禺)yu、肩俞,拿曲池、合谷、手三里等穴。在患侧下肢前外侧施以(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屈被动运动。取穴:髀关、风市、伏兔、足三里、阳陵泉、承山、悬钟、太冲等。

3.指导患者作自主性功能锻练:如肩关节可拉滑轮、以健肢带动患肢作上举、外展等运动。下肢锻练可扶固定物进行站立,以防跌倒造成新的损伤。锻练下肢力量,早期以站立为主,随着下肢力量的增加,可以作下蹲起立运动,次数可随体力情况增减。

诊断:中医:偏瘫:风中经络,气血不通。

西医:中风后遗症。

按:该患者脑溢血中风,虽经开颅抢救脱险,留下半身不遂后遗症,又经高压氧及理疗等康复治疗,症状改善不显。来我处推拿治疗10次后,言语较前清晰,患上肢作前上举时前臂可以过颈部,行走时下肢力量较前增加,步态较前稳定。20次治疗后,右上肢上举运动前臂已过鼻尖,并可单独行走,不需扶持。30次治疗后手已能高举过头顶,活动时肩关节、腕关节的疼痛亦有明显减轻。其他各关节的功能亦得到改善。

案三、陈××,男,46岁。初诊1994年8月4日。

方诉:腰及后下肢痛三天。

现病史:患者自进入暑天一月来每天下班回家后在浴盆中冷水浸泡1小时,出水后再躺竹椅休息。3天前患者泡冷水后推躺椅致腰部疼痛,并影响右下肢,腰部疼痛剧烈,不能活动,坐、立亦感困难。

舌质暗红,苔薄白而腻,脉弦紧。

检查:脊柱居中,腰生理曲度变平直,扶入诊室,腰活动不能配合,L4~S1棘上及右侧L5-S1棘旁压痛,伴向右下肢放射痛,叩击腰部亦有放射痛,腰部骶棘肌张力增高,腰后伸试验(+),直腿抬高:右30度,拉氏征(+),右80度,右拇趾(足石)zhi屈肌力稍弱,右踝反射减弱。

腰椎CT片示L5~S1椎间盘向右后方轻度突出,L4~5椎间盘膨出。

辨证:寒湿入络,气血瘀滞,经络不通。

治则:行气活血,温经散寒,和络止痛。

治法:1.20%甘露醇200ml静脉加压滴注。

2.丹参注射液16ml加入500ml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

3.腰臀部及右下肢施以(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配合腰后伸被动活动,腰部斜扳被动活动。取穴:腰部压痛点、肾俞、大肠俞、环跳、秩边、季中、承山、足三里、阳陵泉等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诊断:中医:腰痛:寒湿阻络。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L5~S1)

医嘱:1.需保暖,避寒湿。

2.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练。

按:该患者因入夏后每天浸泡在冷水中1小时消暑,日久致寒湿入络,经络痹阻,气血瘀滞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后水肿导致腰腿痛,由于就诊及时,给予脱水消肿,活血化瘀的甘露醇、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后,再每天进行腰及右下肢推拿治疗予以温经散寒,疏通经络,二天后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并可下床活动,共连续治疗七天,症状基本消失而愈。

案四、胡××,女,49岁。1999年7月16日初诊。

主诉:腰痛二天。

现病史:昨天弯腰不慎致腰痛,当时即感腰部疼痛,不能伸直,卧床时翻身亦感困难。

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弦。

检查:脊柱居中,腰生理曲度消失变平直,L4-S2棘上压痛,无放射痛,腰后伸(+),直腿抬高均80度,余(-)。

辨证: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气血失和。

治则:行气活血,调补肝肾,濡养筋骨。

治法:1.患者俯卧:腰骶部施(扌衮)法[搇法]配合腰后伸被动运动。按肾俞、大肠俞 、腰阳关等穴。

2.患者侧卧位:施腰椎斜板被动运动。

3.患者仰卧:下肢向腹部作屈膝屈髋被动运动,然后作伸腿被动活动2-3次。最后拿委中、承山穴结束治疗。

诊断:中医:腰痛:气滞血瘀。

西医:腰椎骨关节炎。

按:该患者经首次治疗后,腰痛即明显减轻,活动改善。经3次治疗,腰痛症状已基本消失而愈。

案五、胡××,女,49岁。初诊1999年7月21日。

主诉:右肩关节痛三个月。

现病史:三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肩关节疼痛,后弯欠利,不能摸裤袋。

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弦。

检查:右肩无肿胀,结节间沟处及喙突处压痛,前上举160度,外展80度,后弯虎口平S1椎处(只能在右腋后线处),内收肘尖在右锁骨中线处。

辨证:气血不足,经络痹阻。

治则:行气活血,疏经通络,滑利关节。

治法:1.仰卧位:在右肩臂部施以(扌衮)法[搇法]配合肩关节作外展、内旋、外旋及上举被动运动。

2.健侧卧位:在右肩臂外侧施(扌衮)法[搇法],配合作肩关节前上举被动运动时(扌衮)法[搇法]施于腋后缘(肩胛骨外侧缘外)。

3.坐位:右肩在外展位时滚三角肌前、中、后缘,配合作肩关节内、外旋及上举、后弯被动活动。拿三角肌,按肩(骨禺)yu、曲池、拿手足里、合谷等穴。搓肩部结束治疗。

诊断:中医:肩痹:气血不足。

西医:肩关节粘连证。

按:经三次治疗,右肩痛显减,活动改善,尤以后弯达L3椎处。经八治疗治疗,上举已趋正常,外展达90度,内收已在前正中线,后弯可达L1椎。此后因症状缓解,患者就诊断断续续而进展缓慢。

案六、万××,女,40岁。初诊1999年9月17日。

主诉:腰及右下肢痛2小时。

现病史:今天下午拎壶水时不慎致腰痛,并感右下肢发麻,行走困难。原有腰痛史数年。

舌暗红、苔薄、脉弦紧。

检查:脊柱略侧弯,腰生理曲度平直,腰活动不能完成,L2-S1棘旁压痛,以L4-5、L5-S1为甚,伴向右下肢放射痛,腰后伸试验(+),腰部叩击痛伴放射痛,直腿抬高:左75度,右70度,拉氏征(+),右下肢感觉、肌力对称,双膝,踝反射对称引出。

辨证:腰痛日久,肝肾亏虚,复受外伤,气血瘀滞。

治则:行气活血、疏经通络、调补肝肾。

治法:1.20%甘露250ml静脉加压滴注。

2.丹参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

3.腰骶部及右下肢施(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配合腰后伸、斜板被动运动。

4.腰椎CT摄片示:L4-5椎间盘轻度向后膨隆,L5-S1椎间盘向右后方突出,压迫硬膜囊,椎小关节增生。

诊断:中医:腰痛,证型:气滞血瘀。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L5-S1)。

按:该患者经首次治疗,腰腿痛即见减轻,活动亦改善。连续治疗5次,腰腿痛明显缓解,活动功能恢复,共治疗10次,患者未再来就诊。

案七、许××,女,29岁。初诊1999年9月16日。

主诉:右臀及小腿后外侧酸痛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右臀部及小腿外侧酸痛,不耐久行,经外院伤科及推拿治疗,效不显。现感右侧腰臀部酸胀不适,在行走及站立时右臀及小腿外侧酸胀尤甚。

舌痰、苔薄、脉细弦。

检查:腰脊柱向左侧凸,腰生理曲度存在,腰骶部压痛(+),腰后伸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均达90度,右“4”字试验股前内侧略有牵痛。L1棘突右偏。

辨证:风湿劳损,互阻经络,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治则: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治法:1.腰椎摄片。

2.腰骶部及右侧臀部、下肢后外侧旋以(扌衮)法[搇法]、按法、配合腰后伸及斜扳被动运动。拿季中、承山穴。

诊断:中医:腰痛。证型:气滞血瘀。

西医:腰椎骨关节炎。

按:该患者腰骶部慢性损伤致气滞血瘀,经3次治疗后,腰骶及右臀、下肢牵痛显著减轻,经10次治疗而愈。

案八、殳××,男,40岁。初诊1999年9月11日。

主诉:项背部痛二月余。

现病史;二月前始感项背部酸痛,三周前感右手食指发麻,经服药治疗未见效。现感项背及左臂酸痛,右手发麻。

舌质暗红、苔薄、脉细。

检查:颈居中,生理曲度变平直,颈活动向前32°,向后10°,向右20°,向左15°,C4棘突右偏且压痛,右肩胛骨内侧缘压痛,颈臂牵拉试验阴性,霍夫曼氏征阴性。

辅助检查:外院MRI示C5-6椎简盘突出,C6-7椎间盘膨隆。X线片示颈生理曲度平直。

辨证:气血不足、痹阻经络。

治则: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治法:项背部及左上肢施滚法、按法、拿法、配合颈椎作屈伸、旋转、侧弯被动运动。拿肩井、肩(骨禺)yu、曲池、手三里等穴,搓肩背部及左上肢结束治疗。

诊断:中医:颈痹。证型:气血不足。

西医:颈椎病(神经根型)。

按:经2次治疗,颈项酸痛及活动时牵掣感减,5次治疗后手麻亦缓,经10次治疗,项背症状明显减轻而未继续治疗。

案九、左××,男,39岁。初诊1999年9月18日。

主诉:颈痛二周,加重一天。

现病史:原有颈项酸痛病史,昨天无诱因感右侧颈项酸痛加重,外院X片示C3侧偏,经外院推拿治疗后当晚颈项酸痛尤为加剧,活动严重受限,并影响左手活动,咳嗽喷嚏时亦感牵掣不适。

舌暗红,苔薄,脉弦。

检查:颈生理曲度平直,颈活动向前0°,向后5°,向左10°,向右10°,颈脊柱略向右侧凸,C2-4棘上压痛,C3-4两侧棘旁压痛,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对称引出,霍夫曼氏征阴性。

辨证: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气血瘀滞,经络不通。

治则;活血化瘀,疏经通络,调补肝肾,濡养筋骨。

治法:1.颈椎正侧双斜位加张口位摄片:片示颈生理曲度变直,环枢关节半脱位。

2.(1)项背部施(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配合颈椎作屈伸、旋转被动运动,以缓解项背肌痉挛。

(2)C2定位旋转扳法予以复位。

诊断:中医:颈痹:肝肾亏虚型。骨节错缝:气滞血瘀型。

西医:颈椎病,环枢关节半脱位。

医嘱:1.颈项部保暖。

2.加强项背肌功能锻练。

按:该患者经首次治疗后,项背痛缓解,活动好转,经三次治疗,项背痛续减,活动明显改善,经五次治疗,颈痛基本消失,活动恢复正常。

案十、黄××,女,58岁。初诊1999年9月21日。

主诉:右肩臂痛四月余。

现病史:四月前因用力不当后出现右肩臂痛,并向肘部放射,上举不便,后弯欠利。

舌淡、苔薄、脉沉细。

检查:右肩结节间沟、肩峰下及肩胛骨外侧缘均有压痛,右肩前上举达150度,外展80度,内收搭肩试验肘尖在右锁骨中线处,后弯虎口平L5椎处。

辨证:气血瘀滞、经络痹阻。

治则: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治法:1.左肩周围施以(扌衮)法[搇法]、按法、配合肩关节作外展,外旋、内旋、上举、后弯、内收等各项被动运动。

2.按法、拿法施于肩(骨禺)yu、肩俞、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

3.肩部施搓法结束治疗。

诊断:右肩关节粘连症。

按:该患者经首次治疗后,肩痛稍减,活动轻松些,经3次治疗,上举达160度,后弯虎口平L3椎,经八次治疗,上举已趋正常,后弯虎口平T12椎,经十次治疗,肩痛基本消失,活动恢复正常。

案十一、徐××,女,50岁。初诊:1999年9月21日。

主诉:腰痛半天。

现病史:今晨起床后感腰部酸痛,双下肢无力,腰部活动不利。

舌质红、苔薄、脉细弦。

检查:脊柱无侧弯,腰椎生理曲度尚可,L2-4左棘旁压痛,腰后伸试验阳性,直腿抬高均达90度,双下肢活动功能及肌力,反射均无异常可见。

辨证:肝肾亏虚、筋骨失养。

治则:调补肝肾、濡养筋骨。

治法:1.腰椎摄片示:腰椎骨质增生、S1隐性脊柱裂。

2.腰骶部施滚法、按法、配合作腰后伸、斜扳被动运动。拿委中、承山、昆仑、太溪穴。

诊断:1.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

2.腰肌劳损。

按:经首次治疗,腰痛明显减轻,共三次治疗,腰痛消失,活动恢复正常。

案十二、严××,女,35岁。初诊1999年9月17日。

主诉:肩背痛二天半。

现病史:患者二天在外出差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肩背部疼痛,且有恶心欲吐,伴左手指发麻,颈部活动时有牵掣不适感。

舌红、苔薄、脉细弦。

检查:颈居中,生理曲度消失变平直,项韧带触之有条索样结节,颈活动向前0°,向后5°,向左30°,向右30°,C4-5棘间压痛,左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叩顶试验阴性,霍夫曼氏征阴性,肌力可,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对称引出。

辨证:风寒入络、气血瘀阻。

治则:活血化瘀、祛风散寒。

治法:1.颈椎摄片:X线片示颈生理曲度消失,C3-4,C5-6椎间孔狭窄,C3-7椎体前缘均有骨质增生。

2.项背部施(扌衮)法[搇法]、按法,配合颈椎作屈伸、转侧各被动运动;拿项部肌肉、风池、左侧极泉、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按天宗穴,拿肩井、搓肩背部结束治疗。

诊断:项背肌筋膜炎。

按:该患者出差途中疲劳且受风寒,导致项背部经络不通、气血瘀滞,经首次推拿治疗后,项背部疼痛即明显减轻,活动亦改善。共治疗三次症状即消失。

案十三:韩××,男,33岁。初诊1999年9月27日。

主诉:背痛三天。

现病史:3天前无明显外伤面出现背痛,低头时痛甚,重滞不适,作扩胸运动时背痛加重。

舌质红、苔薄、脉弦紧。

检查:脊柱(-),项背部及肩胛骨内侧有条索样结节,且压痛明显,余(-)。

辨证:气滞筋结,血行不畅。

治则:行气活血,散结止痛。

治法:项背部施以(扌衮)法[搇法]、按法、配合颈、胸椎被动活动。

诊断:项背肌筋膜炎。

按:该患者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经推拿治疗首次痛即减,活动亦改善。3次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5次治疗后症状消失而痊愈。

案十四:徐×,女,36岁。初诊1999年8月16日。

主诉:腰痛三个月。

现病史:3月前因用力不当扭伤腰部,在外院作针灸治疗,效不显。现感左下肢酸痛,腰部酸痛,活动受限,咳嗽时腰痛尤甚,不能久坐,久立。

舌质暗红,苔薄,脉细弦。

检查:腰生理曲度平直,上腰段脊柱向后凸,L4-5棘上及两侧枣旁压痛(+),腰部叩击痛(+),L3-S3棘上压痛,腰后伸试验(+),直腿抬高均80度,两下肢感觉对称,双膝、踝反射对称,病理征(-)。

外院CT示:L4-5、L5-S1椎简盘向后突出,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L3-S1椎体轻度骨质增生。

辨证:腰部外伤,气血瘀滞。

治则:活血散瘀,和络止痛。

治法:腰骶部及左下肢施以(扌衮)法[搇法]、按法,配合腰后伸被动运动及斜扳被动运动。拿下肢后侧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等穴。

诊断:腰椎骨关节炎。

按:该患者腰及左下肢痛虽为腰部扭伤所致,CT摄片为L4-5,L5-S1椎简盘突出,但临床体征不支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因为腰部有压痛,无放射痛。腰部叩击痛,亦无放射痛。直腿抬高达80度,两下肢感觉,反射无异常,故按照腰椎骨关节炎进行治疗10次后症状消失而愈。

案十五:张××,女,23岁。初诊1998年5月16日。

主诉:两足跟骨骨折后不能行走已半年。

现病史:去年12月由高处跌下致两足跟跟骨呈压缩骨折,左小腿中下段处胫腓骨骨折,经骨科作胫骨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3个月,现石膏固定已折除,但两足肿胀疼痛,不能行走,仅能靠撑双拐作缓慢移步。

舌质暗红,苔薄,脉细弦。

检查:左小腿中下段处胫骨有骨折痕,踝关节上方肿胀明显,胫骨上,下端有钢钉内固定之痕迹,两足踝关节僵硬,不能作背伸,(足石)zhi屈,内翻、外翻等活动,关节周围肿胀,压痛明显。

辨证:外伤骨折,伤及气血,气伤则形肿,伤血则瘀痛。

治则: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滑利关节。

治法:1.左小腿及两踝部摄片:左小腿骨折处骨痂已形成,两足跟跟骨呈压缩骨折。

2.推拿治疗:两足踝周围施以(扌衮)法[搇法],配合作踝关节屈伸被动运动,按丘墟、解溪、照海、昆仑、太溪、足三里、阳陵泉等穴。

诊断:骨折后遗症。

按:该病例系骨折后遗症,丁老的经验是骨折后经治疗骨痂形成,关节功能障碍的病例,只要不是骨性强直,经过推拿治疗并配合被动活动,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的。但是被动运动的配合必须根据其病理损害情况进行,通常是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不但于病无利,相反只能加重病人的痛苦。该患者初来时不能行走,需靠双拐支撑后才能缓慢移步。经5次治疗,下肢肿胀明显消退,疼痛亦见减轻,虽仍撑拐行走,但行动已较前灵活。经15次治疗,下肢肿胀已消,疼痛亦显减,行走时对双拐的依赖程度亦减小。20次治疗后,行走已不需双拐支撑,双踝关节稍能作屈伸运动。此后继续治疗,踝关节活动功能日趋改善,经40次治疗已能骑自行车,共经55次治疗,终于恢复正常学业。

案十六、王××,女,30岁。初诊1997年2月20日。

主诉:右肩痛半天。

现病史:昨夜睡觉时翻身不慎致右肩部疼痛,晨起感右肩疼痛加重,穿衣困难。遂来我院推拿科求诊。

舌暗红、苔薄、脉弦紧。

检查:右上肢呈内旋、内收状强迫位,不能作外展、外旋、上举等活动。右肩部压痛不显,亦无方肩及肩峰下空虚感。T8右棘旁压痛且有棘突右偏。

X线摄片示;右肩关节诸组成骨无异常,亦无骨折、脱位征象。

辨证:骨节错缝、气血瘀阻、经络不通。

治则;纠正错缝、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治法:患者骑坐于治疗床一端,医者以拇指按住偏歪的T8椎棘突后作定位旋转扳法,然患者俯卧,腰背部旋(扌衮)法[搇法],按法予以理筋和络。

诊断:胸椎后关节紊乱

按:该患者出现的肩痛、不能活动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我院首诊医师接诊后不能明确作出诊断,遂邀诊治。根据丁季峰老师的(扌衮)法[搇法]推拿理论,从患者肩痛不能上举,且上肢处于内旋、内收强迫体位上分析,很可能是背阔肌痉挛所致。依据是:现代解剖学中背阔肌起于脊柱下半段的棘突、髂嵴及腰背部的深筋膜,止于肱骨小结节下方,其作用是后伸、内收、同旋肩关节。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作引体向上的动作。相反,如果下部肌肉痉挛,就有可能限制上肢不能上举。因此,根据这一观点,在T8处找到棘突右偏,于是作定位旋转扳法于以复位后,所有症状即刻消失而愈。

案十七、刘×,女,40岁。初诊1992年9月3日。

主诉:左胸胁痛四天。

现病史:四天前骑自行车下桥时不慎跌倒,左胸部撞伤,当即感到呼吸胸部疼痛较剧,经服云南白药及伤膏外敷,症未见减。现感左胁肋部疼痛,呼吸时尤甚,不能翻身,影响睡眠。

舌有瘀斑,苔薄,脉弦紧。

检查:左6-8肋与肋软骨交界处压痛明显,局部肿胀,无明显骨擦音。X线摄片:肋骨未见骨折。

辨证:胸肋部外伤,气血瘀滞,气滞为肿,血瘀为痛。

治则: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治法:1.手法:揉法、按法、搓法。

2.部位:左胸胁部。

3.操作:病人仰卧位,在左胸胁部施以大鱼际操作揉法,按压痛点,搓胁肋部。

诊断:中医:胸胁痛。

西医:胸胁挫伤。

治疗综合:经首次治疗后,胸痛减轻,呼吸较前通畅。第三次治疗时,T6、T8棘旁有压痛,作定位旋转扳法后,胸痛显著减轻,经五次治疗,胸胁部疼痛、肿胀消失而愈。

案十八、蒋××,女,43岁。初诊1993年10月27日。

主诉:腰背痛二天。

现病史:近二天无诱因感腰背部疼痛,并感右腹股沟处牵痛。

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弦。

检查:脊柱居中,T11、T12棘突左偏,并有明显压痛,右下肢活动可。

辨证:骨节错缝、气血失和。

治则:纠正错缝、调和气血。

治法:1.手法:(扌衮)法[搇法]、按法、搓法配合被动运动(旋转复位法)。

2.部位:腰背部。

3.操作;腰背部施以(扌衮)法[搇法]、按法、配合旋转复位后施搓法结束治疗。

诊断:中医:胸椎错缝。

西医:胸椎后关节紊乱。

医嘱:1.睡板床。2.加强腰背肌自主性功能锻练。

治疗综合:经首次治疗后右下肢牵痛即消失,腰背痛亦见减轻。共3次治疗而愈。

案十九、赵××,女,50岁。初诊1991年4月23日。

主诉:头晕、胸闷、眼眶痛2月余。

现病史:2月半前感头晕、胸闷、眼眶胀痛,经内科治疗未见效。经X线摄片示:C4-6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现感头晕、胸闷、颈项部疼痛,活动时牵掣不适,眼眶胀痛,发作时睁不开眼。

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弦。

检查:颈居中,生理曲度尚可,颈活动度向前30°,向后15°,向左20°,向右20°,C3棘突右偏,并压痛,C4-6棘突内旁夺痛,C5棘突右偏,颈臂牵拉试验(-),颈椎挤压试验(-),霍夫曼氏征(-)。

辨证:颈椎错缝失稳,经络不通,气血瘀滞,血不养筋。

治则:纠正错缝,舒筋通络。

治法:1.手法:(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配合被动运动。

2.部位:颈项及肩背部。

3.操作:颈椎施定位旋转复位被动运动后施以(扌衮)法[搇法]并配合颈椎作屈伸、转侧被动运动,按风池、天宗穴,拿项部肌,拿肩井穴。

诊断:中医:痹症。西医:颈椎病。

医嘱:1.睡低枕。2.加强项背肌功能锻练。

治疗综合:经3次治疗后头晕减,胸闷好转,眼眶胀痛明显好转,尤其治疗后眼睛视物有明亮清晰感,经20次治疗,诸症明显缓解。

案二十、袁×,男,37岁。初诊1993年11月1日。

主诉:颈项强痛一天。

现病史:昨天下午感颈项部酸痛,今晨起颈项痛加重,并感活动时牵强不适,未经治疗。

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检查:颈居中,生理弧度稍直,颈活动前20度,后10度,左10度,右20度,C4-6左侧棘旁压痛,棘突稍有左偏,左肩胛提肌压痛,肌张力增高,颈椎挤压试验阴性,颈臂牵拉试验阴性,霍夫曼氏征阴性。

辨证:颈椎骨节错缝,肌肉痉挛,气血失和。

治则:纠正错缝、舒筋通络,调和气血。

治法:1.手法、(扌衮)法[搇法]、按法配合被动运动。

2.部位:颈项及左肩背部。

3.操作:颈椎施旋转复位被动运动后在颈项部施(扌衮)法[搇法],配合颈椎作屈伸,转侧被动运动,再滚法施以两侧肩背部。按法施于颈项部压痛点及肩胛提肌,拿肩井、风池穴。

诊断:中医:颈椎错缝。西医:颈椎后关节紊乱。

医嘱:加强项背肌自主性功能锻练。

经一次治疗,颈项强痛症状即消失。

案二十一、刘××,男,62岁。初诊1993年11月18日。

主诉:颈项酸痛一周余。

现病史:原有颈椎病史,近一周颈项酸痛加重,活动时感牵强不适,尤以二侧为甚,经贴伤膏及针灸治疗,未见效。

舌质淡,苔薄,脉弦。

检查:颈居中,生理弧度稍直,颈活动度前30度,后10度,左10度,右20度,C4-5左棘旁压痛,左侧提肩胛肌压痛,肌肉轻度痉挛,颈椎挤压试验阴性,颈臂牵拉试验阴性,霍夫曼氏征阴性。

辨证:气血不足,络脉空虚,风湿痹阻。

治则:行气活血,舒筋通络。

治法:1.手法、(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配合被动运动。

2.部位:颈项及左肩背部。

3.操作:颈项部施以(扌衮)法[搇法],配合屈伸、转侧被动运动,按风池、天宗、阿是穴;拿肩井穴及项肌。

诊断:中医:痹症。西医:颈椎病。

医嘱:1.睡低枕。2.加强项背肌自主性功能锻练。

治疗综合:经首次治疗,颈项痛见减,活动即感灵活,共经5次治疗,症状消失。

案二十二、凌××,男,51岁。初诊1993年7月22日。

主诉:右肘及腕部疼痛二天。

现病史:近日因伏案工作时间较长后感右肘臂及腕部疼痛乏力,前臂旋转时痛更甚。

舌质淡,苔薄,脉弦。

检查:右上肢肘臂及腕部无明显肿胀,肘三角对称,屈肘、伸肘时肌力可,伸、屈腕关节活动功能亦无影响,C5、C6棘突右偏,并有明显压痛。

辨证:颈椎错缝,气血失和,血不养筋。

治则:纠正错缝,行气活血,和络止痛。

治法:1.手法:(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配合被动运动。

2.部位:颈项及右肘臂、腕关节。

3.操作:先施颈椎旋转复痊法后,(扌衮)法[搇法]施于颈项两则配合作颈椎屈伸,转侧被动运动,右肘、前臂及腕关节施(扌衮)法[搇法],配合肘关节,腕关节作屈伸被动运动,按天宗、风池、拿曲池、手三里、肩井。

诊断:中医:颈椎错缝。西医:颈椎后关节紊乱。

治疗综合:经首次治疗,症状即见缓解。3次治疗后,右肘臂及腕部酸痛乏力诸症消失而愈。

案二十三、周××,男,61岁。初诊1993年3月16日。

主诉:颈项强痛三天。

现病史:前天晨起感颈项强痛,经贴膏药稍见好转,但目前低头和头稍向左转时仍感牵痛,并向肩背部放散。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小弦。

检查:颈居中,活动前20度,后5度,左10度,右10度,旋转:左40度,右60度,右侧C4-7间斜方肌压痛,肌胀力略高,颈椎无明显压痛,余(-)。

辨证:风寒入络,气血失和。

治则:温经活血,祛风散寒。

治法:1.手法:(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配合被动运动。

2.部位:颈项及右肩背部。

3.操作:颈项及右肩背部旋以(扌衮)法[搇法],配合被动活动。按风池及右侧斜方肌压痛点,拿肩井。

诊断:中医:落枕。西医:斜方肌劳损。

医嘱:1.睡低枕。2.颈项部保暖。

治疗综合:经首次治疗,颈项痛减,活动好转。2次治疗后症状消失而愈。

案二十四、虞××,男,38岁。初诊1993年9月4日。

主诉:右项背痛二天。

现病史:前天晨起后突感项背部僵痛,活动板滞不适,有高枕睡觉习惯。

舌质淡,苔薄,脉弦。

检查:颈居中,前倾僵直状,向左旋较差,仅10度,其他方向活动可,右侧C5-7棘旁肌肉及肩胛提肌,凌形肌压痛,肌张力增高,余(-)。

辨证:夜卧高枕,颈项受寒,气血失和,筋脉拘急。

治则:温经散寒,舒筋通络。

治法:项背部施(扌衮)法[搇法],配合屈伸,转侧被动运动。按风池、右肩中俞、肩外俞、风门、拿项肌,肩井守,搓肩背部。

诊断:中医:落枕。西医:项背肌劳损。

医嘱:1.睡低枕。2.颈项部保暖。经一次治疗而愈。

案二十五、王××,男,37岁。初诊1992年10月28日。

主诉:颈项酸痛2周。

现病史:2周前突感颈项部酸痛,并伴两手拇食指发麻,卧床时症状尤甚。

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检查:颈居中,生理曲度稍直,活动功能尚可,C4-7两侧棘旁压痛,颈椎挤压试验(+),颈臂牵拉试验(+),霍夫曼氏征(-),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对称引出,肌力可。

辨证:风寒入络,气血失和,筋脉失养。

治则:温经活血,舒筋通络。

治法:1.手法:(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捻法配合被动运动。

2.部位:颈项及两上肢拇、食指。

3.操作:(扌衮)颈项部及两侧肩背部,按风池穴,拿项肌及肩井、曲池、手三里、捻两手拇指、食指。颈项部施(扌衮)法[搇法]时配合作颈椎各方向被动运动。

诊断:中医:痹症。西医:颈椎病。

11月2日经颈椎摄X片示:颈椎生理弧度稍变直,C5-6、C6-7椎体后缘有轻度后凸改变,C3-4两侧钩椎关节不对称。

治疗综合:经3次治疗,颈项痛减,经5次治疗,两手麻亦减。共经10次治疗,项背部及两手酸麻症状消失。

案二十六、汪××,男,5岁。初诊1993年10月21日。

主诉:颈项强痛一天余。

现病史:昨天晨起后感颈项强痛,活动受限。当夜去市儿童医院急诊,X线摄片:环枢关节稍向左移位,中段颈椎向左侧凸。现感颈项强直,不能作俯仰转侧活动。因紧张而影响饮食、睡眠。

舌质红,苔薄腻,脉紧。

检查:颈椎向左侧凸,头歪向左侧,左侧C3-6胸锁乳突肌痉挛,并有明显压痛,头颈活动前10度,后0度,左0度,右20度,旋转:左0度,右20度,霍夫曼氏征(-)。

辨证:颈项部风寒入络,筋脉拘挛,骨节错缝,气血瘀滞不散。

治则:温经通络,舒筋活血,纠正错缝。

治法:1.手法:(扌衮)法[搇法]、按法、拔伸牵引配合被动运动。

2.部位:颈项及上背部。

3.操作:患者坐痊,滚项背部,按左胸锁乳突肌,待肌痉挛稍缓后,一手托枕项部,一手托下颏部向上作牵引,在此拔伸牵引的基础上再作缓慢的旋转,屈伸被动运动,最后拿肩井结束。

诊断:中医:项强(骨节错缝)。西医:环枢关节半脱位。

医嘱:1.颈部不能随意扳动。2.颈部保暖。

治疗综合:经首次治疗,头项强痛即见减轻,活动好转。二诊时左胸锁乳突肌痉挛有所缓解,饮食、睡眠亦恢复正常。三诊时头项活动度增加,并较前灵活。胸锁乳突肌痉挛续减。四诊时左胸锁孔突肌痉挛显著改善,头颈活动范围已近正常。五诊时颈椎左侧凸已明显好转,其他症状续减。共经八次治疗,颈椎活动恢复正常,左胸锁乳突肌痉挛消失而愈。

案二十七、浦××,男,59岁。初诊1993年5月17日。

主诉:项背强痛一月余。

现病史:一月前感项背部强痛伴左上肢酸麻,无明显外伤史。外院X线片示:C3-7椎体显著增生,前纵韧带钙化。经针灸及推拿治疗,症状稍有缓解。现感项背强痛,头颈活动受限,左上肢酸麻,不能向左侧卧及仰卧。

舌质暗红,苔薄,脉弦紧。

检查:颈居中,活动度前10度,后0度,左15度,右15度,C5-7棘突较高,C6-7左棘间压痛,并向左上肢放射,左肩臂牵拉试验(+),颈椎挤压试验(-),余(-)。

本院X线片示:颈椎呈反曲畸形,C4-7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余(-)。

辨证:项部风湿劳损互阻经脉,气血瘀阻,筋骨失养。

治则:活血散瘀,舒筋通络,滑利关节。

治法:1.手法:(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配合被动运动。

2.部位:颈项、肩背及左上肢。

3.操作:病人取坐位,在项背部施(扌衮)法[搇法]并配合颈椎作俯仰转侧被动运动,以后仰运动多作。按风池、天宗穴、拿项部肌肉,肩井穴,左上肢的极泉穴,曲池、少海、小海穴。

诊断:中医:痹症。西医:颈椎病。

医嘱:1.睡低枕。2.颈项部加强作自主性功能锻练。

治疗综合:经3次治疗,项背部强痛减轻,头活动略感方便,8次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头已能后仰10度,左上肢酸麻乏力亦已消失。经15次治疗后,睡觉姿势已无影响,25次治疗,头已能后仰20度。共经40次治疗,诸症基本消失。

案二十八、叶××,女,40岁。初诊1991年5月11日。

主诉:腰部酸痛不适3~4年,加重四个月。

现病史:3~4年前感腰骶部酸痛不适,1年前影响左下肢痛,经治疗后好转。今年春节后右下肢感酸,经针灸治疗,未见效。外院CT检查:L4-5椎间盘向后膨出,L5-S1椎间盘突出。现感腰及右下肢酸胀,牵掣不适,并感麻木,不耐久坐,久行。

舌质淡,苔薄,脉细。

检查:下胸上腰段脊柱向右侧凸,腰生理曲度存在,L4-S2、L4-5、L5-S1棘间(右)压痛,并向骶尾部及臀部放散,腰后伸试验(-),挺腹试验(-),直腿抬高:左80度,右60度,拉氏征阳性,右小腿外侧感觉减退,“4”字征(-),病理征(-)。

辨证:腰为肾之府,腰痛日久,肾气损伤,气血瘀滞,经络不通。

治则: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健筋壮骨。

治法:1.手法:(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配合被动运动。

2.部位:右侧腰骶及下肢部。

3.操作:病人俯卧位,腰及右臀、下肢后外侧施以(扌衮)法[搇法],配合腰后伸被动运动,按腰部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等穴。病人侧卧位施斜扳法。病人仰卧位,右下肢前外侧施(扌衮)法[搇法],配合作直腿抬高被动运动。按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搓下肢结束治疗。

诊断:中医:腰腿痛。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

医嘱:1.卧板床。2.腰及下肢保暖。

治疗综合:经5次治疗,腰及下肢痛稍见减轻,10次治疗后指导作垫枕沉腰法,症状明显减轻。经20次治疗后,腰及下肢酸痛牵掣显著减轻。此后因感冒及尿路感染,出现腰酸、尿频、尿急等症状,经辅以药物内服,使症状反复得以控制,经30次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有症状基本消失,仅留下坐骨结节处有牵痛。丁老认为坐骨结节处的牵痛症状要消失是缓慢的,须注意保暖,不要坐冷的地方。

案二十九、沈××,女,34岁。初诊1993年5月15日。

主诉:腰及右下肢痛二月余。

现病史:患者原有腰痛史,二月前下楼时不慎踏空,跌伤腰部,致腰及右下肢疼痛发麻,经针灸及敷药,症状未见减轻。现感腰及右下肢酸痛,发麻。步履呈跛形,腰部活动受限,CT摄片示:L5-S1椎间盘膨出。舌淡,苔薄,脉细弦。棘间压痛,叩击腰部有放射痛,腰后伸试验(+),直腿抬高:左80度,右70度,拉氏征(+)。右踝反射消失,余(-)。

检查:脊柱居中,腰生理孤度消失,弯腰活动,前0°、后5°、左右各15°、L4-S2。

辨证:腰部外伤,气血瘀滞,经络不通。

治则: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治法:1.手法:(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配合被动运动。

2.部位:右侧腰骶、臀部及下肢部。

3.操作:①病人俯卧位,在腰骶及右臀部施(扌衮)法[搇法],配合腰后伸被动运动。按腰部压痛点及右环跳、秩边、居liao。(扌衮)法[搇法]施于右下肢后侧;②病人侧卧位,施腰部斜扳法;③病人仰卧位,在右下肢前外侧施(扌衮)法[搇法],辅以按阳陵泉、足三里、配合屈膝屈髋及直腿抬高被动运动。拿委中、承山穴结束治疗。

诊断:中医:腰腿痛。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

医嘱:1.睡板床。2.腰及下肢保暖。3.加强腰背肌自主性功能锻练。

治疗综合:经过3次治疗,腰痛减,活动好转,10次治疗后步履已正常,腰部活动也基本恢复正常,当20次疗程结束时腰腿痛已显著减轻。

案三十、岑××,女,58岁。初诊1993年4月14日。

主诉:腰痛一周。

现病史:原有腰痛病史,1周前搬物时不慎引起腰痛加剧。现感腰骶部酸痛,翻身困难,坐后起立不便。

舌质淡,苔薄,脉细。

检查:脊柱居中,腰生理曲度存在,腰活动前30度,后10度,左20度,右20度,L5-S1棘上压痛,腰后伸试验(+),仰卧髋膝屈曲试验(+),直腿抬高均80度,“4”字征(-)。

辨证:年老体弱,素有腰痛,再度损腰,气滞血瘀,经络不通。

治则: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治法:1.手法:(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配合被动运动。

2.部位:腰骶部。

3.操作:病人俯卧位,在腰部施以(扌衮)法[搇法]配合腰后伸被动运动。按天应穴、肾俞、腰阳关、八liao穴,搓腰骶部。病人仰卧位,拿委中穴、承山穴。

诊断:中医:腰痛。西医:腰扭伤。

医嘱:1.卧板床。2.加强骶部自主性功能锻练。

治疗综合:经首次治疗腰痛即减,活动较前方便,二次治疗腰痛显著减轻,共经四次治疗,腰部症状消失,活动恢复正常。

案三十一、李××,女,38岁。初诊1993年4月8日。

主诉:右腰腿痛半月余。

现病史:患者曾在今年2月份出现左下肢酸痛,经服药1周后好转。半月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右下肢酸胀不适,有间歇性跛行,不耐久坐,久行,咳嗽,喷嚏时症症加重。外院CT检查:L3-4、L5-S1椎间盘膨隆,L5-S1侧隐窝狭窄,L4-5椎间盘向左后突出。

舌淡,苔薄,脉弦。

检查:腰脊柱稍向左侧凸,腰生理曲度存在,腰活动前70度,后10度,左20度,右20度,L4-S1棘上及右棘间压痛,伴放射痛,腰后伸试验(+),右拇趾屈肌力降低,右小腿外侧感觉减退,直腿抬高:左80度,右30度,拉氏征(+),双膝踝反射对称。

辨证:腰部劳损,气血瘀滞,经络不通。

治则: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治法:1.手法:(扌衮)法[搇法]、按法、拿法配合被动运动。

2.部位:右腰骶及下肢部。

3.操作:①病人俯卧位,腰骶及右臀部施(扌衮)法[搇法]配合腰后伸被动运动。下肢后侧施(扌衮)法[搇法],按环跳、居Liao。②病人仰卧位:(扌衮)下肢前处侧配合作屈膝屈髋,下肢伸展被动运动;拿委中、承山穴。③病人侧卧位,滚右臀及下肢外侧,按环跳、秩边、风市、阳阳泉,足三里。

诊断:中医:腰腿痛。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

医嘱:1.卧板床。2.腰及下肢保暖。3.加强腰背肌自主性功能锻练。

治疗综合:经2次治疗,腰腿痛减轻。10次治疗后,走路明显好转。经15次治疗,已能去北京旅游10天,症状未见加重,回沪后继续治疗至20次,腰腿痛基本消失。

论文:

丁季峰与(扌衮)法[揿法]推拿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1):28

摘要:丁季峰主任医师生于维扬一指禅推拿世家,其伯祖父丁凤山、父丁树山为一指禅流派传人。丁师自幼师取家教,勤学苦练,1936年起在上海开业行医。3年后,创立(扌衮)法[揿法]推拿,蜚声沪上。解放后,先后执教于上海推拿学校和上海中医学院,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推拿科顾问。丁师创立的(扌衮)法[揿法]推拿经不断完善,已形成独具风格的流派,它对中医推拿学术交流作出了贡献。现将丁师的学术思想、滚法推拿的特色及临床实践的具体要求介绍如下。

一、中西医结合的(扌衮)法[搇法]推拿

倡导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取长补短,是丁师的学术思想核心,也是(扌衮)法[搇法]推拿形成的理论基础。从中医推拿的历代沿习及实践经历中,丁师认识到,理论知识的缺乏是推拿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他又看到,整体观念、内外相连为中医理论体系之所长,细究局部、探幽入微是西医治学之所长,遂以中医经络学说结合解剖、生理、病理等现代医学知识作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逐步创立了(扌衮)法[搇法]推拿。

中医学的解剖概念较模糊,这对指导手法应用带来了困难,使许多被动运动手法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如颈椎斜扳法,即为其例。对人体解剖知识的熟悉与否不仅直接影响诊断的正确性与治疗效果,甚至可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丁师在创立(扌衮)法[搇法]推拿中,对解剖学的重要性,认为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神经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神经系统对刺激反应性不仅取决于刺激量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刺激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形式,取决于刺激的变化率。丁师创立的(扌衮)法[搇法]推拿把经络看作是全身皮肤、肌肉、肌键、韧带等组织的有序集合。具有作用面积大,作用面和压力均周期性变化的特点,一方面降低了手法力集中某一微小部位所可能对组织产生的损伤性,另一方面又由于广泛作用于穴位及穴位之间的经筋、皮部而提高了手法效应。

丁师创立的(扌衮)法[搇法]推拿之所以有较好的疗效,这同他强调必须根据临床病理特性,辨证施术分不开的。如肩周炎的病理变化分三期:急性期以渗出性炎症为主,组织充血水肿。此期机体组织对手法力较为敏感,故手法宜轻柔缓和,不宜配合任何形式的被动运动。粘连期以组织粘连为主炎症逐渐消退。此期手法力量可适当增大,配合各种操作,来逐渐分离粘连。恢复期以肩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关节力学平衡失调为主。此期应以指导患者自主性功能锻炼为主。

二、手法刚柔相济,治疗与运动结合

强调手法刚柔相济,倡导治疗手法与被动运动结合是(扌衮)法[搇法]推拿的学术特色。丁师认为,推拿手法之力有两重性:刺激穴位、经筋、皮部,激发经络反应为其治疗性;改变组织微细结构,引起疼痛、结构破坏为其损伤性。不可过于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扌衮)法[搇法]推拿手法应做到刚柔相济。所谓刚柔相济的涵义,丁师具体地描述为:手法应具有一定的力度,即使隔着衣服操作,也能作用到一定的组织深度。但这种力不是粗暴蛮力,而是一种技巧力,病变组织不因压力刺激而产生剧烈疼痛,肌肉也不由此而强烈痉挛、影响力的作用深度,反而在治疗过程中有轻松舒适的感觉,治疗后有病痛显著减轻的体会。

被动运动是指由医生控制的肢体运动,具有纠正错位、分离粘连、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神经血管压迫的作用,对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如掌握不当,常可造成严重的组织创伤。同时在病理状态下,关节周围肌群通常处于痉挛状态,被动运动的阻力增加,预期的运动幅度难以达到。这了减少组织损伤和便于被动运动的实施,(扌衮)法[搇法]推拿把被动运动与治疗手法有机结合在一起。被动运动前,先在病变部位充分使用(扌衮)法[搇法],以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为被动运动创造条件。被动运动过程中,继续配合(扌衮)法[搇法]操作,以减轻运动痛,并可分散病人注意力。被动运动后,仍在病变部位予以手法治疗,以及时消除被动运动可能产生的组织损伤。

三、辨证、辨经与辨病结合

辨证、辨经与辨病结、合论治是丁师创立的(扌衮)法[搇法]推拿对临床实践的具体要求。辨证论治为中医学精髓,辨经论治为手法治疗部位的选择提供依据。但辨证、辨经,还难以反映疾病的全貌。例如在中医的痹证范畴中,包含了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等。即使在免疫性疾病之间,其病理变化也迥然相异。又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按传统辨证分型可分为血瘀型、湿热型、风寒型和肾虚型;按辨经论治可分为足太阳型,足少阳型,太阳少阳合病型和督脉型;但这些分型均不能为手法应用提供理论根据。(扌衮)法[搇法]推拿在此基础上结合辨病论治,充分吸取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病理研究深入透彻的长处,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

丁氏(扌衮)法[揿法]推拿不同频率、力度和作用时间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实验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8;(6):42

摘要:中医推拿所特有的摆动类手法中,由我国著名推拿医师丁季峰先生创造的滚法,以其科学的操作方法、广泛的适应性以及良好的临床效果,为大多数推拿医师所采用,但迄今对其操作频率、力度和时间的血液动力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推拿手法动态信息测录系统,通过动态观察丁氏(扌衮)法[揿法]对受试者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来探讨该法临床应用的较佳频率、力度和时间。

推拿的作用机理很复杂,可能通过经络或/及通过神经反射或/及通过改善局部与其他部位的血液循环。(扌衮)法[搇法]对局部及其他部位血液循环的影响的机理可能有两方面:其一,(扌衮)法[搇法]后机体局部生热效应,使局部血流加快,流量增加;其二,施以(扌衮)法[搇法]时,可能有扩血管物质的释放。在手法对相应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挤压及在驱赶血管内血液流动时,血流对血管内皮细胞挤压及驱赶血管内血液流动时,血流对血管内皮细胞剪切力增加,致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等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之舒张,阻力有所下降,平均流速有所增加,血流量增加。于右(月国)guo窝推拿,在右(月国)guo动脉扩张、血流量增加的同时,左(月国)guo动脉的血管亦扩张,血流量亦增加,这一现象不能用局部热效应来解释。推拿使血液循环改善,验证了推拿能“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的理论。推拿时间过短,疗效不显著;而时间过长,效果虽可但有些患者反应过大,并使操作者做了大量无用功,故宜用适中时间。一般情况下,丁氏滚法操作以频率约120次/分、力度约7千克、时间约5分钟为较佳。

更多论文

标题:《中国医百科全书·推拿学分卷》任主编。

标题:《推拿大成》任主编

出处: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标题:《(扌衮)法[揿法]推拿的临床应用》

出处:推拿学术论文资料汇编P5~9 上海中医学院 1980年7月。

标题:《为振兴推拿医疗事业扫清障碍》

出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推拿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P1-3 1990年10月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