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全本)

济世活人 诲人不倦——记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

□ 郭会卿 李沛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是我们在大读学本科时的中医内科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在中医界享有盛名,能听他的课是我们的荣幸。记得那是在一个大礼堂里,李老给全系280多名学生上课,讲的是“臌胀”。他讲课方式很特别:他坐在讲台边,让他的研究生先讲,他再补充,那个研究生讲的内容很多,我们已记不得了,但至今还清楚的记得李老在黑板的右上角写下的六个字“肝、脾、肾,气、血、水”,这六个字高度概括了这个病的病机,精辟简练,一下子就刻在了脑子里,30年过去了至今没忘。

济世活人 医术精专

2009年,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学科技术带头人培养要求及目标任务,我们跟随李振华老师学习,按传统中医师带徒的方式,跟老师出诊,抄方看病,学习李老接诊病人的技巧、辨证用药的方法,总结李老成功案例。在李老的严格要求及指导下,我们在思想认识、中医辨证思维模式建立及临床诊疗用药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真是受益匪浅。

李老学识渊博,但仍孜孜不倦,勤于治学。我们曾亲眼见八十六岁高龄的李老仍带病研读《内经》等经典著作。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但不墨守成规,师古法而不泥于古方,打破古人十九畏的禁忌,把古人认为不能共用的丁香和郁金合用治疗嗳气疗效好而未见毒副作用;李老潜心教学,诲人不倦,学术上对学生毫不保留,无私奉献,把家传的治疗梅核气(慢性咽炎)的方子全部交给了我们,尽管那个方子是李老父亲用30块钱大烟土和激将法从当地一孙姓名医手中买过来的;李老身为国医大师,但对我们学生却一点也不摆架子,有问必答,坚持利用看病中间休息给我们做专题讲座,逐字逐句修改我们的文章;李老医德高尚,对患者不论城市农村,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尤其对来自外地的患者特别关照,加班加点也要给他们看完病。

李老不但学术精专,而且十分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们亲眼见到李老用一周时间就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教育、中医院专科专病建设等问题自己亲笔写了一万多字的提案,指出中医药这一传统医学瑰宝目前存在着“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国内部分年轻医生中医专业思想淡化,中医理论功底肤浅,临床经验匮乏,临证水平下降,已经对中医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常常忧虑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对后继乏术、后继乏人问题忧心忡忡,在各种场合多次呼吁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特色等问题。

勤勉创新 诲人不倦

李老把他成功的经验总结为五个字“勤、恒、博、精、悟”,告诫我们中医能力的培养是长期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只有在临床实践中刻苦学习、用心体会、不断借鉴前人的经验,才能逐步培养出“悟性”,从而提高中医学术水平和临床实际疗效。强调中医生应文理通、哲理通、医理通,要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用中医的思维观念来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李老治疗疾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强调“医源于易,医归于变;临证要诀,辨证为先;综合分析,四诊合参;谨守病机,处方为先;理法方药,有机连贯。”有一位患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堆砌应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无效,医生决定给他放起搏器。病人抱着一线希望求治于中医,李老根据病人食欲差、胃中泛酸、神疲乏力、胸胁胀痛,舌淡苔腻等表现,辨证为肝脾失调、脾虚肝郁,治以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二陈汤加减,服药后再做心电图房室传导阻滞消失了,这在一般大夫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心脏有病怎么去治肝脾呢?他们不知道也不会理解中医这种整体辨证思维方法。李老说,现代一些检查手段,主要用来帮助诊断、鉴别诊断,判断预后好坏,而不是用来指导用药的,辨证用药还是要靠中医的四诊所获得的资料。

“医学乃仁人之术,必先具仁人之心,以仁为本,济世活人,方可学有成就而达良医。”默念着李老在我们笔记的扉页上写的这句话,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一年的跟师学习太短暂,大师的学术思想太深奥,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我们将谨记李老的教诲,继续深造学习,力争做一名良医。

国医大师李振华:五和养生 贵在力行

与四时节气协调,与天和;情志安宁,与气血和;动静合一,形神合一,与自身和;饮食有节,与脾胃和;益肾固精,全真养形,与神和。

本报记者 海霞

李振华,1924年出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1943年起从事中医药工作。为首届国医大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身材高大,气宇轩昂,慈眉善目,虽已86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思维敏捷。他在每周2~3个上午出诊时间里,笑容可掬、言语亲切地为病人看病,耐心细致地为学术继承人和学生解疑释惑。作为著名的中医脾胃病专家,李振华自有一套系统的养生理论。

生活规律 顺应自然

李振华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一年有寒、热、温、凉,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要“动作以避寒,隐居以避暑”,和于四时,顺应自然之气。尤其年老体弱者,更应适宜寒暑,“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晨活动不宜过早,以见到阳光为宜。冬季三九天,多在室内活动,以免寒气伤阳。夏季三伏天,避暑要及时,但也不宜过凉。总之,人要适应自然,生活要规律,寒温要适度。

动脑动手 形神受益

李振华认为,健康需要活动,但必须适当,不可劳倦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他多年来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每天早晚各慢走一公里,坚持不懈;二是坚持门诊看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他内心无比欣慰,也有益于脑力活动,一举多得。三是在带徒弟和传承学术经验中,他感受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内心充实和满足,同时也启发他经常思考问题,增强了思维分析能力,加上常与青年人相处,增加了活力,振奋了精神。四是练习书法,他以练习楷书为主,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使人心静、神安、志定,既陶冶了情操,也活动了肢体,达到形神受益。

揉搓经穴 养生防病

李振华非常重视经穴,常以指代针揉搓经穴养生治病。他每日睡前和起床时,常用手指揉搓百会穴及头面部,以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揉搓涌泉穴、膻中穴以补肾、强心、健脑;揉搓听宫、耳门、颅息等穴以助听力;揉搓童子髎、睛明穴以增强视力;揉搓迎香、风池穴以防感冒;指压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等穴,以增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每个穴位揉搓按压50~100次,四肢和腹部穴位揉压150次。他还时常叩叩牙齿,以强齿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他说,通过20多年的穴位揉搓按压,确实收到了行气血、调营卫、益心脑、防外邪、强耳目的效果。

饮食有节 定时定量定性

李振华的饮食有三个原则:定时、定量、定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他坚持每日三餐按时就餐;定量是三餐不过饱,以八成饱为宜,尤其晚餐食少,以易于消化吸收;定性是粗细粮配合,蔬菜水果搭配,吃后以能消化吸收、腹部舒适为准。他爱吃面条,尤其爱吃稀软的带汤水的面条,面条可用细粮也可用杂面,再放些青菜之类,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他常嘱咐病人注意食疗,如晚餐喝粥适当加入红枣、薏苡仁、核桃仁、山药等以增强脾胃功能,还要结合大便情况对饮食进行调整,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一次。

情志安宁 气血通畅

李振华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但只要生活中加强修养、爱好广泛、宽宏大量、不记得失恩怨、遇事不躁,就能心静志安,乐观宽宏。情志安宁,气血通畅,人就健康长寿。正如《内经》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他谦虚地说,我只初步做到了一些,但这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必做又较难做到的。

李振华深刻体会到中医养生学的博大精深与科学实用,他将自己的养生经验总结为以下几句话:“与四时节气协调,与天和;情志安宁,与气血和;动静合一,形神合一,与自身和;饮食有节,与脾胃和;益肾固精,全真养形,与神和。”他说,养生贵在力行,持之以恒,就会寿而康,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

国医大师李振华临证经验

温中健脾除湿通络治顽痹

□ 郭会卿 李沛 河南中医学院 李振华 指导

国医大师李振华擅长应用脾胃学说治疗内科杂病,常屡起沉疴。对于顽痹,把温中健脾与除湿通络药物巧妙配伍,既蠲除了痹证又顾护了脾胃,治疗风湿疼痛疾病疗效显著。笔者长期跟随李振华教授临床证,收获颇多。现将李振华教授通过调理脾胃治疗顽痹(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顽痹的病因病机

李振华教授认为顽痹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三气是既合又杂,不是一气致病,风寒、风湿、寒湿也不是各占1/3,风寒湿热造成顽痹也不是各占1/4,病常有偏重,可偏风、偏寒、偏湿。风邪引起行痹,以游走性关节疼痛为主;寒邪引起疼痛以冷痛、怕冷为主与寒冷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湿邪引起着痹以关节肿胀为主;热邪引起热痹,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类风湿关节炎的形成其本往往是脾虚,在脾虚生湿的前提下,又久居潮湿之地感受外湿,外湿引动内湿,内外湿结合阻滞气机不通,不通则疼痛,气郁化热,热甚则痛甚,初病常显热象,病久热渐消则出现寒象,湿邪留滞关节筋络之间则肿胀,湿邪缠绵黏滞则顽痹久治不愈。

顽痹的治疗原则

李振华教授强调治疗顽痹要标本兼治,治本之法在于健脾祛湿,治标之法偏寒者以祛风散寒为主,偏热以祛风燥湿为主,并视其偏向而随证加减,通经活络应贯彻始终。即使痹证的虚证需补虚治疗,也要在祛湿通气血的基础上加用补药,气血通畅才能使肿痛消失,治风要先活血,血行风自灭,活血要先调气,气调血自活,活血调气常加香附、木香、郁金、川朴等,活血通络常用穿山甲、丹参、乌梢蛇等。通阳常用桂枝,李振华指出治疗寒痹非桂枝不能通其阳;清热常用生石膏、知母、防己,认为治热痹非石膏不能清其热。

顽痹的辨证用药

通经宣痹汤由白术、云苓、泽泻、生薏苡仁、桂枝、知母、防己、香附、丹参、鸡血藤、制马钱子、穿山甲、木香、全虫、蜈蚣、乌梢蛇等组成。行痹加用寻骨风、千年健;寒痹加用制川乌、制草乌、附子、羌活、独活、秦艽、白芷;着痹关节肿胀者用健脾利湿之生薏苡仁、苍术、白术、白蔻仁、砂仁等;血瘀加当归、赤芍、川芎、元胡;久病气血虚加黄芪、党参;偏阳虚者,须酌以辛温之品以温中助阳,如桂枝、吴茱萸、干姜、制附子、良姜、蜀椒等;顽痹日久不愈加用虫蛇类药,如穿山甲、蜈蚣、全虫、乌梢蛇等,用量较大,一般蜈蚣3条、全虫10g。顽痹肾虚者加补肾药如蒸首乌、黄精、杞果、骨碎补、补骨脂;伴下肢无力者加用木瓜、桂枝、独活;上肢无力加用桑枝、白芷;伴多汗者加用麻黄根、龙骨、牡蛎;伴颈部疼痛加葛根、灵仙,用量常在15g以上。

典型病案

贺某某,女,46岁,教师。初诊:2009年7月14日。患类风湿关节炎(顽痹)已20年,双手掌指、指间及腕关节肿痛,晨僵大于1小时,反复发作,左腕关节已经僵硬,左手轻度尺偏畸形,怕热,每年春天最重,冬天反而减轻,夏天怕吹空调,口疮一年复发4~5次。近两周来病情复发,出现双腕、多个手关节肿胀疼痛,自觉发热,但又怕凉水、凉风,颈部剧痛影响休息。化验检查:RF、CCP、RA33均阳性,ESR68mm/h,ASO(-),CRP(+)。舌质稍红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数。

诊断:顽痹(类风湿关节炎),证属脾虚湿阻化热型。(西医诊断标准依据1984年ACR·RA标准,中医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法:温中健脾除湿,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5g,生薏苡仁30g,桂枝5g,知母15g,生石膏18g,丹参18g,鸡血藤30g,制马钱子1g,穿山甲8g,乌梢蛇15g,白芷10g,秦艽10g,泽泻15g。14服,水煎服,日1剂。

二诊(7月28日):腕、掌指关节僵肿疼痛明显减轻,晨僵缩短至30多分钟,关节已不发热,又出现膝关节疼痛,食量增加,但饭后胃不舒服,发凉,小腹坠胀,舌质淡红,苔白,脉弦数。调方如下: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5g,桂枝5g,知母15g,生石膏15g,丹参18g,鸡血藤30g,木瓜18g,制马钱子1g,穿山甲8g,乌梢蛇15g,白芷10g,大活10g,蜈蚣3条。14服,水煎服,日1剂。

三诊(8月4日):服药后腕手肿痛、膝痛均明显减轻,饮食精神各方面均明显好转,又出现颈部疼痛,僵硬不适,微调上方用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5g,桂枝6g,知母15g,葛根15g,香附12g,木香12g,丹参15g,鸡血藤30g,大活10g,制马钱子1g,全虫10g,蜈蚣3条,白芷10g,生石膏12g,甘草3g。14服,水煎服,日1剂。

四诊(9月8日):关节肿痛、颈部疼痛明显减轻,手指关节晨僵消失,又出现腰痛和足底疼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基本守上方如下:苍术10g,泽泻15g,生薏苡仁30g,桂枝6g,知母15g,丹参15g,鸡血藤30g,大活10g,白芷10g,制马钱子1g,穿山甲8g,葛根15g,全虫10g,14服,水煎服,日1剂。

五诊(9月29日):左手指、手腕关节疼痛消失,右腕关节轻微疼痛,因近日天气转凉再次出现颈部疼痛,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仍为脾虚湿盛,经脉阻滞不通,重点治疗颈部疼痛,处方如下:苍术10g,白术10g,云苓15g,桂枝8g,知母15g,香附12g,丹参15g,鸡血藤30g,葛根15g,灵仙15g,羌活10g,秦艽10g,白芷10g,穿山甲8g,乌梢蛇12g,蜈蚣3条,木香8g,制马钱子1g,甘草3g,20服,水煎服,日1剂。嘱患者巩固治疗以防止复发。

按语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李振华教授以温中健脾除湿、清热通经活络的通经宣痹汤为基本方,配仲景桂枝白虎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湿阻气机化热有热象者,方中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温中健脾的桂枝、白术、茯苓、薏苡仁等为补,丹参、鸡血藤、穿山甲等虫类药通经活络为攻;石膏、知母、桂枝等寒热并用,生石膏甘辛大寒,气轻发散;桂枝辛温,温经通脉;知母苦寒滋润,润降泻火,善泻三焦之火,桂枝白虎汤用石膏和知母相配,清热之功相互协同,是热邪无可容之地,但石膏药性苦寒,用量不宜过大,以免伤中焦阳气,因脾多气虚甚则阳虚,本例四诊热象稍减,即不再用石膏,体现了李振华教授处处顾护脾胃之阳气的用药特点;丹参、鸡血藤两味均养血活血,尤以血虚血瘀者首选,风湿病各期均可应用,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善入血分,能通血脉化瘀滞、祛瘀生新为治痹之要药;制马钱子通络止痛有特效,但味苦性寒,毒性强烈,脾胃虚弱者忌用,李振华教授治疗顽痹制马钱子常用量为0.5~1g,疗效好且未见有毒副作用。总之,把温中健脾除湿与清热通经活络药物巧妙配伍,既蠲除了痹证又顾护了脾胃是李振华教授治疗痹证的特色。

李振华健脾除湿清热通络治痛风

□ 李沛 郭会卿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教授是首批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60余载,擅长应用脾胃学说治疗内科杂病,总结出通过药物性味归经以及药效应用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的用药大法。笔者有幸作为弟子跟随李振华教授学习工作,蒙受教诲,受益匪浅。近年来李振华教授采用健脾除湿、清热通络方法治疗痛风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痛风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早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近代医家认为痛风的病因乃浊毒瘀滞使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素体阳盛,脏腑蕴毒 嗜食膏粱厚味,脏腑积热是毒邪攻入骨节的先决条件,积热日久,热郁为毒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湿热浊毒,留注关节 湿热浊毒,根于脾胃,脾虚则生湿,湿浊留滞经脉,壅络,流注关节,正虚邪恋,湿毒不去,循经窜络,附于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故脾失健运,湿热浊毒是形成痛风的主要原因。

脾虚为本,湿浊为标 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酿生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发为本病。

外邪侵袭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留滞肌肉关节致气血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久则血热致瘀,络道阻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僵硬。

现代医学所说的痛风是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等,李振华教授认为应属中医“浊瘀痹”范畴,主要原因在于脾肾功能失调,脾胃对肥甘厚味之食运化失调,湿热痰浊内生,肾司二便,排泄湿浊缓慢量少,则湿浊内聚,注于关节,痹阻经脉,加之久居湿处或冒雨外湿引动内湿,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浊瘀痹。病甚湿浊还可流注内脏,伴发石淋、肾病等疾病。

痛风的辨证论治

痛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者常在夜间突然发作,以第一跖趾关节为最好发部位;其次为手足其他小关节及踝足跟膝腕肘等。初期单关节受累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外压痛明显活动受限,可伴有发热、头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等,证属风湿热痹。李振华教授治疗以利湿清热,通络止痛为法,方用三妙丸、白虎桂枝汤加减,常常3~5剂药即可告愈。

慢性期表现为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局部皮色暗红,骨节肿大变形,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液脂膏,或郁闭化热,伤及脾肾,常反复发作,治疗比较困难。李振华教授从形成湿浊的脏腑脾胃入手,治以健脾除湿,清热通络,方用四君子汤、桂枝白虎汤、桂枝知母汤、三妙散等四方合用加减治疗,不但可以较快缓解肿痛症状,而且愈后不易复发。

典型案例

李某,男,23岁,2009年6月9日初诊:患痛风2年余,期间反复发作5次,此次发作已6个月,症见足踝部疼痛,局部发热烫手,时轻时重,曾服用激素、别嘌醇片、西乐葆等西药效果不佳,血尿酸值波动在680-360mmol/L之间,RF(-),有足癣病史,现拇跖趾关节内侧有皮疹,发痒,舌红少苔,右边有齿痕,右下肢肌肉轻度萎缩,查血尿酸527mmol/L,证属脾虚湿热下注。治以健脾除湿,清热通络。方药:土炒白术10g,茯苓20g,泽泻18g,生薏苡仁30g,桂枝6g,知母15g,生石膏20g,丹参18g,鸡血藤30g,木香18g,苍术10g,穿山甲10g,蜈蚣3条,制马钱子1g,丹皮10g,香附12g,元胡10g,乌梢蛇15g,黄柏10g,甘草3g。7服,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温服。

2009年6月16日复诊:足踝部发热肿胀疼痛减轻,皮疹发痒已经消失,复查血尿酸已降至477mmol/L,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4服,水煎服。

2009年6月30日复诊:足踝部发热肿胀疼痛消失,周身无不适,复查血尿酸407mmol/L,病已告愈,嘱其注意饮食,勿食海鲜、动物内脏、禁喝啤酒。随访4个月未复发。

讨 论

痛风之名始于李东垣、朱丹溪,原指广义的历节病,西医之痛风仅指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形体丰腴的中老年人,并有年轻化趋势,或见于嗜酒或喜进膏粱肥甘之人,95%为男性,初次发作年龄一般为40~55岁,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60%~70%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如刀割或咬噬样,夜半为甚,病情反复发作则可发展为多关节炎,或游走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期则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缩短,受累关节增多疼痛加剧,炎症不能完全消退,出现痛风、关节畸形变硬。现代医学认为其原因大多是尿酸代谢异常血尿酸过高,原发者常以嘌呤合成过多、过速或尿酸排泄过少过缓为病理基础,尿酸生成增多的原因为:①嘌呤生物合成增加;②机体内核酸转换加速;③摄入高嘌呤或高嘌呤前体食物,排泄减少多因肾脏疾病或降压利尿药物引起。

李振华教授认为本病发病之本乃中焦脾虚,发病之标乃湿浊痰瘀为患,病机乃先天不足,正气亏虚,脾运失司,加之酗酒厚味,损伤脾胃,化生湿热,湿热之邪阻滞经脉,故局部红肿热痛、功能受限,湿性重着黏滞,故常发于下焦足部,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上的特点是消除急性症状较易,控制反复发作较难,故治本之法在于健脾以绝湿浊之源。治疗上以四君子汤、桂枝白虎汤、桂枝知母汤、三妙散加减组方,方中白术、茯苓、生薏苡仁、苍术等健脾祛湿治本,其余三方清热除湿治标。李振华教授强调治热痹非石膏不能清其热,治疗湿浊痹非桂枝不能通阳而祛湿,方中生石膏清热泻火,桂枝温经通脉,知母苦寒滋润泻三焦之火,石膏、知母配伍清热之功相互协同,丹皮、黄柏相伍凉血燥湿清热,使热邪无可容之地;丹参、鸡血藤、穿山甲通血脉化瘀滞、祛瘀生新,通经活络;茯苓、丹皮、泽泻三味取六味地黄丸三泄之意,泄肾中湿浊之邪加速尿酸排泄;研究认为泽泻、生薏苡仁、丹皮、土炒白术、茯苓、黄柏等是降尿酸泄浊解毒良药,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明显改善症状增强疗效;蜈蚣、乌梢蛇泄浊化瘀通络;香附、元胡、木香理气止痛,取其治湿理气使气行则湿行,湿行则热无所存之意,制马钱子通络止痛快速缓解病人疼痛以治标,全方共奏健脾除湿,泄浊化瘀,清热通络止痛之功,诸药合用使脾运化功能正常,则湿浊无化生之源,肾司二便功能正常,大量湿浊之邪得以快速排泄而病告痊愈,且通过调理脾肾可使脾运肾泄功能正常则愈后病不再复发。

李振华活用温中方治疗关格

□ 郭会卿 李沛 河南省中医院

李振华教授是首批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60余载,擅长应用脾胃学说治疗内科杂病,总结出通过药物性味归经以及药效应用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的用药大法。笔者有幸作为弟子跟随李振华学习工作,蒙受教诲,受益匪浅。李振华疏肝理气、温中健脾和胃法治疗关格(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定义与范畴 肠梗阻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泛指自空肠起点至直肠之间任何一段肠管的肠内容物运行受阻。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这一类型属中医“关格”、“肠结”、“痞证”、“腹胀”等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形成原因有气滞、血瘀、寒凝、热结、湿阻、积食、虫结等,大小肠为传化之腑,司饮食传化,肠腑之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气血瘀滞、热结寒凝、燥屎内结等致肠道传化障碍、清浊不分,积于肠道导致本病。急性者多为实热证,治宜通腑泻热,使脾胃大肠升降传导功能复常,气血津液代谢逐渐恢复。慢性者则常虚实夹杂,老年人多为虚中夹实,年轻人多为实中兼虚。不通则痛、腹胀为实证表现,但其本是中焦脾胃虚弱、脾运化的清气不升、胃肠中的浊气不降而引发本病。

分期与表现 急性者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不能排气和排便等症状,概括为“痛、吐、胀、闭”四大症,如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大多能逆转病情的发展,否则可发生体液和电解质丢失、肠壁循环障碍、坏死和继发感染,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单纯性肠梗阻的死亡率约在3%左右,而绞窄性肠梗阻则可达10%~20%。慢性者发病较缓,呈间歇性发作的腹部绞痛,伴有腹鸣、经常性腹胀,排气或排便后症状缓解,应用灌肠、泻药、消炎等方法能有一定效果,但难以完全缓解,一旦进食寒凉或油腻食物则寒湿痰食瘀塞、脾胃升降失调即复发,脾虚失运则腹满而痛、食不下,腑气不降则大便不通不排气,胃气上逆则呕吐。

辨证治疗 《医学入门》云:“关格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大承气汤下之。”急性者用大承气汤通腑泻热,急下存阴,不但有促排作用,且有灭吐之效,可解除麻痹性肠梗阻。现代医学一般先采用胃肠减压、静脉输液补充水和电解质、适当给些解痉消炎药等方法治疗。慢性者用灌肠、泻药、消炎和运动是常用疗法,但可取一时之效难以根除,且经常应用泻药会损伤中焦脾气或脾阳,使病情逐渐加重,频繁发作。李振华应用疏肝理气、温中健脾和胃法,以温中方为基本方加减从根本上治疗本病效果良好。温中方组成为土炒白术10g,茯苓10g,陈皮6g,旱半夏10g,炒白芍6g,炒香附6g,砂仁8g,桂枝3g,乌药8g,西茴6g,沉香5g,炒枳壳6g,木香4g,北山楂5g,甘草2g。水煎服,每日1服。

典型病例 单某,男,49岁,初诊时间:2009年11月24日。主诉:间断腹痛、腹胀1年,加重8天。病史:2009年1月一次打篮球后又喝酒吃油腻食物突发腹痛、腹胀,在某医院住院诊断为肠梗阻,经灌肠、消炎、增加运动量等方法治疗,一周后病情缓解出院,此后分别于5月、7月、9月、10月先后4次因进食油腻食物复发,每次均住院消炎、灌肠、服用泻药缓解,但发作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症状越来越重、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故求助于李振华治疗。

此次又因喝酒诱发,已经8天,腹痛腹胀、嗳气、大便不通,经消炎灌肠增加活动量等病情不见好转,刻诊:右腹部胀痛,腹痛固定在右上腹,深吸气或快走时加重,脐腹偏右可扪及肠型包块,轻度压痛,肠鸣音活跃。舌质淡暗、舌体稍胖大,脉沉缓。西医诊断:慢性不全性肠梗阻。中医诊断:关格。辨证:肝脾胃三脏失调,运化失常,腑气不通。治法:疏肝理气、温中健脾和胃。方药:温中方加减。温中方加重砂仁7g,另加川朴10g,丁香6g,郁金10g,柿蒂10g,佛手10g,桂枝5g。15服,水煎服,每日1服。

二诊:2009年12月5月,服上药后腹痛消失,腹胀较前明显减轻,食欲好转,大便已通但还不太规律,排便不爽,日行1~2次,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方药有效,说明辨证无误,守上法稍作调整。方用:温中方加重砂仁6g,另加川朴10g,泽泻15g,炒薏苡仁30g,丁香6g,郁金10g,桂枝5g,21服,水煎服,每日1服。

三诊:2009年12月29日,服上药后腹痛腹胀未再发作,排便通畅1日1行,食欲可,乏力较前好转,仍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病情缓解,巩固治疗,加用温中健脾益气药物,方用温中方加党参15g,川朴10g,砂仁6g,桂枝6g,白芍10g,干姜10g,泽泻15g,炒薏苡仁25g。20服,水煎服,每日1服,巩固治疗而愈。

小结 肠梗阻是外科四大急腹症之一,发病急,不但可引起肠管本身生理和功能上的改变,还可导致全身性生理上的紊乱,并发症多,复杂多变,诊治困难。急性者多采用手术治疗,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则用泻药灌肠解痉消炎,常不能根治。中医学认为大小肠功能是泄而不藏,腑气以通为用,以泄塞上逆为病,凡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瘀血留滞、燥屎内结或蛔虫聚团等因素均可引起腑气不通,阴阳关格使肠管气血痞结、通降功能失常滞塞上逆而发病。肠道气血瘀结、肠腔梗阻不通则发为腹痛;肠腑闭阻、胃肠之气上逆则发为呕吐;气滞于中而致水谷精微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肠内积聚气体液体则发为腹胀;肠道不利传导失司、糟粕痞结致使肠道阻塞、大便矢气不通而发病。李振华根据这一病机特点运用的温中方具有疏肝理气、温中健脾活胃、补虚运脾降逆作用;祛邪而不伤正、病愈而不复发,为治本病之特有经验。方中加厚朴、佛手、丁香、郁金行气消胀除满;木香、砂仁流通气机;白术健脾助运,理气化湿,润肠通便;白术配焦三仙补中运脾降逆;木香、沉香运行气血;厚朴、枳实行气散结、削痞除满、加速积滞排泄;桂枝、白术、茯苓、薏苡仁温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同调理脏腑气机,使中焦脾升胃降及大小肠泄浊功能恢复正常,梗阻得以解除,彻底治愈本病。

李振华用养血温经通络法治寒痹

□ 郭会卿 李沛 河南省中医院

首批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擅长应用脾胃学说治疗内科杂病,总结出通过药物性味归经以及药效应用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的用药大法,笔者有幸作为弟子跟随李振华学习工作,蒙受教诲,受益匪浅。李振华应用养血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寒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定义与范畴

寒痹指寒邪偏重的痹病,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寒气偏胜者,又名痛痹、骨痹。《灵枢·贼风》:“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受寒加剧,得温稍舒者属中医寒痹范畴,是痹病中最为多见的一种类型。

病因病机

李振华认为痹病的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正气虚,多因起居不慎,房劳过度,素体虚弱或长期劳损,劳逸失宜,产后、病后引起。若卫气虚弱,腠理不密,御邪力弱则邪气乘虚而入,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痹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寒痹的发生主要是内在阳气亏虚,不能温煦肌体,尤其不能抵御寒邪的侵袭而发病。二是外邪侵袭,风、寒、湿、热之邪气侵袭人体引起痹病。《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寒气胜者为痛痹。”李振华认为痹证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三气是既合又杂,不是一气致病,风寒、风湿、寒湿也不是各占1/3,风寒湿热造成痹病也不是各占25%,病常有偏重,可偏风、偏寒、偏湿,以及二气杂合为病。偏寒者疼痛以冷痛、怕冷为主,与寒冷气候变化关系密切,机体阳气不足,寒气侵袭,寒凝血脉,经脉不通故而痛甚,故《素问·痹论》说:“寒气胜者,为痛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达四末则四肢欠温,痛处有冷感,寒得阳热则散,气血得热流畅,故得热痛减。李振华特别强调中焦脾气(阳)在寒痹发病中的重要性,认为脾主四肢,脾气(阳)虚则不能温煦四肢末节,也不能抵御寒邪的侵袭,发病后四肢怕冷,遇寒加重。另外瘀血、痰浊阻络也可致痹,邪留日久可致气滞血瘀,故治疗贵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辨证论治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遇寒加重,得热则减,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有冷感,四末欠温,舌淡苔白,脉弦紧等。

治法:养血活血、温经通络。

方药: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5g,桂枝15g,知母12g,香附10g,川牛膝15g,川木瓜15g,丹参15g,鸡血藤30g,制川乌6g,制草乌6g,木香8g,制马钱子1g,炮山甲10g,蜈蚣3条,元胡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服。加减:寒邪胜者再加制附片10g,干姜10g,细辛5g,肉桂10g。

典型病例

沈某某,男,40岁,2009年9月29日以双膝关节间断发作性疼痛4年,加重1周为主诉来诊,自述每遇寒冷天气变化即加重,周身怕冷,四肢不温,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检查:膝关节皮色皮温正常、无肿胀,活动正常,化验检查:血沉10mm/h,ASO<250 U,RF<20U,CCP(-),X线片无异常。西医诊断: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病(寒痹),辨证:血虚关节失养,阳虚关节失于温煦,寒邪乘虚侵袭,痹阻骨节经络,不通则痛。治法:养血活血、温经通络止痛。

方药:拟上方原方,21服水煎服,每日1服。

二诊:2009年10月20日,服上药后关节疼痛大减,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症状也较前缓解,舌质淡暗胖大、舌边仍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迟。效不更方,继服上方21服,水煎服,每日1服。一月后随访病已痊愈。

小结

《症因脉治》卷三云:“寒痹之证,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曰痛痹。”现代医学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属本病范畴。李振华认为是日久机体阳气不足,又感受寒邪,内阻经脉而引起,以冷痛为主要表现,也可见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沉困、麻木不仁、关节肿大、屈伸活动不利,甚则关节变形、累及脏腑,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

李振华以养血活血、温经通络法治疗寒痹效如桴鼓,屡用屡效。方中当归、川芎、赤芍、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制川乌温经定痛,制草乌治疗痛痹之功效较川乌更著,二者均为大辛大热之品,可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为治寒痹必用之药。现代研究证实:川乌、草乌、桂枝等可降低ASO、CRF、ESR、RF的滴度;丹参、鸡血藤、穿山甲等通经活络,知母、桂枝寒热并用滋阴不伤阳,温阳而不损阴;制马钱子、炮山甲、蜈蚣、元胡行气通络止痛,制马钱子常用量为0.5~1g,以甘草佐制其毒性,疗效好且未见有毒副作用;川牛膝、川木瓜引药下行达膝关节,木香、香附行气以活血,气行则血行之意也。

李振华健脾除湿疏肝活血法治不孕症

□ 张正杰 李郑生 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学术思想研究所

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教授是首批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擅长应用脾胃学说治疗内科杂病,对妇科疾病也别有建树。笔者有幸作为弟子跟随李振华教授学习工作,蒙受教诲,受益匪浅。李振华教授据病情采用健脾除湿、疏肝活血法治疗不孕症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凡生育年龄的妇女,婚后夫妇同居两年以上,配偶生殖系统器质功能正常,同居未避孕连续两年以上不受孕者,谓之“不孕症”。《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说明了肾-天癸-冲任-胞室生殖轴是女性生殖理论的核心,以肾气为主导,由天癸来调节,通过冲任的通盛相资,最后由胞宫孕育养胎,直至分娩。李老认为在生殖轴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调,都会引起不孕。归其原因,不外肾虚,肝郁,痰湿,血瘀,而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辨证论治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中精液和机体气血的充沛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殖功能。气血亏虚则表现头晕耳鸣,气短乏力,腰膝酸软,食少消瘦,小便清长,治疗以八珍汤加益气和胃药为主。若肾中阳气不足则引起性欲淡漠,小腹冷,带下量多,清稀如水,以温肾暖宫治疗,方用金匮肾气丸,右归饮和温胞饮加减,加艾叶,吴茱萸,仙灵脾等。若肾中阴精不足,表现为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五心烦热,以滋肾养血治疗,方用左归饮、六味地黄丸、养精种玉汤加枸杞子,黄精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与统血。气血虚弱则冲任失养,以致影响月经的量、色、质及周期的紊乱。长期的脾胃虚弱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或形体肥胖引起痰湿阻滞气机,胞脉闭塞,不能摄精成孕。表现以带下量多,色白质黏,胸闷泛恶,治疗以温胆汤、苍附导痰丸、完带汤等方为主。

肝主疏泄和藏血,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肝的疏泄和藏血的功能异常,直接影响着排卵的功能,月经的来潮,经期和经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若长期的心情不畅,思虑过度或烦躁易怒,致肝气郁滞,气血不畅,月经不调等症。表现为烦躁易怒,经前乳房胀痛,精神抑郁,此为不孕症常见之病理。治疗以逍遥散为主加减,每每见效。

典型病例

徐××,女,33岁,银行职员。

初诊:2008年9月8日。

病史:结婚4年,一直未怀孕,月经初潮16岁,周期25~35天,经期3~5天,有痛经史,婚后经期多延后,色暗红,时量少,现结婚4年一直未孕,月经周期紊乱,多错后,量少,色暗,经前乳房胀痛,小腹胀痛伴有心烦急躁,失眠梦多,时汗出,B超: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爱人精液常规检查正常。脉搏弦细,舌质暗红,苔薄白,舌体稍胖大。

中医诊断:(1)不孕症 肝郁气滞 痰湿阻滞

(2)脏躁 脾虚肝旺 肝火内盛

西医诊断:(1)原发性不孕症,(2)抑郁症。

治法:健脾疏肝 清心豁痰

处方:白术10g,茯苓15g,橘红10g,旱半夏10g,香附10g,郁金10g,莲子心5g,炒栀子10g,节菖蒲10g,龙齿15g,夜交藤30g,合欢皮15g,牡蛎15g,西茴10g,枳壳10g,麻黄根10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14剂。

二诊:2008年9月25日。服药后已不汗出,心烦急躁,失眠梦多已明显减轻,上方去牡蛎15g,继服14剂。

三诊:2009年10月15日。服药后已无心烦急躁,睡眠可,仍月经错后,量少,色暗,下腹胀痛,经前乳房胀痛减轻,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搏弦。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

处方:当归10g,白芍12g,白术10g,茯苓15g,柴胡6g,香附10g,郁金10g,元胡10g,桃仁10g,红花10g,乌药10g,青皮10g,丹参15g,木香6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10剂。

先服10剂,以后每次月经前服5剂,连服三个月。2009年12月10日产下一健康男婴。

总 结

李老认为不孕症,其病理较复杂,关键在于辨证施治。以肾虚而言,肾虚又分气虚、阴虚、阳虚,而虚的程度不会各三分之一,也不会出现单纯的阴虚和阳虚,所以有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之言。不孕症的辨证以肾虚型比较少见,而本病病因为脾虚肝郁,痰湿血瘀阻滞冲任二脉,不能受精成孕。治疗应禁用滋补类药品,以防助湿生痰。该患者由于长期心情不畅,情绪不调,造成肝郁日久,木郁克土,脾虚生湿,气滞痰阻,化火生痰,痰火内盛,上扰心神或痰浊随肝气上升,扰及心神所致。故出现心烦急躁,失眠多梦等症,首诊治疗以健脾疏肝,清心豁痰为主,方以李老自拟的清心豁痰汤加减,白术,茯苓健脾以绝生痰之源;橘红,旱半夏豁痰降逆;香附,郁金,西茴,乌药疏肝理气解郁,使气畅湿行,郁结热散,郁金配节菖蒲透窍和中;莲子心,炒栀子清心泻火,除烦燥湿;龙齿,夜交藤,合欢皮安神宁志,麻黄根、牡蛎收敛止汗,甘草调和诸药。二诊已不汗出,原方去牡蛎、麻黄根,继服14剂,使痰湿祛,肝火清,故心烦急躁,失眠多梦诸证得愈。陈修园《妇科要旨》云:“妇人无子皆有经水不调……种子之法即在于调经之中。”求子之道,莫如调经以疏肝健脾活血调经为主治疗,故三诊方以逍遥散加减,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活血调经;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胃,协调肝脾;柴胡,香附,乌药,青皮,木香疏肝解郁,理气调经;郁金,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元胡理气止痛。本病治疗审证求因,辨证用药是关键,要辨证清晰,选方精良,按步骤治疗,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中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重视

我们中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重视,如果中医治疗传染病的作用再得不到有效发挥,这将是医学界的一大损失!中医在治疗传染病方面有现代西医学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适合现在治疗传染病的需要。这些优势表现为:中医治未病思想契合传染病防治法则;中医治疗传染病方法灵活,不拘一格,讲究辨证论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只要对证就有效果,没有高端设备也能治疗疾病;中医治疗费用低廉,效果有保证;传染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中医治疗历史悠久。希望有关部门重视中医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中医简便效廉的优势,建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门机构,为中医合理合法切入传染病防治工作实现无障碍运作。

——国医大师李振华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以上观点。

李振华的中西医结合观

□ 李郑生 郭文 李振华教授学术思想工作室

李振华

笔者跟随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学习,整理他的学术思想。在相互交流研讨中,他对中西医如何进一步结合和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中医学说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新理论

中西医结合创造新的医学,从发展上讲是完全有必要和可能的。20世纪初,继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和量子论后,很多科学家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相继发现并提出,西方科学还原论由于将一个有机事物分割为许多孤立、静止、线性的部分,失去了彼此的有机联系,无法说明很多问题;因而提出了一种质疑还原论的、认识宇宙事物的更高级的科学,即复杂科学和系统科学。其共性理论核心表现为:

一是整体性,即从整体来观察研究一个复杂的体系;二是重视研究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非线性对整体的影响;三是寻找复杂性机体的“靶点”或“敏感点”,以便用简单快捷的方式来改变事物体系的状态。

随着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的变化,这种新兴的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有科学家们提出,传统科学思想中关于整体和谐的思想、演化发展的思想、相反相成的思想、有机论的思想等,与新兴的复杂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思想十分吻合。尤其中医学以复杂的生命系统为对象,本质上具有系统科学的思想。中医学的“整体观”与“系统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少科学家呼吁当代科学要积极从中国传统科学中获得营养和启迪。尤其中国传统科学保存最完整、最系统的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整体观念,对立统一观、辨证观、恒动观以及诊治疾病的思维方法等。

中西医互通将会产生新医学

中、西医学是两种各自具有自身理论体系的医学科学,都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不仅有传统医学还有西医学,这是在世界卫生事业中独有的优势。解放后,党和政府培养了大量的中西医人才。李老认为通过中、西医两种医学相互取长补短,在理论和医疗实践上,将会产生一种新的医学。它既不同于现有的中医和西医,又包含了中西医之所长。这一新兴医学理论的诞生必成为人类健康的福祉。这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具有长远的战略性的发展方向。

中西医结合应有详细计划

由于中西医共同的目标都是解除人类疾病痛苦,保障人们生命健康,彼此在学术上各有优势,各有所长。因此在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上,不仅有彼此结合的必要,也有完全可以结合的可能。但是由于两种医学在学术理论和思维方法等方面截然不同,不可简单地用西医的理论思维方法来认识研究中医之所长,或者用中医的理论思维方法来研究西医之所长。要想达到取长补短,达成理论上的新知,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很长一个时期甚至是一个世纪以上的时间,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周密细致的研究和实践。

中西医结合工作除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外,还需要有大量的、具有专长的、事业心强的中西医高级人才,充分运用现代各方面科学,通过临床实践和缜密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方可从量变到质变。具体地讲,国家应该成立中西医结合的中心机构,制定出中西医结合的目标、方法和措施,从临床效果出发重视理论的研究,有重点、有要求;由少到多、由点到面,有计划地进行,方可逐步形成成果。

人才培养是实现中西医结合的重点

中西医结合应在中、西医学两个不同学术理论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方可取得成效。如果失去中医或者西医任何一方的发展,都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巨大损失。为此,当前应做的重点工作是:中西医两种学术理论都应根据自身的学术体系,长期地高度发展,不断为中西医结合提供尖端性的理论和技术。同时,必须有计划地培养具有两种医学才能的人才,为实现中西医结合提供人才储备。

为此,我国现有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医教研机构各应发挥其各自的医学特色,在各自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创新,从而产生新的理论和技术,为中西医结合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依据。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科研机构应该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医疗研究机构,应不断培养、吸收具有中西医理论技术专长和有高度发展新医学事业心的人才,为中西医结合做出贡献。

为此,现有的中西医医药院校均应在各自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特别是中医药院校要培养出具有中医学高深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根本保证。

李振华工作室传承工作感悟

□ 郭文 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传承工作成为培养中医人才、学习研究名老中医成才之路及学术经验的有效途径。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学术思想研究所是在2005~2007年承担国家“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研究”的基础上成立的。2010年11月,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又成立了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笔者很荣幸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跟随李老学习。现将李老传承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绩以及个人感悟同广大读者交流。

德艺双修

培养优秀中医传承人

医德教育

李老虽年事已高,但他很关心中医事业,利用一切机会给传承人授课。李老强调,学医首先要学做人。大医精诚就是指不仅医疗技术要精,医德医风更要诚。医学乃仁人之术,患者求医,等于把生命交给医生。因此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必须具有济世活人的良好医德,这是学医的目的,也是学习中医的动力。

讲授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思维方法

几年来,李老无论在诊室、家中或其它场合,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经验,重点向学生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要点。如:中医阴阳五行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方法和重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等。李老反复强调,扎实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是成长为一名真正中医的根基。

对诊治疾病,李老认为“执和致平”是中医学治病之纲,强调学好中医,必须具有中医诊治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按照中医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规律认真继承并通过临床实践才能谈得上创新,否则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些观点为学生进一步学好中医,打下了思想基础、树立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集体讲授和临床传承相结合

李老采取向学生集体讲授和在诊室、在家中临床带教相结合的形式。针对疑难病症,培养学生在临床传承中,从掌握四诊合参找出病机分析到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翔实生动、有理有据,让学生对理论难点有茅塞顿开之悟。

指导写作,著书、科研俱丰

李老十分重视对传承人写作能力的培养,说耳听十遍不如写作一遍。他要求学生听课后写出心得,并认真修改学生文章。对中医理论和疑难病症,李老强调,既要认真学习,领悟其诊治要点的真谛,又要善于总结。在他的传授下,2006年~2009年的3年中,学生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关李老学术思想、成才之路、辨证论治、临床经验等方面的文章40多篇。其中两篇,在首届国际中医药学术会议上获得优秀奖。

近年来,在学生的协助和整理下,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分别出版了《李振华医案医论集》、《中国百名中医临床家——李振华》等书。这些文章和书籍都是在李老原有的资料和帮助指导下,由传承人整理编写完成的,提高了写作能力。

在完成国家科研项目方面成果显著。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与评估研究”,2010年11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2011年7月报经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被评为一等奖。现已把李老运用60多年的5种临床验方,由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制剂室制成院内制剂,将报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为了使学生扩大视野,吸取学习众家之长,李老要求工作室成立了阅览室,专人管理,购买了中医经典著作、历代名医著作及当代国医大师的著作等。为了利于传承工作开展,宣传和弘扬中医学术,还建设了国医大师李振华网站。

培养人才,发扬光大中医学术

李老传承的对象大都具有高等学历、高级职称。他强调,中医学术要发扬光大,没有一批热爱中医,运用中医学术理论和思维方法进行医教研、临床的人才不行。因此他特别重视对中医高级人才的培养,这样既避免了中医后继乏术,又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几年来,在李老的传承指导下,一些传承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郭淑云成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郭会卿、李沛成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杨国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李郑生获得“人民满意的好医生”称号。他们的日门诊量由原来5~10人发展到50人左右,治好了不少疑难病症,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对传承工作的三点体会

笔者在李老的指导下,完成了两年多的学习,深感传承是师承教育的核心环节和法宝,也是培养铁杆中医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在此对师承工作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是由于中医学术治法灵活,临证讲究辨证施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很多内容仅靠教材和课堂教学难以完成。传统的师承教育正符合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特点。因而也是几千年来发展中医学术、培养名医的成功教育模式。因此,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重视和大力提倡传承教育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及时的。

二是传承教育对象主要选择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青中年中医。这些传承人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传帮带作用,然而,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他们大多忙于本职工作,没有更多时间接受传承,因此建议制订一些较具体的管理工作措施和方法。如:传承的时间、目的、要求、必要的考核方法及奖惩办法等。利于传承工作更好开展。

三是受过中医高等教育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动手能力较差,如果将他们临床实习阶段与传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既能达到学以致用,又能促进不断地向中医临床学习,为发展中医学术培养高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