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痉挛的辨证论治

摘要:肠痉挛为小儿腹痛中的常见原因,易反复发作,一般西医疗法尚不够理想。

一、肠痉挛的定义和诊断

肠痉挛又名肠绞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或肠激惹综合症(Irritable bowelS yndrome)为小儿急性腹痛中常见的原因,其发生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所引起的。似以学龄儿童较为常见。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病儿体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某些食物的过敏、暴饮暴食、大量进食生冷、腹部受寒、感冒、劳倦、消化不良、肠寄生虫,轻微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等均可诱发本病。其发生机制多因肠壁缺血,或副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一过性肠壁肌肉的痉挛,并引起肠道的暂时性梗阻和肠蠕动功能的紊乱而出现临床症状。经过一定时间肠壁肌肉松驰,腹痛便可缓解,不久又可反复发生。肠的本身无明显病理变化,因此认为仅是一种单纯的功能性病变。

二、祖国医学的有关记载

中医无肠痉挛一名,但对腹痛诊治有大量的记载。寒凝气滞长期来被认为是疼痛,也是腹痛发生的原因。《类证治载》对腹痛诊治认为:“大抵腹痛,寒淫为多,热淫为少,以阴寒尤易阻塞阳气也。腹痛气滞者多,血滞者少,理气滞不宜动血,理血滞必兼行气也。古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故治腹痛大法,不外温散辛通,而其要则,初用通腑,久必通络,尤宜审虚实而施治”。此段论述对小儿腹痛的诊治也具指导意义,小儿肠痉挛一病在辨证中确以寒凝气滞的寒证型为最常见,治疗多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三、小儿肠痉挛的具体辨证施治实践

本文10例肠痉挛中医辨证属寒腹痛者6例,热结腹痛者2例,虫积痛及食滞痛各1例。小儿肠痉挛在辨证中以寒腹痛为多,并可分为虚寒腹痛与寒实腹痛两种。

1.虚寒腹痛。10例中有5例属之,证见腹部隐隐作痛,其辨证可按:

(1)腹痛久,痛较缠绵,腹软喜按:

(2)面色苍白,手脚冷,(3)形体偏瘦;(4)畏寒喜热饮;(5)纳呆,食后难化,感胀满,便不实或溏;(6)舌淡胖,可有齿痕印,苔白滑;(7)脉来沉迟或弱缓。

上述七项除(1)项必备外再加其他任何三项, 即可辨证为虚寒腹痛而以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为治。以附子理中汤,小建中汤为主要方剂,按证加减应用。

2.寒实腹痛,10例中仅有1例属之。其辨证可按:

(1)有受寒或摄食生冷史:(2)急性阵发性腹痛(腹软喜按,得温痛减);(3)面色苍白,四肢欠温或冷;(4)恶寒,喜热饮;(5)便秘或腹鸣便溏;(6)舌淡苔白或润;(7)脉弦迟。

上述七项除(2)项必备外再加其任何三项,即可定为寒实腹痛。可按行气散寒,缓急止痛为治。主要方剂为良附丸和芍药甘草汤。

由于小儿肠痉挛中医辨证常呈寒证虚证之象,因之温中补虚、行气散结和缓急止痛是最为常用的治则。除上述寒腹痛证型外,也见因上感等诱发肠痉挛,10例中曾见2例。此证伴有发热面赤,手足心热,口渴引饮,便干秘结,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洪。可用清热通腑之法,如用四顺清凉散(白芍、当归、大黄、灸甘草)加减治疗。同时也可加用行气止痛药物。